APP下载

伟大建党精神的三重论域

2023-04-19苏晓敏韩小香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建党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苏晓敏,韩小香

(岭南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的精神密钥。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把“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作为大会的主题内容,昭示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新征程昂首阔步行进的精神状态。深入解读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探究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机理,把握其时代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

(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指的是坚定不移地信仰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在实践中保持干事创业、拼搏奉献的精神。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根本问题,是党和人民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力量源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真理,它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鲜明的人民立场和实践品格,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运用马克思主义,要结合本国的国情、民族的特点和实践的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就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2]248。中国共产党立足于我国的发展实际,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觉自信,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真理强大的思想伟力和生命力在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检验,将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目标任务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与“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构成了理论和实践、理想与现实的辉映,即中国共产党把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把响应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需求作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初心表达了“为什么出发”的志向,内含使命的原初,使命是在实践过程中信守出发时的承诺,是对初心的诠释,因此,二者具有内在统一性,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踔厉奋发的内在动力。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承载着党的现实目标与任务,是整合社会共识、凝聚社会力量、协调社会行动的精神纽带和价值准则,践行初心和使命是中国共产党获取人民群众强大支持力量的源泉。一百多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牢记自己的初心使命,不断深化对政党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从而优化党内外政治生态,为党赢得强大的道义力量。中国共产党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伟大实践中迎来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光明前景。

(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指的是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强敌、不怕流血牺牲,不惧困难与挫折,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风貌和品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指出:“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别人恩赐的,而是通过不断斗争取得的”[3],中国共产党的牺牲和斗争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是为了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显现出为真理而战、为梦想而战、为人民而战的精神风骨、意志品质和工作作风,揭示了“是怎么样”的奋斗精神底色。“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政治品格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指引和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锤炼于实现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梦想的奋斗历程,是“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现实写照,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决定了牺牲斗争的性质、内容和方式。“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促进中国共产党人牢固理想信念,坚定政治立场,明确政治目标,强化斗争意志,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进行伟大斗争的精神内核,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既包括战争年代的视死如归、直面劲敌,也包括了和平年代的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多处提到了“斗争”一词。如“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发扬斗争精神,展示不畏强权的坚定意志,在斗争中维护国家尊严和核心利益”等[4]。这体现了新的历史时期要继续发扬斗争精神,进行新的伟大斗争。

(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明确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旨归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贯穿于伟大建党精神实践全过程的价值追求,是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回答了“为了谁”的目标指向。对党忠诚就是坚持党的利益至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忠诚必须体现到对党的信仰的忠诚上,体现到对党组织的忠诚上,体现到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忠诚上。”[5]311“对党忠诚”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和行为准则,是党组织稳定和发展的基础。“不负人民”就是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把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是源自人民、为了人民的政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因此,党的利益和人民利益是相互统一的,党性与人民性是相一致的,对党忠诚就是对人民负责。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贯彻群众路线,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目标不断前行。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六个坚持”,把“坚持人民至上”放在了首位,强调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4],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指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把“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发扬光大,践行党的信仰宗旨,回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二、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

伟大建党精神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生成与发展的,指引和激励着人民的思想和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构成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镜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渊源,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基础。

(一)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不懈艰苦探索前进道路的孕育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一种思想意识,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应从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实践过程对其进行追根溯源。

1840年,英国悍然发动了鸦片战争,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国门,随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逐步加深,再加上清朝的腐败统治,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得“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1]。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两大使命历史性地摆在中国人民面前。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无数的仁人志士奔走呐喊,探求改变国家命运,解救人民困苦之路。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革命,有着深远的社会影响。但是作为小生产者和小私有者的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无法提出彻底的革命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变法涉及的内容很多,较封建制度有较大的进步意义,但没有彻底否定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仅仅坚持了103天就被顽固派扼杀。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革命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坚强的领导核心,最终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了。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苦苦探求国家发展出路的中国先进分子带来了新的希望,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李大钊率先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他先后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在《新青年》发表文章与伪社会主义思想进行辩论,在捍卫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扩大了它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影响了一大批如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等初具共产主义思想的革命知识分子。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由自在的阶级转为自为的阶级。五四运动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营随之不断壮大,而后在上海、北京等地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先进的知识分子深入工厂向工人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组织工人运动,“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1]。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在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中,中国共产党在多种政治力量中脱颖而出,担负起两大历史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鲜明指出“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6]。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回应了挽救民族危亡的时代诉求,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革命先驱们为了理想和信仰奋不顾身,为了民族和人民的未来英勇抗战,中国人民自此拥有了具备先进理论武装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伟大建党精神在这一历史时期孕育、生成。

(二)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动

伟大建党精神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的产物,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和文化基因。

1.马克思主义引领伟大建党精神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思想和行动的根本指南,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与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遵循。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揭示了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规律,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矛盾,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指明了人类解放和自由的道路,为中国共产党人把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信念支撑。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基于自身的独特历史和国情,确立了符合民族发展和人民利益的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7]。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深深植根于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把人民幸福镌刻在通向民族伟大复兴的里程碑上。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实践的理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61,实践本质上是一种包含了斗争性的现实活动。斗争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固有特性,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构成事物发展的动力,对立性体现为斗争性。马克思的一生都致力于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斗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继承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传统,锻就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品格。总之,马克思主义铸就和引领了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认识世界、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伟大建党精神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着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是培育伟大建党精神的丰沃土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伟大建党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作用二者具有耦合性,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求大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与马克思主义的“自由王国”的共产主义社会目标有相似的地方。“民贵君轻”“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民本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相通。“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展现出敢于直面困难,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而且自觉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思想智慧融入治国理政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思想建党,既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把真理的力量转化为实践的力量,又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引,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从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明史中汲取精神养分,为马克思主义增加中华文化内涵,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因此,要把伟大建党精神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的赓续传承中,厚植伟大建党精神的精神内核和文化底蕴。

(三)实践逻辑: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探索的促进

唯物辩证法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指导实践。伟大精神源自伟大实践,是伟大事业的精神指引,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伟大实践的精神动力。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伟大建党精神呈现出不同的具体精神样态,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根”与“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国情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通过28年的奋斗牺牲,紧紧依靠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一时期产生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适时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捍卫新生政权和进行新社会建设实践中产生了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和西迁精神等。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立足于具体国情,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生活富裕,创造了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劳模精神等。2012年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领导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的问题,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锻就了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探月精神和企业家精神等。

党一百多年以来的奋斗历程传承、印证并丰富发展了伟大建党精神,并在伟大精神的指引下取得了辉煌成就。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4]。一方面,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信仰的力量无坚不摧,伟大建党精神内含的“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战胜巨大风险和挑战的精神支柱。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的命运所系,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华民族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程中,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是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的主题主线,为中国共产党的坚持不懈提供了不竭动力。中国共产党奋斗牺牲是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8]40,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努力奋斗。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的抛头颅、洒热血,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艰苦创业,在改革开放中的敢闯敢干,在新时代的锐意进取都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敢于斗争的意志品质,彰显了在苦难与辉煌中高昂的斗争姿态。总之,伟大建党精神是贯穿于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的一根红线,是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凝聚与升华,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落地生根,不断丰富与发展。

三、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价值

伟大建党精神产生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历程中,在党的实践活动中传承弘扬,具有时空的延展意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源头。伟大建党精神历经了百年洗礼,历久弥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先进性和实践性,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滋养,为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不断注入精神活力,领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一)个人层面:伟大建党精神为满足人民需要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伟大建党精神是贯穿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的精神密钥,是踏上第二个百年奋斗新征程的领航灯塔,具有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着价值引领、行为导向、精神激励和情感凝聚的作用。伟大建党精神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不改、敢于担当,对信仰笃信不疑、对真理执着追求,是中国人民树立崇高的理想与追求,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精神引领;蕴含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不畏强敌,敢于直面风险挑战,攻克艰难险阻的斗争精神,是中国人民奋进新时代的志气和信心的精神激励;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生动实践,是中国人民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凝聚。新时代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讲好党的故事,传播好党的声音,促使广大人民群众从党的精神中汲取行动的精神养分和力量,把信仰的力量转化为实践的动力,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中,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敢于担当,积极有为,推动个人的奋斗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同频同向同行。

(二)政党层面:伟大建党精神为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提供了精神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4],这是新时代党的建设工程的总体性目标要求。赓续传承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党的精神谱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要塑造一个具备什么样精神品质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政党,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领导中国人民跳出历史周期率,这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四个伟大”提供强大的精神动能。

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矢志不渝的初心使命,指引广大党员干部树立崇高理想,提升“两个确立”“两个维护”的认识,克服党内理想信念缺失、宗旨意识薄弱等问题,提高党的政治建设能力和水平;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党的精神建设,不断提高广大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思维能力,推动全党自觉地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武装,提高思想建设水平;通过对党员干部进行深刻的精神塑造,整肃个别存在的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等问题,打造一支干净、忠诚、担当的干部队伍,推动党的组织建设;以伟大建党精神加强广大党员的思想意识修养,强化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党的作风建设;广大党员在实践中汲取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理念,不断推动党的纪律要求的内化,提高党组织纪律建设。同时,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感召下,围绕着“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时代课题,全党更加自觉推动党的制度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各项建设中,勇于自我革命,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构筑起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精神防护墙。总之,以伟大建党精神推动党的精神建设,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三)国家层面:伟大建党精神为推动国家繁荣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柱”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优势和价值力量。一百多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弘扬和传承伟大建党精神,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的社会条件。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这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必须贯彻的新战略和新要求。伟大建党精神是实现强国目标,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精神动力。一方面,党在新时代赓续传承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1],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既坚持发展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同时牢记初心使命,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动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相结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另一方面,党不断加强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核心的精神建设,领导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用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精神引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党内文化,开拓党的建设的文化意蕴,创造中国话语体系,增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此外,伟大建党精神为新时代防范化解各种重大风险提供新的动能。当前我国的发展进入了新的战略机遇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国内的改革发展稳定仍存在不少深层次的矛盾,要“继续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9]69,党的二十大报告号召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4]在新时代,要继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人民的价值立场,增强忧患意识,把握伟大斗争的方向,提高进行斗争的本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征程中进行把握历史主动的伟大斗争实践。

四、结 语

伟大建党精神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辉煌奋斗历程中,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人民性、革命性和斗争性的政治优势。关照“历史”“现实”和“未来”的三个维度,加强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生成机理和现实意义的研究,以推进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化和时代化发展,为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伟大精神源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为构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谱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凝聚起全体中华儿女在新时代新征程奋勇前行的磅礴力量。

猜你喜欢

建党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建党百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