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党性教育的价值要旨、现实构建与愿景归宿
2023-04-19黄增
黄 增
(岭南师范学院 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会议上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既对过往五年重要成果进行了阐述,同时又深层次分析了新时代背景下中国这十年来的发展变化,详细概括和总结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时代成果,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员肩负的重要使命以及责任,并强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以及良好机遇,站在全局视角下对党与国家未来事业发展进行展望。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党员干部坚守初心的思想武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能够引导党员干部勇往直前,听党话、跟党走。党性教育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总要求的重要内容之一,必须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融入高校党性教育,坚持走入课堂、进入课程、融入头脑。基于此背景,本文重点分析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党性教育价值要旨、现实构建、愿景归宿,这对高校党建工作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党性教育的价值要旨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国家高度重视高校人才的培养,并且以立德树人作为检验高校人才培养工作重要标准之一[1]。人才具有阶级性的特点,高校应该时刻关注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在现代化社会,高校不仅要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更要时刻关注到学生党员思想道德水平、党性、政治觉悟等,抓住“关键少数”。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党性教育应该以立德树人为重要标准,不断提高对党员干部的党性要求。高校各个层面、各个阶段的人员都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将这一精神切实落实到行动中。在高校党性教育中,党的二十大精神是重要内容,应该融入专业课、通识课等方方面面,使之在无形之中影响学生党员的思想与行为,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助力学生党员思想道德水平与科学文化素养双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二)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要求
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我国经历了三大发展时期,分别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到:“高校是党领导的高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校。”[2]所以高校党性教育始终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定不移走下去。高校在办学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点放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培养层面。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党性教育中,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培养更多高素养的人才,推进国家走向新征程。因此,在高校党性教育中,教育主体要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新使命、新任务融入其中,使教育对象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将教书与育人有效结合,将知识传播和价值引导相统一,共同发挥育人功能,使社会主义高校办学方向更加坚定清晰。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国人之梦,也是百年党史中非常艰巨的历史任务。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初心与使命便是为人民谋幸福,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等都充分体现了这一初心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现代的中国正一步步走向伟大复兴之路,人民有信心,国家有希望。”[3]党的二十大精神明确指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要目标,建党一百周年至建国一百周年两大重要阶段都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需要有素养、有能力、有抱负的人才给予支撑。新时代高校党性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础,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载体,所以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党性教育中,引导学生党员塑造正确价值观,将价值观、知识、能力汇集在一起,为新时代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源,有利于增强党员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做有理想抱负、有创新精神,勇担当、勤奋斗的时代先锋。
二、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党性教育的现实构建
(一)聚焦党的二十大,找准融入点
党的二十大精神对高校党性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党性教育,找到融入点是关键。一是要对党的二十大报告重要内容深刻理解,基于精神实质,结合党性教育工作的实际,找准二者契合点,保证高校党性教育深度开展,切实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我们必须深刻领悟其精神实质、核心内容和价值理念,准确把握报告中提出的新思想、新方法,深层次领悟“两个确立”重要意义与“三个务必”时代价值。二是明确新时代高校党性教育的新内容和新要求。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高校党性教育是新时代基层党建工作,特别是关于“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等党建战略要求,将党性教育内容及形式进一步优化,汲取党的二十大精神精髓,更好的用于党性教育工作中,激发党组织内生动力[4]。党的二十大精神和高校党性教育关系密切,党的二十大精神可以引领党性教育,明确工作内容及具体方向。三是确定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党性教育的有效载体。高校党性教育是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深化,在从严治党全面落实中,党性教育是党的二十大精神实践活动开展的载体,是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有效路径。二者相互融合,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将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建设工作全面推进。所以,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依托的高校党性教育更能够体现立德树人理念,是教育的创新之举,更是党性教育落实落细、见行见效的根本。
(二)办好“三课堂”,传递最强音
1.办好党性教育“小课堂”
在高校党委带领下,各级党支部在党性教育中深层次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作用,精心设计教育内容与形式。形式层面可以借助理论学习活动、知识比赛、主题宣讲、经验分享等,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党性教育课程中;内容层面则精选中共十年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其中包含大量数据信息以及代表性案例,使党性教育“小课堂”更加充实,展现中共党员公仆形象、事迹,促进师生党的二十大精神价值认同感的增强。
2.办好社会“大课堂”
高校党委要构建党性教育社会实践平台,带领党员干部下基层,走入社区、企业、农村,通过调研的形式对中国巨变产生真实的感受,借助学校实践教育基地、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实践活动,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鲜明理论品格充分展示,引导师生站在历史与现实视角下辩证认识以及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思考其价值与内涵,做到知行统一。
3.办好网络“微课堂”
高校党委要构建新媒体平台,打造具有特色的党性教育“微课程”,例如“我和二十大”“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等,及时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快速传播。借助微课堂这一重要渠道,诚邀优秀党员代表、先进的企业劳动模范、时代楷模等做客微课直播间,讲述创业经历、时代思想,激发师生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的积极主动性,厚植为人民服务思想,坚守初心与使命。
(三)深耕责任田,打好组合拳
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党性教育中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这就要求充分发挥高校师生党员主力军作用。党委要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党性教育工作的表率,站在全局视角下做好协调工作,强化顶层设计,重视谋划,把握好党的二十大精神与高校党性教育工作融合中路线的规划和方向。党委宣传部要强化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宣传,时刻关注师生需求,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学习以及生活中;党委组织部要明确党性教育的总体要求,通过积极有效的举措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各项培训活动中;党委学工部、基层党组织要结合学校党委具体部署,有效执行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宣讲工作;党员师生要自主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配合学校安排的各项工作。党的二十大精神与高校党性教育的融合需要各个主体的积极参与,形成教育合力,在互相配合、互相支撑下全面推进高校党性教育高效开展。
三、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党性教育的愿景归宿
(一)坚持“守正创新”,科学解答“中国之问”
在国家不断推进现代化进程中,教育现代化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这也是对国家现代化发展中教育思想、制度、内容、方法等创新程度进行衡量的关键性标准。教育改革、教育现代化以及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充分反映了教育为先的理念,而高校人才的培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重要的目标[5]。党性教育守正的根本在于创新,高校的党性教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依托,为高校师生党员提供精神食粮。国家在不断推进现代化治理中,充分意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人工智能、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的广泛应用都在很大程度上对高校党性教育、人才思政素养、专业技能提出高要求,科学技术上的突破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动力,而这又取决于教育质量。党性教育在创新之路上应该更加关注的是守正,坚持正确的理念、正确的方法、正确的方向,才能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培养符合要求的新时代人才。
(二)坚持“革新开放”,系统解答“世界之问”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积极落实爱国主义教育。新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应该站在更高的层面去钻研更深刻的课题,既要突出中国特色,同时又要面向世界,培养国际视野与胸怀的爱国人士。第一要加强全球意识教育,高校党性教育中要增设与国际发展趋势、国际秩序、责任、事务相关的内容;第二要开展民族精神教育,重点放在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培养层面;第三要重视和平发展教育,站在世界视角下,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向外传播,强化中国文化在世界中的话语权,倡导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创新理念。在党性教育中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又要将这一理论延伸,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强化全球视角下和平教育理念。党性教育创新之处在于引进来、走出去,总结成功经验,构建中国特色教育话语体系的同时,与全球教育体系融合,既要结合我国国情,将中国气势充分展示,同时又要根据世界发展形势,展示中国教育实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三)坚持“开拓奋进”,全面解答“时代之问”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教育制度是关键环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求我们必须遵循社会主义规律及原则,以确保教育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重要问题,这也为高校党性教育明确了方向,价值取向更加清晰[6]。高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任,同时也是“四个自信”教育重要阵地,这就需要高校强化宣传,进一步增强师生党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心、认同感,结合我国国情、社情、民情,积极汲取外来成功经验,开拓奋进,明确办学方向。在引进来基础之上,更应该走出去,结合高校教育优势、特征,加快改革创新步伐,将中国声音传播出去,高校教学环节要以课程为依托,创新教法、学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经验、成就、未来发展前景系统化、全面性讲解,不仅要涉及理论层面的成功经验,而且还要包含雄辩的事实案例,教育方向要正确,中国故事要讲好,将一切能够汇集的智慧力量整合在一起,激发师生党员情感共鸣,形成强大的前进动力,早日实现中国梦。
四、结 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不仅对过去取得的伟大成就进行了全面总结,而且更重要的是基于实际,立足当代对未来发展进行了谋划,其中蕴含的精神实质和思想内涵极其丰富,为高校党性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目标,同时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施指明了方向。报告中包含着对青年党员的期望,而作为青年党员培养的重要阵地,高校应该进一步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的要求,积极强化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创双一流高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保证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度融入高校党性教育各个环节,切实落实,并不断推进教育成果转化为实际工作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