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法治文化建设:核心内涵、价值蕴含与实践遵循

2023-04-19曹华伟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依法治国法治法律

曹华伟 张 蓉

(安徽工业大学,安徽 马鞍山 243002)

进入新时代,文化日益成为彰显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突出强调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大力推进法治文化建设不仅是全面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加快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更是推进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文化动力。

1 新时代法治文化建设的核心内涵

充分理解法治文化的核心内涵、深刻把握法治文化的理论意义不仅是新时代推进法治文化建设的基础,更是其题中应有之义。

1.1 法治文化的定义

法治文化是相对人治文化而言的一种文化形式,它是深植于人们内心深处和行为方式中的法治意识、法治原则、法治精神及其价值追求,它是一个国家法律制度、法律组织和法律载体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法治文化具有软约束力和判断力,具有教化与调控的功能。简而言之,理解法治文化要兼顾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广义上的法治文化主要包括精神、制度和行为;狭义上的法治文化主要涵盖法治意识、精神、理念等精神层面内容,其核心内容不仅包含对法治精神的尊崇,更体现了对人权的充分尊重。法治文化凝结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法治的精神内核,是法治与文化的有机融合,兼具制度形态、观念形态、实践形态,它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的、为人们所普遍认可的法治价值观[1]。

1.2 新时代法治文化的内涵

新时代法治文化是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以法治思维为核心、以法治精神为灵魂、以法治理念为基础、以法治方法为手段、以法治制度为保障、以法治行为为导向,全面推进法治建设的一种文化形态,其具有鲜明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人民主体性、历史传承性、体系开放性和发展渐进性。它不仅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新时代法治文化的建设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全面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强调依法治国、依法执政,提出以全面依法治国为基本方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新时代的法治文化逐渐形成。

2 新时代法治文化建设的价值蕴含

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步入新时代,我们要充分推进法治文化建设以体现其独特作用和强大功效。

2.1 法治文化建设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文化动力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软实力,法治文化不仅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灵魂”,也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有利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仅需要刚性的法律制度作为基本的制度依据,而且还需要柔性的法治文化作为支撑。

法治文化成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强大动力主要体现在法治文化的功能与作用上。首先,法治文化具有自身的判断力。当人们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情况或出现立法空白和冲突时,就会借助自己学习的法治文化理念做出是非或可否的判断,从而妥善处理问题、公平对待各类案件。其次,法治文化具有教化和调控的功能,能够有效引导法律的制定与实施,没有法治文化的充分融入,再科学的法律制度、再合理的实施办法也如同废纸一张毫无生机和价值,正如完备周密的法律制度与条文是依法治国的基础与关键,同时也是法律能否为人民守护利益的关键。最后,法治文化能够影响人们的行为,进而最终影响法治国家和社会的建设。当法治思维与理念深深扎根在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中、体现在他们每时每刻的生活与工作中并逐渐内化成为自己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准则时,这样便自然地形成了一种文化,这种文化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为全社会人民所认同和支持。这时的文化才可称为法治文化,才能真正做到由小及大,由微小的个人进而辐射到整个社会乃至国家,最终成为推动法治国家建设和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文化助推力。

2.2 法治文化建设是维护人民利益的有效途径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立场要求“法顺民心”,法治之成败在于合民情、顺民心、护民利。“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2]。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价值旨归、法治中国迈步前行的力量源泉就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依靠人民群众最广泛力量推进法治建设。同样地,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一环,法治文化建设对于人民维护自身利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首先,法治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人民的法治信仰,使其能够尊重宪法和法律的地位,有利于提高人民的法治素质,培养应具备的法律知识和法治意识、应秉承的法治理念、应形成的法治思维、应奉行的守法行为、应具有的运用和维护法律的能力,这也是当代法治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其次,法治文化建设能够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围。通过开展法治文化宣传和教育活动、创新法治宣传教育形式和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等方式,营造全体人民积极学习法律和提高法治素质的法治文化氛围,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6,这也是法治文化建设的基本手段。通过推进全面的法治文化建设,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同时富有勇气和法律智慧,毅然地拿起法律这个公正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保护自己的人身利益。

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解决法治问题一定要首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和角度。法律是由人民赋予的,是为人民服务的,保障好人民的利益是必然的、根本的。法治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不可一蹴而就。要全面推进,缓缓而行,落实到基层的每一个角落,关切到每一位人民群众。

2.3 法治文化建设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一步

文化自信是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驾齐驱的第四个自信,如何增强和彰显文化自信成为当下中国的时代课题。“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4]。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中,文化自信必然要在法治建设中得以体现。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有博采众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法文化,也有深入人心的法治精神和故事。随着近代以来西方法治精神的不断影响,加之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丰富滋养,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和气质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且这种法治文化仍在不断进步和完善,这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的根基。尤其要提及的是自全面依法治国方略提出且全力贯彻以来已基本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成为建设中国当代法治文化的根本遵循,也为中国当代法治文化建设指明了明确方向。这也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一个强大底气与动力。

新时代我国正处在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4],没有任何一个时刻比当下更迫切地需要我们齐心协力坚定法治文化自信、推进法治文化建设。深入推进法治文化建设有利于使人民更加深刻地认识并理解我国传统法治文化的内涵,增强对自身本土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并自发地成为我国法治文化的传播者和宣扬者,进一步提升我国法治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作用力,让全世界有机会学习和了解来自中国历史悠久的法治文化,通过彼此间的不断交流分享,于无形中更加增强对于我国本土法治文化的理解与喜爱,更加坚定对于中华文化的自信心。

2.4 法治文化建设是巩固党的领导的必然要求

党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是领导一切的,法治文化建设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并且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步调一致,才能更好地发挥法治固本的作用,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造福人民。与此同时,在党对法治文化建设全面领导的过程中,法治文化建设也巩固了党的领导。

宪法文化是法治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是我们党在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经验。从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始,我们党为制定和实施人民宪法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和实践,其中最重要的成果是于1931年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和1946年颁布的《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随着新中国的建立,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1954年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为巩固社会主义政权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保障和推动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1982年制定并公布新宪法,并根据实践发展,先后5次对现行宪法作出必要修改和完善,充分体现了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成功经验,肯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发展的新成果,有力地推动和保障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历史充分证明,宪法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要增强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捍卫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法治文化建设不断进步对政党治理的现代化具有重大的推进作用。中国共产党依宪执政,把宪法作为根本活动准则,使宪法制度更好地转化为治国理政的效能,这是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推动党的领导的一个重要体现,依宪执政的方针使党的全面领导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3 新时代法治文化建设的实践遵循

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一环,法治文化建设路径的选择关系到全面依法治国的成效。对于现阶段而言,应着重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3.1 完善法治体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善”确立为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意味着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在统筹上下功夫,在重点上求突破,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的重要实践成果,同时也需要正确的法治理论作为引领,方能确保正确的实践方向”[5]。必须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善这一目标,统筹推进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和党内法规体系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3]13。

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聚焦国家治理急需,积极推进国家安全、科技创新、公共卫生、生物安全、防范风险等重要领域立法,加强对数字经济、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立法问题研究。聚焦人民群众急盼,加强民生领域立法,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电信网络诈骗、新型毒品、黄赌毒和“食药环”犯罪等突出问题尽快研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补齐监管漏洞和短板。聚焦涉外法治急用,把拓展执法司法合作纳入双边多边关系建设的重要议题,提升涉外执法司法效能。

形成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其根本在于把法条规定落到实处,转化为实际行为。要把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作为重要环节,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大食品药品、公共卫生、生态环境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司法力度,坚守防止发生冤假错案的底线,“把打击犯罪同保障人权、追求效率同实现公正、执法目的同执法形式有机统一起来”[6],努力实现最佳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

形成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其重心在于规范和约束公权力,要以党内监督为主导,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7],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此外还要强化法律监督,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忠实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8],做优做实“四大检察”,不断增强法律监督质效。

形成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要加强科技和信息化保障,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全面建设“智慧法治”。加强人才队伍保障,完善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发展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仲裁、调解等法律服务队伍,着力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加强运行机制保障,研究制定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7]22。

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它既是管党、治党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有力保障依据,要聚焦首要任务,完善“两个维护”体制机制,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健全党中央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治国理政各领域。狠抓制度执行,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确保各项法规制度落地生根,努力形成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制度相辅相成、相互保障的格局。

3.2 坚定法治文化自信,构建人民共同精神归宿

文化自信关乎文化繁荣、民族自强和国家兴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需要培育和增强人民发自内心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一条重要的分支,我们要推进法治文化建设蓬勃发展,就必须自始至终坚定法治文化自信。

在漫长的法治发展历程中,逐渐积淀出一种博大精深的中华法文化。这一文化不仅汇聚了古圣先贤的政治智慧和法律智慧,更是为灿烂辉煌的中华法系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石。春秋时孔子提出的“德治”思想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以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来实现治理国家的目的;战国时孟子提出“民贵君轻”;唐太宗李世民提出著名论断:“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等,所有这些对当代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队伍有着重要启迪意义[9]。在古代立法中,《唐律疏议》是留存至今最为完整的古代法典,对于我国法律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许多相邻国家纷纷学习并仿照制定了本国法律。与之相似的《大明律》也同样深刻影响了相邻国家,如日本、朝鲜等。由此可见中华法文化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10]。除此之外,当代中国法律的制定仍然受益于“一元和合”“实益均衡”“顺时为是”等传统法律文化精粹,充分体现了传统法文化精神[11]。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传播中国法治故事,必须建立文化自信。新时代坚定法治文化自信应立足于传统文化大背景下,认真审视中华传统法治文化,在比较鉴别的前提下汲取其中有益的因素,同时要与现代法治文化巧妙结合,为法治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在此过程中我们不免会接触成熟的西方法治文明,我们要深深立足于本国文化立场,不能“照单全收”,不能照搬别国模式和做法,而要“因地制宜”,发扬批判精神借鉴吸收国外法治的有益经验,从中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来构建适合中国的法治模式。总之要处理好借鉴与转化的关系,从而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使得当代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自信的培育能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3 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助力法治文化推陈出新

作为时代精神核心的改革创新精神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动力。推进法治文化建设需要改革创新精神这一新鲜血液的灌注,具体体现在思维创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三方面。

坚持思维创新,打通法治文化建设思维理路。思维创新是法治文化建设的先导,要坚持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历史思维、法治思维和底线思维[12],但归根到底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这一永恒智慧源泉。思维创新源起于全面而准确的信息采集。我们要对当前法治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资料搜集,了解其历史起源、发展过程、目前的状态、存在的问题等等,只有获取了全面、准确的信息,才有创新思维的基础。但进行思维创新仅仅有全面的信息掌握是不够的,还要有加工处理这些信息的创新思维能力。要借助逻辑思维的严谨推理,梳理法治文化各个方面的内在联系,找出其发展的脉络和内在变化的规律,从而确定其可能被利用并放大的创新点。因此,我们需要不断解放思想,交换思维,进行充分的观察和思考,这样才能不断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各方面变革。

坚持理论创新,巩固法治文化建设理论基础。理论创新是法治文化建设的核心与灵魂。法治文化建设的理论是支持法治文化建设的基石。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深刻的理论来源于充分的实践,而实践又推动着理论不断向前进步和发展。我们要不断推进法治文化建设的理论创新,就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法治文化建设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相统一,坚持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

坚持实践创新,丰富法治文化建设实践经验。实践创新是法治文化建设的关键一步。推动法治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我们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人民的法治建设积极性,引导人民积极参与法治建设的进程。以各地的文化活动中心和文化广场为载体,开展丰富多样的法治文化宣传活动,如法治文化演讲和宣讲、法律知识竞赛和问答等活动,设置精美的参赛奖品吸引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法治文化宣传进乡村,开展法治文艺进社区等巡回演出文艺活动,推动法治文化宣传进基层入民心。要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重要宣传作用,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电视滚动字幕、电子广告等形式扩大宣传覆盖面,形成全方位宣传。也要加快建设法治队伍积极培养法治宣传人才。通过整合社会各项资源加快法治文化宣传,能够全面提高人民群众法治文化素养,形成全社会积极学习法治文化的浓厚氛围。这样才能使人民在法治文化建设过程中拥有充分的话语权,对法治文化有切身理解,才能不断筑牢法治文化建设的实践基础。

3.4 提高全党法治修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党与法治的关系既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也是法治文化建设的关键问题。新时代要将全党的法治素养提高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将执政理念法律化、制度化,为构建中国特色法治文化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培养和提升全党的法治修养,使其成为全党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13]。良好的法治修养能够将对法律和法治的敬畏内化为全体党员的独特气质和品格,使其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法治修养与党性修养具有辩证统一性[14],要提升全党的法治修养,就要使党员干部们理解党性修养对法治修养的滋养作用,从而使其自觉将加强党性修养与弘扬法治精神结合起来,达到不断提高自身法治修养的效果。提高全党法治修养关键在于提升党员干部法治能力,党员干部要自觉遵守宪法法律,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要把全面提升法治能力当成新形势下各级党员干部提升执政水平、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努力造就一支宏大的具有法治素质的治国理政的党员干部队伍。

在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一体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法治建设,这是我国法治建设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政治和法治关系在党的建设中的集中反映,关键在于能否正确认识党和法的关系、正确处理坚持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必须抓住党的全面领导这个根本,并以此为一切活动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进入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要靠党的领导,党要加强自身执政能力建设就必须提升依法执政能力,实行法治从严治党。因此,党应当完善党内法规制定体制和机制,依据党章从严治党,运用党内法规把从严治党落到实处,同时将丰厚的法治意识与修养转化为执政过程中的法治能力,合理运用法治工具和手段,将党的意志与宪法法律密切结合,从而提升党的依法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4 结语

文化的形成是一个自外而内逐步内化的过程,不仅需要时间沉淀,更需要实践。在此过程中,我们务必充分认识到法治文化建设对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维护人民利益、坚定文化自信和巩固党的领导等方面的重要价值,更要坚定贯彻其建设路径。现阶段,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宪法法律运行的过程中,努力完善法治体系、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坚定法治文化自信、培育社会主义法治修养、坚定法治理想信念,这样才能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才能使法治文化成为全面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突出文化力量。

猜你喜欢

依法治国法治法律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依法治国 法平天下
“德”“法”辨证与依法治国
让人死亡的法律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
关于依法治国若干问题
坚持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执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