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论与实践:贵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现实逻辑思考
——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历次视察贵州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

2023-04-19杨长梅柏友恒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贵州总书记

杨长梅 柏友恒

(中共六盘水市水城区委党校,贵州 水城 553000)

1 文献梳理

基于体现研究价值、空间与意义的指向,研究围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这一关键主题,就当前理论界、学术界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专家观点与视点进行文献梳理,从文献研究的情况来看,当前聚焦“民族团结”这一主题展开的研究主要有六个方面:

1.1 民族团结创建工作理论阐释与导引的研究

罗剑等指出贵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繁荣发展示范区实践以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加强民族团结的新理念新思路为根本遵循,在以理论指导实践的根本遵循下,贵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实践得到了繁荣发展,尤其是在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民族文化大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1]金炳镐等认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应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坚持党和国家民族理论政策;推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宣传教育;增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培育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2]杜君等提出党和政府全面谋划民族工作,加强民族工作的顶层设计,明确民族团结工作的开展方向和基本方针,成为新形势下推进民族团结的重要遵循。[3]

1.2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实践方式及实践案例方面的研究

杨福泉就丽江各民族长期以来团结齐心建设绿色家园、对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不断做出新贡献、各民族在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以及旅游与文化产业互相融合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进行了认真总结。[4]隋青等认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是推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一个重要平台,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需要。[5]

1.3 民族教育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功能及意义方面的研究

青觉提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得以深化的基本路向就是要突破对象范畴的狭窄性、教育方式的宣教性以及团结进步的物化性,在全民性、生活性和意义性上加以完善。[6]金志远等学者则指出,把握生活世界理论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理论前提;反思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非日常生活世界化是改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现实需要。[7]

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民族团结创建意义及功能方面的研究

杨秀芝等认为传统节日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人文化、实体化、大众化的重要载体。[8]邓磊等学者指出,价值取向是新时代国家治理的逻辑起点,潜在支配和决定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施路径。[9]

1.5 社会治理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耦合方面的研究

高国富等论述了民族地区乡村治理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关系,提出两者都是维护民族地区乡村团结稳定、实现乡村振兴的两项重要工作。[10]吕伟等主张通过区域联动探索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新路径——以行政接边地区为辐射中心成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11]

1.6 网络行为对民族团结创建工作影响方面的研究

乌小花等提出以健全网络舆论引导机制,构筑中华民族网络共有精神家园为主动作为,积极探索“互联网+民族团结”的行动方案,丰富内容,创新方式,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良好的互联网环境。[12]

综上所述,当前围绕“民族团结”这一关键词进行学术研究主要聚焦在六个方面。由此看来,聚焦“民族团结”这一主题的研究是时下学术界、理论界研究的热点与重点,这就为本研究的可行性提供了基础与前提。基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本研究立足于贵州作为民族大省的特点与实际,基于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的路线图以及针对贵州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进行归纳、总结与提升,从物质基础、制度支持、文化动力等方面就贵州如何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提出了路径思考,就贵州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了理论参考。

2 理论昭示:习近平总书记关怀贵州的历程叙述与价值意蕴

理论的存在与发展蕴含着实践足迹的预示与昭示,贵州作为民族八省区之一的特点与特质喻示着贵州的发展必然走向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繁荣,必然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巨大的区域力量。细说重大历程,2008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习近平专程赶赴贵州指导抗灾救灾工作。2011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贵州调研。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考察。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与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一起审议党的十九大报告。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前夕到贵州考察。这些重要的时间节点必将成为贵州历史书写与叙事中最具有意义的大事记,因为这些宝贵的时间节点留下了习近平总书记关怀贵州的足迹与讲话指示精神,梳理“关怀”足迹与理论意蕴能够更好地指引贵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基于此,本研究就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的足迹以及讲话指示精神作以下总结。

2.1 克难解忧·人民至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稳定器

2008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习近平赴贵州慰问受灾群众并指导抗灾救灾工作。在此次抗灾救灾中,习近平强调,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部署,把抗灾救灾作为当前一项最紧迫的任务来抓,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实际行动来抓,发扬不怕困难和连续作战的优良作风,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决打好打赢这场抗灾救灾的硬仗,把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在抗灾救灾中充分体现出来。[13]从习近平慰问并指导此次贵州抗灾救灾工作中可以看到,习近平将科学发展观贯穿抗灾救灾全过程,抗灾救灾工作思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关注人民群众的安全发展诉求。如从贵州人民群众最迫切需要的电力、吃、穿、住、行等作为抗灾救灾工作的突破口,切实了解贵州灾区各族群众基本的生活生产诉求。在这个过程中,“以人为本”和“人民至上”的价值意蕴在抗灾救灾工作中得到集中显现。同时,习近平通过指导抗灾救灾实际工作行动为遭遇灾难的贵州各民族群众克难解忧,体现了习近平始终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患难的“命运与共”价值意蕴,展现了“人民至上”的党性自觉,为贵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供了方向,以至于贵州各民族在灾后能够顺利和正常地开展生活、生产。总的来说,习近平到贵州指导抗灾救灾工作实践彰显了“以人为本”和“人民至上”的价值意蕴,其背后不仅坚定了贵州各民族共同抗灾的决心,进而展现了贵州各民族追求共同团结进步的精神追求,为贵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实践的稳步推进起到了重要作用。

2.2 关怀备至·人心齐: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催化器

2011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贵州调研,习近平走进兴仁县屯脚镇苗族村寨鲤鱼村看望慰问贫困户吴忠仁,了解生产生活情况,与村民代表座谈一起探讨农村发展的举措。在黔南州贵定县甘溪林场叮嘱干部职工要强化生态建设,保护好贵州的青山绿水。[14]在兴义市顶效经济开发区布依族村寨楼纳村同正在田间耕作的农民交谈。在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参与学生主题读书会活动并看望师生,嘱咐同学们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在实践中全面磨炼和提升自己。[15]由此看出,各民族群众的经济发展、生存环境、人才培养状况等一直都是习近平心中的“国之大者”。看望少数民族贫困户并与村民代表谈话、叮嘱干部保护好青山绿水、在田间与农民交谈以及嘱咐贵州大学师生等无疑彰显了习近平的人民情怀,深刻地展现脱贫攻坚路上“不落下一个民族、不落下一个人”的决心,再一次把“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民族工作要求落到了实处。当下,贵州各民族群众已经彻底摆脱贫困的标签,正同全国各民族一道走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张力正在显现,以十八个世居民族为主体,各民族“和睦共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样态得到展现,各民族之间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关系格局。总而言之,一次为期不长却意义深远的视察寄托了习近平对贵州各族人民群众的深情与厚爱。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这一特殊时间节点对贵州的视察喻示了贵州在党的十八大之后必将迎来后发赶超的新机遇,必然迎来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和谐发展的新机遇。当前贵州各民族群众正在以百般的诚意、百倍的豪情展现对国家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定行稳致远。诚然,习近平的关怀与关爱在贵州各族人民的心里种下了希望的种子,必将逐渐演化成促推贵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催化剂。

2.3 政策合理·和衷共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制动器

2015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到贵州遵义考察。习近平总书记一下飞机就直奔红军山烈士陵园,向红军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篮,深切悼念为中华民族伟大事业献出鲜血与生命的先驱。习近平总书记驻足“突破乌江天险”浮雕前,并伫立凝望邓小平同志题写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习近平总书记走进遵义花茂村智能温控大棚和正在劳动的村民亲切交流,了解土地流转、家庭收入等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倾听村民说“既挣了工钱,又学了技术,还照顾了老人和孩子”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赞赏花茂村“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土地入股、平时务工、年终分红,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习近平总书记观看白泥组的孩子打乒乓球。最后,习近平总书记感慨地道出:“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要是笑,就说明政策好。要是有人哭,我们就要注意,需要改正的就要改正,需要完善的就要完善。”[16]由此看来,红军历史、英雄人物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最深厚的情怀与惦念,缅怀红军、缅怀英雄就是在实践上倡导和弘扬中国精神、民族团结精神,因为红军历史、英雄人物是各民族共同的精神信仰和精神纽带。而与老百姓交流、关心老百姓经济收入、关心小孩的学习、界定政策效能评价标准等再次体现了“以人民中心”的党性宗旨,启示贵州在民族团结创建工作中不仅要重视历史文化的引领,更要重视解决各民族现实经济发展的要求、转变老百姓经济发展方式以及政策制定的科学性等,这就为贵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提供了实践的依据与方法。总的来说,以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的考察作为贵州实现后发赶超的逻辑起点,视察贵州足迹的背后与制定促进贵州发展的政策及制度是理论指导实践的具体表征,同时,也是促进贵州各民族实现和衷共济政策转为实践的理论昭示。从实践角度来看,合理制定和实施政策必将成为贵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制动器。

2.4 精神引领·人心归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热水器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代表团的讲话中指出,希望贵州的同志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培育和弘扬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精神,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创新发展思路,发挥后发优势,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续写新时代贵州发展新篇章,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17]由此,习近平总书记赋予贵州精神深刻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贵州各民族拥有了共同的精神依托和共同奋进的价值选择。“团结奋进”为贵州各民族群众摆脱发展困境提供了重要指引;“拼搏创新”为贵州各民族群众实现发展进步提供了路径选择;“苦干实干”为贵州各民族群众走向富强繁荣指明了实践重点;“后发赶超”为各民族群众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了奋斗方向。总而言之,习近平总书记所赋予的“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贵州精神具有强大的理论张力和实践引力,是贵州开展民族工作的方法论依托。“团结奋进”解决了民族向心力的问题;“拼搏创新”解决各民族发展动力问题;“苦干实干”解决了各民族发展的物质基础要求问题;“后发赶超”解决了各民族经济社会地位等问题。由此看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指示精神为贵州各民族实现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工作要求提供了基本遵循。“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等精神奠定了贵州实现现代化的根本追求,贵州各民族群众因为有了共同的精神引领和实践的方向必将会实现人心归一,从而在客观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精神引领、人心归一,一定会成为贵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热水器。

2.5 理念更新·齐心共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遥感器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新年之际来到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走进苗族村民赵玉学家,询问生活用电、用水、土地种植、经济收入、孩子教育以及将来的打算等。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扶贫车间,询问精美的苗族传统服饰价格、销路。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大家,一定要把苗绣发扬光大,苗绣文化既是产业也是文化,发展好了既能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同时也能为产业扶贫、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到化屋村村委会了解基层党建情况,了解就业社保、合作医疗、低保救助等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到贵阳市观山湖区合力惠民生鲜超市了解节前市场供应、物价运行、食品安全等情况,并叮嘱:“微利惠民,这个经营理念值得提倡。你们一头连着田间地头的农民,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市民,坚持‘保本微利’经营,让农民和市民两头都得实惠,这种模式值得推广。能不能真正惠及群众,要看老百姓的口碑。”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贵阳市观山湖区金阳街道金元社区,了解开展便民服务、加强基层党建、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等情况,并强调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要坚持为民服务宗旨,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城乡社区组织和便民服务中心作为新时代基层治理的重要阵地建设好,让社区成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18]从习近平总书记在关键时间节点和所关心关注的对象和内容——民族生计基础、基层党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民族生存环境、人民群众的利益保障以及社会保障等,在实践行为上体现为贵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所必然需要的物质基础、组织基础、精神文化基础以及社会互动基础。因为只有各民族的物质基础得到夯实,各民族团结进步才有了根基;只有具有强大的基层组织,才能引领各民族实现有序发展和稳定发展;只有各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纽带实现绵延与滋长,才能推动各民族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只有各民族的有序交往交流交融,才能达到各民族一家亲的民族和谐关系格局。总的来说,习近平总书记于春节到来之际考察贵州及其对贵州各民族群众的关心与关爱,为贵州实现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和新引领。由此,理念更新所带来的贵州各民族群众齐心共振现象必将成为贵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遥感器。

3 意义喻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实践逻辑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实践样态与结果虽极具地域性,但背后呈现了党和国家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宏观部署,进一步彰显了国家统一、安全与社会稳定的形态。揭示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及对贵州的讲话指示精神的价值喻示,进而审视贵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实际,发现贵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实践逻辑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 坚定“五个认同”是贵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逻辑前提

贵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质量与水平是“贵州精神”实践价值与实践结果的效度与力度的主要表征。从习近平总书记历次考察贵州并针对贵州发展的讲话指示精神发现,贵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中蕴含了“五个认同”,是贵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价值喻示的根本前提。

其一是各族人民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是贵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要求;其二是各族人民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是贵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实践要求,是维护国家统一、安全与社会稳定的核心要义;其三是各族人民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贵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价值诉求,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幸福的核心条件;其四是各族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是贵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力量支撑,是各族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得到保障的核心前提;其五是各族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是贵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基本保证,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核心要件。

3.2 坚定“四个自信”是贵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逻辑基础

“四个自信”的内在逻辑表征契合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历史秩序,是贵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历次考察贵州的路线图、时间表以及讲话指示精神在客观上为贵州各族人民群众带来了强心剂,增强了贵州各民族群众的自信心,为贵州各民族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及中华文化自信提供了精神支持和实践启示。

首先是各族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为贵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提供了正确的方向引领。因为方向决定道路,方向的正确与否一定程度上决定目标实现的质量与水平。各族人民群众作为中华民族这艘巨轮的划桨者、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巨轮的引航者,二者之间的合力决定着中华巨轮的正确航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各族人民群众只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才能走向真正富裕幸福和谐的美好生活。因此,贵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必然要坚定道路自信,才能实现贵州民族团结进步的高质量发展。

其次是各族人民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为贵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提供了理论引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百年伟大历史成就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张力说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导中国走向发展与复兴的唯一正确的理论。因此,中国一切工作必须坚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坚定理论自信。唯有如此,才能做到各民族同舟共济、命运与共、共同繁荣发展,推动贵州民族团结创建再创新绩。

再次是各族人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为贵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提供了制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庞大而丰富的制度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的合力共同推动中华巨轮驶向深蓝,取得了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瞩目成绩;取得了对世界经济发展贡献力超过30%的巨大成就;取得了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辉煌。这一切都是中国制度优越性带来的结果,这一切都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繁荣发展的结果。秉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是中国各民族解决一切困难和挑战的关键基础,贵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必然要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为根本保证。

最后是各族人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为贵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供了强大精神依靠。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赓续绵延得益于贯彻整个中华文化体系中“大一统”思想张力的映射,亦即“统一”是中华文化的主流,“统一”的文化主流涵养了中华各民族团结协作、集体主义思想与互敬互爱等文化品格。由此也塑造了中国各民族坚定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亦即各民族对自身文化元素与文化符号的热爱是差异性感情选择使然,而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的文化表征与价值表达,因为中华文化符号表征为各民族提供了精神依托与安全保障。因此,贵州民族团结创建必然以坚定中华文化自信为根本保证。

3.3 “两个维护”是贵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逻辑指向

“两个维护”就是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做到“两个维护”是当前中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政治立场,中国作为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宗旨说明做到“两个维护”是时代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其一,“两个维护”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正确产物,有利于统一指挥、统一行动,防止政出多门。从而为各民族团结一致、和衷共济提供了精神归依和价值依托,是贵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基本前提。

其二,“两个维护”是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因为“两个维护”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张力与伟大引力,是各民族实现自我发展、自我价值的根本保证,是各民族实现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的力量支持。

其三,“两个维护”是中国“多元一体”文化与政治格局持续散射张力的根本基础,因为中华文化的赓续与发展必然需要一个坚强和统一的核心领导,“两个维护”也是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本质所在和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理论和实践都已经证明,“两个维护”为中国各项事业取得重大进步和辉煌业绩提供了主心骨,为贵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提供了根本遵循。

4 路径启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展望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及其对贵州的讲话指示精神为贵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提供了理论导引和实践启示,贵州民族团结创建的价值体现和价值喻示为贵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提供了价值标准。基于此,贵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逻辑起点在于:聚焦经济制动器、聚焦政策稳定器、聚焦精神热水器、聚焦人文催化器、聚焦理念遥感器;以至于推动贵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行稳致远、守正创新、笃定前行、进而有为以及踔厉奋发,最终实现贵州民族团结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4.1 经济制动器:贵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物质支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水平能够为一切上层建筑的构建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为此,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贵州时关注和关怀民族经济发展的事实,及其对各民族群体经济发展所提出的发展策略和发展路径,聚焦经济发展如何推动贵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立竿见影,本研究思考如下:

一是聚焦消解各民族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是实现民族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贵州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格局决定了各民族之间发展不平衡。因为贵州喀斯特地理、地貌特征以及后发展的历史事实决定了贵州各民族经济发展呈现欠发展、欠发达的现实,亦即各民族的经济发展方式还处于初级水平,打工经济仍然作为各民族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因此,聚焦贵州山地特征,走山地高效农业经济发展方式,采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经济发展方式,因地制宜地谋划贵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从而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为贵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立竿见影提供物质保障。

二是聚焦消解各民族经济发展不充分问题是实现民族团结的必然基础。各民族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客观上会产生心理的不平衡,以至于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带来消极影响。因此,为各民族因地制宜和因民族制宜提供策略支持,即是从各民族本身的优势和特点出发,优先给予其经济发展条件和发展资本,从而实现各民族充分发展,走向共同繁荣,夯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经济基础,为贵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提供经济支撑。

4.2 政策稳定器:贵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实践的制度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贵州时提出“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说明老百姓是政府制定政策的试金石、晴雨表。事实上,好的政策是各民族群众安居乐业、经济发展、社会有序和人民幸福的稳定器。当前,高质量发展、现代化进程、城市化进程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成为时代主题,以政策稳定器推动贵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行稳致远,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

贵州作为八大民族省区之一,多民族的特点与实际决定了任何政策的制定与出台都必然遵循区域、民族以及多彩文化样态的现实。贵州“三州十一县”的民族区域自治格局决定了同一个省域内各市、州、地之间具有差异性的政策内容。因此,贵州省内民族区域自治与非民族区域自治之间各自在政策制定方面必然存在一些差异,诸如贵州“三州十一县”民族自治地方可以因地因民族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在经济发展政策、社会发展政策、教育政策以及人才培养政策上给予相对宽松和宽容的照顾,在主观上为同胞提供有力帮助,这在本质上就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民族真正平等和民族真正团结的思想。基于贵州整体性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实践,民族区域与非民族区域在政策制定上只要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策必然就是好政策,必然能够推动贵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行稳致远。

4.3 精神热水器:贵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实践的信念根基

所谓“精神热水器”事实上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会见贵州代表团时指出的“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精神——新时代贵州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指示精神成为助推贵州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价值取向和精神依托,尤其是对于贵州作为民族八大省区之一的特点与实际来看,“贵州精神”无疑也是贵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根本遵循。

事实上,“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一直都是贵州各民族群众的精神特质和实践表征。“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分银”是贵州的历史标签与历史表征。反观现实,当下贵州的各地、州、市皆有机场、县县通高速、村村通公路、户户通网络等现状消除了历史赋予贵州的落后标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全国各民族勠力同心,攻坚克难,解决了许许多多的难题,办成了许许多多的大事,贵州人民群众已经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过上了小康生活,贵州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脱贫人口最多、贵州连续几年在经济发展速度上位于全国前列等等,已经在事实上摆脱了历史赋予的标签。这一切成绩的获得是贵州各民族群众同心协力、共同团结奋斗的结果。“贵州精神”的热水器推动贵州各项事业取得实质性的飞跃,贵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笃行不怠。

4.4 人文催化器:贵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实践的文化动力

以18个世居民族文化为核心、其他各民族文化为相互映射的多彩贵州文化在客观上型塑了贵州的文化品格与文化秉性。贵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需要各民族文化编织而成的底色作为铺垫。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与底蕴,各民族的文化都具有其独特的文化模式和优异性,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及其指归的政治一体属性就是最好的注脚,因此,如何做到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与共同性的和合与统一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顺应时代变化,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19]实然,贵州各民族都有其自身的历史表达与历史叙事,各民族文化的生成与演绎都有其各自合理的逻辑,因此,尊重各民族生产、生活、人生礼仪、人际交往习惯等文化,就是在事实上体现尊重文化差异性,从而在客观上倡导和推动文化共同性,因为文化差异性在得到尊重的时候,必然会产生对共同性文化自觉认同、自觉选择更有生命力的文化样态,贵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在本质上就是对共同性文化——中华文化的创建和弘扬,彰显中华文化的无限魅力与张力。因此,以文化催化器型塑优异、璀璨的多元文化,在客观上就是为各民族找到精神依托,从而激发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因此,文化催化器能够驱动贵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而有为。

4.5 理念遥感器:贵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实践的前进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乌江江畔的瞭望与凝望及其强调贵州生态的特殊价值为贵州开新局、闯新路、抢新机、出新绩提供了理论基础与策略谋划。在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以及旅游产业化成为贵州后发赶超主要推手的当下,如何实现理念更新?从而达到高质量发展是贵州必然要回答的一道真题。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内容的新发展理念无疑是最好的答案选择。

创新发展在客观上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落后发展理念,提倡节约、集约以及高效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协调发展赋予人类主动性和理性价值为归依,在合作互信的关系中达成经济发展理性的共识;绿色发展则排除高耗能、高排放的低碳发展路子,尽可能地回归人性与自然性合二为一的共相选择;开放发展遵循人类的主动性价值与内在要求,只有以包容开放的姿态汲取优越的思维和文化秉性,才能实现智慧共享、经济共享、文明共享,从而赋予发展更深的内涵和意义;共享发展则体现为人类社会主体内部之间的互信与互融,回归和谐相处、和衷共济、和睦发展的人性本来。因此,“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映射出深刻的时代内涵,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贵州作为践行新发展理念最具代表性的主体之一,贵州宝贵的自然资源赋予了贵州各族群众强大的张力,贵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也必然遵从新发展理念的约定。新理念遥感器的价值必然推动贵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踔厉奋发。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贵州总书记
民族团结之歌
贵州,有多美
沉醉贵州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总书记的告诚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