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优势学科融合创新平台运作机制的构建
——基于驱动区域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2023-04-19胡亮
胡 亮
(南京工业大学 科学研究院, 南京 211816)
地方高校优势学科集聚了具备较高学术水平和专业技能的专业教师和研究人员,培养了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经验的大批学生,形成人才集聚,可为地方发展注入新鲜动力;拥有课题研究和产学研合作方面的经验和资源优势,可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技术咨询、技术转移等服务,推动地方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还拥有融合了红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文化和专业文化的文化土壤,可助力区域文化繁荣发展。目前,较多地方高校优势学科因学术方向和发展速度与产业发展要求不匹配,以及单一学科无法支撑高新技术发展等综合原因,在服务区域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尚未充分发挥应有作用。相关领域有一些理论与实践成果,但关于地方高校优势学科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反哺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不足。为此,本文重点研究以驱动区域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地方高校优势学科融合创新平台的运作机制。
1 文献综述
有学者关注了高校优势学科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互动关系。谢雨宸深入研究了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问题,进而探讨了西部地区高校高质量发展对现代化建设的意义[1]。乔淑英研究了自贸港背景下海南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并探讨了海南高质量教育对自贸港发展的影响[2]。陈亮等研究了学科集群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分析了两者间的互动关系,并针对两者的冲突给出了优化策略[3]。李化树分析了地方高校高质量发展的途径,研究了地区经济、产业特色等相关因素对地方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影响[4]。丁宁研究了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创建面向关键领域的高校学科平台的建议[5]。
考虑到区域重点产业涉及多种学科,有学者针对学科融合创新平台建设开展了研究。肖桂华研究了“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光伏工程的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6]。刘长灵研究了高水平专业群的产教融合平台建设问题[7]。王保生以东华管理学院为例研究了产教深度融合创新平台的建设[8]。陈斌则从职业技术学院的角度分析了产教融合科技创新平台的构建和实施[9]。张百新研究了如何通过构建融合创新平台实现多学科融合发展[10]。
2 地方高校优势学科融合创新平台的内涵
地方高校优势学科融合创新平台指地方高校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在特定的领域或方向上进行学科融合和创新研究的平台,其内涵包括几个方面。
首先,具备牵引多学科融合发展的能力。以地方高校优势学科为牵引,跨学科开展多维联合创新研究,实现优势学科人力、物力互补,打破学科间壁垒,促进学科交流合作。
其次,具备以科技联合体形式开展多维度创新研究的能力。整合地方高校优势学科的学术与教育资源,开展前沿、创新的科学研究,提出多学科融合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推动学科发展和社会进步。
再次,具备跨机构、跨院校联合的机制。以相应机制支撑合作网络和平台运行,驱动学校之间、学术界与产业界之间合作交流,形成人才、资金、设备和信息的共享,凝成发展合力,推动学科融合创新,进而促进区域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
最后,具备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的学术成果转化机制。重点关注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研究方向,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成果。同时,积极参与地方服务和公共事务,为地方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
3 地方高校优势学科融合创新平台建设的基础及难点
地方高校优势学科建设融合创新平台具备一定基础。一是政策基础。各级政府为发展当地经济,普遍在政策供给和财政资金方面大力支持创建科技创新平台,培育预备队,以引导跨学科、跨领域大协同的技术攻关,支撑重点产业发展。二是专业基础。地方高校优势学科谋求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一般根据当地产业发展需要动态调整和优化专业方向,以提升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三是人才基础。区域重点产业发展能产生人才集聚效应,且本地区高校在科研启动、子女就学、配偶随迁、医疗保健等方面亦能提供优惠条件,吸引了更多高层次人才,充实了高校优势学科的人才队伍。
同时,当前地方高校优势学科建设融合创新平台也面临一些难点。一是政策精准性不够。部分地区相关政策偏向宏观,落地落实不到位,促进地方高校融合创新平台发展的具体条款欠缺。二是政策投入不连贯。有的地区由于建设理念改变、工作重心调整、财政压力增加等因素,有时出现经费到位不及时、配套政策不到位的问题。三是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尚不充分。现有理论研究论证了地方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创新平台的重要性,但对其具体的运作机制缺乏深入探讨,同时,高校关于融合创新平台运作机制的实践探索也尚未形成可推广、可借鉴的范式。
4 融合创新平台“建设—运行—反馈三阶段机制”的构建
地方高校学科建设融合创新平台不仅必要,而且具备坚实基础,应聚焦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需求,构建以国家级科研平台为引领,以省部级、厅局级、校级等各级各类科研平台为基础,以行业头部企业为支撑,与地方政府共建共治的科技创新共同体。通过机制创新促进融合平台长效发展,真正实现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融通发展,服务区域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融合创新平台运作机制应包括建设、运行和反馈三个阶段。建设阶段的重点是明确目标和任务,形成合理的规划和布局;运行阶段的重点是保障平台的高效运转,推动创新项目顺利开展;反馈阶段的重点是总结经验,及时反馈优化措施。
4.1 构建合作机制,夯实融合创新平台建设基础
融合创新平台建设是一项涉及多主体的系统工程,合作机制构建是平台建设的基础和关键。
一是依托地方政府项目或由地方政府主导,一所或多所地方高校牵头,吸纳行业、企业、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等多主体参与,多方签署合作协议,明确各参与主体的责任和义务框架,赋予融合创新平台充分的人财物自主权和独立科研管理事权。
二要完善组织架构,多方主体共同组建专项工作委员会或领导小组,优化顶层设计,明确合作目标、核心内容、时限等具体安排。确定投入方式和比例,保障平台获得资金、技术、后勤等支持。充分梳理各方优势资源与需求,及时解决平台建设阶段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断优化合作方案。例如,采取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讨会、现场会等方式进行沟通和协商,深入分析地方高校依托学科优势、人才优势所能为地区提供的智力支持和发展动力,以及区域产业依托实践平台和市场资源优势所能为地方高校提供的实践机会和应用场景。
三要明确风险承担方式与利益分配方案,构建多元投入机制,通过组合投入降低风险,寻求税收支持和风险担保政策,确保合作参与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四要联合制定监督和评估办法,引入第三方机构对合作各方的履约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采取包容审慎的“柔性”监督方式,以评估促进合作机制完善,以监督推进整改措施落实,引导平台灵活快速发展。
4.2 构建运行机制,保障融合创新平台平稳运行
地方高校优势学科融合创新平台需要设立面向企业和高校的多样化机构(如平台日常运维机构、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中心、人才培养与实训基地及合作交流与信息共享中心等),并推行市场化运行机制。
一是以价格机制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校将智力投入和科技成果通过价格机制进行合理定价,更好地体现其价值。重点产业链上行业企业通过价格机制了解高校提供资源的真实成本,更精准地决策。例如,采取“先确权、后转化”模式,将“事后的奖励权”转变为“事先的收益权”。对不宜确权分割的科技成果,按照“先赋权、后转化”模式,采取普通许可、独占许可、排他许可等方式,与科技成果完成人(团队)签署协议,合理约定成果收益分配方式。
二是以竞争机制促进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升级。引导高校和行业企业通过竞争来提高自身的实力和影响力,在平台规模、规范及准入政策方面获取话语权,实现平台有序发展。例如,统筹设计“揭榜挂帅”“赛马”等方式,按照“产业化一代、研发一代、战略布局一代”的思路,超前梯次部署科研攻关行动,促进产业技术研发、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公共技术服务拓展。
三是以供求机制促进产教融合。融合创新平台研发方向的确定、技术带头人的选择、团队的组建、人才的引培、资源的流动、融资的力度和成果的转化应以区域重点产业链上行业企业需求,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技改升级、产品迭代的共性需求为导向。成果的形式也应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重点支持科技成果产业化、对外技术转让或技术许可、重点产业链上行业标准制定、新工艺或新方法研发等。
四是以风险机制加强风险管控。应通过风险评估、风险控制等方式来降低合作的风险,保障平台多方主体的利益。例如,用好社会风险投资、种子基金、天使投资基金、创投基金、PE 基金和信贷类产品、科技保险产品等。
4.3 构建反馈机制,促进融合创新平台创新发展
融合创新平台的反馈机制建设对于平台的持续改进和创新发展至关重要。
一要建立反馈渠道。可设立多种反馈渠道,如推进技术转移中心、技术转移服务联盟、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等的建设,完善信息公开发布、供需互动对接、招标拍卖、挂牌交易等服务。依托网络实现平台数据信息互联互通,促进交易公平开放。还可以通过监测平台运行数据和用户行为数据来获取反馈信息。
二要分析反馈信息。充分发挥战略智库、专利导航、产业发展规划、技术预测预见的导向性作用,通过数据挖掘和透视,对收集的反馈信息进行深入分析,重点分析平台上地方高校优势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服务重点产业的成效,以及重点产业链上行业企业的发展问题和真实需求,为平台改进和创新提供支持。
三要制定改进措施。根据反馈信息和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改善平台架构、完善治理机制、细化运行策略、提高平台产出,并确保改进措施得到有效执行,形成反馈闭环,保障可持续发展。
四要跟踪反馈效果。在提出改进措施后跟踪改进效果,以评估改进措施的有效度。可以通过定期收集成果产出情况、各方主体反馈信息、平台运行数据等来评估反馈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调整和优化。
五要倡导反馈文化。可通过培训、宣传等方式在平台内部营造反馈氛围,让各方主体了解反馈的重要性,并能积极参与反馈活动。还应将反馈结果转化为改进平台运行的标准,真正实现“用户思维”,注重用户需求和体验。也可以通过激励手段培养各方主体的反馈习惯,进而形成反馈文化,推动平台的优化发展。
5 结 语
以驱动区域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构建和创新地方高校优势学科融合创新平台建设、运行及反馈三个阶段的机制,可打破地方高校与产业间的信息壁垒,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融通发展,优化成果转化生态,促进科研成果切实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强化区域发展的科技支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