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初中语文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价值与实践
2023-04-19福建省石狮市第一中学陈碧芬
■福建省石狮市第一中学 陈碧芬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蒋晓飞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融合劳动教育的实施建议》一文中指出,语文学科中的劳动教育“是在语言文字的学习活动中去体悟劳动,欣赏劳动成果或劳动过程的美,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体会劳动情感,理解劳动精神。”由此可见,新时代背景下,拓展学生劳动教育新途径,加深学生对新时代劳动内涵的认识,提升学生劳动素养,从而进行创造性劳动是学校响应时代号召的需求。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是一条有效途径,初中语文教学应紧跟教育制度改革需求,提高对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培养学生优秀的劳动品质。本文就该方面展开探讨,在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模式课程体系中重视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并将其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渗透价值与策略作为课题研究的重要部分,以期提升劳动教育成效。
一、新时代初中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价值
初中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为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贡献学科力量,是新时代义务教育背景下的现实需要。作为新时代成长起来的中学生,应具备劳动精神,根据这一要求,初中语文教师要转变传统理念,并将劳动教育融入进去,让学生认识劳动,明白劳动的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教育制度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应与时俱进,积极在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让学生对新时代下的劳动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并借助课外语文实践活动落实教育效果,在促进语文素养形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生活、生产、生态、生涯与生命的美好。
初中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是新课程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新课程要求试题结构和测试工具要更加注重能力导向,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引领学校教育和学科教学的能力导向和融合发展导向,实现考试评价的育人功能。在初中三个年段的语文教学中融合适龄的劳动教育内容与形式,实现梯度性育人目标,让学生在知行合一中得到教育,提升素养。
初中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是新课标视域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设计语文学习任务时要围绕特定的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将“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这两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设置为第三个层面。跨学科学习时要关注课堂内部与外部、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建构广阔的语文实践活动空间,将语文学科与劳动教育融合在一起,是学科融合、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初中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是学校“五育并举,全学科育人”的要求,有助于推动教学向前发展,优化学校育人蓝图;也是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践行新高考、新课标、新教材,探索“三园▪四生”赋能劳动教育的育人新路径。
不仅如此,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实践,也将助推初中语文教师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变革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从微观而言,语文教学关注劳动教育主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劳动类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意图,学习劳动人民吃苦耐劳的品格及其对土地、对家乡的热爱;了解劳动的艰辛,从而主动投入劳动,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珍惜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
二、新时代初中语文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
(一)体系化设计,开发语文劳动课程
教师树立全局意识,做好三年“初中语文与劳动教育”课程规划,整合6 册教材资源,充分研究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课文资源,进行主题归类,并设计符合学情的、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听、说、读、写”语文课内外活动。同时,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拓展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将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开发劳动主题阅读课程、劳动主题写作课程、劳动主题文化实践活动以及劳动主题语文综合实践系列活动。
(二)专题化整理,挖掘教材中的劳育素材
教师树立大单元概念,立足于语文教材挖掘劳动教育素材,专题化整理归纳,比如积极正面的劳动价值观、劳动者形象、劳动精神等,从而对学生展开劳动教育。从表面来看,语文教材内容与劳动教育没有直接关联,但是只要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其中的交叉点。例如,《敬业与乐业》指出“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地劳作。倘若有人问我:‘百行什么为先?万恶什么为首?’我便一点不迟疑答道:‘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梁启超于文中直接提出“劳作”是人应该有的行为,严厉批评“懒”的行为,从而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而《植树的牧羊人》讲述了牧羊人虽然是一个普通人,但是坚持植树创造绿洲,为人类造福,让学生感悟平凡的人不平凡的劳动壮举,从而培养劳动精神;再如,通过对《中国石拱桥》的学习,在一座座令人赞叹的桥间,我们触摸到古人精益求精的劳动精神、伟大的创造力与不竭的智慧。经过探索不难发现,无声的文字间蕴含着宝贵的劳动精神及其对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的价值,同时意识到,开动脑筋是劳动的高级形式。
(三)教—学—评,优化语文教学设计
优化语文教学设计,针对不同的内容设计相应的课型、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使教学评一体化。比如开发基础认知课、活动探究课、成果分享课,教学设计要合理,劳动教育融入语文教学方法、内容、重难点等要清晰,确保课堂顺利进行,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劳动教育,并将教学效果落实下去。如《故乡》一文中,少年闰土能刺猹、会捕鸟,不仅是对少年闰土勇敢智慧的赞美、对儿时好友的怀念,也有对具有饱满精神状态的劳动者的颂扬;作者将“小英雄”般的少年闰土与“木偶人”般的中年闰土进行对比,引导学生体会农民在“三座大山”压迫下的艰辛与困苦,带领学生感受作者对劳动农民的同情与悲悯。《社戏》一文中六一公公卖豆回来后,责怪双喜不肯好好摘罗汉豆,踏坏了不少,可是又送给“我”和母亲一堆的罗汉豆,刻画了一个爱惜粮食又淳朴善良的劳动人民形象。在解读与劳动相关的元素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畅谈感悟,或者写一写身边的劳动者。
教师在作业设计中渗透劳动教育,让学生体验劳动、参与劳动,从而增强劳动意识,如布置动手制作刺猹、捕鸟工具,撰写制作与使用说明书;为六一公公的豆园设计珍惜劳动果实的广告语等,实现课内外的劳育融合。在《秋天的怀念》一文中,母亲耐心安抚因为双腿瘫痪而暴怒无常的“我”,让人感受到母爱的伟大,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布置“帮助妈妈做家务”的生活作业,让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感受母亲的不易,从而培养学生的生活劳动意识。
(四)多元化教学,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教师要突出学生课堂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探究思考,从而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教师要改变以往自身占据课堂主导地位的局面,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进去。依据自身教学实践,教师与其长篇大论地讲解何为劳动,不如设置情境,让学生置身劳动情境去探究劳动的意义;进行项目化学习,给学生设定一个核心任务,让他们带着任务去探索劳动的奥秘;进行学科融合,如融合历史、音乐、美术等学科,使学生认识劳动、感知劳动的价值,培养劳动精神。
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针对不同的授课内容设置不同的劳动场景,让学生在相关场景中体会劳动。教师设置一项劳动主题核心任务,在项目化任务的驱动下,让各组学生开发子课题,根据历史脉络梳理中国劳动史以及劳动工具的演变。组织学生开展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如让学生进行语文与劳动相结合的调研、写作、制作等活动,在实际操作中深入体会劳动与语文的联系;从音乐、美术的角度赏析唐诗宋词中的劳动美,动手绘制相关工艺作品等。同时,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讨论、探究,实现思维突破。适时搭建平台,鼓励学生在语文课上分享劳动经验,在彼此的经验中学习和成长。
(五)丰富阅读形式,阅读中融入劳动教育
语文阅读包括文字积累和文本阅读。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合理运用阅读教学,并有效融入劳动教育,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加深对劳动的理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进行思考,对劳动认识会更加深刻,感受到劳动的价值。同时增强自主学习意识,主动投入语文阅读活动,培养劳动精神。
除了教材内容之外,教师要进行课外拓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资源,强化学生的劳动教育效果。如进行娱乐式阅读,带领学生探究“劳”“动”二字的本义,在追溯本源中实现真正的理解。在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卷十三》“劳”“动”二字均归入【力部】,释义:勞,劇也。从力,熒省。熒,火燒冂,用力者勞。本义:努力劳动;使受辛苦。動,作也。从力重聲。本义:起身做事。
在初中语文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搜集乡土题材、劳动类佳作,换一个角度去阅读,为文章设置考试题目,进行专业研磨式阅读。在带领学生欣赏肖国才的《种地高手》时,教师让学生自行设置阅读理解题目。学生奇思妙想,在构思问题时分析出乡亲们亲切地称阿贵为“种地高手”“致富能人”,是因为大家认可并肯定阿贵的科学种地,对通过劳动过上好日子越来越有信心。要想劳而有大获,勤劳、善研、相信科技也是劳动的宝贵品质。
在教授劳动实用类文本阅读时,素材积累式与问题解决式阅读相结合,教师与学生一起“阅读”身边的人与事,比如,全国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身边同学的先进事迹等,探讨理想的职业中有哪些是集中体现吃苦耐劳、敬业奋斗精神的职业;探讨在新时代背景下劳动呈现有哪些新形式,青少年应该具备哪些能力与素养才能应对瞬息万变的时代更迭。
(六)实践活动趣味化,落实劳动教育
让学生参与劳动活动,是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最直接的方式。初中语文教学渗透劳动教育亦是如此,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有效锻炼。当学生通过劳动有所创造时,他们会明白劳动的价值与意义,要想获得成功,必须积极行动起来,用双手去创造。为了让学生对劳动充满热情,教师应设计多样化的劳动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笔者借助学校班级文化创造评比契机,设定“我想要这样的班级”核心任务,引导学生创意化、诗意化、智能化设计班级文化建设方案,由此推及至为学校、为家乡的推介进行创意设计。在学校劳动教育基地劳动周的反馈表中设计了“金点子:如果让你做项目负责人,负责下一次的活动项目,你将开发哪些新鲜、有意义的劳动实践项目?请将你的设计方案写下来。”学生发散思维,设计了水管传球、自制豆腐、洼地接力、编竹篮、喂养动物、野外采食等富有创意的项目。
(七)回归实践,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将重点放在理论知识上,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导致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较为浅薄。为了改善这一情况,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并尊重每一位劳动者,投入到劳动活动中去。例如,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城市的大街小巷,让学生走近每一位普通的劳动者,观察如环卫工人、警察、小摊贩、手艺人等的劳作场景。当学生真正接触普通劳作者后,会被他们坚守岗位、坚守热爱、精益求精的精神所打动,明白劳动最伟大的道理。在前往工厂劳作、在社区做志愿者以及在田间地头劳作时,学生的体会将会更加深刻。在学生进行割水稻、搭篱笆、扁担挑粮等田间活动后,教师可以让他们分享感触最深的劳动项目,分享劳动心得。“我在扁担挑粮中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辛苦。”“我在花卉培育中亲手栽下一个个生灵,盼其成长,对于我来说有非常奇妙的感觉。”学生各抒己见,在实践中不仅丰富了情感体验,而且提升了劳动教育成效。
三、结语
劳动教育关乎学生的成长,语文教师要积极创新语文教学方式,将劳动教育融入进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本文依据自身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实践,对新时代初中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价值与实践展开研究,期待为实际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相信在日后深入探索与交流中,将探究出更多元、更有效的初中语文教学劳动教育渗透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