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史学习教育突破网络圈层文化困境的路径探析

2023-04-19王梅菊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圈内圈层教育工作者

王梅菊

(西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绵阳 621010)

百年党史硕果累累、博大精深。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1]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方法,也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党史中拥有非常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发展也是促进大学生党史学习的重要推动力。必须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以党史学习教育为抓手,增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厚度,提升青年党史学习教育深度[2]。然而,当代青年不仅生活在线下的现实社会,也生活在线上的虚拟社会中。无论是“网络土著”,还是“网生一代”,都形象地反映了当下青年不受时空限制的“虚实双栖”生活状态。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青年一代在网络上开始出现因“圈”而分、因“趣”而聚的现象,产生了游戏圈、汉服圈、运动圈、动漫圈等各类圈层。每类圈层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话语体系和传播方式,以此来区分此圈与彼圈。由此形成的圈层文化,对青年的思想观念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也给党史学习教育带来了多重挑战。因此,党史学习教育应紧跟时代潮流,回应时代呼唤,注重开展线上学习教育,着力突破青年圈层文化困境,引导当代青年深入学习党的百年艰辛历程,增强新时代青年的志气、骨气、底气。

一、青年网络生活“圈层化”现象

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95后”“00后”俨然已经成为创造和传播各种新型网络文化的主力军,他们热衷于在网络上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以求产生生活和情感上的共鸣,长此以往便形成了一个个虚拟的社交圈层,他们可以在圈层内自由地分享信息、发表评论、获取个性化资讯。但网络圈层在带给青年交往便利的同时,也会因其自身的特点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一)“圈层化”概念的提出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因此,人们总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确认自己的身份与地位。21世纪是信息爆炸、科技迅猛发展、人类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持续更新的时代,网络上不断出现“圈层化”现象,以兴趣、情感、文化等“趣缘”为纽带而形成的“弱连接”正在逐渐取代以血缘、业缘、地缘为基础的“强连接”。圈层是网络社群的一种具体形态,是那些拥有共同特征的网络用户在网络平台上通过自主聚合而形成的一个个有层级之分的网络圈子[4]。根据圈层亲密度和黏合度的高低,网络圈层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内生“趣缘”为纽带的圈层;二是用资本和技术操作的圈层;三是以意见领袖为主导的圈层。每一种圈层都影响着青年的自我认同构建和他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

(二)“圈层化”背景下青年党史学习教育特征

了解历史才能行稳致远,理解历史才能知古鉴今,只有接受正确的党史学习教育,才能具有科学的党史观。网络时代,大部分青年对党史知识的获取来自流量影视剧、微博或微信公众号以及各种短视频,其中一些碎片化、庸俗化的党史资料正在逐渐侵蚀青年一代的党史观,历史虚无主义、极端民粹主义沉渣泛起。

圈层的封闭性导致党史学习教育肤浅化。当代青年总是会选择加入自己感兴趣或认同的网络圈层,他们或因爱好相同,或因价值取向相似,会频繁地在圈内进行交流互动共享。身处特定圈层的青年为了彰显个性、凸显纯粹,会有意识地与外界隔离,将自己封闭在特定圈层内而疏远社会。如此一来,同质化的信息在圈层内来回传播,不断得到加强,而新的思想观点却无法进入圈层。这样虽强化了青年对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了解,但最后他们却被围困在大量相似信息堆砌起来的围墙之中,形成“信息孤岛”。同时,网络时代海量信息不断生产传播,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只能进行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式的阅读,大大压缩了个人思考判断的空间。近年来,一些肤浅化、表面化的庸俗史学在特定的网络圈层流行开来,其将一些历史事件剥离特定的历史环境进行歪曲解读、肆意想象。身处封闭网络圈层的个体,因缺乏对整体历史事件的了解和认知,用自己所接触到的片面化、碎片化的党史资料代替真实历史事件全貌,大大弱化了党百年历程的艰辛和曲折。

圈层的娱乐性导致党史学习教育流量化。娱乐性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特征,正如游戏爱好者有“电竞圈”,他们会在圈内讨论游戏角色技能强弱、装备配置方案以提高玩家能力,进而获得成就感。在如今“流量至上”的时代,在资本与媒体的双重作用下,一些历史现场变成了“流量剧场”,抗日剧变成了偶像剧,历史剧变成了宫斗剧。圈层的过度娱乐化突破了历史红线,将党史娱乐化,热衷于传播人民英雄的轶事,用轻松愉快的野史代替严肃权威的正史。甚至有一些平台为了博人眼球、吸取流量,割裂乃至颠覆党史,将资本主义社会描绘为“乌托邦”,将社会主义社会描绘为尔虞我诈的世界,严重削弱了党百年历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5]。

圈层的排他性导致党史学习教育竞争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网络社会发展的新动向和新特点,高度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党史学习教育作为青年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内容,亦不可被忽视。网络圈层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脱序的话语表达使无法准确掌握圈内话语“密钥”的人被拦在圈层外。如此一来,排他性强的圈层内个体的社会交往面就会越来越窄,这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提供了可能,对青年党史学习教育构成了巨大威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6]西方国家从未放弃对我国实施意识形态渗透,一直利用他们的政治强权、信息霸权推行“和平演变”政策,在网络圈层中抹黑我国的民族英雄,夸大党史中的曲折与失误,同时贩卖焦虑,放大现阶段我国社会所面临的矛盾,企图迷惑我国青年网民,这些都极大地削弱了青年党史学习教育的实效性。

二、网络圈层文化给党史学习教育带来的困境

圈层文化作为一种典型的青年亚文化,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其对社会生活的深度浸染,正逐渐进入大众视野,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圈层化交往以其多样的交往形式、独特的内容表达、微弱的时空限制备受当代青年追捧,无论是主动加入还是被动参与,圈层文化都会对青年的认知模式、思维方式、价值判断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也势必会给青年党史学习教育带来挑战。

(一)网络圈层文化易导致党史学习教育主体失语

对青年一代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需要。党史蕴含着党自身建设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党史学习教育的目的和内容都十分明确。传统意义上的党史学习教育多数在线下课堂中进行,教师拥有绝对的权力和资源,是知识的提供者、活动的策划者,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处于主导地位。而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当代青年的自主性提高,党史学习教育已不再局限于线下课堂,线上圈层也成为个人重要的学习场域。传统党史学习教育工作者的话语主导地位正逐渐被瓦解,主客体之间也出现了“类主体”现象。同时,网络圈层的形成过程本来就是一个区隔化、排他性的过程,拥有相同兴趣爱好、思维方式相近的网络成员会在圈内话语推动下进一步强化其群体黏性,从而不断扩大与圈外的话语鸿沟,致使党史学习教育主体在网络圈层内失语,造成党史学习教育受阻。一方面,圈层之间相区隔,生成交往壁垒。当圈内成员认同感不断增强以推动圈内层级结构稳定时,也势必会造成圈层间的区隔化程度加深。也就是说,圈内成员为了维护圈内的纯洁性和独特性,会不断强化与圈层外部的话语交往壁垒。在这种情况下,党史学习教育工作者作为“圈外人”,很难进入圈内与其他成员产生知识和情感共鸣,从而形成了一道无形的话语“阻隔墙”,导致党史学习教育主导权旁落。现下,青年喜欢在网络上通过评论、转发党史相关内容来表达意见与建议,表达自我情感和彰显个性,这些反映青年真实想法的内容正是党史学习教育工作者应该着重关注的内容,但党史学习教育工作者却常常因为找不到入圈“切入口”而被隔离在外,陷入“想入圈却入不了、想说话却说不了”的尴尬境地。另一方面,圈层内部相区隔,造成话语差序格局。虽然网络圈层中的话语权受现实因素影响较小,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自由平等,圈层内依然会依据成员所掌握的话语资源和资本而划分圈内阶层。传播学中“沉默的螺旋”理论指出:为了避免被群体孤立、排斥,人们会在所持观点鲜有支持或遭受其他成员反对时保持沉默,进而对相对优势的意见加以声援,最终形成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话语差序局面[7]。党史学习教育工作者若能顺利进入特定圈层内,在刚开始时也只能是一个小人物,并不处于话语核心层,若圈层内出现偏离党史学习正确路线、背离党史学习教育宗旨的现象,党史学习教育工作者由于话语权不够,就很可能面临“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局面,无法及时纠偏,最终造成教育主体失语。

(二)网络圈层文化易导致党史学习教育内容失衡

网络时代,每一位网络用户不仅是知识信息的搬运者,更是生产者。互联网每天产生无限的知识信息,然而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的,因此在无限信息与有限精力之间就产生了差距,形成了矛盾。粗略浏览代替了精细阅读,囫囵吞枣也代替了细嚼慢咽。一方面,在海量信息中难以获取党史内容。圈层作为社会注意力的抓取者,也会因为个人注意力有限而竭尽所能地吸引青年注意力,以此保持圈层的活跃度。因此,在“注意力争夺大赛”中,“标题党”等粗鄙传播方式成为圈层传播的“必杀技”。当代青年过着“虚实双栖”生活,当他们在现实社会遭遇压力和焦虑时,多数会选择进入网络社会寻找轻松欢愉,也更倾向于关注娱乐八卦等轻松资讯,而对党史学习这种严肃话题避而远之,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对党史学习教育的忽略。并且在智能算法的助推下,网络圈层也会减少对不吸引用户的党史内容的推送,以此实现流量最大化。另一方面,碎片化信息难以形成逻辑。互联网在打破时空限制的同时,也将青年的整体性、逻辑性学习切割成了碎片化的形态。碎片化主要是指完整信息被分解为零散的、琐碎的信息,呈现出间断性的特征,相比于系统表达,更不容易被人理解、记忆。快餐式、碎片化阅读已成为当下流行趋势。在网络圈层中,青年很难获得系统化、完整性的党史学习教育内容。即便特别关注一个“网络大V”讲党史,也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信息链编制,才能了解其中内在逻辑。同时,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网络具有高度开放性特征,信息无论正确与否,都可以被随意发布于网络。而青年正处于知识储备不足、价值判断水平需提升的重要阶段,若长期接触不正确的党史信息,就极易受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影响。因此,由于缺乏正确的党史学习教育资料,网络圈层极易导致党史学习教育内容失衡,劣质信息驱逐优质内容。

(三)网络圈层文化易导致党史学习教育信息失真

虚实共生是青年网络圈层形成的特点,多数网络圈层是基于现实生活关系建构而成的,但也有不少圈层是完全基于陌生关系而建立的。为满足多样化的社交需求,青年组建了各式各样的网络圈层,同时一个人又可以加入不同的网络圈层,扮演不同的角色。一方面,虚拟化、符号化的身份使得教育对象的真实信息难以被获取。在网络空间中,人的社会属性并没有改变,人的社交需求依然存在,但与现实生活具有真实性、具体性、直接性不同,网络社会更多呈现虚构性,个体的全部或者部分身份标识被改写、淡化甚至重组,创造出一个异于“现实自我”的“虚拟自我”,并且通过符号化的互动过程对个体本身进行重新定义、再造。同时,在人工智能的“全景监狱”视野下,青年为了保护自我隐私、逃避大数据监视,往往会倾向于隐藏自我真实目的和需求,故意伪装“人设”。因此,若党史学习教育工作者根据青年在网络上展现出来的行为进行思想动态“画像”,“画像”精准程度就会不够高,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党史学习教育信息输送失准、失真,偏离青年的历史兴趣点。另一方面,信息编码、脱序表达使得青年思想难以被精准捕捉。网络圈层话语表达形式是青年进入某一圈层的“通行证”,鲜明体现了圈层内部交流互动的话语风格。具体来看,圈层话语的表达形式既有符码的再编,也有脱序表达的再创。圈层“黑话”之所以朗朗上口,是因为其独特的表达方式跳出了传统话语秩序和话语框架,并且以自身的文本编辑规则和信息加密方式简化了曾经烦琐的表达,实现了原本指称关系上的再建构。如Cosplay圈的“C服”(Cosplay服装)、社交圈的“emo”(郁闷了)、游戏圈的“CD”(技能的冷却时间)等,这些数不胜数的信息编码、脱序表达在维护青年私密性、满足青年个性化需求、提高青年圈内价值认同感的同时,也给党史学习教育增加了难度,影响了党史学习教育的针对性。在上述背景下,党史学习教育工作者难以完全掌握圈层内正确话语信息,对网络意见难以做到有效筛选和过滤,更难以对网络青年思想动态进行精准跟踪。一旦青年在自己所处的圈层内出现错误的历史观倾向并形成共识,矫正工作必然事倍功半。

三、党史学习教育突破网络圈层文化困境的路径

钱穆在《国史大纲》一书中写道:“故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已往历史有深厚的认识。欲其国民对国家当前有真实之改进,必先使其国民对已往历史有真实之了解。”[8]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蕴含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哲学智慧,包含着上下求索和砥砺前行的奋斗精神。因此,欲使当代青年坚定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之情感,必先使青年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历史观。网络圈层内容良莠不齐,信息壁垒层层阻隔,符号术语千变万化,对青年一代的党史认知造成了不可忽略的影响。引导青年一代完整客观地学习历史资料、科学地利用历史经验,是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一)提升教育主体综合素质,转变话语传播方式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师,党史学习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相应的教育素质和能力,使党史学习教育不仅能在线下顺利开展,更能在线上迸发生机活力。首先,党史学习教育工作者应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扎实的理论知识。党史学习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教育,它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和导向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它所传播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主流价值思想。所以,党史学习教育工作者必须要“立正”,防止党史学习教育片面化、娱乐化。党史宣讲者更要具备分析、归纳与逻辑思维能力,不能只停留在讲故事的层面,而是需要透过现象讲本质,积极引导青年学生深入思考。要立足当下实际和青年思想特点,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研究和讲述党史理论,使党史精神内涵能够触及青年思想灵魂深处,使青年与革命先辈们产生超越时空的共鸣。其次,党史学习教育工作者应研究青年群体,积极主动入圈。随着“类主体”现象的出现,教育工作者应转变思维方式和教学方法,以尊重为前提,遵循民主原则与平等对话原则,以谦虚的姿态了解青年所处圈层的独特文化和表达方式,争取获得进入圈层内部的“入场券”,对圈层内符合史实的文化传播要大力支持、积极引导,对扭曲、黑化史实的文化谣言要及时纠正。同时,应主动尝试构建以教育工作者为核心的网络圈层,依托官方微博、微信、校园网主页、教师网络工作室等载体进行相互联动,旗帜鲜明地宣传党史,吸引青年粉丝关注与互动[9]。最后,党史学习教育工作者应完善表达策略,采用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话语形式。党史学习教育是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圈层青年追求极简化、轻松化的话语表达方式,这与政治话语的严肃性差别较大。若此时仍采取填鸭式灌输,就很容易忽略青年的兴趣点,错失圈层话语权。因此,党史学习教育工作者应采取当代青年喜闻乐见的“网言网语”吸引青年的注意力,将抽象生硬的理论术语变成充满烟火味、亲和力和趣味性的大众话语[10]。由此可见,培养优秀的党史学习教育工作者是提升党史学习教育成效的重要途径,是党史学习教育突破圈层文化困境的基本方法。

(二)增强优质内容有效供给,优化圈层内容生态

在网络空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应坚持内容为王、技术为辅,以价值理性引导工具理性,不断提升党史学习教育的实效性。真正优质的内容供给才能引起青年人的共鸣,才能拨动青年人的心弦,才能占据青年人的活动空间。现有的一些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缺乏感染力和说服力,主要原因在于知识内容含量较低,形式烦琐且空泛,使青年一代感觉索然无味,毫无知识获得感,更谈不上价值引领。党史学习教育内容能否在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满足青年精神需求,被青年关注、转发、评论以及再生产,取决于内容的科学性、时代性、包容性、感染性。因此,青年党史学习教育优化圈层内容生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坚持虚实结合,融合线上线下学习教育。当代青年以不同的虚拟身份活跃于不同的网络圈层,在网络空间开展集会、交流等实践活动,但这并不意味着青年可以完全脱离现实社会的真实身份和实践活动。换句话说,即使青年在网络圈层中是以数字在场、意识在场等形式取代身体在场,从而突破人的生理限制,实现环境在场,但这种在场始终忽略了人的身体在场,而线下实践活动刚好可以弥补此缺陷[11]。因此,高校可以通过把握“七一”建党节等重要时间节点抛出议题,开展讲党课比赛、表演情景剧、参观博物馆等红色纪念活动,把青年聚集到可控话题圈内,以线下的实践活动突破线上的圈层窘境。第二,聚合碎片化内容,引导碎片化舆论。网络圈层中的党史内容碎片化,本质上只是一个形象比喻,如何将碎片化内容聚合起来才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零散内容顺势而为,利用时间、地点、人物等内在线索实现串联,使“打碎的花瓶”粘合起来,使党史学习教育内容在网络空间中形散而意不散,实现意义上的整体性聚合。另一方面,应因势而导,及时关注网络圈层热点碎片化信息。对于关注度较高的碎片化信息,要及时发布相关内容,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方向,将思想性、逻辑性与个性化、简便性相结合,深化青年价值认同。第三,利用官方渠道,形成红色宣传矩阵。要充分融合各种新型媒体,将党史学习教育内容与网络载体的传播优势有机结合,形成“大宣教”格局,利用外部力量冲破圈层壁垒,实现新鲜内容输送。

(三)加强用户信息动态监控,关注内部表达环境

党史学习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一环,具有端正青年思想、凝聚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稳定等重要价值。多数青年用虚拟化、数字化的符号身份活跃于网络圈层,使教育工作者难以把握其真实信息,从而削弱了党史学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且脱序化的语言表达和再建构的信息编码使得青年思想活动表达更加变幻莫测。有效化解网络圈层中的信息失真危机,是把握青年思想脉搏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其一,创新话语主体要素,打造圈内话语代言人。多数情况下,党史学习教育工作者被圈层青年定义为“圈外人”,他们或是进不了圈,或是在圈内话语权较小。这时,教育工作者应转变教育思路,注重发挥朋辈效应,在圈内寻找优秀青年,打造圈内意见领袖和发言人。青年社交圈层化以同辈交往为基础,同辈之间往往拥有共同的话语基础和相似的学习背景,在圈层中属于强交往关系。因此,可以利用同辈意见领袖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有效跟踪圈内青年成员的思想动态及所求所想,收集圈内成员真实信息,为党史学习教育工作者提供基础资料。同时,在面对圈内偏离党史事实捏造民族英雄故事的错误倾向时,需引导青年意见领袖积极发声,与错误思潮做抗争。其二,关注圈层内部信息表达环境,理解圈层“黑话”逻辑内涵。每一个网络圈层都存在着不同程度上脱离社会主流话语的意指逻辑与文本编辑规则,在这种情况下,党史学习教育工作者很难把握圈内青年所传递出来的真实信息内涵,甚至部分教育工作者会因此产生隔膜感和疏离感。这时,党史学习教育工作者不仅要理解圈层“黑话”本身的意蕴,更要直接或间接关注圈层内部的思想信息表达环境,将其有机结合起来,在宏观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微观“黑话”。同时,要转变党史学习教育的宣传方式,多利用情感符号和图像叙事,打造情景交融、图文并茂的叙事风格,构建多元化的输入和输出信息内容表达模式,以形象性取代抽象性、以有序性引导脱序性,增强主流话语意指逻辑与圈内话语意指逻辑的联动,在有效研判圈层信息内容的基础上,突破圈层阻隔,获取真实反馈,增强情感共鸣,不断提升圈内青年对党史学习教育的兴趣和价值认同感。

四、结语

党史学习教育作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空间开展困难重重,既有圈层化本身带来的困境,也有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带来的挑战。因此,党史学习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入圈”,同时鼓励“混圈”青年走出舒适区;融合线上线下学习教育,让青年接触科学优质内容,深刻感受历史的厚重感;加强青年用户真实信息动态监控,关注内部表达环境,让党史学习教育在网络空间有序、有力、有效地开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猜你喜欢

圈内圈层教育工作者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你不在
“打针”
No.4 圈层用户不断拓展,圈层经济价值释放
B站冲破圈层
年轻人“圈层化”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让圈内新闻飞出圈层——“振兴杯”宣传的一点思考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精彩晚会掠影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风雨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