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网络人格的培育

2023-04-19殷子钰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人格培育价值观

殷子钰

(江苏师范大学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与深化,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通过网络进行社交、娱乐、创业。但是,大学生尚未完全具备成熟的心理素质与科学的价值观,存在网络人格失范现象,会给大学生的成长带来不良影响,导致网络环境更加恶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人格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的网络人格培育,通过科学的培育路径,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地成长。

一、网络人格:虚拟世界的现实存在

“人格”一词在不同学科视域下其内涵不尽相同。学者王凡等指出,“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道德、能力等特征的总和,是个人内在的动力组织及相应的行为模式的统一体,是理想、道德、行为、智慧、情感、兴趣、意志等各种力量的统一”[1]。网络人格即人格在网络生活中的延伸。一方面,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开放性、自由性等特点,网络人格会对自我进行包装掩盖,隐匿自身部分人格特点,同时拟造新人格特点;另一方面,现实人格中因社会规范约束的人格部分在网络的荫蔽下流露。因此,网络人格不同于现实人格,网络人格在现实人格的基础上衍变,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构成完整的人格特征。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网络人格特征往往通过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的主体性表现出来,即大学生网络生活中的主体特征就是网络人格特征。

(一)自由开放性与隐匿封闭性并存

网络数字空间广阔、信息种类丰富且数量庞大,信息的浏览选择自由度大,网络信息的接收与表达也更加开放。网络生活的自由开放性还表现在大学生以各类社交软件为平台,表达个人想法,分享各类生活片段,展示自我、了解他人,自由选择社交对象,对社交内容的选择也更加开放。在大学生根据个人喜好自由选择信息的同时,各类互联网公司采用大数据推荐算法,对用户的信息进行分析并精准推送用户喜爱的信息。在这种信息推送机制下,大学生浏览的信息数量、种类、范围其实是缩减且封闭的。部分大学生为了打造人设或维护自身网络形象,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编造虚假信息或隐匿个人真实信息,同时也减少了社会规范对自身网络人格的约束,使得大学生网络人格更具隐匿性。

(二)独立自主性与盲目从众性并存

大学生刚刚踏入成年的门槛,独立自主意识开始觉醒。在网络生活中,大学生更加注重个人体验与收获。一方面,大学生以自身发展为目标,主动寻找相关信息、方式方法,以提高自身思想素质与专业知识、技能水平,探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崛起进一步激发其追求个性的愿望,潮流文化、使用网络新潮用语等成为大学生网络生活的重要部分。部分大学生作为网络博主,发挥自身创造力,制作并传播网络文化产品,极大地丰富了网络文化生活,为互联网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另外,网络世界鱼龙混杂,大学生社会阅历尚不丰富,对信息真假好坏的判断力不强,价值观不稳固,他们不仅容易被虚假的营销信息骗取钱财,还极易被功利主义、金钱主义等不良价值观错误引导,对潮流文化易全盘接受,盲目效仿,甚至以此标榜个性。

(三)学习规范性与消遣随意性并存

大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交流时注意语言、行为的规范性,会考虑学习信息及方式的权威性、系统性、严谨性,有目的地搜索、了解并学习相关信息,以此提高自身知识水平、技能熟练度。但是,大学生网络学习往往功利性强且持续性较差,容易由于娱乐新闻的推送、游戏通知等信息的干扰转而放弃学习,转入娱乐消遣。娱乐消遣类的活动方式,更注重参与者感官上的刺激,满足于一时的快感,带有宣泄自身的情绪与压力的目的,往往由情绪驱动,容易做出过激行为,这种消遣的随意性可轻易获得,致使部分学生流连忘返。

二、网络人格失范:主体、内容等的不良交互

(一)大学生网络人格异化

在面对不良信息、错误的价值观念和不规范行为时,大学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接受甚至模仿部分不正确的行为,导致网络人格异化,这不仅阻碍了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导致大学生对外认知与自我认知出现偏差,造成自我封闭,最终沉迷于网络。第一,大学生对新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具备快速接收和处理的能力,猎奇心理重,判断力不足,价值观也尚未成熟,甚至由于社会责任感的缺乏,致使不良信息进行再次传播。第二,大学生表达自我的欲望尤为强烈,在网络中会频繁发表个人看法并评价他人,在网络讨论中争夺话语权时难免出现激烈的情绪,做出辱骂、威胁他人等不正当表达的过激行为。第三,大学生生理心理特征尚不稳定,他们自我认知模糊,在网络世界中,他们可创造虚拟的新的自我形象,逃避现实、迷失自我。第四,大学生心理、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不足,在面对网络上成片的消极情绪时容易将自己带入情绪黑洞,导致焦虑、抑郁,丧失主体的积极性。[2]

(二)网络流行文化多元

网络流行文化作为大学生网络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在信息的快速流动中不断被创造与传播,影响大学生的认知与判断。第一,网络流行文化价值取向多元。各种网络流行文化背后都有其特定的创作背景与理念,其中不乏功利主义、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等错误价值观念的误导。网络流行文化背后还有很强的经济利益动机,不顾文化产业规范的文化糟粕充斥网络。第二,网络流行文化传播为了追求流量,形式的考量往往多于内容,为了能够快速吸引眼球,网络流行文化的形式趋于快餐化、低俗化,视觉与听觉的冲击更强,内容的质量有所欠缺。第三,主流文化的话语权式微,缺乏主流价值观强有力的引导,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洪流对思想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来说,无疑加重了其树立科学价值观的困难。第四,网络流行文化传承弱。网络流行文化更迭快,优秀内容或形式缺乏传承。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网络流行文化中也鲜有其身影,弘扬力度不足。

(三)人格培育方式单一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人格的培育方式仍以正面理论灌输为主,大学生健康网络人格教育受重视程度不高,既缺乏与其他课程相关内容的融合与渗透,又缺乏与实践教育的结合,教育的方式及相关内容简单枯燥且缺乏活力,忽视了教育过程中的隐性教育方式,缺乏发挥教育手段的艺术性与开放性。高校要根据不同大学生网络人格的思想水平制定不同的培育计划,采取有针对性的培育措施。

(四)网络环境错综复杂

网络空间成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2019年12月,《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已经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室务会议审议通过,自2020年3 月1 日起施行[3],营造了清朗的网络空间。但是,在政府大力整治网络环境的过程中,发现网络环境错综复杂。网络空间信息良莠不齐,存在色情、暴力、血腥等不良信息;西方社会思潮中过度物质化、拜金主义对大学生的精神世界造成了侵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冲击;网络空间规范的约束性不强,网络语言低俗化;网络世界的虚拟性给人性的虚伪性以滋生空间,部分大学生便以为可随意摆脱社会规范胡作非为。学者王梅仙指出,网络的隐匿性、超时空性、自由性容易导致大学生人格变异、人格封闭、人格迷失,乃至人格混乱[4]。直播、网络游戏的兴起与发展过程中出现一大批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的网络文化生产者,直播低俗化、游戏暴力化等污染网络环境的问题层出不穷,为网络空间的治理带来更大挑战。

三、网络人格培育:优化内容与过程

(一)网络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凝聚培育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5]思政课是大学生网络人格培育的主阵地,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质、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自信自强的心理素养为主要目标,同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特别是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相联系。一方面,高校教师要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选择时效性强的网络大事件作为教学案例,切实增强网络生活与现实的联系,促进大学生现实人格与网络人格的统一;另一方面,高校教师要创新思政课教学手段,开辟网络新阵地,在网络一线针对大学生展开网络人格培育,及时发现问题,对大学生网络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实时把握,还可运用网络教育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同时,通过打造一大批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账号等新的教育手段,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短视频、音乐等形式传达教育内容,加强大学生网络人格培育过程对大学生的吸引力的同时,提高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从而切实增强大学生网络人格培育的实效性。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相结合,丰富培育内容

在社会主义事业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与实践的结晶,是大学生人格培育的主要内容,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一方面,大力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融入大学生网络人格的培育之中;另一方面,深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丰富大学生网络人格的培育内容,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力量。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关于“君子”“自我修养”“德行”等人格理念是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瑰宝。例如:孔孟儒家思想中的“吾日三省吾身”等自我修养的观念,可帮助当代大学生在人格培育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自我审视、自我提高;“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仁义礼智信”等关于道德品质的要求,不仅从人格信念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而且对大学生如何践行也提供了指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精神为大学生树立起自信、自强、自立的目标,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与意志力。高校应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网络文化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为大学生网络人格培育注入新能量。

(三)主体教育与环境整治相结合,优化培育过程

在大学生网络人格的培育过程中,大学生既是人格培育的客体又是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高校应创新教育理念,以积极人格等理论为指导,激发个人潜力,培养大学生自信自强的优秀品质,使大学生在面对外来文化时可辨别良莠、取长补短,在面对不良诱惑时也可克制自己,面对人生挫折时不泄气、不放弃,合理调节自身负面情绪,用理性的思考寻求适当的解决方法,从而达到规范大学生主体行为的目的。高校在加强主体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整治网络环境,净化网络空间,要做好防范措施,并对已经存在的不良信息加以清除。高校应完善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明确规定禁止行为,对违规行为按照规定做出处罚,及时纠正失范行为,防止对网络环境造成污染;还应建立健全信息检测制度,通过实时监测,及时清理色情暴力、谣言等不良信息,切断其传播途径。高校在多元的网络文化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引领正确的价值取向与舆论导向,建设网络教育平台,线上线下全方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四)主导性与自觉性相结合,增强培育实效

教师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网络人格的培育,注意课程内容中关于健康人格的理论渗透并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网络人格。教师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要注意与学生平等交流并注意言传身教,在实践中了解大学生对人格相关理论的理解与践行程度,了解学生的生活状态与心理状态,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要重点关注,针对具体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同时,大学生也要注意自觉调节心理状态,发现问题不要过分紧张也不要随意忽视,保持一颗平常心,面临挫折不气馁,取得成功也不松懈。另外,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迷惑时,可以采取跑步、听音乐等合理方式排解不良情绪,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理性思考,形成正确认知。因此,大学生不仅要自觉学习专业知识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自身分辨是非的能力,还要在教师的教导下思考人生、领悟人生,认清自我,有意识地锻炼自身意志力,培养自律意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6]。

猜你喜欢

人格培育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