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福建探源
2023-04-19陈锋华陈柏良
陈锋华,陈柏良
(1.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艺术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350007;2.福建商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3500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世界发展大势和国家发展全局,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总体战略,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方向、道路、方针、原则等根本性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部署。这些系统科学的论述和部署始终贯穿着坚定的人民立场,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是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指导和推动了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源于历史、开创未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教育工作方面的具体体现,是落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指导教育现代化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的社会意识、思想观念和科学文化知识无不来源于社会实践。”[1]15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层面提出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部署,源自其长时间地方工作的丰富实践、深邃思考和不断探索,与他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密切相关,特别是与他在福建工作期间对教育工作进行的一系列探索和论述一脉相承、一以贯之。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个新时代理念下,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的教育实践探索,追溯理论渊源,深切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当时阐述的重要教育理论,结合教育理论研究的高度、教育工作实践的深度和教育发展历史的长度,对更好地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做好新时代教育工作具有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
一、从“保证党对学校的政治、思想、组织领导”到“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与世界的现实需要、历史与现实的战略高度,系统总结和深刻阐述了教育的基本规律和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2018 年9 月1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2]。中国共产党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党的领导是最大的政治优势。只有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才能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才能坚定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满足人民对更好教育和美好生活的期盼。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不断强调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实现学校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在福建工作期间,他始终把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反复强调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性,对教育工作高度重视、亲切关怀,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思路和理念,进行了一系列具有开拓性、创造性的实践和探索。
在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不断深入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推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特别是在给宁德地直机关领导干部的临别赠言中强调“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1]205,指出“应当继续加强党的建设,突出地抓好思想建设、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1]205-206。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要充分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就是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3]可见,早在地方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敏锐地意识到坚持党领导各项工作的重要性,它是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保障。
在福州市委和福建省委省政府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始终坚持和不断加强党的领导,并进一步强调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关键在办学方向上要站稳立场。1990 年5 月,在福州市学校党的建设和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鲜明提出“加强党的建设,是学校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的根本保证,在高校要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中小学要实行上级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保证党对学校的政治、思想、组织领导”[4]。他进一步强调“全市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5],不断勉励广大青少年朋友“要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6]。在兼任闽江职业大学校长期间,习近平同志也多次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加强思想道德建设。1990 年6 月12 日,习近平同志前往闽江职业大学看望教职员工时要求,“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继续办出自己的特色,为福州经济建设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7];在闽江职业大学迎新暨军民共建大会上,习近平同志再次勉励全体师生“要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四项基本原则为主导思想,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增强反渗透、反颠覆、反演变意识。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8]。
上述重要论述和实践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对教育工作的重视,他提出的“保证党对学校的政治、思想、组织领导”是对宁德时期提出的“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的深刻阐释和具体体现,表明了其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定立场和不变信念,为新时代“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的提出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讲话指出的,“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9]。
二、从“以德育人”到“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2018 年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讲话时强调:“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办学就要尊重这个规律,否则就办不好学。”[10]德者,本也。我国古代谓德、量、才、志、绩者为人才,以“德”为先,特别强调品德修养之于个人成才的重要意义。立德是一个人做人的基础。“孩子教育,跟植树一样,一开始就要竖正,否则就会长歪。”[11]尊重立德树人这个人才成长的根本规律,揭示教育的本质,突出德性成长的重要性,回答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在《摆脱贫困》一书中谈到“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时就已经对如何“立”进行了阐述,明确指出“我们要通过一系列艰苦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使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扎根于人民群众心中。这就是‘立’。可以说,‘立’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1]152。欲事立,须是心立。在早期地方工作中,习近平同志就已经对如何贯彻落实思想政治工作有了鲜明的个性主张,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等思想政治工作正是德育教育的核心内容,为“立德树人”置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定位奠定了思想基础和认识前提。
在福州市委和福建省委省政府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继续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性,提出“真正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教育工作的首位”[4];“希望全体教师坚持以身作则,以德育人”[8];“把德育放在首位”[5];“要坚定不移地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充分发挥教育战线在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发挥学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12];“以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3]等一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重视学校立德树人工作不是停留在一般性提号召,而是重在真抓实干。”[14]他要求各级党政一把手亲自抓立德树人工作,积极倡导领导干部为学生讲授思政课、作形势与政策报告,与师生座谈讨论共同关注的问题;提出要努力改变教育同社会和生产实践相脱离的状况,充分利用全社会各种有利因素,开展共建共管文明学校活动,建立一系列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依托的社会化育人机制,多方面立德树人。
追本溯源,从“以德育人”到“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的提出,源于长期实践探索的理论指导需求,表明了习近平同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基本规律的深刻把握,显示了其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思想内涵和精髓要义观点一以贯之、一脉相承且逐步深化、不断升华的发展脉络和演进路径。
三、从积极推动“科教兴市”“科教兴省”到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5]。始终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的关键措施。这一战略高度思想认识的学理支撑源于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工作期间特别是在福建工作期间,立足当地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实践、长时期的不断探索和重大实践,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新教育观”“科教兴市”“科教兴省”进行长期、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在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思考闽东当地的教育发展问题,明确提出“新的教育观”,即“它不再是过去那种就教育论教育,而是把教育问题同经济、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看这个地方的教育是不是适应并且促进了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1]172。这一阐释表明习近平同志深刻地洞察到教育不能关起门来做,而是要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要为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服务。他认为:“科技教育和经济发展是互为因果的关系,我们不能等经济发展了再来办教育。”[1]99不仅如此,习近平同志还科学地认识到关于人才、科技、教育之间的关系,他进一步指出,“人才兴旺就是科技兴旺,经济兴旺。经济靠科技,科技靠人才,人才靠教育。教育发达——科技进步——经济振兴是一个相辅相成、循序渐进的统一过程,其基础在于教育”[1]173。因此,“教育问题是绝对不允许‘等一等’的”[1]174,必须“真正把教育摆在先行官的位置,努力实现教育、科技、经济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1]174。思之,遂行之;思之深,则行之笃。习近平同志根据闽东地区实际,提出“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16],开展重教、支教、爱教的“三教”活动,分层次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习近平同志对教育理论的论述和实践探索对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福州市委和福建省委省政府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继续深化教育改革,不断强调教育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坚决实施“科技兴市”“科教兴省”发展战略,前瞻性地提出“科教兴市”战略[17],不断推进“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走深走实。习近平同志坚持教育优先、科教先行,进一步要求“重视教育,支持教育,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学校教育工作摆上议事日程,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帮助和支持教育事业”[4]。“牢固树立‘教育为本’‘科技兴市’的思想,把振兴科教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18]“希望各级党委、政府要以高度的责任感,规划目标,健全机构,搞好协调,狠抓落实,真正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上。”[5]“将实施科教兴省战略落实到跨世纪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去,推动我省经济在新世纪中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19]对教育的一系列论述充分体现了福建教育的长足发展与进步,逐渐形成并完善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的教育体系。
综上所述,教育问题始终是习近平同志关注的重点。他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这一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好教育。从积极推动地方“科教兴市”“科教兴省”到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这一历史过程清晰地呈现了习近平同志关于教育重要论述长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脉络。
四、从办好“泥土味十足的教育”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15]“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20]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既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宗旨和出发点,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由之路。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发展基础教育,构建“三位一体”教育体系,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注重教育公平。
在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根据当地发展实际,提出了“‘泥土味十足’的教育特色”[1]176,即“必须把发展基础教育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结合起来”[1]176。他明确提出适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方针和目标,“就教育而言,要实行‘普及教育’与‘成人教育’并存的方针”[1]99,“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具体的目标就是要建立‘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即: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1]175等。他强调“基础教育是一般的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这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奠基工程”[1]175,“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是培养新一代劳动者和中、初级技术人才”[1]175,“我们的目标是培养更多的能脱贫致富的知识型劳动者”[1]176,不断要求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以适应当地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位一体”教育体系构筑了现代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可以说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雏形,与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21]一以贯之、一脉相承,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在福州市委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继续从当地实际出发,加快各类教育的发展,深化教育改革,不断促进教育公平。他强调,“立足本地资源组织开发性生产,并高度重视发展贫困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为贫困乡村培养留得住的‘永久牌’人才,不断增强脱贫致富的后劲”[22];“大力抓好基础教育,抓好扫盲工作和职业教育”[18]。对于教育公平,他指示“发展农村儿童教育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应该积极探索,认真办好”[23]。他躬身实践,通过希望工程助学渠道亲自与平潭两名贫困儿童结成帮扶对子,带头帮助贫困地区孩子完成基础教育。这是习近平同志关注个人成长,直面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具体体现,这也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观念的现实表达。
在福建省委省政府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坚持为民办教育,尤其注重基础教育公平。他极为重视贫困地区、边远地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普及,强调“一个地方的发展,基础是教育,后劲也是教育”[24]159。对于少数民族教育,他始终给予特别关注,专门出台《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积极采取各项措施推动畲族等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少数民族教育的扶持制度[24]159。从以上论述和实践可以看出,习近平同志始终坚持把振兴教育作为振兴经济的基础,坚持把普及基础教育作为发展教育的首要任务,始终“牢记政府前面的‘人民’两个字”[25],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习近平同志在地方的长期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出发点,不断努力构建具有当地特色的教育体系,不仅突出重点推动义务教育的普及,而且形成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的“三位一体”教育体系。从办好“泥土味十足的教育”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转变升华,习近平同志始终以大局为重,把对教育体系的重视提升到史无前例的高度,从推动脱贫致富的角度和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教育体系的重要性,对推动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五、从“尊师厚师”到“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26]关于为什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怎样建设教师队伍及重视培养“四有”好老师,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而且以实际行动体现对教育的重视、对教师的敬重,多次到学校看望教师、给教师写信,对自己的老师也有着尊敬爱戴的许多感人事迹,强调好老师是民族的希望。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非常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赋予传统的尊师之道以新的内涵,围绕如何建设教师队伍等问题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
在福州市委和福建省委省政府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提出对于教师这一人类文明的传播者要“尊师的同时也要‘厚师’”[27]。在尊师方面,他一直非常尊重教师,耐心听从来自一线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提出“教师工作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计算的”[28]5;“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我们各项事业成功的关键所在”[29];“在全市进一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风气”[29],明确要求“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5]。在“厚师”方面,1994 年11 月25 日,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市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提出,“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一方面,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理解他们工作的艰辛,并给予热情关心、积极支持,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思想业务素质。”[28]6习近平同志深入各级各类学校,了解学校情况、教师待遇等问题,要求“对优秀拔尖人才、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要提高其待遇”[27]。习近平同志认为,“厚师”不仅是要关心支持教师、提高教师待遇,更要建立良好的人才成长机制,注重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引导青年教师热爱教育事业,树立崇高的理想情操,才能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认真履行好人民教师的光荣职责。这一重要观点的提出为更好地进行德育工作找到了理论支撑,“师垂典则,范示群伦”[30],育有德之人、需有德之师,教师拥有高尚道德情操和扎实学识,才能对学生的品行和能力培养真正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树立“四有”好老师标准,“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31]7来抓,这正是对“尊师厚师”内涵要求在广度和深度的继承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长期在地方和中央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
六、探源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启示与建议
(一)继续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对教育工作的核心引领作用
继续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是现实和发展的需要,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也是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牢牢掌握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权,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坚定不移走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办好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的根本政治保证。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党组织要“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2]。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旗帜鲜明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党纵览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新时代教育事业拥有强大的政治凝聚力和战斗力,确保学校各级基层党组织一以贯之践行党的宗旨,为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中国式现代化教育注入不竭动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有力支撑,真正以人民为中心办好教育,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二)传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重大理念和实践
党的十八大前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思想理念和重大实践探索是一脉相承、一以贯之、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革教育的重要思想,为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这就要求在深刻领会教育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对人民群众期待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感同身受,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革教育重要思想的行动落到实处,真正惠及人民群众,推动教育不断走向优质均衡。从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上不断推动教育开创新局面。建议教育部门专门组织召开专题研讨会,通过数字技术等多种形式贯彻、传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关于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重要思想和实践方法。
(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创新现代化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关注个体价值追求
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文化有终极的价值指向和价值追求,那就是全人类的解放,也是终极的文明指向。个体生命价值是全人类价值的具体体现,而个体对于生活的体验和幸福的感知是人的现代化的根本体现。“教育的本质就是通过传授知识、提高品德、启迪智慧,培养促进社会发展的人才,是提高每个人的生命质量、提升生命价值的重要途径”[31]18。而“教育现代化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未来教育应当更加关注具体的、生动的、有生命的人”[3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由此可见,扭转现阶段的“教育工具化”和“工具化教育”倾向,直面生命个体、尊重个体差异、注重生命质量提升的个性化教育发展是现代化教育的重点,也是新时代教育内涵发展的价值追求之一。立德树人首先要求的是培养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然后才是提高知识和技能。因此,必须创新现代化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循序渐进地培育时代新人的体制机制,真正体现新时代教育发展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如何实现学校教育与价值追求的对接,是教育现代化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构建创新现代化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亟待突破的重大命题。创新现代化教育人才培养体系要求开展需求导向的教与学,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需要,培育具有责任担当的新时代人才。这就要从政府、社会、家庭、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多方面形成合力激发多元主体的内在动力,从而实现现代化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发展。
(四)持续加强教师队伍内在建设,深入践行教育家精神
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不仅是学生思想的领路人,也是创新实践的领路人。我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就要求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然而,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教师队伍内在建设还无法满足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因此,持续加强教师队伍内在建设,完善教师管理和发展机制,健全教师权益保障体系,是激发教师内在动力和活力的关键,是提高学校教学科研风气的必要途径。
2023 年9 月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时首次提出“教育家精神”,深入阐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勉励教师要“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33]。这不仅是对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更是新时代对教师队伍内在建设的新要求新方向。这就要求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良好风尚的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深入践行“教育家精神”,让理想信念融入教师的一言一行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
一系列重要实践说明,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的实践探索都是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坚持这一理念,他长期扎根地方工作,躬耕实践,思想理论逐步孕育、形成、丰富、发展。新时期我们要大力传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办好教育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以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继续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创新现代化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持续加强教师队伍内在建设,深入践行教育家精神,不断推进新时代教育工作的思路举措和生动实践,深入实施新时代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和科技强国战略,努力把福建打造成人才聚集、科研创新的聚集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