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年制高职生工匠精神贯通培养路径探究*

2023-04-18杨红艳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生工匠

杨红艳

(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鹤壁,458030)

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加快职业教育发展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仅需加强五年制高职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还应关注对五年制高职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根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四条明确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职业学校人才培养中传承传统的工匠精神并不断融入时代色彩,使其历久弥新。职业教育理应关注工匠精神,为五年制高职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中树立精益求精与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奠定基础,满足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一、工匠精神的内核及培养五年制高职生“工匠精神”的现实意蕴

(一)何为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对产品精雕细琢与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1]优秀的匠人都专注于不断雕琢和改善自己的产品及工艺,敬业乐业、独具匠心、勇于创新,在平凡工作岗位上实现自身价值。工匠精神也浸润到工匠的职业追求,伴随着工匠技艺的精进与职业精神的升华。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工匠精神,传统的小作坊生产与家庭手工业曾长期占据重要位置,学徒制成为当时典型的教育形式,子承父业、技艺传承延续数百年;随着技术革新与进步,机器化大生产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突显生产的规模化与高效化。现如今,社会经济转型发展亟须工匠精神的回归,需要大批量具备精湛技艺的匠人,助推制造强国目标的实现。

(二)培养五年制高职生“工匠精神”的现实意蕴

1.促进五年制高职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具备职业敬畏感

五年制高职生的基本情况是他们没有经过系统的高中阶段学习,理论知识素养与能力相对薄弱;进入高职阶段学习后,他们既要完成文化课的学习又要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学习上有一定的困难和压力,容易造成所学知识的不连贯和脱节。[2]五年制高职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涌向劳动力市场就业,对其进行工匠精神的培育有助于职业生涯发展。连贯式的工匠精神培育使其在掌握基本技术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接受职业精神的熏陶,进而在进入生产与技术服务一线中,能够秉持职业初心、坚守本职工作,在工作岗位上树立精益求精的执着品质,热爱本职工作,具备职业敬畏感。五年制高职生贯通的工匠精神的培养使其能够逐渐领略职业精神的实质与内涵,在习得技术技能的同时逐渐形成谨慎细致的工作态度与严肃认真的职业精神。五年制高职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其职业指导,能够帮助其合理谋划职业发展路径,促进个人的长远发展。

2.促进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近年来“工匠精神”的倡导需要高职院校关注自身的内涵发展,善于学习与借鉴其他高校的先进管理经验,从党的建设、教育教学、课程建设、师资队伍、信息化建设等多方面着手,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结合地域特色做好目标定位,引进大师名匠进校园参与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等,打造高水平专业(群)以及培育高质量“双师型”师资队伍,校企合作双重育人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融合。以及从日常教学、实习实训、第二课堂、社团活动等点滴中渗透与培育工匠精神,注重五年制高职生劳动意识的养成,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教学质量,促进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

3.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

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技术的进步,社会更加关注产品质量与品质,因此呼吁“工匠精神”的回归。工匠精神离不开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五年制高职生工匠精神需在人才培育过程中渗透职业精神,在专业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文化认知领域塑造五年制高职生的文化自信与文化信仰,从而在基层工作中也能树立职业精神、追求精益求精的技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育,既有职业精神的内核又有高超的技艺才能,从而助推“制造强国”目标的逐步实现。

二、五年制高职生工匠精神贯通培养中的瓶颈

五年制高职生工匠精神的贯通培养受到内、外部的因素影响,五年制高职生的认知偏差、学校劳动教育流于形式、校企合作进展缓慢等制约五年制高职生工匠精神的养成。

(一)五年制高职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偏差

五年制高职生文化课基础薄弱,学习态度有待调整。工匠精神属于软文化,需潜移默化且深远持久渗透在受教育者的精神气质之中,成为职业发展中的不懈追求,促进产品工艺的创新;它不同于技术技能教育,讲究技巧与工艺的精进,它更侧重的是隐性的文化教育。职业教育属于就业教育,五年制高职生应注重学习技术技能与工艺,从而获取职业本领、谋求社会生存。因而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偏重技能的学习、忽视精神的领略,对于工匠精神的认识存在相应的偏差,其不利于五年制高职生的职业精神培育与其终身教育发展。

(二)劳动教育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的效力

劳动教育是培养五年制高职生工匠精神的起点。高职院校重视工匠精神培育,但培养的方式较为单一,仅是通过开设思想政治等理论课程来进行培养,缺乏相应的针对性;课程思政的普及度与深入度还不够,未能根据专业的具体情况结合理论与实践进行全方位的教育。也通过劳动教育实践周、宣传周来培养五年制高职生的劳动意识,但由于开展的效力不足,未能使五年制高职生认识到劳动教育的真正意蕴。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中未能将劳动和教育的有机融合,仅关注对学生劳动结果和劳动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所蕴藏的人文精神。[1]由于缺少劳动教育的综合考评机制,致使其流于形式。

(三)校企合作进展缓慢,责任落实不到位

出于经济利益考虑,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存在多重顾虑。政策扶持与激励措施欠缺,校企合作中双方责任不明;五年制高职生顶岗实习需要专门师傅带、影响实际生产效率,企业中的先进生产技术不愿公开于他人,学徒培养的流失问题等。虽然企业也认识到五年制高职生顶岗实习可获取廉价劳动力,缓解招工难问题;教师企业实践锻炼,可以促进企业员工的培训与再教育,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校企合作可以契合市场的用人需求以及教学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但由于观念、利益的冲突,以及政策扶持力度与激励机制缺乏,企业更多关注自身利益,因而校企双方存在“一头热”的现象,校企合作进展缓慢。

三、五年制高职生工匠精神的贯通培养路径

五年制高职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政府、企业和学校的协同配合,进而促进五年制高职生工匠精神的养成。

(一)政府有效措施的部署实施

1.出台激励政策,制定可操作性的制度

政府在工匠精神的培育过程中具有引导推动作用。一是创设好营商环境,为企业和学校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通过激励性政策与扶持政策,鼓励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求与学校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建立产业学院、订单式培养等途径,对接岗位人才培养需求,设定工作岗位、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增长学生实践技能。根据对当地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大小给予不同的奖励性政策,给予金融、财政、土地等支持,落实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减免及其他税费优惠。二是鼓励企业大师、名匠进校园担任学业师傅,并给其政策性的补贴,落实与推进现代学徒制,帮助学生在职业发展初期树立未来职业愿景,培养学生执着精湛的技艺。

2.加强社会舆论导向,重视工匠的技术要素分配地位

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政府部门要注重工匠人物宣传、科学技术创新和人才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完善和优化,加强社会舆论宣传、纠正不良价值导向,充分发挥用人评价改革的导向推动作用。[4]在招聘录用、职级评定和岗位晋升等方面改革创新,不拘一格降人才。通过新媒体等平台进行工匠师傅的舆论宣传与政策导向,重视技术工匠的技术要素在薪酬中的分配地位,提升技术工匠整体的社会待遇与社会地位。根据社会贡献大小给予不同程度的社会保障,从而真正做到重视人才、留住人才。

(二)企业协作意识的助力推进

1.加强企业制度文化建设,树立良好的经营理念

企业在五年制高职生的工匠精神培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经营理念与企业制度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运行机制。企业需要技术技能型人才充实到企业发展之中,通过校企合作为五年制高职生了解未来职业岗位和企业发展定位提供窗口,增强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企业制度文化和企业经营理念作为一种文化氛围,给未来从业者提供精神层面的认知,以及通过“拜师仪式”等传帮带模式有助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技术工匠坚守岗位、坚持不懈、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五年制高职生工匠精神的习得有利于企业生产效益的提升与社会信誉的树立。

2.共建产业学院,共育技术技能型人才

企业与学校共建产业学院,提供实训场所以及技术、资金的支持,接纳五年制高职生的实训实习,也为实训教师提供培养培训基地,促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企业在实际生产中更加明确需要的人才类型,学校融入企业生产与企业共同修订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方案,合力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对接社会实际生产需要;同时加快促进高职教师的转型发展,整合双师素质,促进教育教学资源的最佳利用。产业学院作为产教融合深化发展的表现,应坚持研究、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相结合,建设成为助力区域发展的“智库”。[5]

(三)学校思政育人的作用发挥

1.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思政育人功效

工匠精神培育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体现在课程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教育、实践教育、顶岗实习等环节。[6]学校管理者应认真研读职业教育政策文件,做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将工匠精神培育融于五年制高职生课程思政建设的各个环节,努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思考课程设置与实际应用间的关系以及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适应。根据不同课程类型的特点,文史课程突出工匠文化与工匠精神的价值,专业实践课程遵循学生技艺技能结构体系和技艺掌握规律来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及内容、训练强度与路径。[7]课程思政建设需不断增添新的时代内容并调整课程设置,增添工匠精神的实质与内涵,融入时代精神与时代特色,与时俱进、历久弥新。

2.深化产教融合,寓工匠精神于日常学习中

高职院校应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企合作使学生融入生产实际,了解与学习企业生产知识;教师根据实际工作场所的实践学习与自身已有的理论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学校应聘请相关行业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作为学生的职业导师,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讲座。[8]创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在师生中树立楷模与风向标,向五年制高职生传授技艺才能。通过校企合作使五年制高职生较多接触真实工作场所与工作内容,将实际生产搬进校园,加深五年制高职生的职业感知与认识,更快融入职业角色,同时清晰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真正将工匠精神融入五年制高职生实际生活中。

3.借助“第二课堂”,丰富劳动教育实践

工匠精神的培养,除了发挥好“第一课堂”的主要功能,实践活动作为“第二课堂”是将立德树人理论知识转化为有效成果的桥梁。[9]为丰富五年制高职生的劳动教育实践,高职院校应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如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在劳动实践中使五年制高职生加深对职业精神的认识与感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启迪工匠精神。同时形成每个学生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建立并完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并将其作为学生学业成绩考评的参考,适应五年制高职生成长成才特点以及行业发展需求,从而实现第一、二课堂的深度融合。

猜你喜欢

五年制高职生工匠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工匠赞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五年制高职企业实习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CBS教学模式在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尘肺病教学中的应用
要为高职生打造更多的“学习路径”
提升五年制高职化学实验教学效果的探索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