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系统耦合探究*

2023-04-18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工匠校园文化培育

石 丽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 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南京210000)

新职业教育法提出“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突出职业教育立德树人、德技并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在新职业教育法框架下,将“工匠”理念融入职业教育中,不仅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基本任务,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纽带。

高职教育作为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的中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和技能支撑,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作为校风、学风、学校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通过各类显性和隐性载体营造全方位育人的环境塑造具有工匠精神的职业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腾飞,这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如何更加有效地在高职院校弘扬工匠精神,让高职学生在工作中养成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职业品格,培育出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最终内化为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境界,需要高职院校不断探索工匠精神和校园文化建设系统耦合,加以实践,综合运用各类载体,努力培育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一、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系统耦合的内在逻辑

(一)具有共同的价值旨归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共同价值基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职院校的性质决定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导向起着主导作用,是培养塑造新时代德艺双馨人才的精神食粮。工匠精神是新时代赋予的新的职业精神,它既是技术技能人才的行为表现,更是一种价值取向,从价值取向向度来看,工匠精神表现为爱岗奉献的敬业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追求卓越的求精精神,吃苦耐劳的坚毅品质和服务社会的公共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理念高度契合。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共同价值旨归,是二者耦合的“红线”。

(二)具有共同的实践要求

校园文化建设是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的共同体,校园文化建设传递的文化氛围并不是单纯的理论活动,而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深化,提高校园文化实效性的过程。实践性是校园文化建设最鲜明的特征,高职院校物质文化建设中的校园建筑物,校园景观,橱窗,校徽等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的实践元素,潜移默化中增强了高职师生的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高职院校精神文化主要表现为校风和校训,其中包含的踏实,精进,勤勉,实践理念激励着师生脚踏实地,注重实践。高职院校制度文化是在实践过程中提炼的具有鲜明实践性的约束和规范学生行为的系列制度文件。高职院校行为文化是高职院校特有的实践文化,是结合学生培养方案对学生技能进行指导训练,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工匠精神是一种新的职业精神,是工匠在实践过程中熟练掌握技艺并具有精益求精的态度,是劳动实践的价值引领。工匠精神源于实践,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内化为学生的职业素养。因此,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与校园文化建设存在共同的实践要求,是二者耦合的基础。

(三)具有共同的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遵循是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围绕校园历史传承,精神风貌的综合培育,在此环境中培养塑造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水平职业人,使得学生具有爱岗敬业,脚踏实地,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工作态度,职业操守和价值追求,以适应现代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工匠精神凝练和升华为专业化,品质化的职业精神,不仅表现为从业人员的行为能力,更升华为各个行业和全社会的价值取向。工匠精神的培育有利于培养具有专业精神和职业能力的高职学生,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石。工匠精神培育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营养液,能够渗透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全过程,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立至关重要。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理性把握工匠精神的核心要义,融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高职学生的综合发展,促使学生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精进修为,进一步提升学生在现代经济社会的综合竞争力,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因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工匠精神的培育具有共同的培养目标,相互融合、影响,是二者耦合的现实必要。

二、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系统耦合的现实困境

(一)建设观念存在偏差

首先是传统观念的影响。在传统观念中,大多数人认为职业教育从事的是社会最底层的工作,工匠精神的代表是社会名人的标签,工匠精神和高职院校培育技能人才是蜻蜓点水的教育,无法从根本上发挥作用。调查发现,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高职学生在从业过程中存在职业责任感不强,职业价值观淡薄的现象,缺乏对工匠精神的追求。其次是专业选择的偏差。高职院校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培育工匠精神,一般会选择学校有代表性的专业,致力于王牌专业的工匠精神打造,忽视了高职院校其他专业相关的工匠精神的发展。由于高职院校集中精力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顾此失彼的现象,凸显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却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传承性。比如,化工院校集中发展化工工匠精神的培育,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多数化工相关的工匠展示,任何专业都有其核心文化,需要高职院校综合选择,力求平衡各专业的校园文化建设,普及高职院校全体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最后是复制性的偏差。由于高职院校的具体培养目标的侧重点存在偏差,每个学校培育工匠精神的方式不尽相同,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也各有千秋,可复制性不强,因此,每个高职院校只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因地制宜弘扬工匠精神。

(二)建设制度不够规范

首先,由于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很长一段时间,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部分高职院校照搬本科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无法和高职院校自身的校园文化相吻合,高职院校管理部门需要结合学校实际,做好顶层设计,规范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才能更好地培育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其次,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评价制度不够规范。高职院校建设富有职教特色的校园文化,对相关专业的学生培育工匠精神,部分高职院校为了获取社会流量,博取眼球,未切实建设具有长远品牌发展的校园文化,未定期做好评价反馈,工匠精神育人的实效性无法发挥作用。最后,校园文化建设中校企合作相关的制度不够完善。高职院校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对引进相关企业的制度未制定充分,双方未明确人才培养的具体方面,存在培育学生的真空状态,对工匠精神的培育存在脱节现象。

(三)建设内容逻辑断裂

首先,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偏物质轻思想。高职院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注重物质文化的建设,缺乏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谋划,往往无法明确的体现工匠精神的精髓,学生无法切身感受工匠精神代表的具体含义。其次,校园文化建设内容无法协调。由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大多以学院为单位,存在各个二级学院各行其是的情况,无法打造校园文化内容建设的向心力,活动主题不够宏观,缺乏针对性。最后,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审核不严格,逻辑断裂。高职院校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相对随意,学校职能部门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审核不到位,部分活动质量不高,倾向于低俗化,工匠精神体现不够,有的活动甚至未体现工匠精神的主旨,容易对学生造成思想上的误导。

三、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系统耦合的路径探索

(一)以行为文化培育“匠德”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最终归宿是学生的行为体现。行为文化作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为高职师生教育教学管理和学习过程中的体现校园文化的实践行为。行为文化是激活了校园文化,折射了校园文化,动态反映了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校风,校园精神和办学理念的综合体现。“匠德”是工匠精神的立身根本,铸匠魂、立匠德,有德之魂,才能行之远。“匠德”的培育主要表现为塑造学生具有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踏实勤奋、求真创新的心态,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端正的人格品行。就业文化是高职院校行为文化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就业文化主义包括就业教育和职业规划。首先,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加,高职学生的就业综合能力成为用人单位考量的重要指标。将工匠精神中的“匠德”融入就业教育,把匠人精神和专业领域的匠人素养等优秀品质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较强的专业技能专注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持续发展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其次,把“匠德”融入学生的职业规划,通过学校举办的“双创”大赛、就业指导课程、求职技巧课程,把学生相关专业的文化精神、价值理念、历史追溯融入其中,帮助学生理性认知职业世界,向大国工匠看齐,提高自身的职业情操和人格操守,自觉向有“匠德”的职业人转变。最后,高职院校行为文化中思政课程也是培育“匠德”的关键阵地。思政课程中的职业精神的培养和就业价值观的塑造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职业需求,理性选择职业方向,恪守职业操守,把“匠德”融入职业观,做有利于社会全面发展的职业人。

(二)以制度文化培育“匠规”

高职院校制度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主要体现为规章制度、行为规范、考核评价等,培育学生“匠规”意识需要借助校企合作这个平台,通过学习企业与学校的规章制度,实现学生职场人的身份转变。众所周知,无规矩不成方圆,工匠精神的培育是建立在规范合理的制度之上,井然有序的制度才能使工匠精神持久保持。“匠规”是考核工匠精神的基本标准,集中体现了工匠的做人准则和行业底线,在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严谨专注、爱岗敬业、求实创新的“匠规”意识有利于学生恪守职业道德和行业底线,成为正直专业守规的职业人。当前,高职院校以校企合作平台为助力点,通过教育引导、制度完善和考核实践制度文化培育学生的“匠规”意识。首先,高职院校通过理论讲解的形式传授学生职场法律规范、规章制度、社会规则等,引导学生由大及小看清社会规则到职场规则的转变,深刻领会工匠精神的制度标准,并以此标准为目标,不断磨炼自身,提高觉悟,争做守“匠规”的工匠人。其次,制度完善是高职院校迫切需要做的工作,不断完善校企合作育人的各项管理机制,从工匠精神的制度标准出发,完善学生专业技能和思想品德的考核评价、反馈机制,为“匠规”的培育提供充足的养分。最后,高职院校充分发挥考核实践的优势,建立校企合作平台需要的考核评价体系,形成社会、企业和学校共同适用的考核实践模式。通过高职院校各类技能大赛,把“匠规”的考核作为赛项的一部分,综合评价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素质。同时,把工匠精神的相关内容融入学生日常管理、奖评考核等制度,提升工匠精神的融入度,无形中提醒学生追求职业自由的同时要遵守法律法规之下的制度底线。此外,在校企合作平台中,企业的制度文化对学生“匠规”的培育更加深入、直接,企业通过各专业的岗位职责和规章制度更加全面地对顶岗实习的学生融入“匠规”教育。学生在实习的岗位上首先要熟悉岗位职责,在实践过程中潜移默化的融入企业文化的规章制度,企业实习管理评价反馈表是督促学生履行岗位职责,学习企业岗位文化,熟悉企业规章制度的有力抓手。

(三)以精神文化培育“匠心”

高职院校精神文化集中表现为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离不开学校精神文化的熏陶,精神文化也是工匠精神的具体表现,“匠心”是大国工匠敬业、爱业、乐业、创新卓越、追求极致的职业情怀,表现为工匠对职业的思想状态和情感依托。“匠心”的培育为“匠艺”的成就奠定了基础,匠心文化是工匠精神的思想源泉。高职院校“匠心”的培育需要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发挥校园精神文化的辐射作用,全方位渗透“匠心”意识。首先,高职院校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显性载体,在校园横幅、宣传橱窗、建筑物大屏幕上张贴工匠精神相关标语,传播匠心文化,利用学校广播站宣传学校工匠工作室,讲解大国工匠的“匠心”故事。其次,运用校园文化的隐性载体培育“匠心”文化,学校举办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身边的榜样前进的力量”活动,邀请大国工匠宣讲劳模精神;“弘扬劳模精神活动”,邀请劳模进课堂,指导学生技能大赛等,引导学生树立热爱岗位,尊敬职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职业情怀,在学生心里播下“匠心”的种子。最后,课堂文化融入校园文化,营造匠心文化。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把“匠心”文化融入其中,发挥教学活动的优势,开展匠心文化研讨交流,潜移默化的传递匠心文化。以精神文化培育“匠心”有利于高职院校弘扬工匠精神,发展学校专业文化,实现双赢。

(四)以技艺文化培育“匠艺”

高职院校技艺文化是职业院校的特色,职业院校学生需要完成技能考核课程,技艺教学也是贯穿学习全过程。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校园技艺文化,实质是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匠艺”体现为工匠的专业技能掌握和专业技术的运用水平,具有专业的技术能力、娴熟的技术水平、稳定的技术操控力、灵活的技术转换力和卓越的技术开发力。在高职院校培育学生“匠艺”需要在实践过程中磨砺专业理论知识,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教学优势,以技艺文化培育“匠艺”。首先,开展实训基地技能学习,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的教育培养模式下,强调实训实习的重要性,在技能实践过程中实现“匠艺”的融入。实训课程通过理论转化为实践,学生更加深刻理解技艺的理论知识,更加透彻感受专业技能对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提高对“匠艺”的领悟力。其次,设立大国工匠工作室,打造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邀请劳动模范、技术能手走进课堂,参与指导学生技能大赛、毕业设计、就业指导等,展现精湛的技艺,让学生从内心佩服工匠的高超技艺,并勉励自身不懈努力,精益求精,追求“匠艺”精神。最后,开展文化技艺传承社团。学校开设多个优秀传统文化类学生社团,聘请麦秆画非遗传承人担任学校麦秆画社团的技术技艺指导老师,每周定期开展学习制作活动,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引导学生享受乡土艺术之美,同时在“麦秆画”材料的收集、处理、加工、剪贴等工艺中体验到技艺传承、创新的喜悦,深刻体会“匠艺”内涵。

猜你喜欢

工匠校园文化培育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工匠神形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工匠赞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