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逻辑理路和实现路径

2023-04-18戴晓凤李安林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长征红军思政

戴晓凤 李安林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宣传部, 江苏南京 211200)

2016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指出:“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1]由此可见,长征能够名垂史册,一方面由于它挽救我党于危难关头,使中国的革命事业转危为安;另一方面,更是因为我党在伟大的革命斗争实践中铸就了伟大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和支撑力量。

一、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从五个方面对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进行了精炼概括,他强调:“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1]

1.坚定的理想和信念

长征前夕,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在我党内占据统治地位,由于脱离中国革命实际,认不清敌强我弱的形势,使得红军在战略上完全陷入被动状态。指挥上的错误导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和红军一度陷入生存危机。为了保存有生力量,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实行战略转移,撤离中央苏区,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他们纵横11个省,长驱二万五千里,穿过40余座高山险阻,跨越近百条江河,与敌人进行了600多次斗争。红军战士正是以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人民至上的信念作为精神支柱,经受住了饥寒交迫、伤痛病痛和绝地断粮等生死考验,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创造了不朽的人间奇迹,造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2.不怕艰险,敢于牺牲

长征途中的飞夺泸定桥战役,临危受命的22名战士,毅然决然成为敢死队的一员。面对枪林弹雨、处于生死边缘,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后续部队打开了通往胜利的大门。长征途中,红三军700多名战士马不停蹄地在草地上走了7天,就在等待后续部队的过程中他们缺衣少粮,背靠着背牺牲了。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的时候,炊事班长照顾患有肠胃病的三名小战士。在最后两袋青稞面吃完后,为解决饥荒问题,老班长用缝衣针改成鱼钩,钓鱼给三名小战士补给营养,他自己却只啃鱼骨头,在即将走出草地时因饥饿而牺牲。

3.独立自主、实事求是

由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指导,红军遭受了第五次反“围剿”的惨重失利,付出了惨痛代价。中国共产党痛定思痛,召开遵义会议,开启了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新征程,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的统治和泛滥,确立了毛泽东在我党的领导地位。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2]664从此,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原则,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问题相结合,独立自主地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4.顾全大局、团结统一

一个跨越十余省、总里程二万五千里的红军长征,各方红军启程时间、出发地点和具体的行军路线各有不同,却依然能够保持协调统一,能够自觉服从大局,能够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能够绝对听党指挥、相互策应、协同作战,不断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各个击破的图谋,胜利实现战略转移。面对党内矛盾,我们党的领导人依然以民族大义为重,对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行径进行耐心劝说、极力争取,充分肯定红四方面军的战绩,避免了红军的重大损失,实现了三大红军主力的胜利会师。

5.群众路线,患难与共

长征之所以取得伟大胜利,很大原因是我们党始终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武装群众、团结群众,充分赢得人民群众在思想意识、价值追求和情感意志上的认同。出发前夕,中央苏区人民为了支援前线,筹集粮食,收集物资,自发生产布匹、军服、草鞋,组织担架队,毫无保留为长征胜利提供坚强保障。军民情深、生死与共,水乳交融。长征初期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广大农民亟须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中国共产党人在根据地带领人民“打土豪、分田地”,取消税捐,发展生产,改善生活,赢得了民心。

二、长征精神的思想政治价值意蕴

1.长征精神的支撑功能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

立德树人是高校安身立命之本,是检验学校工作的根本标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我们培养的人,必须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就是我们要立的‘德’。”[3]337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广大共青团员要做“五个模范”,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要做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模范,带头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大学生作为时代新人,生逢盛世,重任在肩。理想高远,信念坚定,就能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充分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长征精神的支撑功能,指的是长征精神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这种自主自强、自尊自信的革命精神是红军顽强拼搏、不怕牺牲的来源,是民族意识的最高层面,成为提高到思想体系的共同心理感情,为稳定红军的心理、提高其认识水平、凝聚全党与全军的认识提供了思想来源和道德诉求,是党和红军团结和发展的精神来源和心理支撑[4]。长征时期,纵有“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纵有“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红军战士凭着对实现共产主义崇高信念的坚持和追求,咬紧牙关,勇往直前,所形成的坚定理想信念,是我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钙”。

长征精神能够引领青年学生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精神追求,外化于自觉行动,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2.长征精神的整合功能是维系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根本保证

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逐步凸显,方式更加隐秘、程度更加激烈、形式更加复杂。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呈现新的特点,他们打着“自由”“人权”“民主”的旗号,蓄意发挥,借题炒作,运用所谓的“普世价值”论诋毁中国共产党、攻击社会主义。文化输出则是他们进行“和平演变”的另一重要手段,通过影视作品、潮牌服装等软文化进行全方位渗透,使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个阵地如果出问题,就会引发社会动荡乃至丧失政权。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西方敌对势力对我们实施西化、分化策略的目标群体。

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善于接受新鲜事物,自主意识强烈,他们能及时通过新媒体等途径把握时代脉搏。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由“各民族的闭关自守和自给自足状态”所形成的相互隔绝局面已然被打破,取而代之的则是“各个民族各方面互相往来和各方面互相依赖了”。与此同时带来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也在腐蚀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模糊、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团结合作意识、价值观“泛功利化”,极大地冲击和消解了主流意识形态。

长征精神的整合功能,主要是指作为红军长征的主体精神,通过对红军这个共同体内部关系和思想观念的调整和修正,形成红军战士的自我价值对红军整体价值的顺应[4]。将长征精神融入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就是要牢牢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把当前大学生中不同价值理念和思想观念进行整合修正,形成青年群体价值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整体顺应,引导他们成为“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长征精神的凝聚功能是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力量源泉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爱国主义情怀根植于每一名中华儿女心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内容,是固本培元、凝心聚力的重要支撑,是维系民族团结、促进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新时期,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给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带来强大冲击,部分大学生爱国实践的参与度不够,对社会主义认同感减弱,“知”与“行”出现严重脱节,盲目崇尚西方文化制度。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加速期,升学就业难、人际关系复杂等与当代大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更加突出。他们因此更加注重于自身发展,表现为“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倾向性,不能很好地把自我发展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

长征精神的凝聚功能,主要是指作为中国工农红军的每位战士思想和行为的黏合剂,通过爱国主义情怀、高尚的集体主义道德价值观念和以民族利益为重、北上抗日目标的提供,形成红军战士们共同的价值意识,使个体的红军战士和整体的红军队伍之间产生共同的集体记忆、价值与身份认同,这种相互间的亲和力和吸引力,能够在人与人之间形成共同的思想和心理,从而能够在红军内部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4]。

爱国主义并非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长征路程道阻且长,途经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在敌人长期统治下,聚居区人民对红军存在很大的误解和敌意。红军战士无论经过哪个村庄,坚决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并向群众宣扬党的方针政策,赢得老百姓的充分信任。正是这份信任感化了当地青年,他们竞相加入红军队伍,为了救亡图存和建设新中国伟大愿景,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在各民族人民心中树立起牢固的国家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长征精神有助于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祖国各项事业繁荣发展而不懈奋斗。

三、长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理路

1.长征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高度统合。

“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5]10马克思主义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为长征的胜利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提供强大的理论说服力。长征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高度的理论统合性,二者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塑造时代青年的精神内核,坚定时代青年的理想信念,涵养时代青年的价值追求。“长征精神孕育形成于党内正确军事路线和错误军事路线的斗争与选择过程。”[6]显然,如果红军长征没有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指引,继续奉行错误路线,放任极端思想滋生,则无从生成伟大长征精神。马克思主义为长征精神提供理论赋能,是对中国革命精神的创造和重塑。从形成过程来看,长征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斗争性、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真理性等鲜明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坚定信念和爱国情怀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其政治属性的固有内涵和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内容,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根本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7]25实现其政治属性的内在要求,核心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通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启智润心,凝心铸魂,引导他们理性认识自身历史使命,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大势,自觉将个人理想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结合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2.长征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天然耦合。

长征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然性的历史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长征精神应然性的价值体现,二者具有天然的价值耦合性。红军战士在长征中展现出来敢于牺牲的英雄本色、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团结协作的大局意识、军民鱼水的思想觉悟,造就了伟大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在长征的艰难险阻中用理想、意志、行动和生命铸就的伟大精神,是党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现。长征精神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特殊环境、面对什么样的特殊考验,始终不忘初心、践行使命的价值选择和理想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的红军长征,谱写了豪情万丈的英雄史诗。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我们要不断结合新的实际传承好、弘扬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长征要持续接力、长期进行,我们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样是为了传承无产阶级政党坚持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相统一、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价值立场,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价值追求”[8]。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旨归,就是要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引导当代青年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懈奋斗,就是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带领当代青年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3.长征精神与高校思政课内容深入契合。

长征精神赋予高校思政课课程建设的内容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高校思政课课程建设的行稳致远;高校思政课程建设与时俱进,推动长征精神不断深化,焕发出新的时代生机。思政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承担着前沿阵地和主渠道的重要角色,教学内容的丰富和鲜活直接关乎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亲和力,关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趣味性和实效性。长征途中发生的感人故事给予高校思政课生动的叙事资源。长征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其涵盖的群众观、发展观、实践观等战略智慧蕴含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目标相契合,引导学生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入心入脑。红军长征是中国近代革命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工农红军漫长而艰苦的远征中,遗留了形态多样的红色资源,积淀的革命事迹和典型人物,能够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提供可见、可触、可信的具象依据,佐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政治判断力。长征中形成了坚持党的领导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指引学生听党话跟党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校思政课应当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将长征精神引入“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智慧课堂”的立体教学体系,探索“线上+线下”交互呼应的新模式,以实现长征精神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四、长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1.将长征精神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

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中融入长征精神教育。思政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举旗定向和价值引领的关键作用。一方面,将长征中精彩的历史事件列入思政课程教材中,提升吸引力和感染力,引导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长征精神,赓续长征血脉;另一方面,思政课程教师要以坚定的信念、深厚的情怀、创新的思维、宽广的视野、严明的自律和正直的人格,深入浅出、引经据典、循循善诱,挖掘长征精神的价值意蕴,满足学生成长发展。“课程思政”是在遵循各门专业课自身规律的同时,深挖其中的德育元素,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对学生进行价值塑造。应当将长征精神的融入落实到培养方案、课程目标、教学大纲、实习实训、教学研讨、论文设计等各个环节,努力实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长征”的良好局面,帮助学生明确自身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信感。

2.将长征精神融入校园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蕴含着深层次的价值体系,为学生提供了行为参照系,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将“长征精神”融入其中,能够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一是开展主题活动。例如举办长征精神专题讲座、讲好长征故事、长征精神征文比赛、情景剧演出、定期展播长征题材的纪录片等活动,增强学生对长征精神的认同感。二是丰富育人载体。以宣传橱窗、横幅标语、杂志期刊等为物质载体,将长征精神融入优秀班集体、活力团支部和文明宿舍的创建活动中。在图书馆设置长征精神读书角,增加长征精神系列丛书馆藏量,提升学生对长征历史文化的认知水平。在教学楼、宿舍及道路的命名上引入长征典故,激发学生兴趣和关注,鼓励大学生自觉践行长征精神。三是占领网络阵地。根据《2023年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3年6月,中国网民总量达到了10.51亿人,占全球网民总量的23.4%,位居世界第一。其中,当代大学生的数量比重占绝对优势,是信息化时代的“数字原住民”。因此要建好“长征精神”主题网站以及“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平台,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快、受众广、扁平化的优势,有理、有据、有节地把长征精神“滴灌式”浸润到学生心间。

3.将长征精神融入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9]高校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基层,与人民群众手拉手、心连心,了解国情、观察社情、感知民情,锤炼品德修为、练就过硬本领、增强家国情怀,将小我融入大我,积极贡献青春力量。红军长征途经十余省,留下了数不清的红色文化符号,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可以在身临其境中充分调动积极性。一是依托自身办学特点和专业优势,开展个性化长征精神学习教育。如收集分散在全国各地的长征遗址拍摄制作纪录片、共绘长征二万五千里画卷、举办“音乐主题党课”等,让“家门口”的红色资源成为学习长征精神的“活教材”。二是创建社会大课堂,实现知行合一。学生走出校园,参观革命遗址、重走长征路、寻访红色足迹、慰问老红军等都是对革命时代的真实投射,以穿越时空的优势在重现历史过程中实现在场记忆建构,培养大学生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家国情怀。

猜你喜欢

长征红军思政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少寨红军桥
十送红军
再唱十送红军
倔强的小红军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