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学生教育管理的特点、困境及提升策略

2023-04-18赵晓兰

科教导刊 2023年36期
关键词:学徒导师校企

赵晓兰

(北海职业学院 广西 北海 536000)

2020 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首次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出现在国家文件中[1],2022 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国家推行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引导企业按岗位总量的比例设立学徒岗位”。扎根中国大地,服务产业,面向行业企业需求,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是“十四五”期间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探索应有之义,也为学生教育管理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同时给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带来了新的困难和挑战[2]。

1 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学生教育管理特点

1.1 管理主体从一元化走向多元化

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以“学校企业双主体培养,学生学徒双重身份”为两个核心特征,明确“学生、学徒、企业”的三方责任,建立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学校多方联动、联合招生和联合培养的一体化育人机制,引进了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学校等多个主体,共同培养更具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在不同主体的参与下,校企共同设计学生管理目标,体现育训结合、学技融通的培养思想,设计符合实际需要的教育内容,形成对接产业需要的教育管理方式,走出一条特色之路。

1.2 管理对象具有双重身份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身份是唯一的,而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前置了面试环节,实现招生招工一体,校企共同制定招生招工方案,签订校企生三方协议,协议中明确学徒具有双重身份,不仅是高职院校的学生,还是企业的职工,须同时遵守学校与企业的相关规章制度。双重身份及工作学习环境的转换使得学生可能产生不适应和相应的心理问题,学生需要面对这两种身份变化带来的冲突,学校也需要调整方式来进行相应的教育管理。

1.3 管理情境从单一走向复杂化

产教深度融合下,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作为当前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管理情境主要涉及企业生产场域和学校教育场域,这两个场域密切相关,要求校企深度合作,深挖企业用人标准,教师与师傅联合传授,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高效对接,只有学校与企业形成合力,才能保证育人优势的最大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双场所育人、分散岗位培养及教育内容与企业训练内容随时交替,这种交替变更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2 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存在的困境

2.1 校企管理理念差异大

各教育主体相关诉求不一致,一方面,高职院校希望通过工学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水平,从而确保学生毕业后高质量就业。而另一方面企业作为利益化的经济主体,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更多关注经济利益与自身发展,学徒制提倡联合培养、工学结合,意味着企业要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短期来说,学徒不能为企业带来较高的经济利润,还要消耗物力和财力成本。长期而言,企业无法确保学徒学成后会长期留在该企业工作,企业利益得不到足够保障,于是存在企业参与力度不够、积极性不高的情况[3]。在制度尚不完善、责任不清晰的情况下,“学校热、企业冷”的人才培养“壁炉”现象时有出现,校企合作处于浅层、松散状态,达不到双赢的深度融合,影响了学徒培养的质量。

2.2 双导师队伍建设质量不高

首先,双导师队伍比例不合理,由于当前校企合作的深度还不够,虽然职业院校十分积极主动,但是企业的积极性相对而言并不高,因此,在当前的双导师队伍中,职业院校教师占比较大,企业师傅的数量明显不足。其次,双导师团队岗位实践能力不足。不少高职院校教师缺乏企业一线工作经历和实际项目的实战经验,对工学交替、双主体育人、岗位培养的内涵缺乏深刻的理解。而企业导师在学徒管理方面的能力表现得比较弱。第三,双导师队伍缺乏良好的交流平台,这两类导师缺乏深入了解,在管理上的协同性也就相对较弱,对学徒教育管理的优势也就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2.3 管理主体协同管理合力不足

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要求校企共同制定学徒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共同开展学徒培养,共同做好双师建设和管理,共同促进学徒职场发展。但实际操作中存在校企责任不够明确,没有形成合力,部分企业对学生的培养存在一定的随意性,部分学生进入企业后往往处于“放羊状态”,给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与此同时,双导师团队协同教育管理不够,现代学徒制下双场所教育模式,要求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在教育管理上必须做好配合工作,制定教育计划的时候要基于教育教学规律,对学生进行科学培养,让学徒既学好理论知识,又学好实践知识。同时也必须契合企业的经营规律,使教育与企业经营过程有机融合,双场所教育模式给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带来诸多挑战。

2.4 校企融合管理方式有待优化

通过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和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是高职院校的应然责任。学生教育管理是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一个重点工作。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推行,从学生转向学徒,不仅是心理的转换,也是角色的转换。需要指导学生克服角色转变带来的迷茫感。需要厘清学徒基本权益,增强学徒学习动力。教育管理过程中,学生分散到多个工作地点,教师难以有效跟踪管理,纪律管理存在弊端,安全保障管理存在疏漏,校企融合管理方式有待优化。

3 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学生教育管理提升策略

3.1 坚持高质量管理理念,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是坚持立德树人,文化共建。将企业文化、岗位技能、社会责任、敬业意识教育与专业课程并行,在学徒培养过程中,在学校进行企业文化、成功成才教育,在企业开展企业历史、企业文化教育。强化学生社会责任、企业归属感的培养。学校在大一新生专业教育中特别开设企业文化宣讲,培育学生专业认知度和树立成为现代学徒制班级成员的目标感,合作企业通过对学徒班优秀学生提供奖学金的方式,进一步推动和建立校企双赢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合作关系。二是以传承工匠精神为重点,发挥师带徒优势,发挥企业在岗培养中师徒传承优势,培养“爱岗敬业正直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共同明确学徒形象,推行相关礼仪,通过师徒结对和拜师等仪式,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师徒关系。 三是发挥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智能技术在赋能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优势作用,推动各利益主体共建共治,以智能技术的全流程应用,形成泛在互联、深度智联的现代学徒制培养网络,进而驱动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教育新样态[4]。

3.2 加强双导师队伍建设,协助学生到学徒身份的转换

一是校企师资深度融合,建立互聘共用互培共育的双导师队伍,在校形成以“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为主体和辅导员队伍为辅的教育管理队伍,在企业为每位学徒配备帮带师傅,采取校企互聘、共用、互培、共育的原则,进行师资的交互培养。二是做好双导师的衔接与合作,企业导师在校企融合课程阶段到学校举办讲座并针对相关技能课程提供指导,将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引入学校。在企业学习阶段,遴选教学功底扎实专业能力较强的教师进入企业进行跟岗锻炼,使学生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学校集中学习时有人管理,现场跟岗培训时有人指导,上下联动,专兼结合,实现学生管理规范化。三是注重双导师的培训提升,对学校导师展开多层次的培训。采用分批次方式,组织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的现代学徒培训班。组织学校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使教师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相互融通。组织经验丰富的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结成对子,共同实施教育管理。通过有效的团队建设,提升双导师教育管理能力。

3.3 创新教育管理运行模式,增强教育管理主体的合力

一是建立体现现代学徒制特点的管理制度,结合专业校企合作情况,激发企业、学校、行业参与的主动性,强化政府的主导,激发更多学校、企业、行业参与,将立德树人作为核心,大力发展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有效落实产教融合办学体制。二是实行“渐进式”教育管理模式,凸显学生学徒双重身份、学校企业双重主体作用,工学交替签署合作协议,从入学之日起就明确学生、学徒的双重身份。发挥学校、企业的双重主体作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人才培养成本分担机制和校企共育机制,定期召开推进协调会,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组织考核评价等,基于岗位核心能力和知识,探索现代学徒制共同育人模式,校企双导师与所指导的学徒完成《成长档案》,从知识、技能、素养3 个方面确定成长目标、成长计划及具体的实施,并通过在岗现场指导、网络和电话指导等多种方式,帮助其达成成长计划,并进行跟踪和评估。三是校企合作共建产业学院,把握校企协同育人内涵,按照企业运作和管理模式进行全真性的学生实岗训练,通过植入企业课程,实现企业文化、经营管理等对现代学徒制班学生的逐步渗透。

3.4 健全双主体管理机制,为推行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学生管理提供保障

一是健全组织机构,夯实双主体育人基础。为确保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顺利实施,校企共同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实施培养和过程管理。学生入学后,学校组织签订校企生三方现代学徒制培养就业协议。建立定期研讨和及时交流机制,建立常态化定期交流,形成定期研讨和及时交流相结合的工作机制。

二是规范过程管理,构建适应现代学徒制运行的制度体系。抓实企业课堂,保证岗位管理实效,强化双导师指导,再通过企业人力资源部对企业导师指导行为进行规范,学校指导老师通过QQ、微信以及现场走访等方式与企业指导教师建立联系,共同指导学生协同管理。

三是优化学分制、弹性学制等制度,完善现代学徒制教育管理机制。充分利用职业院校、企业的资源,使双主体育人机制得到更好的实施。在学徒的实习考核环节,引入过程与结果双重考核机制,由师傅对徒弟的日常表现进行考核和第三方专业单位根据相应的标准来进行考核。结合团中央《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构建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素质教育体系。

猜你喜欢

学徒导师校企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金光现代学徒班感恩教育的实践
魔术师的学徒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V eraW an g
导师榜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论《学徒的神仙》的叙事策略
澳大利亚学徒培训规模呈下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