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信用之城 释放发展活力 推动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
——第五届中国城市信用建设高峰论坛综述
2023-04-18贺博
◎文/ 贺博
11月13日~15日,以“信结天下 诚赢未来”为主题的2023年中国城市信用建设高峰论坛在河南郑州举行。本届论坛设置“1+8+N”系列活动,聚焦城市信用建设和市民信用生活,搭建城市信用建设对话平台,交流城市信用建设优秀经验,探讨城市信用建设有效路径,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来自全国300多个城市的信用建设者齐聚黄河之滨郑州,总结成绩、凝聚共识、谋划城市信用新篇章。
城市赋“信”让信用成为城市鲜明标识
诚信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内核,可激发出一座城市的发展活力。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共创建了四批130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覆盖25个省份并持续开展城市信用状况监测,有效推动了城市信用建设。
开幕式上,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金融与信用建设司司长陈洪宛在致辞时表示,“各城市政府要巩固优势、补齐短板,着力打造唯实惟先、善作善成的信用之城,让信用成为越来越多城市的鲜明标识,实现信用建设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
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安伟在致辞时表示,郑州市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持续优化完善信用管理制度,创新丰富信用场景应用,加强信用建设合作,积极推动跨区域信用联动,共同推进城市信用建设行稳致远、高质量发展。
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主任门立群在发布《中国城市信用发展报告2023》时表示,中国城市信用法治化、规范化建设水平将步入新阶段,信用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融合发展将迈上新台阶,重点领域政务诚信建设将取得新成效,信用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将取得新突破,信用分级分类监管能力和水平将达到新高度,诚信文化将引领新风尚。
今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了第四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名单,68个地区入选。
“近年来,城市一级政府大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到信用建设示范区行列中来,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宝贵的创新经验,在各地区、各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信用建设示范标杆作用。国家发展改革委营商环境发展促进中心主任吴小雁说,“目前,信用示范区创建呈现‘地区分布均衡化、覆盖区域下沉化、评审效果直观化’三个新趋势,各地创建工作呈现出比学赶超的生动局面。”
场景用“信”让信用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郑州充分发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典型示范作用,创新探索社会信用体系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郑州与城市信用建设深度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以‘一个体系为引领、一个平台强管理、一个模式优环境、多个场景惠民生’为特色的‘信用郑州’实践之路。为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推出‘郑好融’平台,吸引注册用户82.7万家,授信金额296.2亿元。”郑州市市长何雄说。
河北省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一级巡视员王彤介绍,河北省推出信用服务企业融资落实举措,建立跨部门、跨层级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会同金融机构开展联合建模并实现全流程放款。河北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开发“科冀贷”“数据贷”等无抵押纯信用贷款,累计为3.5万家企业发放贷款597.5亿元。截至2023年10月末,全省各级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累计发放贷款5529.7亿元,其中信用贷款3644.8亿元。
河南省南阳市委副书记、市长王智慧表示,2021年,南阳市入选第三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南阳市通过优化政务服务、加大金融支持、打造信用商圈、强化政务诚信、创新监管方式等五大举措,着力打造“诚信南阳”。截至今年6月底,南阳市民营企业达21.87万户,占企业总数超过90%;经营主体数量突破100万户,成为河南省第二个存续经营主体突破百万户的地级市。
“鹤壁市是第四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之一。”河南省鹤壁市委副书记、市长赵宏宇表示,鹤壁市实施“四书同达”助企服务机制,全面告知信用信息公示、异议、服务等内容,保障经营主体合法权益;推动“五位一体”服务机制与信用服务深度融合,选派2352名企业服务管家,为3000余家企业开展“一企一策、专人专班”服务,“有事找管家”成为鹤壁品牌。
专家论“信”探路信用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
当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在信用信息的传递、失信惩戒、守信激励及信用修复等各个方面,都呈现了高度的数字化、平台化、智慧化、精准化特征,极大提高了治理和服务效能。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法部民商经济法室主任、教授王伟表示,“我国将社会信用与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相并列,作为市场经济的四大基础制度,彰显出我国以信用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心、信心和勇气。”
关于如何通过信用建设助力企业发展,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信用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韩家平建议,加强商务信用体系建设,健全市场化约束机制;强化对大企业失信的惩戒力度;完善中小企业征信、风险分担和风险补偿机制;高质量发展企业信用服务行业。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信用管理学科带头人吴晶妹提出了九项建议:建议企业加强信用学习;健全信用培育机制;建设商业信用信息系统;完善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建立健全链主企业信用联合监管机制;完善中小微企业信用服务,发展“信易贷”;改善企业信用服务机构的营商环境;持续发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将金融高质量发展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