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制现实与映现人心:智媒体“技术+人文”的运作逻辑

2023-04-18信险峰

北方传媒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虚拟现实现实人工智能

文/ 信险峰

新媒体发展方兴未艾, 智媒体已经悄然登场。所谓智媒体就是网络新媒体的智能化发展,也可称作智能媒体。 智媒体进一步发挥人工智能效用,在一定层面实现人与媒体的智能沟通。 媒体是人类传播器官与接收器官的延展, 而人工智能的加入,则使传播器官和接收器官获得了智能加持。 “媒体+智能”可以通过模拟现实,跨越时空,实现传播与接受的智能升级。 人工智能终究是工具,媒体内容依然是王者。 内容创作者和接受者的原始动因都是人,智媒体的内容终将映现人心,反映人性。

一、智能+人性:科技赋能传媒,人性赋予灵魂

当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传媒领域,智能媒体也就随之诞生,但是人工智能技术再高端,终究没有灵魂,智能媒体需要人性赋予其灵魂。

(一)人工智能:科技赋能传媒

人工智能持续介入传媒行业,从智能采集到智能编辑,从智能管理到智能分发,从智能生产到智能消费,人工智能持续改变传媒生态。 预测人工智能技术给传媒带来的重大变化并非易事,人工智能技术的巨大潜力往往在实践中才能得以彰显,如同人类发明了用电,但发明用电之初并没有预测到电脑的诞生。 发明的连锁链条既长且复杂,一方面我们需要放开眼光预测技术可能创造的奇迹,另一方面需要回到人性基本层面做出预测——技术发明最终将落在满足人们基本需求上面,技术需要以人为本,技术需要蕴含人性之光。 智能技术提升网络传播能力同时,也将推动新媒体创新。 智能时代,互联网将从电子互联平台扩展为智能物联平台,物联平台同样是信息平台,新的媒体传播平台也将随之诞生。 新的信息平台必然呼唤新的媒体,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业、生活等方面的多样化应用,智媒体也将基于工业、生活、社交、游戏等多个领域开发出新的媒体应用。

智能媒体将实现对各类场景的连接、模拟、搬演,为受众提供切近现实的场景体验。任何创新都会有历史的影子,智媒体也会基于已有新媒体而展开,智媒体内容也将基于影像、声音、文字而展开。智媒体会最大限度调动人类原始感官, 充分利用人类的视觉、听觉、触觉乃至嗅觉,同时调动接受者的想象力,不断推出能够更好契合人类心灵需求的文化产品。

智媒体的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就像人工智能机器人会经历从半自动化到自动化的过程,所谓智媒体也是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基础上,逐渐融入人工智能技术。 “目前,‘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智能写作、代码生成、有声阅读、新闻播报、语音导航、影像修复等领域。 ”①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传媒当中,既代替了一部分人力,也必然激发媒体内容与传播形式的创新。

(二)智能媒体:人性赋予灵魂

智能媒体在得到科技赋能的同时,还需要赋予其灵魂。 技术是人性的延伸,只有符合人性的技术才能长久,反人性的技术将逐渐湮灭。 人类发明了大量的自我毁灭的武器,这样的技术在发明之初暗含人性的恶。 传媒因技术发展而不断更迭,总是有更加符合人性的传媒技术出现。 一种传媒技术能够取代另一种传媒技术,一定是其更好地满足了人性当中更为切近的需求,智媒体也同样如此,但在技术之外, 还要赋予智媒体以灵魂——符合人性,不能反人性。

智媒体应当避免出现“反人性”设计,关于“反人性”设计在生活中并不鲜见。比如,卷筒卫生纸的封口被一些制造商设计成紧紧粘住的状态, 丝毫不考虑使用者是否方便; 有些水果销售商给每一个苹果都贴上标签,并且难以一次撕干净;很多服装制造商将商标牢固地缝在服装上面,想摘掉商标非常困难,而保留又因贴身而令人不舒服;有的电源插座即使有两副插孔, 但往往只能同时插进一个插头;USB接口从不标注正反面, 只能通过试错实现正确对接……“反人性”设计如此之多,以致有了一个专门名称,叫做诺曼设计——美国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对设计不佳、 不利于用户使用的设计所给出的命名。诺曼设计是“愚蠢”设计、“反人性”设计,只是因为已经成为既定规则,更改成本非常之大,甚至会带来混乱,所以也只能继续延续这些“非人性”设计。

并非所有“反人性”设计都可以被忍受,对于媒体来说,很可能因为“反人性”的糟糕设计而被淘汰。 当年MSN和QQ曾展开过竞争,MSN无法与QQ抗衡,这其中有“水土不服”的诸多原因,但产品设计上的失败仍不容忽略:MSN不如QQ简洁,用起来不如QQ简便;MSN在文件离线发送、文件断点续传、群功能等方面的设计都不如QQ。 在激烈的同质化竞争中,如果不能做出人性化的设计, 不能给用户提供优质体验,那么最终结局就是被用户淘汰, 智媒体也不例外。智媒体应当以人的基本需求为本,在设计上符合人性,通过人性化的构造赋予智媒体以灵魂。

二、现实+虚拟:传媒介入现实,微缩人类世界

随着媒体应用愈加广泛,智媒体也将更为广泛地介入现实生活当中,并且会从时空维度和内容维度微缩人类世界。

(一)场景互通:传媒介入现实

在传媒技术发展的传统时代,传媒场景与现实场景有较大差距,现实场景与传媒场景很容易区分开来。 随着智媒体的广泛应用,在一定层面实现了现实场景与传媒场景的互通,因为传媒已经更深入地介入现实当中。 新媒体可以深度介入现实,可以撬动现实,网络电商、手机支付就是最佳例证。 基于新媒体发展起来的智媒体则可以更广泛地介入现实当中,无论是购物还是支付都可以更好地沟通虚拟与现实。仅仅是对于5G的应用场景,“专家给出的判断是‘二八定律’——80%用于物与物的通信,如工业互联网、车联网、远程医疗等,20%的应用是对现有4G应用体验的升级和深度挖掘, 如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智能家居等”。

在比较原始的传播沟通当中,人类通过自然的声音和光影完成信息接收, 并且是原始化的沟通方式,无需文字和图画。 随着图画、文字的出现,传媒场景渐渐脱离了现实场景,接受者接受传媒信息需要通过对图画、文字的想象进入传媒世界。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 所搭建的自媒体逐渐延伸到人体器官上面,形成了对接。 这种对接的高级形式,则是实现传媒场景与现实场景的互通,智媒体所要达成的最佳效果应是实现传媒场景与现实场景的互通,这也必然使得传媒更深入、更广泛地介入现实当中。

科技不断发展,人类器官感知外界的功能却变化很小,依然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五大原始感官感知世界,并且触达范围有限。 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虚拟化身份和表情识别提升了互动互联的真实效果, 线上与线下的切换更加自然流畅,每个人都是实实在在的信息传播平台,而互联网则通过技术手段, 提升了自然个体的传播效能,使自然个体融入传媒世界当中。

从互联网时代到智能时代,不但人与人的交流沟通倾向原始状态, 人机交流方式也将回归原始。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正是力图通过虚拟技术,借助人类视觉、听觉、触觉、嗅觉这些最基本的人类原始感官,使得传媒深度介入现实,让信息传播在更高意义上回归原始,实现传媒场景和现实场景的互通。

(二)灵境技术:虚拟微缩世界

“虚拟现实由来已久,钱学森院士称其为‘灵境技术’, 指采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生成逼真的视、听、触觉一体化的一定范围的虚拟环境, 用户可以借助必要的装备以自然的方式与虚拟环境中物体进行交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新媒体平台海量增加,多到数不胜数,如果联想生活中的人类个体,每个个体都可以成为传播平台,只是传播效能与互联网传播不可同日而语。每个人都可以打造属于自己的传播平台,无论是原始的沟通状态,还是互联网相互勾连的交流模式,其本质意义是相通的。 科技不断发展,人类器官感知外界的功能却变化很小, 依然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五大原始感官感知世界,并且触达范围有限。 对于互联网传播来说,所有的互联网传播都可以抽象为信息传播,所有的信息传播都应当能够被人类最基本的感官所感知,换句话说,回归人类最原始的感知和沟通状态,才是最高级的互联网技术实现。5G技术在提高信息传播能力的同时,通过虚拟现实、模拟现实、增强现实,使得网络沟通回到自然层面,如同面对面交流。

自从电影电视发明以来,人类对现实世界的传播模拟与接受想象不断趋近现实,甚至无需借助文字,只需视音频就能很好地反映传播和理解这个世界。 对于没有接受过文化教育的人来说,人类的原始接收感官无法获知文字背后的意义,电影电视的发明让文盲也可以获知更多外界信息。 进入互联网时代,尤其是进入“互联网+5G+AI”时代,人类获取外界信息能力进一步增强, 原始感官被充分利用,新的传播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反映现实、 模仿现实、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接近达到回归人类原始沟通状态的目标世界被虚拟、被微缩。

智能技术可以让虚拟世界更切近真实世界,通过灵境技术,虚拟现实世界,微缩现实世界。 “虚拟(增强)现实(Virtual Reality,VR/Augmented Reality,AR)内涵界定是:借助近眼显示、感知交互、渲染处理、 网络传输和内容制作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构建身临其境与虚实融合沉浸体验所涉及的产品和服务。 ”互联网传播因其虚拟化程度高,可以深度介入现实,可以撬动现实,网络电商、手机支付就是最佳例证。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就是实实在在的信息传播平台,而互联网则通过技术手段,提升了自然个体的传播效能,使自然个体可以将信息传播得更广更远。 “人工智能时代的大幕已经开启, 机器人技术(Robotics Technology)将与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通信技术(Communication Technology)、操控技术(Operational Technology)进一步有机融合,引爆全球的机器人革命。”②“互联网技术+5G技术+智能技术”将进一步延伸受众感官,增强虚拟效果,通过技术使世界变得更小,实现人机融合、人与媒体的融合。 相对传统媒体来说,新媒体传播不但增加了受众之间的互动,更增加了海量的传播站点,现实生活中每个自然人都是一个传播站点。 智媒体传播在自然人这一传播站点基础上增加了更多技术手段,使受众相互连接,或者说对受众感官做出了增强处理。 相对传统媒体来说,新媒体传播不但增加了受众之间的互动,更增加了海量的传播站点,现实生活中每个自然人都是一个传播站点。 新媒体传播在自然人这一传播站点基础上增加了更多技术手段,使受众相互连接,或者说对受众感官做出了增强处理。 互联网不断追求传媒的理想传播效果,就应是通过无限高仿真的虚拟现实, 无限接近现实,VR直播、VR全景视频、VR游戏,通过人机融合和灵境技术,从时空维度和传媒内容维度, 高仿真地虚拟这个世界,微缩这个世界。

三、传媒+社交:传媒对接感官,互动高阶回归

传媒终究要与人类的感官对接,所谓智媒体应当更加智能而非简单被动地与人的感官对接。 当智媒体与人的感官实现智能对接,那么基于此的社交互动效果也将得到提升——借助智能科技实现向自然互动方向的高阶回归。

(一)智能传受:传媒对接感官

报刊、广播、电视这些传统媒体的出现,尤其以现代的定期报纸的出现为标志,人类的传播史进入现代传播阶段。 现代传播媒介的出现,既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也加大了传播的广度,与口耳相传相比, 现代传播媒介在传播水平方面无疑显著提高,在传播范围方面也变得更远更广更久。 虽然传统媒体在传播方式上有了巨大进步,但其传播方式也带有先天弊端——远离了自然原始、口耳相传的信息传受方式,变成了单向接收、缺少互动、极不自然的传受形式。 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在传播之前就已经做出了预设, 传播内容一旦进入传播渠道,就没有了更改的可能,传统媒体也就难以根据受众的需求对内容做出实时的调整和更改。

传统媒体制造的单向传播方式,已经延续了几百年,如果上溯至最古老的报纸,乃至书籍的出现,那么这种单向传播方式已经延续了几千年,而互联网的出现逐渐改变了这种传播模式。

互联网是极富技术承载能力的庞大平台,很多高科技场景都可以在互联网上面得到应用,近些年兴起的VR技术就完全可以应用到互联网世界。 “虚拟现实是利用计算机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提供用户关于视觉等感官的模拟,让用户感觉身临其境,可以及时、没有限制地观察三维空间内的事物。 ”③互联网发展的方向,一方面技术越来越先进,另一方面越来越适应人类的原始化的传受方式,无论是普通的视音频传播,还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的建构,都是在向这个方向努力。 互联网出现的初期与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大致相同,也是以单向传播为主,但是随着BBS等一系列公开交流方式的出现,改变了单向传播的方式——互联网不但实现了互联,还实现了互动。 互联网所提供的互联互动功能,类似于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这与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形成了巨大反差。 传媒已经泛化为社交的一部分,而社交也泛化为传媒一部分。

书籍、报刊、广播、电视使人远离了原始的口耳相传的传播模式,互联网媒体的出现则使人们逐渐向原始交流模式回归,所谓虚拟现实即是对原始接收感官的唤起。 5G技术所实现的“高带宽、低延时”将使得信息传播越发接近现实,大大缩减了因时空造成的传播障碍距离, 实现人际交流的高阶回归,传媒也在此基础上得到升级。 互联网始终试图使传播倾向于虚拟现实,即时交流平台和社交平台的创建是最为鲜明的例证,而传统媒体对虚拟现实就不是如此热衷,这与技术本身的限定有关。 互联网的互联特性使其可以再造一个虚拟的现实世界,而人工5G技术的应用无疑会在视音频领域取得重大突破,5G加上智能技术, 可以让受众依靠原始感官比较真切地感知现实世界以及虚拟世界。 何谓社交,何谓游戏,何谓传媒,将实现混合交融,而这也正是现实生活的本然状态。

最方便人类使用的媒体,是能够依靠人类感官自由接收信息的媒体,所谓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无非是基于人类原始器官即可达成比较理想的传受效果。 智能科技将使智媒体变得愈加纷繁炫目,在接受层面,则倾向于实现对原始接收方式的高阶回归——利用眼耳口鼻这些最基本感官就能接收跨时空的高保真信息。 新媒体的快速进化与智媒体的出现,不是与人体感官拉开距离,而是使得媒体能够与原始感官直接对接。

(二)传媒社交:互动高阶回归

自古及今, 时空构成了人类沟通的巨大障碍,纸媒跨越了时空,但让交流远离了自然状态,广播电视很好地模拟了现实, 但同样让交流远离了自然。 Web2.0时代高流量互联网媒体都具有了社交属性,这使得传媒与社交实现了深度融合,社交平台也是媒体平台,媒体平台也承载社交功能。 高科技的社交方式似乎远离了原始沟通模式,但实际上通过虚拟现实而不断趋近现实,而最为趋近现实的社交模式当然是模拟面对面沟通,现代传媒通过视音频沟通不断拉近时间与空间距离,似乎一切都变得触手可及。5G智能传媒技术所能描画出的传媒景观同样是与社交属性深度结合, 同时融入游戏成分,社交、资讯、游戏将成为新传媒智媒体的基本构成。5G时代的互联网既要构筑主流传媒平台,同时还要构筑社交平台。

智媒体借助“互联网+5G+新应用”的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让受众仿佛又回到自然的原始的传受状态,只是在技术层面比原始传播更广更及时,拥有更多可能性,并且能够跨越时空。 互联网智媒体技术不断达成的更高目标就是,人类能够充分发挥原始的视听接收器官,通过多种形式接收各类信息。 从口耳相传的原始时代到图画文字时代, 再到读图时代、视音频时代,直到近在眼前的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的智能时代,互联网智媒体将借助这些新生科技力量,逐步颠覆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

传统媒体传播属于人类沟通的“不自然”状态,人类沟通的自然状态应当是面对面交流,既有点对面交流,更有点对点交流,但传统媒体很难做到这一点。 互联网传媒技术从开发即时交流工具开始,就在不断模拟现实, 试图将现实搬演到互联网上面,智媒体将起到助推作用。 互联网媒体已经深度介入现实,并且必然会干预现实,而究其本质,互联网已成为人类相互感应的共用器官。 智媒体时代的传播将通过模拟现实、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最大限度地实现对人际交流方式的原始回归。

四、智媒+人文:现实连通人心,传媒融入智能,技术以人为本

智媒体能够提升信息传播能力, 丰富传播效果,实现信息传受向自然方向的高阶回归,而在传媒融入智能的同时,尤须以人为本。

(一)实践创新:传媒融入智能

随着智能技术应用到媒体当中,从内容制造到内容传播都可以在实践当中获得创新。 当传媒融入智能,传媒会绽放出更佳的传播效果。 “央视、新华社、光明网等均推出了数字人主播,支持从音频/文本内容一键生成视频, 数字人主播和数字人记者,已在全国两会、春节晚会等大型报道和节目中广泛应用。 ”随着技术进步,信息的搜集、编辑、发布变得愈加多样,而人工智能的融入使得传播效果大为提升。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5G+4K/8K+AI’应用到冬奥音视频内容生产过程中, 实景演播室+虚拟现实技术、AI‘时间切片’技术、央视新闻AI手语主播等黑科技在冬奥会的表现令网友惊艳。 ”④

关于传媒实践创新,一是从创作内容、表现形式方面实现创新, 这主要依靠极佳的创意来实现,二是通过科学技术在制作呈现、传播形式、接受效果方面实现创新。 人工智能在传媒方面的应用无疑属于第二方面,但同时,随着智能技术带来的传媒创新, 思想创意方面的创新也会随之生发出来,就像人类发明了电视传播技术,必然会出现电视传媒的创新。 智能时代的媒体既要构筑主流传媒平台,还要构筑基于互动传播的社交平台,但社交互动方面是传统媒体的弱项,为适应智媒体发展,传统媒体入驻新媒体领域,应当充分利用智能技术,提升平台的互动传播功能。 进入智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应当通过融入智能技术,在传播技术、内容创意、社交互动等方面进行立体的实践创新。

(二)智媒发展:技术以人为本

传媒融入智能技术, 自然会促进传媒实践创新, 但这种创新的最终指向应当是技术以人为本。从新媒体到智媒体实现了快速进化, 但相对来说,人类进化却非常缓慢,这就要求智媒体应当以人为本,使得虚拟现实更进一步,在技术创新、运营创新基础上增加新的表达方式,方便人类使用,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 更好地满足人类的表达欲,能够很自然地接收外界信息。

传媒本性属人, 传媒技术需要经过人化的过程。 “传媒学是人学”,传媒技术也须以人为本,传媒的终极关注应当落在人的身上。 传媒本性属人,传媒技术需要经过人化的过程,智媒体也不例外。 虽然传媒关注整个世界的各类信息,但让接受者找到更好的自己,应当是传媒的正向价值所在。 媒体因信息传播而存在,只要是人们有意搜集或传播的信息,就暗含一定的价值取向,并且会有意无意影响接受者的价值观。 技术也从来不是简单的冰冷技术,尤其是能够影响信息传播的时候,技术是人化之后的技术,不是纯粹的自然生成。 技术应当以人为本,“技术+人本” 应当成为传媒业的主流构成——技术让传媒更接近人类的需求与想象,以人为本让传媒更符合人类的主流发展。

现世的合理欲望应当得到肯定和满足,这也是人文主义者所提倡的基本主张。 人性既有复杂易变一面,也有相对稳定和大体相同一面,而基于对人性的尊重, 尤其是基于对人的基本欲望的尊重,诞生了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humanism)一词来自拉丁文的‘humanitas’,‘humanitas’最早出现在古罗马作家西塞罗和格利乌斯的著作中, 意思是指 ‘人性’、‘人情’和‘万物之灵’。”⑤人本主义、人道主义、人文主义,此三者有相通之处,都强调了人的现世价值, 以及追求现世幸福的权利。 不仅在5G时代,4G、3G时代,以及从更早的报纸、广播、电视这些传统媒体,到互联网新媒体,乃至最新出现的智媒体之前的新媒体, 也基本整体来说都是世俗媒体,新媒体的主要价值就是满足现世人们的生活需要和精神需求,以人为本的理念应是智媒体需要秉持的基本理念。

媒体本质由人赋予, 媒体虽没有生理上的生命,却会形成精神上的人格烙印。 当代传媒行业在现代科技促发下呈现爆发式增长,而在技术飞速进步的同时,人本理念不应缺失,人本主义的合理成分已经在国家社会层面得到广泛认同,传媒业也不例外。 传媒业在很大程度上是世俗的,这里所说的“世俗”并非含有贬义,只是对现世生活的表达。 现行政治制度、社会秩序、消费文化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世俗化的,而传媒正是世俗化的一部分。

肯定现世的生存, 肯定现世的欲望与理想,肯定人性当中的基本构成, 这是人本主义的基本理念,人本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世俗化的。 “人本主义的核心是强调人是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求尊重人的生命、情感、意志、本能的意义和价值,把人当作世界的本真和最高的存在。 ”⑥人本主义的现实意义在于否定了“神权”与“皇权”,否定了专制与集权,肯定了人的个体价值与自由价值。 5G时代的传媒业智媒体将依赖人工智能技术的升级与拓展,形成新的传媒秩序和传媒格局,进而实现新的传媒景观。 对此,人本主义思想不应缺失,而应成为传媒景观智媒体的理念支撑。

结语

“互联网+新媒体+智能技术” 是现代传媒技术发展的必然,人工智能将无限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互联网将无限链接现实,现实世界与互联网构建的虚拟世界将深度勾连, 网民在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切换将显得愈发游刃有余。 生活在“互联网+智能”时代的个体将被智能技术重塑,分众传播、算法传播、螺旋效应,将使得个体孤独变成不同群体间的孤独,群体围观将形成巨大力量, 在舆论场形成共振效应。 从无限虚拟到回归原始,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互联网发展的方向。 互联网传播扩大了人类感官的触及范围, 扩大了人类交往的范围,传媒与社交愈发变得混合难分。 模拟现实、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介入现实、映照现实,这既是互联网传播的本质呈现,也是互联网传播的提升方向。

注释:

①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智能白皮书(2022 年)》,http://www.caict.ac.cn/kxyj/qwfb/bps/202204/P02022041261325512427 1.pdf。

②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人工智能时代的机器人3.0 新生态》,http://www.caict.ac.cn/kxyj/qwfb/bps/201804P020170808540 572421125.pdf。

③刘洁、 王庆扬、 林奕琳:《5G网络中的移动VR应用》,《电信科学》2018年第10期。

④王佳航、董文宇:《智能、沉浸、深融:冬奥报道智能媒体升维》,《中国传媒科技》,2022年第4期。

⑤胡敏中:《论人本主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

⑥张奎良:《“以人为本”的哲学意义》,《哲学研究》2004年第5期。

猜你喜欢

虚拟现实现实人工智能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REALITY BITES
风口上的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技术向科幻小说借灵感
下一幕,人工智能!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现实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