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设置对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的影响
2023-04-18王璐瑶何轶黄先锋曹巧君成嵩
王璐瑶 何轶 黄先锋* 曹巧君 成嵩
(1.湘南学院体育学院 湖南郴州 423000;2.湖南农业大学体育学院 湖南长沙 410128;3.郴州市林邑中学 湖南郴州 423000)
当代大学生被寄予厚望,他们身上扛着巨大压力,需要为建设社会主义做好准备,所以大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这可通过参加高校体育锻炼实现,而目标设置也是学生坚持参与体育锻炼中的重要一环。就目前了解的情况是,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难以保证,这一现象甚至导致大学生体质不升反降,所以有必要从目标设置这一源头入手,改变大学生不乐于参与体育锻炼、不坚持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文章提及的思路和阐述的观点,望给高校教师带去启发和帮助[1]。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某地高校在校大学生,研究中采用了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共纳入500名研究对象,所得数据均真实、可靠。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研究法
研究过程中,查找和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明确研究方向,掌握研究方法,在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展本次研究,也为本次研究科学、有效地落实提供了理论支持。
1.2.2 问卷调查法
共制定500 份调查问卷,向高校大学生随机发放,填写完毕后回收并统计数据,回收有效问卷500份,保留原始数据并将所有数据科学处理,旨在提高研究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1.2.3 数理统计法
将回收的问卷逐步审核,对有效问卷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高校大学生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分析
通过分析问卷得出结论,即在调研的500 名学生中,参加过体育锻炼的学生有487名,占97.4%,表明大部分大学生是具备体育锻炼意识的,且可以意识到体育锻炼对身体有好处。但是,坚持体育锻炼的学生较少,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共有264 名(占52.8%),包含坚持每日锻炼的学生62 名(占12.4%)、坚持每周锻炼的学生92 名(占18.4%)和坚持每月锻炼的学生110名(占22%)。而不坚持体育锻炼的学生有236名,占47.2%,大学生不坚持体育锻炼的现状十分严峻。
2.2 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目标设置状况分析
在坚持体育锻炼的264名大学生中,多数学生设置了清晰的目标,共计202 名,占76.52%;在不坚持体育锻炼的236 名大学生中,鲜少有学生设置体育锻炼目标,多数是随意性地参加或不参加体育锻炼,设置体育锻炼目标的仅有33名,占13.98%。
2.3 目标设置对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的影响分析
目标设置与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存在直观关联,若目标设置得清晰且具体,则可以引导学生投身到体育锻炼中,促使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具有持久性。与此同时,设置体育锻炼目标,可以带给学生一定压力,让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挑战性,由此唤醒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并强化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动机,避免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偷懒和拖沓,有利于大学生坚持参加体育锻炼[2]。
2.4 目标设置提高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的对策分析
了解到目标设置对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的影响后,高校教师和领导要着重关注目标的设置问题,将其作为重难点工作来对待,积极探索目标设置在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方式方法,酌情改善当前多数大学生不坚持体育锻炼的局面,具体可参考如下内容。
2.4.1 大学生一起设定体育锻炼目标
包括课上、课余两项体育锻炼目标,由此强化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教师要坚信学生有完成目标的能力和决心,多鼓励学生、支持学生、赏识学生,由此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获取无穷动力,为学生付诸实际行动提供助力和支持。目标设置得不能过高,以免打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应结合学生意愿、身体素质情况、日常学习时间安排等设置稍有挑战性的体育锻炼目标,男生、女生所设定的体育锻炼目标需存在差异性,男生的体育锻炼目标要高于女生的体育锻炼目标。此外,在设定长期体育锻炼目标基础上补充短期体育锻炼目标,将体育锻炼目标科学细化,使得大学生完成每个阶段目标后收获喜悦感、成就感,由此肯定自己的意志、决心、能力,感知付出与收获的快乐。
设置有难度却可实现的目标:前提是教师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学生也对自己参与体育锻炼的各项能力有清晰认知,由此设定稍有难度的目标。若目标太容易完成,不利于学生重视体育锻炼和坚持参与体育锻炼。
设置具体且明确的目标:这类目标最好可以用次数、天数、时间、距离等单位描述,避免学生在完成体育锻炼目标中模棱两可,也利于教师检测学生是否完成体育锻炼目标。如设置“1个月坚持每天跑步且每天跑2 000 m”的目标,引领学生坚持参与体育锻炼,避免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偷懒和拖沓。
设置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紧密结合的目标:两项目标结合,能够对人的行动产生立竿见影的推动作用,也只有在长期目标的基础上补充短期目标,才利于学生体育锻炼行为自觉坚持下去,所以相关教师不妨尝试将长期目标划分为一个又一个的短期子目标,子目标被一一完成后,自然会顺利实现长期目标。
设置有反馈的目标:即对设置的目标提供反馈,帮助学生获悉达成目标过程中的活动情况,由此了解自己当下的努力与目标之间的差距,便于及时作出调整和改进。课上和课余的体育锻炼中都要配置反馈信息机制,要关注学生各个阶段的反馈,并引导学生透过自身进步、变化认知个人能力,由此强化自信和体验成功。在此基础上,确立提高和改进方向,在目标和反馈的双重作用下,提高体育锻炼效率,实现体育锻炼的长久坚持。
2.4.2 相互监督与勉励,目标灵活调整
尤其在课余时间的体育锻炼中,学生之间互相监督十分重要,确保每一位大学生都可以自觉或被动地完成体育锻炼,让体育锻炼可以持续化、长久化,由此达成“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此外,学生可以在相互监督的基础上共同参与体育锻炼,强化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强化学生身体素质。当然,伴随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加强,要灵活变动体育锻炼目标,酌情减少有反复练习倾向的目标,消除体育锻炼的枯燥性、乏味性,促进体育锻炼目标趣味化、创新化和多样化,带给学生新的体验,并获取更多成就感。长此以往,便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课余体育锻炼的气氛越欢快,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就越高,所以需要着重营造课余体育锻炼环境,也可尝试增加课余体育锻炼次数,减轻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拖延倾向[3]。
为促成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坚持性,教师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制订锻炼计划,突出计划的针对性,指导学生在合宜的时间、合宜的场地,采取合理的方式参与体育锻炼,提高对学生体育锻炼的指导性。在制订锻炼计划时,要着重指明“应该做”和“如何做”两个问题,主要涵盖以下几方面内容。
(1)明确参与体育锻炼的理由。自我动机会直接影响体育锻炼的坚持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理由各不相同,但都可以作为坚持体育锻炼的重要动力,这需要师生深入挖掘,如保持体形、控制体重等。
(2)标明和谁、在何地、以何种方式进行体育锻炼。这必然会涉及时间、地点、方式,最重要的是和谁一起参与体育运动,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显然是坚持体育锻炼的最好助力,尤其是找到一个目标一致、自觉性高的朋友,可以在相互支持、相互勉励中将体育锻炼长久保持下去。
(3)计划持续时间。将体育锻炼设定时长,以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方式呈现,可以将半年视为一个阶段,由此增强学生完成目标的自信心和决心,从而让体育锻炼长久化。
(4)设置运动目标。目标设置要明确且合理,不管是想要发展耐力、速度,还是身体柔韧性等,都要确保学生可以坚持下来,体育锻炼难度不能过高,要恰到好处,由此维持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长久性。
(5)列出达到最终锻炼行为的步骤。列出达到最终锻炼行为的步骤后,开启初始行动。为了更快速、更高效地达成目的,选择一种与最终行为比较接近的初始行动,如最终行为是每天绕操场慢跑4圈,可以选择与其接近的运动方式——散步。
(6)设定合理的运动成果衡量标准。运动若没有成效,很多学生会就此放弃,这不利于学生长久坚持体育锻炼。为此,要将目标具体化,对学生运动成果进行科学评价,采取的标准应灵活且设定合理。
2.4.3 设定多层次体育锻炼目标并配备差异性奖励
对体育锻炼欠缺期待,且完成体育锻炼目标不能让学生感觉到欣喜,难以让学生体育锻炼长久化,根本原因在于学生难以通过坚持参加体育锻炼而获取满足感、成就感和喜悦感,难以实现个人价值,难以感知坚持体育锻炼带来的收获。因此,需要体育教师尽可能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提供多样化奖励,包括口头奖励、奖状奖励、物质奖励、愿望奖励等,更要结合体育锻炼类型的不同、难度的不同、坚持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尤其要突出体育锻炼时间延长所衬托出的奖励丰厚性,间接鼓励和指引学生长久坚持体育锻炼。需要注意,设置的标准不能超出大学生身体素质所承受的能力范围。此外,可以就坚持体育锻炼的时长设置不同奖励,激励学生坚持体育锻炼,也可以将目标设置多个等级,学生可以选择某个等级目标去完成,赋予学生选择权,让学生感到被尊重,也对学生坚持体育锻炼有利。对于屡屡获奖的学生,可以通过大会表彰、宣传栏等方式进行表扬,号召更多学生向他们学习,为扩充坚持体育锻炼的学生队伍做好准备[4]。
3 建议
为了最大化发挥目标设置对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的积极、正向影响,也为了降低高校教师在促进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方面所承受的压力,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助力高校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其成为合格的时代新人[5]。
应改善体育锻炼环境,丰富体育锻炼设施和条件。目的是吸引学生主动、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不因体育设施陈旧、体育设施数量少等而消极锻炼或中断锻炼。为此,高校要积极行动起来,及时淘汰一批陈旧、老化、有故障的体育锻炼设备和设施,购入数量充足的体育设施与设备。在此基础上,扩宽学生体育锻炼场地,并铺设塑胶跑道,清除障碍物,保持场地干净、整洁,减少安全隐患,全面保障学生体育锻炼的安全性。也可通过布置座椅、饮水机等生活用品,给予学生人性化关怀,满足学生在体育锻炼中随时休息、随时饮水等需求,减少学生体育锻炼中的担忧和焦虑,从而全身心地投入锻炼并从体育锻炼中获取全新体验,获取坚持参与体育锻炼的动力。
教师要定期调研和评价学生体育锻炼成效,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一方面,监督和敦促学生坚持参加体育锻炼,避免轻言放弃;另一方面,找出不同阶段中学生不能长久坚持体育锻炼的原因,由此解决实际问题,并促成学生坚持参与体育锻炼。当然,教师也有必要耐心听取学生的心声,尤其要采纳学生提出的意见、建议,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解决问题,保证学生可以带着愉悦的心情全身心投入体育锻炼中。
应基于学生体育锻炼而设置的目标,准备一套备用方案,预先考虑到一些可能导致学生中断体育锻炼的因素,借助备用方案应对这些潜在问题,协助学生攻克各种障碍。不管什么时候、遇到什么困难,都做到有备无患,最重要的是,保证学生体育锻炼这一行为长久坚持并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6]。
4 高校今后工作努力方向
在明确目标设置对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的影响和发现、解决当下问题的基础上,高校还需确立今后工作的实施方向,为高校大学生坚持体育锻炼上“保险”,这样才不会导致一切努力白费,助力大学生完成一个又一个目标。
一是加强坚持体育锻炼的宣传。从调研数据可知,虽说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坚持参加体育锻炼,但绝大多数学生都会或多或少地参与体育锻炼,知道体育锻炼对身体好,只是对体育锻炼的好处了解得比较浅显,认知有局限。为此,为了促成大学生坚持体育锻炼,需要高校加强有关体育锻炼的宣传,尤其要大力传播坚持体育锻炼的好处,强化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意识等,让坚持体育锻炼的理念深入人心,吸引学生投身到坚持体育锻炼的队伍中。
二是加大组织动员力度,发挥教师带头作用。体育锻炼和坚持体育锻炼都不能完全寄希望于学生的自觉,因为部分大学生的自觉性较差,本身存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懒散的习惯,若没有教师等的监督和动员,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将难以长久维持。为此,校内教职工要带领学生投身于体育锻炼中,更要在这方面发挥表率作用,向学生展现体育锻炼中的耐力、自律、持之以恒等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确保学生向榜样看齐,强化坚持体育锻炼的决心和信心。
三是可在比赛竞争中强化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意愿和达成目标的决心。如组织个人比赛,或是组织班级间、年级间、院校间的比拼,强化大学生在坚持体育锻炼和达成锻炼目标中的胜负欲,为了赢得荣誉而坚持不懈,也在相互支持、相互打气中将体育锻炼坚持下去,这远比学生自己监督自己、自己勉励自己来得直接和有效[7-9]。
5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实际调研发现,当前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存在不能坚持的问题,这种现象十分普遍且已经到了必须解决的地步。而目标设置对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有重大影响,所以需要高校教师全面梳理、深入认知目标设置对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的影响,由此设置更合理、科学的体育锻炼目标,指引和鼓励学生坚持参与体育锻炼,达成一个又一个目标,不断获取喜悦感、成就感,相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将会实现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