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短视频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影响研究
——基于研究综述的批判性反思

2023-04-18伍善左逸帆

当代体育科技 2023年35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理论体育

伍善 左逸帆

(深圳大学体育学院 广东深圳 518060)

1 问题的提出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体育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体育非遗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化,以及各地域之间经济发展状况不均、城乡之间差距过大等相关因素,大量体育非遗项目面临着濒临消失的境地,其保护与传承开始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推出了一系列务实举措,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为短视频促进我国体育非遗活态传承的长久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政策基础。如今体育非遗借助短视频传播的现象逐渐频繁,短视频产业的迅速发展为体育非遗的活态传承带来了生机。但也不乏困境的存在,例如马某国曾常在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上发表一些偏激且缺乏理性的误导言论,他这种哗众取宠的行为使得一些不明事理的群体对传统武术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产生了偏差。

目前对于短视频与体育非遗活态传承的相关研究较少,其中直接提及短视频与体育非遗的文献只有几篇,如郑奥成等人[1]提到对濒临失传的体育非遗使用数字博物馆、短视频等方式进行直观展示,着力构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模式。在目前的体育非遗活态对策研究中,许多学者常常提到短视频是活化体育非遗的最佳路径之一,如苏妃郃[2]认为在数字化背景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是推动体育非遗传承与发展的有效数字化对策之一。因此,如今体育非遗活态传承的发展遇到了哪些瓶颈,以及未来如何结合短视频突破瓶颈将成为本文的关注点。

鉴于此,本文通过梳理中国知网(CNKI)中短视频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研究成果,由大至小,再进一步进行短视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影响研究知识图谱分析,从而引发相关思考,在获得启发的同时,验证短视频对体育非遗活态传承影响的研究困境是否存在,最后针对短视频对体育非遗活态传承影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方法

2.1.1 文献综述法

利用中国知网(CNKI)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了解相关学者研究动态,以此作为参考依据。

2.1.2 逻辑分析法

在现有相关短视频对体育非遗活态传承研究的基础上,对短视频与体育非遗领域的研究热点进行了分析,在深入分析短视频与体育非遗研究存在的困境后,提出了突破困境的参考建议。

2.2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为达到对检索结果精选的目的,本研究对检索词进行进一步的细化,采用二次布尔逻辑检索的方法,以主题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全文为“短视频”的文献为检索式,检索关联文献,为保证所获文献数据的质量,本研究还通过人工筛查的方式,逐条筛选并删除重复性研究以及相关性低的文献,最终得到文献数据29篇。

3 结果与分析

3.1 短视频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影响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迅速发展,短视频的舆论引导功能提升,人们逐渐意识到以短视频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对体育非遗的传播能够起到助力作用。本文从政策、市场、产业与社会效应4个方面分析体育非遗短视频的研究现状,并指出其趋向与原因。

首先,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以及文化产业与文化样态的创新。先后出台相关政策制度助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倡议利用现代科技去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2021年5 月,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在发布的《“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提到:“要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适应媒体深度融合趋势,充分发挥微博、微信、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的作用。”而体育非遗作为非遗中的一个子领域,其出台的相关政策同样促进了体育非遗活态传承的发展,在政策的推动下,地方文化机构、体育组织、个人积极参与,尤其是以短视频为媒介,策划专题活动,例如抖音发起“非遗合伙人计划”和“看见手艺计划”,引起社会对非遗的重视。此外,2021 年8 月12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强调,非遗的广泛传播要适应媒体深度融合趋势,丰富传播手段,拓展传播渠道,鼓励新闻媒体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专栏等,支持加强相关题材纪录片创作,办好有关优秀节目,鼓励各类新媒体平台做好相关传播工作。

其次,体育非遗市场的社会重视程度在逐步提高。近几年以来,“体育+消费”的潜力不断释放,体育运动成为居民消费的一大热点领域。多项体育项目开始升温,射箭、武术、摔跤等体育非遗项目出圈,这为体育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体育消费场景,尤其是一些项目选择使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直播带货体育非遗联名产品,开展体育非遗项目的直播培训等。2022 年6 月11日抖音发布的《2022 非遗数据报告》显示,非遗项目直播场次同比增长642%,获直播打赏的非遗主播人数同比增长427%,数百位非遗传承人通过抖音电商收益达百万以上。由此可见,短视频对非遗的宣传能够让相关传承人获得信息红利,并且为非遗产品创造额外经济价值,活跃市场氛围。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业正在以较快的速度发展,且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而短视频是当下最为火爆的传播媒介之一,体育非遗通过短视频平台的宣传能够缓解其传承人老龄化的问题,为体育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注入活力与创新要素,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关注。借助短视频平台的传播,体育非遗获得流量的同时也收获了销量。

再次,以短视频为主的数字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起初以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视频内容偏低俗,以泛生活内容为主博得流量。随着政府加强监管手段,以及大众社会道德认知水平的提高,短视频内容得到不断优化,内容形式逐渐呈现多元化,短视频行业发展越来越完善,逐渐形成一条完整有序的产业链。而体育非遗的出现,为短视频提供了优质的内容,同时体育非遗活态传承正处于传承人青黄不接且受众范围小的阶段,短视频产业的发展能够为其带来一站式服务,二者的有机结合让体育非遗更容易被看到、被理解。在此背景下,短视频对于体育非遗的传播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今短视频行业进入成熟稳定的发展时期,更高质量的原创内容成为短视频行业进一步更好发展的刚需。

最后,关于体育非遗短视频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也进一步引发了学者关注。体育非遗短视频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显性的效益,短视频与传统的体育非遗宣传片相比,短视频拍摄方式简单,可即拍即发,人人都是宣传者,大大降低了宣传的成本,进而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为大学生、体育非遗传承人提供了创业机会与就业岗位,而学者能够从中演绎归纳出体育非遗短视频的生产模式、信息加工方式等理论内容,以此促进体育非遗创造性转化;二是隐性的效益,短视频的内容集中,通过精准的算法机制能够了解用户偏好,将相同爱好的用户集中起来,他们在点赞和评论视频的同时,营造了体育非遗文化的氛围,这种氛围促进了体育非遗文化传承、保护的形成。对于每位受众而言,这种氛围增强了自身对体育非遗的文化底蕴和修养,但是一般不会直接呈现出来,属于一种隐性的社会效益。

3.2 短视频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影响的热点领域分析

3.2.1 短视频叙说体育非遗故事,数字资源助力价值提升

短视频等新媒体手段不受地域、时间差异影响,能够通过叙说故事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示体育非遗文化,利用其范围广、内容新颖的特点提高体育非遗知名度[3],助力非遗活态传承市场的经济、传播价值提升[4]。总体上,短视频制作更多地偏向于叙说体育非遗文化的故事,通过短视频等新媒体方式提升体育非遗活态传承的经济价值和传播价值。

3.2.2 数字化、产业化强化体育非遗生存路径与价值共创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不仅为体育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提供了技术保护,而且推进了体育非遗产业化的发展,为体育非遗活态传承谋发展的同时,也创造了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5]。通过发挥国家的主导作用,给予政策支持,加强数字科技与体育非遗融合,发挥多元主体优势,培养体育非遗数字科技人才,能够强化体育非遗活态传承的生存路径。基于产业化视角的保护研究,对体育非遗的保护方式提出四点建议:建立有效的传承机制,加大政府总投资的数额并提高投资的均衡性,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革,确立目标,以科学地改革来顺应消费者的需求,以促进体育非遗走上产业化道路,实现传统体育文化的社会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共赢[6]。

3.2.3 体育非遗短视频理论研究深入,促进体育非遗的传承与保护

基于各理论的深入研究,了解非遗短视频用户的使用行为与消费习惯,从而促进旅游资源与体育非遗相融合[7]。基于系统理论、战略联盟理论、组织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休闲体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发展建立理论基础,并借助新媒体进行网络营销的方式,以提供个性化的旅游服务[8]。基于涵化理论,分析数字化背景下体育非遗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认为短视频等新媒体的数字传播能够重焕体育非遗生机,最大限度地挖掘体育非遗的文化价值[9]。

3.3 短视频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影响的研究困境

3.3.1 短视频融入体育非遗保护,以实际为出发点缺乏理论基础

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发现在现有的非遗短视频理论研究中,相关学者通过运用相关的理论增进认知,如郑久良、魏晓[10]采用兰德尔·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对移动短视频时代非遗传播样式和实践进路进行剖析,提到参与者通过非遗短视频使情感与关注点形成相互连带,产生了共享的情感与认知体验。但在涉及体育非遗短视频的相关研究文献中,其研究的方向更多的是从实际出发,类似于针对现状,指出存在的不足,最后提出相应对策的模式,如王平[11]针对新时代背景下宁夏体育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状,提出了一系列与短视频相关的发展策略;周龙与刘志锋[12]就河池市体育旅游与非遗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建立政府、社会、个人合作开发三模式策略,且提到短视频在近两年已经成为旅游营销的一大利器这一观点。但上述研究均未能最终形成相关理论,陷入体育非遗短视频相关理论构建不足的主要困境之中,尤其在涉及短视频增进体育非遗营销认知方面的相关理论研究更是缺乏,难以形成体系。

3.3.2 人文主义主导研究范式,忽视科学主义的实证性与客观性

根据现有文献发现,目前多数体育非遗短视频相关研究都是以人文主义方法论进行叙述,且主要围绕体育非遗短视频传播逻辑、窘境与优化路径展开,但在其研究内容中却缺乏客观的实践数据,如唐阳阳与宋迪涛[13]对广西民俗体育运动芭蕉龙的发展传承现状进行剖析,并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探讨地域文化视域下广西民俗体育非遗运动芭蕉香火龙活态传承的路径与方法,但文中对广西民俗体育运动芭蕉龙的短视频传播可行性分析仅停留在主观思想层面,缺乏实践数据的支撑。基于体育非遗所属的学科特性,出现了忽视科学主义的实证性与客观性的现象,其在探索短视频与体育非遗活态传承之间的关系上存在着研究方法匮乏的困境,这也是导致有关短视频如何助推体育非遗活态传承的影响问题研究较少的原因之一。尽管关于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路径选择的研究提出了短视频能够作为有效路径,但缺乏数据支撑观点[14]。借经验之谈已成为相关学者分析短视频助力体育非遗活态传承问题的主流趋势,这也导致相关研究客观性与实证性的缺失。

3.3.3 分析困境与提出策略成为主流,所得结论偏向于普遍主义

部分学者对研究问题认识不足,且缺乏不同视角与理论分析,导致所得结论大致相同,缺乏新认知的诞生。分析困境与提出策略成为当下研究趋势,如张培、温阳[15]对藏族赛马运动的文化活态传承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探析了短视频助力藏族赛马运动在文化活态传承中所存在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发展应对策略。而张舵、侯悦与余文雯等人[6]则就蹴球的传承现状,总结传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弘扬蹴球文化传播需充分利用自媒体短视频等影视传播手段进行大众传播,以创新蹴球文化的传播路径。上述研究缺乏采纳已有理论或缺乏视角创新,致使研究结论存在普遍主义。另外,有一些研究所提观点同质化严重,主要倾向于体育非遗短视频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提出的相关创新策略趋近相同。

4 研究困境的原因及突破建议

4.1 困境原因:受到多方面现实条件的限制

第一,未能正视理论对于实践研究的重要性。现有研究处于理论建构的描述性阶段,从学术整体环境上看,真正运用理论方法或形成理论支撑的文献鲜有,这种环境加剧了后续相关学者对于短视频助力体育非遗活态传承研究更重实践、不重理论的研究现状。目前不少文献从实际出发,却对短视频传播体育非遗的相关理论认识不够,研究过程中对相关概念界定模糊、对相关理论认识不清。同时,该领域学者习惯采用归纳、比较等逻辑分析方法,侧重点逐渐远离,因此少有人意识到现有研究存在理论方法体系不足的缺陷。这些情况导致短视频传播理论与体育非遗文化传承实践逐渐脱离。

第二,对于科学主义研究范式存在误解。在人文主义研究范式主导下,现有研究主要围绕体育非遗短视频传播逻辑、窘境与优化路径展开,而有关短视频如何助推体育非遗活态传承的影响却很少或不被关注,于贵身[16]探讨遂溪醒狮文化的传承路径时,提到体育非遗传播需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以适应时代需求,利用短视频平台展示遂溪醒狮的艺术特色,扩大遂溪醒狮的观赏人口数量,提高遂溪醒狮的知名度。但研究中对传承路径的思考仅仅停留在人文主义式的叙述层面,并没有提到短视频如何助推非遗活态传承的影响,忽视科学主义的实证性与客观性,忽视二者影响机制可被量化,对于科学主义研究范式存在误解。

第三,相关学者对研究问题的认识不足。随着体育非遗短视频研究逐渐增多,分析困境与提出对策的研究成为主流,在此背景限制下,相关学者对此研究的关注要点趋于一致,为得到研究结论出现了急于求成的现象。侧面体现出现有研究视角太过宏观,所得结论单一,并且对结论的解释存在机械性与非理性,逐渐偏向于普遍主义,缺乏相应的问题意识创新,致使短视频传播理论与体育非遗活态传承意识创新的理念逐渐脱离,缺乏创造性思维。

4.2 突破困境:顺应体育非遗活态发展战略

如今体育非遗活态传承进入新时代发展关键期,《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将传承中华体育优秀文化,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作为体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之一。从短视频与体育非遗活态传承研究文献走势来看,短视频与体育非遗活态传承的研究呈迅速上涨之势,如今顺应体育非遗活态发展战略,深度思考短视频传播理论与应用实践问题已成为当下突破困境的主要出发点,本研究从体育非遗研究者视角提出以下可行路径。

一是在体育非遗传播工作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呼吁更多高校、企业、研究所投身于体育非遗理论研究,建立专门的体育非遗研究中心,开设相关短视频培训课程,加大对体育非遗短视频的研究力度。正如前文所述,在短视频对体育非遗活态传承的研究中,大部分学者忽视短视频传播理论对于实践研究的重要性,但倘若文献的研究结论没有正确的理论做指导,那么一切实践都将会是劳而无功的。因此,体育非遗研究者应在基于实践的背景上,运用相关传播学、管理学相关理论或构建理论模型来支撑文献论据,而不是仅以实际为出发点得出相关研究结论,如张朝琨与王震提到当下可借鉴档案学的知识与方法,系统地收集记录与体育非遗项目相关的语言、文字资料,建立保存体育非遗档案,并应用传播学理论,探究体育非遗短视频如何可持续发展。当相关的有效理论形成时,将有助于学者推进短视频根植于体育非遗活态传承的实践中,促使更多学者开展负责任的学术研究。

二是打破学科壁垒,加强理论与方法学习,推荐采用更加创新的视角或理论解决新问题。研究发现,相关学者阐述结论的方式过于主观,皆为纯文字叙述式,其主要围绕非遗短视频传播逻辑、窘境与优化路径展开。该领域学者对于科学主义研究范式存在一定误解,体育非遗领域相关学者应将研究重心从现状与对策研究的“是什么”,转向影响因素的“为什么”,作用效应的“如何”上。因此,体育非遗领域相关学者可进一步考虑科学主义的实证性与客观性,搭建起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间的沟通桥梁,共同推进短视频对体育非遗活态传承影响的实证研究,采用更为创新的视角或理论论证“为什么”“如何”的问题。

三是试图采用多元方法深入体育非遗短视频研究,改善方法论缺陷。如前文所述,相关学者结论解释存在机械性与非理性,逐渐偏向于普遍主义,缺乏相应的问题意识创新。因此,相关学者应丰富体育非遗短视频研究手段,如廖涛[17]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研究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价值,进而揭示短视频与体育非遗之间互相促进的关系。同时,还可以采用行动研究法、田野研究法,选取体育非遗调查点,通过实地勘查等方式收集第一手资料,如杨铭[18]提到当下可借助田野调查法对黄河三角洲地区民间与民俗类体育文化资源的传承人以及相关主管部门进行实地调研,掌握黄河三角洲地区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现状以及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体育非遗短视频传播策略。多元方法的融入能够进一步在短视频对体育非遗活态传承影响研究问题上取得实质性突破,诞生创新性结论,避免结论普遍主义化。

5 结语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上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受时间、空间、场域等多方面制约,短视频成为体育非遗活态传承的重要载体,新时代下如何充分发挥短视频对我国体育非遗活态传承的助推作用是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对现有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忽视理论对于实践的重要性、对科学主义范式研究方法存在误解以及研究问题认识不足的三点困境,并从这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后续学者更好地做好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创新思路,促进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加快体育强国建设的脚步。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理论体育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与文化遗产相遇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