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体育改革发展的要求、挑战及实践路径

2023-04-18乔延宾

当代体育科技 2023年35期
关键词:体育精神体育课程

乔延宾

(南京工程学院 江苏南京 211167)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同时也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2],对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发展方向。对于高校体育发展而言,需要立足于新时代,学习党的十九大、二十大报告的精神和内涵,领会全国教育大会的精神,重新审视高校体育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深入挖掘高校体育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解决高校体育与国家需求、学生获得之间的矛盾。新时代高校体育的改革发展,需要根据党和国家对高校体育的要求,结合高校实际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矛盾,探索高校体育改革发展之路。

1 新时代对高校体育发展的要求

1.1 坚持立德树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提出新的要求和战略部署,为未来办好我国的教育事业指明了方向[3]。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德才兼备方能长远,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树人[4]。青少年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教育,其中体育是其他四育的基础。《体育之研究》对“体”作了高度概括:“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5]以体育德、以体育智、以体育美、以体育劳,因此,体育是新时代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根基。体育在强身健体、追求卓越的同时,能够从身心发展中挖掘本身的自知自觉,塑造独立的个性、坚韧的意志品质,以及顽强拼搏、公平竞争、团队合作、挑战自我的意识品格。蔡元培先生曾说“完全人格,首在体育”,在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等协调全面发展,要从强身健体做起,与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相协调,与立德树人的本质相一致。

1.2 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途径之一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1]。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6]。

党和国家特别关注青少年群体的身心健康和体育锻炼。“各校要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7]。为了促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针对高校学生的健康教育问题,2017年,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高校健康教育的内容、途径以及保障措施进行了针对性指导,促进了高校健康教育的进一步落实和发展。高校是国家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聚集地,也是传播健康理念,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基地,对高校学生进行健康教育,能够促进他们身心健康,也能为“健康工作50年”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1.3 为国家培养不同层次体育的竞技人才

高校不仅是国家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而且是国家体育竞技人才的储备基地,承载着普及运动项目、提高大学生运动能力、建设体育强国的重任。高校既有普通院队、校队,又有高水平运动队(包括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2020 年,全国共有283 所高校有高水平运动队,仅占全国高校(2 738所)的10.34%[8-9],高水平竞技运动员是体育运动的引领者,而庞大群体的普通大学生才是未来体育事业的推动者和运动项目的推广者。高校学生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庞大群体,是未来世界趋势的引领者,是社会变革发展的重要动力,对体育的认知、实践及体验,对推动未来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消费、体育文化等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体育作为一种积极生活方式,通过培养普通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提升学生的运动技术、运动能力,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不但会影响到家人及朋友,而且对后代的体育意识、运动习惯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推动体育强国全方位建设和发展。

1.4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中华体育精神为我国体育文化核心层,是中华民族精神与体育精神的融合与凝练,是中国体育的核心和灵魂[10]。“中华体育精神包括爱国奉献、团结协作、公平竞争、拼搏自强、健康快乐为标准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的心理状态。”[11]北京成功举办了2008 年夏季奥运会和2022年冬季奥运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双奥之城”,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展现了我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同时也是中华体育精神的完美诠释。2022年在全球疫情严重的情况下,我国健康、安全、成功地举办了冬奥会,“一起向未来”诠释了奥运会团结一致克服挑战、共创人类未来的理想,追求世界的和平、团结、共存,在疫情之下,是全世界团结一致、携手走向美好明天的期望,不仅与新加入的奥林匹克格言“更团结”高度一致,还与2008年奥运会“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相衔接,不仅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深入挖掘,还是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华体育精神的完美诠释。

2 新时代下高校体育发展挑战

2.1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

党和国家一直关注青少年的体质健康,自1985 年开始以来,组织了8次大规模学生体质测试,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出现了好转,但大学生体质依然呈下滑趋势[12-13]。从教学实践及体质测试中发现,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直接原因是没有熟练掌握运动技能,缺乏体育锻炼。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强身健体,促进身体健康,这是体育最直接最本质的功能。没有深刻身体锻炼的实践,就不能达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效果。体育锻炼需克服身体的惰性,只有体会“肌肉酸痛”“极点”“第二次呼吸”,才能够追求更高层次的身心和谐,才能实现体育的本质功能,进而实现体育的外延价值。在健康中国背景下,高校体育要以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为紧急任务,扭转体质下滑的趋势,回归体育最直接最本质的功能价值,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为自身的发展和国家的建设提供良好的身体支撑。

2.2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不到位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颁布以来,高校体育课程从未停止改革,但学生喜欢运动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状依然没有得到改观,说明高校体育改革不到位。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形式化。一是部分大学生选课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按照自己的兴趣选课,而是为了能够体育考核及格,选择容易考核的体育课程。二是不能满足学生选课的需求。高校体育课程是根据学院的人数,安排相应的合成班级,开设不同的运动项目,学生在教务系统开放的时段内,进行“抢课”,一部分学生并不能抢到自己感兴趣的体育课程,为了能够拿到学分,只能勉为其难地上课,造成学习兴趣低下,积极性降低。

高校体育改革缺乏系统性。一是高校课程改革基本上是以院、系、部等为中心,或者以某一教研室、运动项目进行的改革,基本上是以课题研究的形式进行,为了达到课题预期的目标,持续时间至多3年,其结果是改革缺乏系统性、持续性,而不是真正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的需求,偏离了体育改革的目标。二是为了实现高校课程项目的多样化,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增加了新开设的项目,而开设的新项目忽视了学生的长远发展,没有考虑学生将来是否会持续进行运动,学生的学习就是为了应对考核,考核结束也就意味着学习的结束,缺乏以运动项目为手段进行长期锻炼的持续性。

2.3 缺乏完善的体育保障

一是场馆、设施、器材等保障不完善。根据《中国学校体育发展报告(2017—2018)》,在所调查的1 868所高校中,上学年体育经费投入占学校经费投入比例在1%以下的高校占44.97%,体育场馆、设施和器材符合国家配备、安全和质量标准的高校为64.49%[14]。说明高校体育场馆设施不能满足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的需求。随着高校人数的扩招,师资力量有限,体育课合成班级人数众多,造成课堂效果不佳。

二是体育教学缺乏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体育教学是一项以身体实践为主的教学活动,即使按照教学的课堂常规,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运动意外伤害也在所难免。虽说有《体育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但并没有明确划分体育教学意外伤害的责任。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处理,更多的是依据教育部颁布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及《侵权责任法》等法律法规,缺乏针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具体法律,大多时候意外伤害发生后,主要由学校和教师承担责任,造成了不良的影响[15]。

2.4 缺乏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文化氛围是一定社会由文化所营造的物质与精神的环境。高校体育文化氛围是在高校中由体育文化所营造的,能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融入其中的运动环境,包括体育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所创造的环境。一是受到传统文化及考试制度的影响,“重智轻体”的习惯依然没有改观。虽然经过中小学12年的体育课程学习,但大学生对体育功能价值的认知依然较低,并未掌握体育的“三基”。二是高校竞赛松散且形式化。体育竞赛是体育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也是高校体育文化传承的摇篮。《关于强化学校体育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要求“建设常态化的校园体育竞赛机制,广泛开展班级、年级体育比赛,学校每年至少举办一次综合性运动会或体育节,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竞赛,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16],但高校举行的比赛以学校层面组织的竞赛为主,院系、班级举行的竞赛较少,且严重形式化[17]。

3 新时代下高校体育改革发展的路径

3.1 观念路径: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以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己任

“健康第一”理念事关个人幸福、国家兴盛。高校健康教育是中小学健康教育的延续和深化,是全民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8]。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要强体,强体更要从青少年抓起。2020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第十三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文件明确指出“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要以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为目标[19]。

在现阶段,面对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问题,需要脚踏实地的心态,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亟须解决大学生体质下降的问题。吕万刚教授指出,在教育层面,实现健康的重要途径就是体育[20]。一方面高校体育以体育课堂教学、课外锻炼、体育竞赛为抓手,把“健康第一”的理念贯穿于课堂内外,以学生强身健体,掌握、提升运动技能为己任,回归高校体育的功能价值。另一方面,借助体育学科及师资的优势,开展丰富多样的健康课程,包括运动营养、生理健康、运动康复、CPR 急救、非慢性疾病预防、新冠肺炎预防等健康理论,通过融入课堂教学、开设健康讲坛及公选课的方式,从理论到实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3.2 实践路径:遵循高校体育发展规律,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高校体育课程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所以高校体育改革必须从体育课程教学入手。一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不同学生兴趣爱好、技能水平,开设多项目、分层次的体育教学,要因材施教,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层次学生的体育需求。在开足体育课的同时,要打造一流的“金课”,开创一批具有引领性、标志性的高校体育课程;打造一批体育“大先生”,做“大学问”,起到模范引领的作用,提升体育教师上课的激情和斗志[21]。二是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体育课是以身体实践为主的课程,线上课程并不能满足学生身体锻炼的需求,需要线上和线下相结合,进行系统性的教学。相对于其他课程,线上体育课程资源相对匮乏,需要建立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库,包括各个项目的基本技术、基本知识、比赛视频、运动生理、运动营养、运动损伤与康复、卫生健康知识等,满足学生线上理论体育学习的需求。三是按照“学会、勤练、常赛”的理念,建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有责任培养出体质健康、运动技能娴熟、人格健全的新时代高素质人才[22]。

3.3 保障路径:加强和完善高校体育设施,坚持有法可依

加强完善体育保障是高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为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一是完善高校场馆、设施、器材,加强体育场馆科学化、智能化、人性化管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明确指出,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需满足师生体育教学、体育锻炼等需求,加强场馆设施的科学化、人性化管理,定期进行维修、更新设施器材,在课余时间、节假日需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提高各项运动设施的利用率。二是健全高校体育发展的制度保障,为高校体育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及法律依据。高校体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个子系统正常运行需要有章可依,有法可循。根据国家的形势、政策、师生的需求,加强党政负责人对高校体育工作的支持和经费的保障。完善修订《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加快制定《学校体育法》,健全学校体育相关的法律体系,为体育教学、课外锻炼、运动竞赛等体育活动提供可依靠的法律保障,能够让体育教师教得放心,学生练得放心,真正实现体育教师的价值和理想。

3.4 引领路径: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提升体育文化氛围

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体育精神的结晶,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在体育领域的集中体现,彰显了我国体育事业的精神气质和精神风貌[23]。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等于抓住了弘扬中国体育文化的核心和根本,向中国人传递着“爱国奉献、团结协作;赶超求变,公平竞争;拼搏自强,快乐健康”的现代精神[24]。

文化是体育之根,精神是体育之魂[25]。中华体育精神作为高校体育文化核心层面,是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的灯塔。将中华体育精神以体育为载体,以体育课堂、课外锻炼、运动竞赛为抓手,通过“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全面覆盖,培养学生的爱国、团结、拼搏、竞争、公平、诚信的精神;让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体验体运动带来的娱乐、激情、尊重、奋斗、规则、价值、荣誉等,达到以体育体、以体育德、以体育智、以体育美、以体育劳的育人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 结语

进入新时代,高校体育要立足国家发展要求,要具有承担为国家培养人才的责任和担当的勇气,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以身体为实践的体育,需回归体育本身,脚踏实地实现体育的功能价值。新时代,高校体育要结合国家的政策导向,学校领导层要重视体育的发展,以体育学院、部门为中心,各学院、社团、协会等协助推动体育的发展。高校体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贯彻“健康第一”的理念,以体育教学、课外锻炼、运动竞赛为抓手,进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建立“教会、勤练、常赛”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为建设“健康中国”“体育强国”而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体育精神体育课程
加油,冲吧,体育精神!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只为娱乐,无关输赢——古人的体育精神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