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的官轿子

2023-04-18李晓巧

廉政瞭望·下半月 2023年3期
关键词:京官轿夫轿子

李晓巧

衣食住行,皆有渊源。在“行”上,于步行之外,“周人上舆”指2700多年前的周朝以乘车为主,后受北方部落影响,在“行”上又增加了“骑”,如骑马、骑驴等。而我国古代文艺作品中常有“八抬大轿”的说法,通常指古代高级官员的特殊交通工具。那么,古代官员是如何坐上轿子的呢?

据考古发现,至迟在东周就有了轿子。先秦至隋唐,帝王和官员们乘车或骑马出行,而轿子也小众化使用。《隋书》描画了“辇”的式样,“今辇制像轺车而不施轮,用人荷之”,即“轿子”雏形,亦称“肩舆”。

隋唐以至北宋,“百官出入皆乘马”,肩舆除了特定场合皇室成员乘坐之外,一般仅为妇女和老弱有病的官员使用,其他官员不得使用。宋神宗时“优待宗室老疾不能骑者,出入听(乘)肩舆”,此后又规定有疾病的皇室宗亲乘坐肩舆,但“踏引、笼烛不得过两对”。而民间两人抬小轿渐渐增多,如王安石退休后,住在金陵蒋山,平时出行常骑驴,有时生病会乘坐一种叫“鼠尾轿”的簡便小轿子。

南宋建都临安后,皇室乘坐宫廷肩舆,也正式允许官员乘坐轿子。一种说法是,“建炎初,上(宋高宗)以维扬砖滑,谓大臣曰:君臣一体,朕不忍使群臣奔走危地,可特许乘轿”。另一种说法是,“中兴东征西伐,以道路阻险,诏许百官乘轿”。于是“王公以下通乘之”,而官员上朝还是乘马。

相对乘车和骑马而言,轿子安全舒适还很私密,受到青睐。南宋允许官员乘坐轿子后,作为一种特殊交通工具,轿子正式进入我国古代主流社会。

明朝官员普遍坐轿子,上行下效,稍有些身份、地位之人也坐轿子,甚至乡村小地主“人人皆小肩舆,无一骑马者”。号称弓马打天下的清朝王公贵族入关后也陆续坐起了轿子,不仅文官坐,武官也喜欢坐轿子。清朝曾规定:三品以上京官,在京城乘四人抬官轿,出京城乘八人抬官轿;外省督抚乘八人抬官轿,其部属则乘四人抬官轿;三品以上的钦差大臣乘八人抬官轿;等等。或许这就是“八抬大轿”的出处,但其实“京官无坐八轿者”,出了京城,才有官员可以坐八抬大轿。

“八抬大轿”形制如何?“俗谓之八轿者,以舆夫有八人,前后左右各二,曰开杠……舆前无所阻碍,古所谓起居八座者是也。轿之四周,帷以绿呢。”这就是地方总督、巡抚和钦差大臣、学政等大员可以乘坐的绿呢“八抬大轿”。

另有四人抬官轿,“以舆夫四人所舁之轿,俗呼之曰四轿,前后各二(轿夫)……四周饰以蓝呢”。这是在京城京官以及地方藩台、臬台等官员可以乘坐的轿子。

乾隆时期名将福康安行军打仗也坐轿子,“轿行若飞”,据说“须用轿夫三十六名”,轿夫“轮替值役”,并且轿夫“每人须良马四匹,凡更役时,辄骑马以从”。福大将军在“行”上的基本开销是36个轿夫、144匹良马。历史随笔不能完全尽信,但可反观,清朝权贵坐轿子的开销很大。

后来,乾隆帝认为满洲官员不可耽于安逸,于是“将都统、将军、提督等乘轿之制,尽行裁革”,除非一品武官因病或伤,由皇帝“特旨赐轿”。但仍有一品武官悄悄坐轿子,乾隆帝知道后,“特旨罢斥”,并给以相关处分,据说“自是武臣无乘轿者”。

禁轿令行之有年后,道光初年便懈怠,“京官复坐轿”。但是,置办轿子和雇用轿夫费用颇多,“轿须岁费千金”,而清朝的七品官一年正俸才45两银子,这就不是一般官员所敢问津的了。清末,连王公贵族也乘坐马车改进的“后档车”和西式马车了。

南宋已至明清,官轿成为地位、权力的表征,在形制、礼仪上,形成了一套繁琐的“规矩”。对此有很多“声音”:明朝有学者指出“乘轿是以人代畜也”,也有史学家认为,我国古代政治风尚走下坡,即自官员坐轿开始。

猜你喜欢

京官轿夫轿子
轿子抬狗,碍着谁了?
大买办“碰瓷”拉业务
闲话““轿子””
超越
差点死一回
詹火林
“京官”空降6年后66名厅官选派地方20人升副部
清代京官俸禄知多少
罗素与轿夫
吃喝妙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