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晓鹏:反腐倡廉不是简单粗暴地抓人,要有公正的体制

2023-04-18曾勋

廉政瞭望·下半月 2023年3期
关键词:弘治官僚士大夫

曾勋

汉代的“昭宣中兴”,开始于汉景帝的文治武功;唐代的巅峰“开元之治”,肇始于武则天的官职改革;而朱元璋的制度创新与吏治实践,奠定了明帝国的骄傲“永乐盛世”。盛世的缔造不在一朝一夕,那它是如何一步步确立的?帝制时代的治乱得失留下了哪些治理经验?近日,学者李晓鹏的新作《帝制与盛世:汉唐明的时代(公元1500年之前)》,运用政治经济学的眼光和数据分析的方法,重新进入中华两千年帝制历史,回答了以上问题。

李晓鹏认为,制度的破旧立新、机构的创新设置、困境的有效应对,共同缔造了汉、唐、明的盛世。而领导者的探索与变革,同样在国家的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李晓鹏日前接受了廉政瞭望·官察室的专访,解读古代国家内政、经济、社会运转等问题。

国家衰亡源自新兴统治阶层后代的堕落?

廉政瞭望·官察室:书名中“公元1500年”是明朝弘治十三年,除了说明这本书是聚焦汉、唐、明的盛世外,“公元1500年”还有没有其他更深的含义?

李晓鹏:弘治皇帝统治时期,是明朝历史大转折的一个时代。弘治皇帝对儒家理学文官集团高度信任,放松了对官僚集团的监管,以为只要自己以身作则,艰苦朴素、努力工作,并按照儒家伦理道德的标准带头做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天下臣民就会自然地接受道德教化。

然而,他这种想法是非常幼稚的,皇帝的道德表率在现实政治经济利益面前力量微乎其微。弘治皇帝什么事情都跟高级文官们商量着办,还通过制定《问刑条例》废除了贪污罪的死刑。对官僚集团的监管大幅度放松以后,士大夫集团和土地、商业资本迅速结合,变成了一个骑在人民头上的贪腐权贵集团,明朝中后期官商结合的问题就是从弘治时代开始变得突出的。

在弘治年间,就已经出现了边防军战斗力迅速下降、治理黄河绩效很差的问题。弘治以前,很少出现有重大争议的“改革者”;弘治以后,一些很有争议的历史名人开始出现,比如因为整理军屯而被诬告谋反的太监刘瑾、著名权臣严嵩、改革名臣张居正等等,一直到大太监魏忠贤。这些争议巨大的人物的出现,就是社会矛盾高度激化的产物。这个帝制社会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大崩溃,因此我就把本书结束的时间点选在了1500年。

廉政瞭望·官察室:您在书中写到的西汉盛世“昭宣中兴”,唐代的“开元之治”和朱元璋之后的“永乐盛世”等,除“盛世之前,必有雄主”外,这些盛世的缔造还有哪些共同点?

李晓鹏:在盛世出现之前,都有很长时间的战乱,并且战乱的结果是来自底层人民的英雄人物扫荡了之前数百年王朝发展形成的腐朽堕落的权贵统治集团。

汉朝的建立来自秦末农民起义的胜利,汉高祖刘邦和他手下的文臣武将大部分都来自社会中下层;唐朝的建立也来自隋末农民起义,虽然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都来自传统军事贵族,但李世民在统一天下过程中收编了大量农民起义军,他们中的许多英雄人物成了政权的中流砥柱,李世民实际上依赖这股力量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取了政权。而明朝则是出身社会最底层的朱元璋带领一批农民革命者建立的。这些来自底层的新鲜血液为社会统治阶层注入了巨大的活力。

廉政瞭望·官察室:也就是说,盛世的到来,与底层逆袭然后励精图治休戚相关,不过,底层逆袭为官僚集团后,在一些条件下,这批新兴统治阶层也会逐渐变质。

李晓鹏:是的。经过两三代人的辛苦努力,就会出现一个国富兵强、人民安居乐业的盛世。统治阶层的新活力,是盛世形成的根本。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批新兴统治阶层的后代们,如果逐漸习惯权力和财富的继承,能力低下而且贪腐堕落,盛世也就会因此而衰落,直到王朝彻底覆灭,国家重新陷入战乱。

宋朝的治理体制是失败的?

廉政瞭望·官察室:不少学者认为宋代是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您在书中避开了宋朝,而且对宋代的治理颇有微词,为什么?

李晓鹏:宋朝不是一个建立在底层革命基础上的王朝,它的国策在一开始就高度重视维护官僚地主阶层的利益,几乎从未因为贪腐问题处决过文官。它是一个典型的国穷兵弱、民不堪命的时代,只有少数既得利益者——主要就是官僚权贵集团,会说它的好话,普通老百姓对它的印象主要就是两件事——杀害抗金英雄岳飞和把许多英雄好汉“逼上梁山”。它甚至连统一中华文明核心区的能力都没有,比如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关中平原。

华北平原长期被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控制,甚至关中平原也守不好,在西北被只有几十万人口的小国西夏国逼迫得喘不过气。

廉政瞭望·官察室:所以,您认为宋代无法跟汉、唐、明相提并论?

李晓鹏:是的,更远远谈不上什么“顶峰”。它的商品经济在中后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繁荣,超过了汉唐,也领先世界,这不可否认。但经济发展“一代更比一代强”是自然规律,这跟今天的经济比古代发达、汉朝的经济比春秋战国繁荣、唐朝的经济比汉朝繁荣是一样的。而宋朝之后的明朝,其中后期的经济繁荣程度又远远超过了宋朝。

明朝中后期的东南沿海是全球手工业产品中心,创历史记录的白银通过对外贸易流入中国,这才是中国古代经济繁荣的顶峰。所以,不管是从军事政治成就来看,还是从经济繁荣程度来看,宋朝都没有资格称之为“顶峰”。宋朝的国家治理体制,总体来说是失败的,留给我们的主要是教训,其次才是经验。

“治国就是治吏”

廉政瞭望·官察室:“治国就是治吏”,您认为历史上哪个朝代的吏治相对更好?

李晓鹏:受史料的限制,我们对汉唐时代的治吏措施很难说得比较清楚了。明朝的治吏能借鉴的史料多一些。首先是明太祖的铁腕反腐。其次,明朝先后设立了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殊监察机构,对官僚体系进行严格的监督。儒家士大夫对这些负责监督他们的机构深恶痛绝,就把它们大加丑化。但这些机构至少在设立初期,还没有跟着官僚集团一起腐化堕落之前,起到了很好的澄清吏治的效果。另外,针对宋朝“文官独大”的弊端,明太祖建立了“文武均衡”的制度,在行政文官体系之外另外设立了“五军都督府”,而且明确这个系统由勋贵武将掌控,文官系统不得干预。通过这些措施,实现了比较好的统治阶层内部的权力分立和制衡。

宋朝那种儒家士大夫一个集团一支独大的体制,才是很糟糕的。宋朝皇帝確实实权被大大削弱了,但皇权对官僚集团的监督能力也同时被极大地削弱了,导致了官僚豪强集团横行与“国穷、民穷、兵弱”的局面长期共同存在,既无力统一中国,王朝寿命也很短。

廉政瞭望·官察室:宋明不同机制呈现出不同的治理效果,有没有值得当下借鉴的意义?

李晓鹏:最值得借鉴的应该是加强监察权,完善监察机构的权限和用人机制,并实现监察机制彼此之间的互相监督,这是完善吏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官员的选拔晋升,也要保障渠道的多样性,基层出身、技术出身、企业出身、部队出身、高校出身等等不同出身的人才要混合使用、公正评价、统筹安排,不能只认定某一个渠道是“正统”,还要坚决反对那种类似于科举士人通过“师门”“同年”等方式结成利益同盟的作风做派,以避免形成类似于宋朝科举文官一支独大和宋明后期出现的官僚集团内部党争误国的局面。

审视被士大夫所左右的历史?

廉政瞭望·官察室:您书中花了大量篇幅谈及朱元璋的改革,今天回看朱元璋,感觉是被“黑”得最惨的皇帝之一,他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也是严刑峻法的倡导者。但是,他不仅没有毁掉自己创造的王朝,反而使其绵延276年,成为中国历史上仅次于唐朝的第二长命的大一统王朝。这样看来,我们对历史的认知是否被左右了?

李晓鹏:我们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认知,长期以来都被儒家士大夫的价值立场所左右。因为他们掌握了记录和解释历史的权力,可以根据作者的好恶来选择史料。司马光在编写《资治通鉴》的过程中就说,以前的历史,有一些东西,与其保存下来让后人知道,不如让它消失算了。“历史上的那些记录,有违反我儒家正统道义的,一定要把它斧正。”按照这种原则编纂记录历史,儒家士大夫的史观就成了所谓的“正统史观”,凡是有害于儒家士大夫利益的人,就会被贬低丑化。在儒家记录的历史中,武将专权、太监专权、后宫专权都是很坏很坏的,唯独儒家士大夫专权是值得歌颂的;重用武将、太监、后宫的皇帝都是昏庸或者暴虐的,只有听信文官集团的皇帝才是圣贤君主。

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等诸多名将开疆拓土,不重视儒家士大夫,儒家正史就把他对“卫戍轮台”这件具体事务的指示,夸张地宣传成是否定对匈奴进行战略进攻的“轮台之悔”,用历史记录的方式让汉武帝自己说话贬低自己穷兵黩武。宋朝虽然国穷兵弱民苦,但是儒家士大夫权力很大、生活得很舒服,所以宋朝就被儒家正史记录得相当好。

朱元璋统一中国、开创近三百年的大一统王朝,但由于反腐败太狠,杀了许多贪官污吏和地方豪强,他的形象也就在历史记录中变得暴虐。当然,朱元璋反腐败也确实存在“用刑过繁”,也就是杀得太多、刑法过重,这些教训我们今天要吸取。反腐倡廉不是简单粗暴地抓人杀人,要有公正合理的体制,“惩前毖后”要和“治病救人”相结合。

廉政瞭望·官察室:认识历史或者历史人物,您认为应该秉持怎么样的科学精神?

李晓鹏:我们需要结合官修正史以外的诸多史料来对历史进行辨析、审视,努力以更加科学客观的立场来看待中国古代的历史。特别是明朝以后,各种原始史料保留下来的比较多,所谓的“官修正史”不再能够垄断对历史事实的解释权。

比如说,朱元璋反腐败的功绩成就是主要的,问题是次要的,对这个大是大非的判断不能含糊,绝不能简单地给他戴上一顶“杀功臣”的帽子来解释洪武年间的一系列大案要案。正是朱元璋铁腕治吏,并制定了诸多皇权与文官、武将、宗室权力相互制衡监督的制度,才让明朝得以立国接近三百年,而不是他把开国功臣杀完了,明朝皇权才能稳定传承近三百年,这里边的逻辑必须讲清楚。我们对儒家士大夫的史学立场,要辩证地看,既要看到他们有胸怀天下、记录青史的知识分子情怀,又要看到他们代表官僚地主阶级的利益局限。

猜你喜欢

弘治官僚士大夫
宋韵
——士大夫的精神世界
乡村不应有“官僚”——关于“丰县事件”的三点思考
龙江剧《弘治私勘》
明代士大夫的法律修养
中国基层政府中的非正式官僚:历史与现实
从宋初笔记看江南士大夫的“故国情怀”——以《南唐近事》《江南别录》等为例
狠刹“向下甩锅”——治治各类“疲软症”“话痨症”“官僚症”
素秀至珍传世与出土的明弘治、正德瓷器
弘治帝先捧后杀除奸臣
笔道颜真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