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中华武德融入高校武术课的价值与路径研究
2023-04-17孙梓杰
孙梓杰
(唐山师范学院 河北唐山 063000)
课程思政背景下中华武德融入高校武术课具有很高的价值,高校武术课程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使武术多元化的思政内涵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在课程思政建设的当下,武术的思政研究有着积极的意义。高校武术课程既是对武术技击的探究,又是一种育人手段。武术文化凝聚着诸多育人思想,对人成长成才的作用巨大。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众多英雄豪杰通过勤学苦练武艺反抗外来入侵,如岳飞抗金、戚继光抗倭等,从思政视角解读英雄的英勇事迹、武术的家国情怀、武术的强国理念、武术的顽强不屈等具有重要意义。中华武德孕育的优秀内涵与高校武术课的思政育人观念相辅相成。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课程思政背景下中华武德融入高校武术课还存在很多问题,对高校武术课程思政育人有着很大的影响,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是当前研究工作的重点。
1 高校武术课程思政育人的价值
1.1 中华武德融入高校武术课的思政育人价值
从武术内涵中可以知道:“武术具有舍生取义、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具有自强向上的进取精神;具有厚德、友善的包容精神;具有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1]。中华武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武术中蕴含了修身、齐家、爱国、礼义、廉耻等方面的内容。武术中既有民族精神中的课程思政内容,又有武德文化思政内容,武术课中很多技击内容形成了“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以及“点到为止”等浓厚的文化价值氛围。中华武德通过武术课程进入大学课堂,能够极大地丰富育人载体,从而实现育人效果。中华武德的思政内涵,是武术精神文化、德性文化、规则文化的总和。因此,中华武德融入高校武术课的价值相比于其他课程具有一定的现实优势和实际效果。
1.2 中华武德融入高校武术课的时代价值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要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看待。近年来,思政教育的缺失,对于高校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作用正在逐步弱化,为了新时代青年能够成为国家的栋梁,党中央对思政教育高度重视,高校课程成为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引领着青年人的思想,关乎着中国教育的未来。高校课程教学的改革将通过课程思政的途径,以思政具体课程为抓手,最终目的是为社会育人、为党育才,为国家培养栋梁。因此,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开展中华武德融入高校武术课的价值与路径研究,可以使中华武德在课程思政育人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体现出时代价值。
高校武术课程的教学改革重点就是课程思政改革,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的根本立足点在于如何育人。从宏观教育来看,中国的教育要形成“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角度、多层次全员育人”的科学体系[2]。在2020 年之前,很多高校武术课主要是培育大学生的专业特长和专业技击技术,忽视了对学生爱国立场、高尚品德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课程思政背景下中华武德融入高校武术课程,能够促进新时代大学生的言行规范,使大学生在言行举止中透露出由内而外的文化自信,使当代大学生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气息[3]。当前形势下,很多高校采用专门思政课程的形式开展思政教育。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课是系统学习马列主义的主阵地,而大多数的专门思政课程是大班教学,最后收到的效果并不是很好。目前高校在课程改革中,在教学过程中逐渐融入各科目的课程思政,这有利于解决课程思政不足、不够深入等问题,任课教师也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和深度。因此,如何挖掘和整理中华武德中优秀的思政要素,对思政元素进行深加工、不断打磨,在所教授的武术套路演练、攻防演练、武德文化等内容中形成思政体系,体现出中华武德融入高校武术课的时代价值,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3 中华武德融入高校武术课的文化价值
中华武德融入高校武术课的文化价值就是学生通过武术文化途径,来深入学习武术背后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武术学习来坚定文化自信。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武以德立、武以德先”的高尚品德,以及武术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勇”等武术道德,对中国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些文化内涵对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身心全面发展具有引领作用,有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4]。学校体育要有目标,学校体育要能够让学生享受乐趣、能够让学生增强体质、能够健全学生人格、能够锤炼学生意志。在“四位一体”的目标下,高校武术课要充分发挥武术的文化价值,积极参与到武术课程改革和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来,为国家培养政治忠诚、立场坚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高素质人才。中华武德融入高校武术课的文化价值符合教育的立德树人与“三全育人”根本任务,武术的文化价值在于通过武术文化的持续输出,实现“四位一体”的体育目标:第一,要享受体育乐趣;第二,要增强学生体质;第三,要锤炼意志;第四,要健全人格。因此,中华武德融入高校武术课的文化价值与高校武术课思政教学相结合,是高校武术育人、武德育人的必备过程,也是对高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探索和积极实践。
2 课程思政背景下中华武德融入高校武术的路径研究
2.1 课前教学设计:武德思政元素融入路径
课前教学设计:中华武德思政元素的融入是上好一节武术课的前提。因此,如何在课前做好教学设计,融入思政元素就是这节课的关键,作为武术教师应该在课前做好充足的素材搜集和整理,并应从整节课出发,考虑如何将思政元素里的内容进行融入。以下有两个方面可以作为参考。第一,教师要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思政元素的融入路径要与学生的学习兴趣相结合,要能激发武术课堂的气氛、选择学生乐于接受的时机,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思政内容。第二,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到多个环节,例如在武术实战中,可以将中华武德中敢于拼搏、勇于胜利的精神融入进去;在游戏环节中,可以将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团体意识融入课堂中[5]。课前教学设计的关键就是对知识进行迁移,将思政内容巧妙融入并举一反三。武术课程思政的效果需要每一名任课教师的精心打磨,从而实现顶层设计和规划的前瞻性,达到育人育心的根本目的。
2.2 课中具体实施路径:细化武德思政课程实践路径
课中实践环节是检验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目前,国内高校大部分的课程都是以最后结果为最终评价,虽然在课堂中也对过程性评价做了部分规定,但过程性评价依然不够细致。因此,当下的武术教学也是以最后的武术技术、理论考核为最终结果,过程性评价所占的分值很有限,在课中具体实施路径上需要下足功夫,将课堂教学中的过程评价不断融入中华武德元素,重视武德细节,重视考核评价体系建设。例如:武术课前、课中以及课后抱拳礼的运用,在两人或多人的攻防演练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在对练和武术课堂比赛中培养学生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思想,在实战中嵌入武德育人元素。在实施路径的实践环节,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兴趣以及心理状态。武术教师要细化武术课中的四个部分,即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课程实践环节是教学质量、思政效果的核心环节,同时也是教师自我检验的重要途径。体育市场化使得体育逐步与思政教育相脱离,武术教学不再是单纯的技能传授,而是一个利用中华武德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服务人才的过程,过度关注其体育的工具性而忽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性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6-8]。这一问题需要得到更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并逐步被解决,从而为武术的思政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强化课后反思与反馈的实施路径
强化课后反思与反馈是将中华武德融入课程思政的最后一环。课后反思的重点在于通过课堂中学习表现、思想动态以及学习兴趣来判断本次武术课中武德思政元素的融入效果,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去发现存在的教学问题以及思政元素融入不足的实际情况,通过总结为下节武术课的教学设计提供改进思路,通过武德内容的逐步融入来改善武术课“重实战、重技术、轻理论、轻武德思政”的现状。在课后的反思中,教师要及时发现自身思政能力的欠缺。2020 年,中国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教师意识、教师信念以及教师的师德师风问题重点关注。如何提高高校武术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掌握更为全面的育人方法变得更加迫切。因此,在各高校的课程改革初期,特别要重视武术实践类课程中中华武德的思政建设,武术课程特别要重视建立武术思政评价机制,将评价机制与评价效果和《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若干意见》结合起来,进行不断的深化与探索。
3 结语
高校教育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国家的发展不仅需要人才,还需要爱国、敬业、有仁爱之心的青年。立德树人是高校武术课程思政的根本目的,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开展中华武德融入高校武术课的价值与路径研究也是必须常抓不懈的工作。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武术教师,应顺应时代潮流,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不断钻研武术课程思政问题,将武德教育落到实处,以体育思政为突破点,以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己任,从根本上将专业技能教学转向使学生既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又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注重学生的素质和文化内涵,回归教育的初心和使命。
高校作为教学改革的试验田,要从多层面为高校武术教师提供思政学习平台,特别要重视建立武术思政评价机制建设,将评价机制与评价效果与发展纲要相结合,为中华武德融入高校武术课程保驾护航。将中华武德融入高校武术课的实施主体是武术专业教师,因此,武术教师更要用实际行动来言传身教。如果一个教师思政课讲得再好,自身不去实践,那么思政课就永远是空洞的,武术教师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身为范,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国家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