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视域下鄂温克族瑟宾节节庆体育文化发展研究

2023-04-17宋少慧隋东旭

当代体育科技 2023年34期
关键词:鄂温克族文化遗产物质

宋少慧 隋东旭

(哈尔滨师范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更加规范保护濒临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国务院批准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瑟宾节作为鄂温克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 年入选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 年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瑟宾节节庆体育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由于历史发展和现实因素的冲击,处于濒危的瑟宾节节庆体育文化正面临消亡的处境。本文通过介绍瑟宾节节庆体育文化内容,探究鄂温克族人民在山林狩猎时代的生产生活情况,调查瑟宾节在成功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其传统体育文化挖掘和保护中存在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助力我国实现体育强国战略,实现民族体育文化的繁荣发展。

1 鄂温克族瑟宾节概况

1.1 瑟宾节的起源

关于瑟宾节起源的研究,《鄂温克族瑟宾节保护全录》(讷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17)中认为:“瑟宾节是由古老的熊祭仪式演变而来。”“熊祭”起源于鄂温克族先民对熊产生的敬畏心理,认为人和熊有某种血缘关系,由此形成了禁忌约俗的祭葬熊骨的仪式[1]。“熊祭”过程中伴随着唱歌、跳舞、喝酒、吃肉,与《太阳的崇拜者》这一小说中图腾时期瑟宾节情形的描述基本相同,侧面印证了这一说法。瑟宾节作为鄂温克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发展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瑟宾节大致经历了5个阶段,分别是起源阶段、濒于失传阶段、再度回归阶段、断裂和沉寂阶段、复兴阶段。改革开放后,这一节日在一系列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才得以恢复与重构,确定“瑟宾”为本民族节日名字,时间为6月18日,《彩虹》为节日主题歌舞,驯鹿为节日吉祥物。此外,瑟宾节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此这一节日得以被有效地保护与传承。

1.2 鄂温克族瑟宾节节庆体育文化内容

1.2.1 与军事教育相关的节庆体育活动

自古以来,体育与军事活动密切相关,即使是现代,在体育竞赛中也可以看到军事的印记,而军事训练中也可以看到体育的烙印[2]。在一定程度上,军事活动催生了这些传统竞技项目,并得以保护与传承下去。据《北史》第94 卷记载:“北室韦位于大兴安岭以北,……以射猎为务,食肉衣皮。”可见,那时已经开始从事简单的射猎活动。又如正史中记载:“兵器有角弓楛矢,尤善射,时聚弋猎。”鄂温克人将此技能用于抵御外族侵略的军事战争中。在军事征战的背景下,套马、赛马[3]等与古老骑射相关的体育项目和抢枢、曲棍球、米日干车[4]等传统竞技项目得以产生并发展。

1.2.2 与宗教信仰相关的节庆体育活动

鄂温克族信奉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在长期的狩猎生产过程中,鄂温克人敬畏那些凶狠、残暴的动物,并模仿动物的各种动作,以祈求捕猎顺利、祛病消灾,这些动作逐渐演变成了具有原始宗教信仰的体育舞蹈,熊斗舞、萨满舞、彩虹舞等就是宗教信仰下的产物。萨满舞是萨满教的一种祭祀性的舞蹈,作为祈神护佑的一种巫术活动,经常在治病、春节期间表演,意在预祝来年丰收和庆祝萨满盛会。彩虹舞是根据瑟宾节的节歌《彩虹》创作的集体舞蹈,其形成源于鄂温克族对于自然的敬畏。熊斗舞是老少都能参与的传统体育活动,熊斗舞的形成源于鄂温克族人的图腾崇拜[5]。瑟宾节中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体育舞蹈还有天鹅舞、跳虎舞、野公猪搏斗舞等。

1.2.3 与生产活动相关的节庆体育活动

鄂温克族以狩猎和捕鱼为生,据北史记载:“射猎为务,……,地多积雪,惧陷坑阱,骑木而行。俗皆捕貂为业,冠以狐狢,衣以鱼皮。”夏天用桦树皮盖屋,冬天穴居,可以看出,鄂温克族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出了早期体育的雏形,演变成后来瑟宾节中的滑雪、赛桦皮船、围猎比赛、投扎枪、射箭等[6]。据史料记载:“渡水则束薪为伐,或以皮为舟者”[7],可以推断出已经掌握制造桦皮船的技术,后来演变成赛桦皮船运动。大雪过后,“骑木而行”,将木头做成类似滑雪板的交通工具,在森林雪原中狩猎,后来这一行为演变成了瑟宾节中的滑雪运动。弓箭和扎枪既是他们的武器,又是生产工具,以提高生产效率为目的。围鹿棋,又称鹿棋,是鄂温克人集体围猎的生动演示,是在生活习俗基础上进行创作而成的。还有抢银碗,是根据鄂温克族古老婚礼演变而来的展示力量与智力的竞赛。

2 非遗视域下瑟宾节节庆体育文化发展的现实困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遵循整体性、活态性、永久性以及可展示性规律。整体保护既包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拥有的全部内容与形式,又包括传承人和非遗所处的生态环境。活态传承则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在不断完善和发展过程中得到传承。瑟宾节入选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节庆体育文化是瑟宾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坚持的原则和遵循的规律也适用于瑟宾节节庆体育。本文将从非遗本体、非遗传承主体、非遗传承载体3 个方面,分析瑟宾节节庆体育文化传承发展中的现实困境。

2.1 非遗本体活动方式古朴,难以吸引现代人群

非遗本体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是蕴藏在一切非遗文化形式背后的精湛技艺、独特思维方式,以及与之相关的作品、工具等,非遗本体作为保护体系的核心,具有主导作用[8]。瑟宾节节庆体育是瑟宾节这一非遗本体的一部分,对其保护与传承应该遵循创新发展原则,否则将失去产生之初的生机与活力。如萨满舞,科学之风流入鄂温克族后,萨满舞就因失去祛病救灾作用而被摒弃。创新发展是指瑟宾节节庆体育紧跟时代步伐,在保持原真性的同时进行创新,而并非被新文化所取代。瑟宾节虽作为盛会每年都举办,但更多是追求旅游文化带来的经济效益,缺乏对瑟宾节节庆体育文化本身的关注。改革开放后,在电视、网络的现代文明冲击下,人们开始学习符合大众审美的现代体育,如篮球、羽毛球、拉丁、街舞等流行项目,渐渐疏远了萨满舞、熊斗舞、天鹅舞等受众面很小,充满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9],甚至将其当作落后文化全盘抛弃。瑟宾节节庆体育活动方式古朴,导致难以满足现代人群对体育的需求,是造成瑟宾节节庆体育发展困境的关键因素。正如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应采取与时代相符合的主动积极、创新的保护思路[10]。

2.2 非遗传承主体人员流失,传承人断层

非遗传承主体是指那些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有密切关系的人,通常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持有人[11]。非遗文化是由人或群体创造,也应由人所传承和表征,如果传承和承载的人不复存在,那么非遗文化也会消失[8]。鄂温克族作为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古老民族,只能靠口耳相传、亲身示范或借助他族文字记载进行传承。调查发现,作为鄂温克族独有的民间民俗节日,瑟宾节传承人为本民族群体,一部分是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带头人,另一部分是各个节庆体育项目的代表人物。由于传承机制不健全,之前通过练习者自然传承的方式,已经难以跟随时代的步伐,更多的是以学校为平台进行传承,但是受到现代文化的影响,多数学校民族特色不明显。加上经济效益低下,传承保障不足,导致传习人员只能被迫外出打工,对传承工作也是有心无力。瑟宾节节庆体育面临传习人员流失、传承人断层的险峻局面,这对于鄂温克族瑟宾节的传承非常不利。因此,对瑟宾节节庆体育的保护也更要注重对人的保护,解决传承人经济效益低的现实问题,实现保人和保文化的平衡。

2.3 非遗传承载体社会土壤逐渐消失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载体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文化遗产,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存在一个传承载体[11],既可以是与非遗产生有关的生产空间、祭祀空间,又可以是日常生产工具和生活器皿,是外界认识非遗文化的直接感官途径,是非遗文化整体保护的现实基础,肩负着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任务[8]。瑟宾节节庆体育的传承载体是鄂温克族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以狩猎和采集为核心的生产生活方式,但随着鄂温克族人走出森林,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瑟宾节节庆体育的载体环境经历了巨大变化,单一的渔猎、农业、牧业的生产形式逐渐落伍,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文明。一是渔猎生产方式逐渐被以旅游为代表的多元民营经济所取代;二是原始宗教信仰正在被科学之风所取代。因此,随着大量文化空间的消失,产生于鄂温克族传统生产生活的瑟宾节节庆体育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严重造成了非遗载体的缺失,阻碍了瑟宾节节庆体育的传承与发展[12]。

3 非遗视域下瑟宾节节庆体育文化发展路径

3.1 注入现代元素,增强群众基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群众活动,非遗文化产生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并渗透于各个领域,需要充分立足群众进行传承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谈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时强调,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13]。瑟宾节节庆体育产生于鄂温克族独特的生活环境,必须依靠人对其自身所承载的文化进行创新,首先要求文化所在区域里的人要有文化自觉,擅长反思。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基本的认知,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势[14]。因此,应将瑟宾节节庆体育纳入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注入现代元素,对其活动内容进行进一步丰富,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多个瑟宾节节庆体育精华进行再创造,赋予体育新的文化生命,更好地满足群众体育需求,获得强大的群众基础,增强文化自信。如赫哲族的鱼皮球,正是在渔猎体育的启发下,结合杜烈其、叉草球创造而来。可以采取与时代相符的积极、主动、创新的保护思路,将节庆体育融入鄂温克族群众日常生活中去,使其成为日常休闲健身的运动项目,吸引群众加入,创造出适合传承人传承的环境,实现活态传承。

3.2 扩展传承主体,进行活态传承

非遗是以人为本的文化遗产,核心是文化传承者,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和传承的基石[15],要实现保人与保文化的平衡,应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多元认定模式,保证传承人才的储备。首先,重视民间教育传承的学徒制方法。扩大传承人的认定,建立传承人保护机制,明确有技能并对瑟宾节节庆体育文化有一定了解的传承人的法律地位,给予他们荣誉、地位和物质方面的奖励,减轻传承人在经济上的压力,以便更好地激励他们从事瑟宾节节庆体育文化的保护工作。其次,重视学校教育传承。将瑟宾节节庆体育中的特色项目引进课堂,青少年作为传承的主体,在体教融合的大背景下,在鄂温克族民族文化普及和传播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最后,传承人兼职传承。传承人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采取合理的传承行动。如涂继承老师既是非遗传承人,又是乡中心学校教师,利用自己的职务,多年担任学校抢枢队教练,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竞技骨干。

3.3 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培植社会土壤

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的保护方式主要有整体保护、抢救性保护和生产性保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除了对非遗本体进行保护外,对非遗传承载体的保护也是必须的,也就是对其生存的生态环境进行整体保护。瑟宾节节庆体育的产生、延续和发展依赖于鄂温克族独特的社会土壤,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可以增加与自然、人文环境之间的关联性。讷河市兴旺乡是鄂温克族的主要聚居区,是瑟宾节的主要原生地之一,蕴藏着萨满文化、民族语言、祭祀、捕鱼等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资源,构成了鄂温克人精神文化的复合体系,成为旅游开发的最佳资源。按照国家遗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建立生态保护区,就是保护瑟宾节节庆体育文化的土壤与根基,有利于提高鄂温克族的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自信心。

4 结语

瑟宾节作为鄂温克族的一个古老节日,融合了抢枢、抢银碗、赛桦皮船、滑雪、射箭、赛马、围鹿棋等传统体育项目,形成了独具鄂温克族特色的节庆体育文化,随着社会发展和多元体育文化的入侵,瑟宾节节庆体育的传承发展陷入窘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对瑟宾节节庆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进行研究,在保留原真性的同时进行创新,使鄂温克族群众共同参与到保护队伍中,树立文化自觉,从而使鄂温克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好地传承发展下去。

猜你喜欢

鄂温克族文化遗产物质
黑龙江鄂温克民族传统服饰艺术之美
民居趣读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鄂温克族音乐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