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人民为中心的乡村振兴战略及其实施路径
2023-04-17王云艳
王云艳
(云南医药健康职业学院,云南·昆明 650106)
一、新时代实施以人民为中心的乡村振兴战略的立论依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人民主体思想贯穿于整个新时代的全面战略布局中,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从理论上乡村振兴战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从现实上致力于解决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实践力量助推乡村的振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急中生智,结合现实发展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让亿万农民生活得更美好。
(一)人民利益至上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根基
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若没有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就不能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和发展。从历史的维度和现实的维度都能看到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民本思想始于中国古代,延续至今,在形式上虽然有所变化,但其实质都是“以人民为中心”。在古代,它被众多君王奉为“治国理政”的圭臬。在革命时期,毛泽东指出:“我们是以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1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念,始终贯穿在新时代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以及党的建设之中,其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在继承了民本思想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始终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从“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到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必须与农民发生最根本的联系,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为农民谋利益、谋发展的伟大壮举。
(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根基
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乡村振兴的现实根基,乡村振兴应以人民的切身利益为基本价值取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我国发展的现状而言,城乡发展最不平衡,农村发展最不充分,受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影响最大的是农民,这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在乡村主要表现为农产品供给不稳定、质量赶不上、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基础建设队伍能力不足等,农村的发展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一块短板。基于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重大举措。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表明当人的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不断追求高层次的需要,并且马克思在关于人的发展需要论述中也指出了人的发展需要具有层次性与多样性,人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根本目的,这不仅为乡村的振兴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是人民的根本价值追求,是对广大农村地区农民美好社会生活需要的积极回应。乡村振兴关系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应以农村发展惠民为基本价值取向,人民是乡村振兴的最大受益者,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人民群众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实践主体
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人民必然参与到乡村振兴中的经济、文化、生态等各方面。马克思说过:“为了实现思想,就要使用实践力量的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因为观念只有不断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变成现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树立之后,还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加以实践,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可以向一切可以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人民群众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力军,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人民群众的驱动力。历史的发展规律决定了人民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强调乡村振兴的驱动力来自人民,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向一切可以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乡村振兴是全体农民的共同责任,乡村振兴中党的领导、政府的支持、市场的推动和农民的参与缺一不可。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以人民为中心的维度
乡村振兴战略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农村的体现和落实,它是以农村的经济发展为基础,包括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的一个提升乡村发展在内的系统性工程,是乡村的全面振兴。乡村振兴在凸显国家的决心和作用的同时不能忽视农民的主体作用,应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一方面,政府要切实当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守护者,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和加强队伍建设的同时应与农民主体相结合,充分尊重农民主体地位,着力构建共建共享的发展体系,努力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一)以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相结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民是乡村的主体,应坚持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相结合,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乡村振兴事关农村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地域广阔,农村人口多,加之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不同农村地区之间也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因而,如何因地制宜,结合各地区的实际做好顶层设计是各级政府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这不仅为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正确的方向,还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力量。一方面各级政府要根据各个村庄的发展现状、地理条件、资源优势等具体情况,按照合理改造升级,注重文化历史资源保护齐头并进的思路,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和传统建筑,开发历史文化名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创新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优秀的产业链,还要加大政府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资金投入,这是为乡村谋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另一方面,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不仅要体现在决策过程中、实施过程中,更要体现在共享发展成果中。
(二)以农业产业化引导农村劳动力
农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乡村的全面振兴离不开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基于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民缺乏资金和专业的技术培训,加上农村劳动力的外流,而市场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又高这样的现状,乡村振兴应以产业为核心,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农民就地就业,让农民能够在家门口赚“大钱”。农产品不同于工业产品,具有突出的地域特质,可以结合各地实际,打造精品农业,生产精制农产品,将传统农业与特色旅游相结合,农业生产与网络订单化相结合。发展壮大产业链。然而,我们必须正视农村劳动力的空间转移带来的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树立农民就近就地转移的意识。在不改变农民农村地域转移的条件下,通过在农业内部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农村产业来转移和吸纳农村劳动力的方式。就近转移本身就要求农村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推动农村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因地制宜培育和壮大农村主导产业,引导农民将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向农业产业,壮大产业规模,最终筑起支撑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产业体系。
(三)以人才资源强化乡村振兴力量支撑
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当前主要是要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力度,特别是要加强对乡村振兴主体即农民的教育培训。事实上,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村人口中会涌现出一批具有丰富经验的精英,但由于农村各方面发展条件的限制,这些精英群体技术优势难以得到发挥;为此,要加强与高校、企业之间的合作,对具有潜质的精英群体进行专业的技术培训,将他们培养成乡村产业发展的带头人。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同时还需要一批懂农业、懂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现代化的农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人力资本保障,人才除了靠“引进来”之外,还可以加强农村人才资源储备,教育培养现代化的农业人,使农民真正成为一种幸福的职业。因此,当前各级政府应把培养新型农民纳入乡村治理战略的总体规划,通过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培养新型农民。同时,加快农民教育培训立法,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法律保护。
三、结语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站在全局考虑、谋划,为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决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目标。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具有牢固根基的重要历史意义。全面建设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新的发展阶段依然要紧抓落实,切实解决乡村问题,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根本立足点,真抓实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为人民过上幸福小康生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继而为迈向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