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下如何提高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水平
2023-04-17孙秀
孙 秀
(云南大学滇池学院,云南·昆明 650000)
一、引言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是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目标的重要举措,是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途径①https://m.gmw.cn/baijia/2022-05/20/35751392.html。它始终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注重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引导当代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1]。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将课程思政内容贯彻落实到经济学基础教学各环节中,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能够提升教学质量,加强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
课程思政旨在深度挖掘高校各类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课程育人功能,使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目前,各高校有关课程思政的探索和研究正在不断深入。然而,课程思政是指利用所有非思政课程开展思政教育,不是一门具体的课程,是一个包含思政教育目标、内容、、手段及方法的体系。如何确保课程思政见功见效是当前课程思政的热点话题。课程思政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里,不是简单的“课程+思政”。“课程+思政”只是将一些思政案例、内容简单的放入非思政课程,忽略了课程思政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在非思政课程里形成长期的思政教育,并让学生形成爱国情怀。所以,要想提高我国课程思政水平,简单的加入思政案例是不够的,还需从课上、课下等多渠道引领学生完成非思政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在信息技术不断完善的今天,信息技术也给课程思政带来了许多的可能性,对于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亦是如此。据此,本文将通过分析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及宏观经济学课程的特征,来探讨如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高经济学课程思政水平。
二、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的作用
(一)丰富教学模式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先进性、快捷性、高效性,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设备,操作者能及时查到相关知识和信息。像腾讯课堂、腾讯会议、钉钉等APP 已能协助教学实现非面对面的授课模式,解决了因疫情或其他原因不能到校学习的困扰。教师不仅可以通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持的多平台上实现课前备课、课中随机抽查抽问、课后随时互动等多种教学途径,还可以采用课堂小组讨论、课外调研活动、远程协作学习等教学模式实习实时互动。这样既能较好地解决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脱轨问题,又能提高小组竞争与团队协作能力,还能使教学途径多样化和趣味化。
(二)扩展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的服务主体是信息,核心功能是提高信息处理与利用的效率、效益。现代信息技术对信息的储存容量大、传播速度较快,由此决定信息技术具有普遍性、客观性、相对性、动态性、共享性、可变换性等特性。教师和学生可以第一时间查询到相关知识、信息及文献,并通过信息的筛选及文献的研读,得到总结性结论及创新观点。现代信息技术有助于突破学科难点,丰富教学资源来源渠道,有效的补充和完善了教学素材,增加课外知识,将课堂延伸到课外。与此同时,在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们也学会了对信息进行识别、加工、利用和创新,不断提高对各种学科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及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三)提高学习趣味性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通过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给学生提供刺激多重感官的更直观、更形象的视、听、触觉材料,造就和提升沉浸式、体验式新型学习空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虚拟仿真技术可以高度还原一些历史事件的场景、仿真历史人物的角色,把历史素材、社会实践等素材融入到课堂教学。人工智能技术则是通过场景模拟实现课程教学情境的再现,驱动课程资源、文化资源、实践资源等转化为可触、可视、可感的兼具互动性、操作性、趣味性的场景化应用。
(四)实现价值升华
将现代信息技术用于课程思政教学中,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也能为抽象理论添加实践空间,在社会角色定位和社会责任承担中实现超越现有认真的感官刺激,并进行自我生产和创造,在激发学习动机、增强学习体验、实现情境学习中实现知识迁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推动理论知识转化为价值取向,立场观点方法转化为实践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培养学生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从“让我学”到“我要学”转变,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宏观经济学课程的特殊性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相对应,是一门非常基础性的学科,主要使用国民收入、经济整体的投资和消费等总体性的统计概念来分析经济运行规律,从而提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提高就业率和经济增长率、稳定物价的一个学科。
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此外还包括了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等。以这些理论为基础,探讨如何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提高GDP,解决失业、通货膨胀、经济下滑等问题。总而言之,宏观经济学是研究国家经济运行规律,研究国家存在必然发生的经济问题,通过“看得见的手”,促进经济的四大马车发挥乘数效应,最终达到GDP平稳增长。
宏观经济学也探讨供给与需求问题。总需求理论与总供给理论就是以微观经济学的市场均衡理论为基础的,但也与微观经济学有所不同。宏观经济学主要是学习范围更广的区域或国家的经济运转模式,研究的也是国家或某一区域如何实现经济均衡发展的问题。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里面比较难的学科,对学生的政策敏感性要求高,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线性代数、统计学、初级会计学、微观经济学、计量学等学科基础知识。
随着经济长期快速发展、教育和科技实力增强、文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这些巨大成就的取得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成功领导下所实现的,也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而形成的。这些实践过程不仅丰富了宏观经济学理论,而且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学理论。因而,在中国,宏观经济学在课堂上不应只注重对西方理论的解说,还应充分认识到中国经济的发展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补充,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所以,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需要将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元素进行充分挖掘,做到“思政”与“宏观经济学”的有机融合,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对错误观点和思潮进行批判和抵制。
四、如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经济学课程思政水平
(一)课前准备阶段
做好每次的课前准备是每个老师上好每一堂课的必备前提,对于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也是如此。为了提高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水平,在现代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教师或学生都可以通过慕课、B 站、百度、小红书、云课堂、网易课堂等APP查询相关知识,分别做好教学计划,以及提前对所学内容进行预习,标出自己重点和难点,不懂的知识点或疑问,以预留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堂讨论和交流,实现“双主体备课”模式。
(二)课堂进行阶段
信息技术是管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有关方法、手段与操作程序的总称。传统的课程主要是由教师通过PPT、Word、Excel 等多媒体软件来生动地呈现教学内容。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除了可以在课堂上动态演示宏观政策决定的过程及结果外,还可以采用课堂随机分组讨论、随机抽查回答、抢答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上充分体会不同政府政策的目的及效果。
(三)课后反馈阶段
一堂完整的课堂离不开课后反馈,通过课后教学反馈,上课教师可以从中得知教学效果,进而吸取教学经验,改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水平。对于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的课后阶段,教师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针对概念体系、理论框架、原理、命题、模式、方法论等信息进行统计反馈研究,找出教学中的痛点或难点,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师也可以在雨课堂、问卷之星等APP上布置和批改作业,达到课堂内理论与课堂外实践的无缝对接,扩展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及效度,不断提高学生们的学以致用能力。
五、结论及建议
新形势下,加强经济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经济类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是构建“大思政”格局、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和打造中国特色经济学科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培养“经世济民”人才的现实需求3。。课程思政的内容主要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处理好理论和现实的相互关系,吸收和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完善的今天,提高宏观经济学思政水平需要以宏观经济学的教学目标为核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经济学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作用,将中国经济的新进程、新实践融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拓展宏观经济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渠道和途径。
课程思政在本质上还是一种教育,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将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前、课中、课后运用于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时,除了需要教师和学生不断提高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外,还需要不断提高现代信息技术的硬件和软件技术水平,具体包括信息技术的软硬件资源建设、课程教材的设计开发、师资培训、教学中各种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学习指导、评价与管理等。此外,还需从思政科目教师实际教学水平、思政课程实教案例及思政课程教学实践等多个方面,对怎样使思政课程教学有效展开的渠道及具体策略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培养一批具有课程思政能力的专业教师。现代信息技术下的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水平的提高还离不开有效的反馈机制,教学单位还需优化教学目标,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创新考核评价机,建立师生互动,实现双向评价的具体措施。课程思政是一个长久过程,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应以培养有知识和能力、有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和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高素质经济专业人才为目标,不断深挖思政元素,积累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思想品格、优良的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