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强化管理中不断提升地名公共服务能力
2023-04-17
☉ 本刊特约评论员
地载万物,名志千秋。地名是社会基本公共信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自去年5月1日《地名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施行以来,各级地名行政主管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地名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学习贯彻《条例》,主动将地名工作融入国家战略布局,因地制宜、科学谋划、扎实推动,成效显著,地名的文化特征、政治属性、治理功能更加凸显。
制度体系日臻完善。以《条例》为核心建立健全地名法规制度体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也是地名工作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一年多来,各地推进地名领域综合性立法的“大块头”与专项规定的“小快灵”相结合,不断完善法规体系,为地名工作健康发展提供有力制度支撑。一些地方及时制(修)订本级地名管理法规,因地制宜提出贯彻落实《条例》的具体规定;一些地方出台专项管理文件,聚焦强化某一方面工作的管理要求;一些地方制定技术标准,提升地名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一些地方联合多部门印发工作文件,合力推动地名工作走深走实。
组织机制运行有力。《条例》明确“统一监督管理,分级分类负责”的地名管理体制,这是针对地名管理实际特点做出的科学安排。20世纪地名委员会时期,地名工作就是大家一起商量、一起管理。1993年,中国地名委员会撤销、地名管理职责移交后,各级地名行政主管部门依然与相关部门通力合作,推动地名工作向前发展。一年多来,各地立足自身条件,或加强本级地名委员会、或成立联席会议、或建立领导小组,明确了地名工作的职责分工、细化落实了责任权力、强化了监督能力,工作机制更加有力有效,为地名工作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化保护方法多样。地名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和文化载体,记录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民族变迁与融合、生活环境的发展变化,是重要的文化资源。一年多来,各地创新地名文化保护传承方式方法,通过制定地名保护名录,设置特色地名标志,出版书籍和制作视频,建立专题展示平台,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地名文化保护传承等,让地名文化工作成为地名管理工作的“助推剂”、成为滋润人心的“调味剂”,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管理服务拓展深化。为行政管理、社会建设、交流交往提供标准地名服务是地名工作的重要内容。一年多来,各级地名行政主管部门以《条例》为纲,推动地名方案编制向乡镇延伸,提升地名覆盖率和标准化水平,加强地名标志设置和管理,认真履行备案公告职责,推动地名信息共建共享,不断优化标准地名信息供给,进一步发挥地名的数字底座功能。有效推进“乡村著名行动”,实现地名与乡村产业跨界融合“名利双收”,“地名+”内涵不断丰富,地名助力乡村振兴、美丽中国建设的作用正逐步显现。
面向未来,地名工作要以贯彻落实《条例》为重要抓手,直面社会所需,坚持守正创新,不断加强和规范地名管理,在标准地名信息供给、地名规范使用、地名文化传承保护上持续发力,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地名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