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两弹一星”精神传承与践行的时代指向
2023-04-17杨玢任聪
杨 玢 任 聪
(青海大学,青海 西宁 810016;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山西 阳泉 04500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 回望过往历程,眺望前方征途,我们必须始终赓续红色血脉。 ”[1]作为红色基因的符号指征和红色血脉的时代赓续,“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一颗闪亮的具象标识,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将之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使之转化为不可限量的物质创造力。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场域中,基于价值论域厘清其精神蕴涵的价值指向、基于意义论域明晰其价值指向的时代旨归、基于实践论域澄明其时代展演的现实指向,是“两弹一星”精神传承与践行的必然考量。
一、“两弹一星”精神传承与践行的价值指向
立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时代需求,基于民族精神的历时承继和时代精神的现实拓展,厘清“两弹一星”精神意涵的价值指向,是其传承与践行的首要之义。 从精神理念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现实意义投射,“两弹一星”精神体现着在民族共同体历史形塑与民族国家历时型构进程中,民族社会所创造、 积累且逐渐集聚的价值共识与价值准则,并进而擢升为民族成员共同认可的价值诉求与价值规范,其不仅引领着民族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且导引着民族成员的实践行为。 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一脉相承的鲜明标识,“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为共和国前途而奋力抗争、为中华民族命运而进取拼搏之艰难历程中形塑的精神信念,其“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核心蕴涵,不仅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时代承继,而且是对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现实诠释。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是“两弹一星”精神蕴涵的价值导向,其鲜明反映出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新中国的“两弹一星”攻关研制工作是在物化基础极度薄弱和国际技术封锁掣肘的条件下起步的;从事该项工作的科研领军人物大多是当时世享盛名的物理学“翘楚”,他们学贯中西,始终秉奉“科学救国”之信念,力践“科学报国”之夙愿,踊跃响应祖国召唤,毅然放弃海外优渥的生活条件与光明的科研前景, 甘以土屋帐篷为家、愿与戈壁黄沙作伴,“干惊天动地事, 做隐姓埋名人”,筚路蓝缕,建功立业,以生命和心血铸就“两弹一星”精神丰碑。 “消散的蘑菇云,却是永远的爱国心。”[2]无可比拟的英雄气概、清澈至诚的爱国情怀,“两弹一星”科学家们正是秉承“爱国是信念,奉献是夙愿”的坚定信仰,始终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人民利益置于首位,“把崇高的科学事业与爱国、爱党、爱人民进行高度统一”[3],与祖国同呼吸、共奋进,才能够谱写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奋斗史上可歌可泣的感人篇章。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两弹一星”精神蕴涵的价值准则,其既由“两弹一星”决策背景的客观条件所决定,又是“两弹一星”研制事业所贯彻的基本方针。“天欲堕,赖以拄其间。”(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以“两弹一星”工程研制为外显指征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重大决策, 发轫于帝国主义武力胁迫、核大国核垄断与核讹诈兼及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4]等多重背景下,党中央立足国内外双重困境果敢决策,“自己动手,从头做起来,准备用8年时间,拿出自己的原子弹! ”为此,老一辈科学家以满腔赤诚赴使命,奋发图强、埋头苦干,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导弹试验基地在戈壁滩拔地而起,用简单的手摇计算机甚至算盘精算数据,以日用器皿作溶解炸药的仪器,靠原始土法提炼铀原料,最终造就了以“596”为代号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问世,填补了我国在重大国防尖端技术领域的空白,确立了我国独立拥有核武器的核大国地位,奠定了我国在国际舞台的地位,创造了“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征途中创造的非凡的人间奇迹”。[5]历史表明,关键领域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更讨不来。 “不管条件如何变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志气不能丢。 ”[6]关涉国家和民族重大利益的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现代工程前沿领域、颠覆性技术创新领域等,要持之以恒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致力突破重点领域“卡脖子”技术,努力占领世界高新科技发展前沿阵地,实现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的跨越式转向。
“大力协同、勇于登攀”是“两弹一星”精神蕴涵的价值规范,其生动体现着“集中力量办大事、集体智慧克难关”的制度优势与科学精神。 “两弹一星”研制工程是协同多要素、多环节、多部门一体攻关的高精尖国防武器研发系统工程, 其规模之巨、任务之艰、分工之繁、环节之密、技术难度之大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发展史之空前未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弹一星’成功,有赖于一批领军人才,也有赖于我国强有力的组织系统。 ”[7]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举国同心,共下“一盘棋”,来自全国各地老中青科研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工人及解放军指战员群策群力、协同攻关,建构起覆盖全国26 个部委、20 个省区市、1000 多家单位的科研攻关协作网、大型试验协作网、物资材料协作网,[8]使科技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有序流动,透视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特质,进而映射着当代中国发展前行的社会主义向度。
“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 ”[9]换言之,科技创新是“两弹一星”精神的核心指征,其体现着中国精神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前行的过程中与时俱进的现实需要。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以创新为导向的科学精神不仅指向于自力更生基础上的个体奋斗,而且体现于团结协作条件下的集体努力。 “两弹一星”精神时代展演的本真归旨,即在于民族成员基于民族精神之上的时代延拓,其所传递的精忠报国的赤子情怀、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坚定不移的崇高信仰等,既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场景中对爱国主义价值主线的传承与弘扬,又是在中华民族一体形塑进程中对民族精神价值意涵的丰富拓展。 概言之,“两弹一星”精神不仅讴歌着中华民族精神之“爱国忘我、甘于奉献”的价值主线,而且阐发着时代精神之“协同奋斗、勇于创新”的价值要旨, 为民族精神的时代发展注入崭新元素,为时代精神的培育弘扬明确价值导向,是当代中国精神的典型呈现。
二、“两弹一星”精神传承与践行的时代旨归
立足于民族国家价值诉求的现实投射,为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的主体自觉,明晰其价值意涵的时代指向,是“两弹一星”精神传承与践行的实践前提。 作为主体内在意志的外化演绎,任何一种精神均产生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实践。 在民族社会历时发展进程中,精神理念形成于民族成员的生活实践中, 也发轫于民族国家的奋斗历程中,其蕴含着民族社会一致认可的价值规范,集聚着民族成员共通的价值诉求和共同的愿景期盼。 作为当代中国精神的典型演绎和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历时构筑的重要版块,“两弹一星”精神承起于中华民族一体形塑的漫长历程中,相继于共和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实践图景中,催生于20 世纪70年代我国面临超级大国核讹诈和核恫吓的国际情境中。 “两弹一星”精神写照着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有力领导下为维护民族独立、 捍卫国家尊严、实现人民幸福而自力更生、 奋发图强之精神风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场景中,“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承与践行对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作为对“感觉到大家属于一个人们共同体的自己人的心理”[10]的自觉皈依,共同体意识是共同体成员共同性价值关怀和共意性价值诉求的意志凝聚,指谓将一个共同体中不同的个人团结起来的内在凝聚力。[11]作为多元族群在历时与共时并蓄之交融生活实践中所内生且不断聚合的共识性价值,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的是多元一体中华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之价值理念,是多元一体民族国家价值诉求的社会表达。 “每一种文化都以原始的力量从它的土生土长的土壤中勃兴起来,都在它的整个生活期中坚实地和那片土壤联系着。 ”[12]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呈现,“两弹一星”精神既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地域展演,也是中国精神的具体表达,其展现了中华民族勇于创新的气质禀赋和自强不息的精神面貌,也承载着民族成员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夙愿,因而在彰显地域文化特质的同时也凸显着由共同体所共创共享的普遍价值追求。 据此,立足于时代境遇揆褚,“两弹一星”精神价值意旨的时代投射,实质指向新时代场景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五个认同”的价值旨归。
作为民族精神与时俱进的价值表达,“两弹一星” 精神于文化——民族——祖国认同向度演进中, 提炼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共识。在民族共同体既定限域内,民族的文化身份关联其过去、现在和未来,指谓民族成员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身份追问和意义探寻;国家是民族政治实体的最高形式,也是民族精神的政治外壳,更是民族意志和民族命运的实然体系。[13]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展演,“两弹一星”精神承载着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共享的历史记忆、 共有的精神基因、共鸣的价值情感、共通的价值诉求,规制着民族成员身份认同的意义指向,导引着中华民族一体趋同的价值寻向, 进而链接着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曾在、现在和将在。 作为文化价值的核心体认,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创造出来的并成为该文化思想基础的东西。[14]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释义, 是其中最稳固且起着主导作用的重要内容,民族精神整体性上集中凸显着爱国主义的价值主线。 “两弹一星”精神所折射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对中国精神历时形塑的时代注解,既反映出民族精神在艰苦奋斗历程中的一脉相承,又注解着时代精神于努力奋进中的不断升华。 作为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在艰难奋进历程中的精神凝练,“两弹一星”精神生动展现着在超级大国“核平中国”之威胁恫吓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共和国前途和中华民族命运进取拼搏、 不懈奋斗的伟大历史主动精神,形象刻写着中华民族多元族群的文化菁华和共同利益,深刻体现出中华民族精神所蕴含的爱国主义价值主线在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场境中的当代延展,也最大程度地聚合着民族成员对社会主义国家归属认同的价值寻向。 “人们宁愿冒生命危险,放弃自己的爱,舍弃自己的自由,牺牲自己的思想,为的就是成为群体中的一员,与群体协调一致,并由此获得哪怕是想象的身份感。”[15]在现实性上,“两弹一星”精神所彰显的赤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坚定的理想信念、自力更生的民族品格、勇于担当的时代风貌、协同攀登的奋斗实践等,生动诠释着民族成员基于中华文化价值传统的中华民族一体构型与民族国家整体旨归,其于价值语境中终然指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识集聚。
作为时代精神现实演绎的价值延展,“两弹一星” 精神于政党——政治——国家认同向度演进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坚实的动力保障。 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价值主线的时代阐发,“两弹一星”精神生发于党领导中华民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之艰难历程中,其充分体现了民族成员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一致肯定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坚守,也由此隐喻着民族成员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忠诚追随和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心。 作为红色基因的典型呈现,“两弹一星”精神价值意涵的时代旨归, 必然指向与社会主流价值的契合融通,即基于马克思主义价值导引,重点阐发其精神意涵中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助力中华民族梦想愿景达致相一致的内容,特别要突出阐释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含括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等的意涵融通。 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主流价值表达,在导引着中华民族整体于中国共产党核心领导下协同攻关夺取“两弹一星”历史伟业伟大胜利之同时,也注解着民族成员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绩效的充分肯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诠释,其核心意涵集中凝练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价值要求。 作为多元一体中华民族价值共意的高度集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民族共同体之共通的价值追求和共同的利益诉求,指引着民族国家当代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也生动诠释了民族成员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自觉坚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认可与肯定。 可以说,正是马克思主义信仰赋予了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精神境界,也恰恰是社会主义制度给予了中华民族崇高的精神追求。 据此,“两弹一星”工程研制的成功实践,实然刻写着在中国共产党核心领导下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利益诉求的一致达成,真正反映了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坚定决心与信心,确证着民族成员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心理皈依,从主体视域出发夯实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根基。
三、“两弹一星”精神传承与践行的时代展演
立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指向,基于民族地域生活场景中的价值诉求,强化其价值意涵的弘扬传播与自觉展演,是“两弹一星”精神传承与践行的现实命题。 马克思强调:“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 ”[16]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场景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强化“两弹一星”精神蕴涵的弘扬传播,以其精神意涵的价值阐发,切入民族成员的生活实践,丰富价值意涵具象展演的载体形式, 自觉地创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情境,是“两弹一星”精神传承与践行的应然指向。
坚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强化其精神蕴涵的弘扬和传播,是传承和践行“两弹一星”精神、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础。 作为中华民族整体价值共意的具象承载,“两弹一星”精神酝酿并生成于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历史进程中,深刻体现了民族共同体对民族国家发展前行之社会主义向度的执着追求,是中国精神历时演绎的时代注解,其在价值维度上始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 “在任何一种文化体系中,价值观都扮演着文化核心的角色,决定着文化的根本性质、基本气质与深层意义世界。”[17]作为中国精神核心价值的当代表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个人维度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与“两弹一星”精神所体现的爱国敬业、整体至上、团结进步、和谐稳定等价值诉求融通契合,是“两弹一星”精神时代传承的原则遵循,因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18]。 据此,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必须坚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弘扬和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尤其要加强弘扬和传播“两弹一星”精神价值意涵中热爱社会主义国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达成而奋斗奉献、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然达致而协作登攀等符合时代发展和实践要求的内容,通过社会主流价值理念对民族成员生活实践的行为规范,推动价值共识的时代凝聚,强化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认同和归属自觉。
以“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承与践行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深化其价值意涵的具体展演与自觉践行, 将其有效融入民族成员的生活实践中。作为“具有坚强的主体性格自由自在(尽管只是形式地)的个性”(黑格尔语)存在,[19]精神理念行为导引的主体自觉定位着民族成员价值诉求的理性抉择,诠释着民族共同体价值标准的社会推崇。 基于民族成员的现实需求,在生活实践中深化“两弹一星”精神蕴涵的价值展演,有助于彰显其时代魅力和现实价值, 是推动其传承与践行的有效途径。在新时代场景中,“两弹一星” 精神的传承弘扬,首先, 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时代阐发相融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精神的根基和源泉,其内括的传统美德、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不仅滋养着“两弹一星”精神的价值意涵,而且是其时代阐发和展演不可背离的文化基因。 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作为民族精神稳定性价值主线的爱国主义, 是联结中华民族共通价值的精神纽带,其具体性、历史性之本真属性要求“两弹一星”精神于时代场域中的接续传承,必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相契合。 其次,要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时代传承相链接。 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历时传承的具象呈现,“两弹一星”精神价值意涵的弘扬传播,应基于横向视角强化对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其他精神的时代阐发,基于纵向视角加大对各类精神背后所隐喻的一以贯之的价值主线的整体阐释,并在此基础上,依托多元载体形式和技术手段,使得特定地域范围内的红色文化具象呈现形成集聚联动效应, 在再现民族共有历史记忆的过程中,营造环形或线形的持续性价值冲击情境,在沁润民众心灵、砥砺民众品格的同时,凝聚民族成员价值共识, 为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建有利的社会基础。
以“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承与践行有效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丰富其价值意涵的具象化展演形式,强化其价值导向的主体自觉。 从生活化切入弘扬与传承“两弹一星”精神的价值意涵,必须丰富其具象化展演层次,要推动展演形式的多样化,实现社会展演常态化、价值展演普及化、学校展演拓展化等有机统一。 基于社会展演维度,“两弹一星” 精神的传承发展必须适应媒介化发展需求,将其蕴含的价值指向诉诸社会风范。 “两弹一星”精神价值意涵的弘扬,要综合运用多种融媒体手段和以“5G+AR”为导向的新技术手段激活文化符号的价值指征;充分利用“两弹一星”关涉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先进人物典型事例等教育民众、强化认知;积极举办“两弹一星”关涉主题的交流宣介活动,统筹多方力量,营造“两弹一星”精神价值传承的社会氛围。 基于教育展演维度,“两弹一星”精神价值传承应牢牢把握教育阵地。 作为精神文化传承和再生产的重要方式,教育是“两弹一星”精神时代弘扬发展与主体践行不可或缺的路径,必须深化民族成员对“两弹一星”精神意涵价值指向的理性认知,将其精神意涵的弘扬传播融入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四史”教育等教育实践;依托革命纪念馆、党史馆、博物馆等,依靠新技术手段激活文化资源,以教育方式的创新和教育内容的拓展,引导民族成员养成传承与践行“两弹一星”精神的自觉,进一步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20]作为红色基因的地域承载, 如何在民族国家社会发展的时代境遇中升华“两弹一星”精神传承与发展的价值意旨,在民族地域空间场景中强化其价值指向的时代旨归,在民族成员生活实践中彰显其价值意旨的现实引领,是“两弹一星”精神传承与践行不容回避的实践考量。 基于民族地域社会的发展实际考察,必须进一步深化“两弹一星”精神价值指向的主体映照,关切其价值旨归的地域投射,强化其价值意涵的时代展演,并据此凝聚“五个认同”的价值共识,增强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归属认同的心理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