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统一战线凝聚政治共识的多维互嵌机制构建
2023-04-17王清华
王清华 梁 栋
(1.山东大学,山东青岛 266237;2.济南大学,山东济南 25002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统一战线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1]39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基础是达成共识,尤其是政治共识。因此,可以说凝聚政治共识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基础与动力。新时代社会结构、利益格局、价值观念、社会思潮渐趋分化多元,凝聚政治共识面临着动力弱化、环境复杂、方向分散、范围扩大和方法单一的现实挑战。作为执政党和国家的政治优势与制度体系,统一战线具有凝聚政治共识的职责与功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上,如何科学把握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历史方位和使命任务,持续有效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与优势,凝聚社会成员及团体的价值、制度与政策共识,消解现代化与社会稳定之间的张力,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凝心聚力,已成为极具紧迫性的重要课题。
一、凝聚政治共识是统一战线工作的中心环节
政治共识是一种系统性和结构性的观念存在,是政治秩序的要素之一,呈现价值、制度与政策三个层次,体现为社会成员及团体对政治体系中的基本政治价值、理念、目标、结构、程序、政策等要素的认同。当代中国政治共识在价值理念、制度结构和政策过程维度逐渐形成,同时存在时空与主体不同组合的复合现代性特征。统一战线是做人的工作,是党的特殊的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其重要意义在于广泛凝聚共识、凝聚人心,不断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因而,可以说政治共识是统一战线存在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凝聚政治共识是统一战线工作的中心环节。
(一)当代中国政治共识的具体意蕴
近代以来,支配中国两千余年的“政治一元主义”的政治共识逐步解构,其后“脱颖而出并取得支配地位的是‘三民主义’”[2],直至1949 年“三民主义”为“社会主义”政治共识所取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所需凝聚的政治共识关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基础内容,包括“何为人民的共识”“对人民当家作主的共识”“如何发展才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共识”[3],涵盖权力归属、权力行使与国家建设三个维度。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体制转型,我国民众政治价值观呈现出明显的群体差异特征。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主导的政治共识日趋完善,在价值理念、制度结构和政策过程维度形成较为完整的话语体系。从价值理念看,党先后提出“四项基本原则”“四个坚持”的改革经验和“十个坚持”的历史经验等,并逐步形成系统的政治价值、政治理念和政治目标。从制度结构看,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治理体系的包容性,实现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从政策过程看,着力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定公共政策人民性的价值取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1]37。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的物质基础更为坚实、制度保证越发完善,政治共识形成的社会与政治基础已经具备。然而,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社会转型、市场化改革和互联网发展等因素的耦合作用,使得我国政治共识呈现传统性与现代性、一致性与差异性、阶段性与发展性并存的特点,同时面临政治共识凝聚动力弱化、环境复杂、方向分散、范围扩大和方法单一等现实挑战。因而要求以政治包容取代政治排斥,以求同存异取代“清一色”。因此,可以说建构包容性政治与实现差异性团结,已经成为新时代提升我国政治共识凝聚力的有益探索。
(二)新时代统一战线凝聚政治共识的内在机理
“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4]归根结底,统一战线是做人的工作,是党的特殊的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重要意义在于广泛凝聚共识、凝聚人心,不断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统一战线凝聚政治共识具有包容性、合理性等特征,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顺应经济社会多元结构演化趋势,发挥统一战线凝聚社会与国家政治力量的治道价值[5],“凝聚共识是贯穿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主线任务”[6],“能否凝聚共识是统一战线能否发挥作用的生命线”[7]。可以说,“共识特别是政治共识是统一战线存在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统一战线各方面成员共同行动的规范和指引”[8]。
1.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心是最大的政治”这一命题是中国传统民心政治的时代发展,同时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9]128从理论层面看,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0]287,因而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从历史层面看,中国共产党建党百余年来,始终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贯彻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实践层面看,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利益格局、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日趋分化多元,如何最大限度凝聚共识、凝聚人心,开创新时代新征程团结奋斗的局面,业已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极具紧迫性的重要课题。
2.统一战线是做人的工作。“统战工作是党的特殊的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11]154,除具备典型的政治属性外,还呈现出特有的情感属性和共识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说到底,统一战线是做人的工作,搞统一战线是为了壮大共同奋斗的力量。”[12]562统一战线因团结而生,靠团结而兴。统战工作的实质是团结人的工作,即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如何团结国内外力量,将不同群体“组织起来”,关键在于达成政治共识,真正筑牢共同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统一战线内部构成日趋复杂,统战工作所团结力量的重点为党外代表人士,因而区别于一般意义上党的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要求在工作过程中掌握规律、坚持原则、讲究方法。概而言之,统一战线是凝聚共识的包容性政治结构,统战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思想政治工作,目的在于广泛凝聚共识、凝聚人心,不断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3.统战工作是艺术性要求很高的工作。“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13]189统一战线是一门科学,同时讲求很强的工作艺术。“工作艺术就是要善于联系群众、发动群众并依靠群众,善于同敌人做斗争、特别要善于对付那些狡猾的敌人,善于争取一切可能争取的人、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人去反对主要的敌人。”[14]121可以说,统战工作的前提是正确区分敌我友,进而发展自身、团结朋友、分化敌人。进一步而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无论是统一战线‘五大关系’,还是统战工作统摄的十二个方面,都是以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凝聚政治共识为根本前提的”[8]。因而,统战工作的艺术性既体现为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战略性与策略性的统一、团结性与斗争性的统一,也体现为制度化与人格化的统一。具体而言,统战工作中的制度与人格相互构建、共识与行动相互依托,“统一战线作为一种综合的国家制度,包含复杂的制度体系”[15],而且注重工作方式方法的艺术性,以及人格化和精细化的共识凝聚与情感互动。
二、统一战线是凝聚政治共识的包容性政治形态
包容性政治是对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学理性表达,建构包容性政治的基础是凝聚政治共识。统一战线凝聚政治共识是结构、过程与功能的复合体系,结构、过程与功能互嵌互构。具体而言,结构与过程塑造功能,功能反哺结构与过程,过程是结构与功能的中介机制。因此,可以说构建多维互嵌机制是优化结构和拓展功能的有效路径。
(一)新时代统一战线与包容性政治
包容性政治是指“某种政治体系涵盖和协调政治共同体内部各利益主体之需求的性质和能力,以实现其特定的历史政治任务”[16]100,这是对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学理性表述。作为特殊政治联盟的统一战线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呈现出“同心圆”的结构性特征,兼有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新时代建构包容性政治的要义是“在一个渐趋多元的社会中坚持和贯彻一元政治领导”[17],其基础是广泛凝聚多元社会政治共识,要求正确处理一致性与多样性的关系,达成促进政治团结与有序参与的目标,进而“系统扩大对差异性社会类别的制度整合度”[18]。
统一战线因团结而生,靠团结而兴。统战工作通过观念调适、组织嵌入和资源下沉,增强新的阶层、新的群体、新经济和新社会组织及自由流动资源与国家体制的关联度,实现多元社会的差异性团结,提升执政党和国家对社会的统合程度,扩大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基础。在政党—国家嵌入多元社会、提升政党—国家能力的过程中,如何更好维护政党—国家的自主性,实现政党—国家与多元社会的良性互动和双向赋能,业已成为建构中国特色包容性政治的着力点。换言之,新时代建构包容性政治的基础和前提是广泛凝聚多元社会的政治共识。统一战线具有凝聚政治共识的制度结构和运行机制,持续发挥实现柔性社会稳定的政治效能。
本文将沿着“结构—过程—功能”的分析框架,着力探讨统一战线凝聚政治共识的系统结构、运行过程与治理功能。具体而言,“结构是过程的组织基础;结构与过程共同塑造了治理体系的核心功能;功能本身对结构与过程具有反哺作用,能够保障结构与过程的调适与优化”[19]。
(二)统一战线凝聚政治共识的结构
统一战线凝聚政治共识的结构是指包括构成要素、组织体系和制度结构在内的系统环境。就构成要素而言,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联盟。就组织体系而言,统一战线凝聚政治共识的组织体系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涵盖中国共产党的政党组织及其外围组织机构。就制度结构而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等共同构成了统一战线凝聚政治共识的制度结构。这一系统结构的价值在于为统一战线凝聚政治共识的过程供给规则、协调资源、配给人员、搭建平台,使得统战部门及团体在法律与制度的框架内依托不同平台,运用多种资源,推动多元政治主体达成共识。
(三)统一战线凝聚政治共识的过程
统一战线凝聚政治共识的过程是统战部门及团体遵循规则、运用资源、拓展方法,以增进社会政治认同的运行机制。在政治过程维度,统一战线凝聚政治共识的机制包括联谊交友、民主协商、政治吸纳、价值引领、共识教育和政策调整等。不同机制的运行过程需要秉持共同的原则,即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不断巩固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巩固和发展团结、奋进、开拓、活跃的局面。在政治发展维度,从历时性视角看,统一战线凝聚政治共识是一个渐进过程,价值共识、制度共识与政策共识依次推进,渐进凝聚广泛政治共识;从共时性视角看,当代中国政治共识呈现出时空与主体不同组合的复合现代性特征。当前,统一战线凝聚政治共识的过程面临机制更新速度较慢、协同程度偏低、思维方式单一、以及统战合力不足等困境。因此,统一战线凝聚政治共识机制运行过程的适应性转型显得尤为重要。
(四)统一战线凝聚政治共识的功能
结构与过程决定治理体系的功能。统一战线凝聚政治共识的结构具有系统性和广泛性,其过程涵盖引领、吸纳、协商、整合和动员等机制,具备增强政治认同、发展人民民主与实现社会团结的功能。具体而言,首先,要增强政治认同。政治认同是国家认同、历史认同、价值认同、制度认同与政策认同的复合结构,政治认同的形成依托理念、情感和利益三重基础。政治共识则是政治认同的理念基础,因而统一战线凝聚政治共识是形成政治认同的基础性工程。其次,要发展人民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以合作原则取代制衡原则,以一致标准取代竞争标准”[20],统一战线凝聚政治共识的结构及过程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与机制内在契合,在民意聚集、政治吸纳、权利实现、民主协商与社会整合等领域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最后,要增进社会团结。社会团结的形成与延续有赖于利益均衡基础上的政治共识,“统一战线中的团结联合,不是基于权力威势,而是基于共同的认同、相互的尊重和利益的互惠”[21]15。因而,统一战线凝聚的政治共识成为社会团结形成与延续的基础性要素之一。
三、新时代统一战线凝聚政治共识的多维互嵌机制
统一战线凝聚政治共识是组织领导、政治整合、理论创新、利益协调和政治沟通等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新时代统一战线凝聚政治共识结构的优化与功能的拓展,要求形成一种切实有效的多维互嵌机制,这一机制的运行旨在实现差异性团结与包容性发展。
(一)协同型组织领导机制
统一战线凝聚政治共识所涉主体多、领域广,应当形成“一核多元”的工作机制,要求强化执政党权威塑造以发挥核心引领作用,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以形成多元协同机制,树立系统性与全过程理念以更新统战工作思维。首先,要塑造和巩固执政党权威,这是凝聚政治共识的基础。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其塑造权威性的重要路径。其次,大统战工作格局的内涵是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有关方面各负其责,实质是党委统一领导下的协同联动的治理实践,其中不同成员单位分工明确、目标一致、资源共享、形成合力,在制度、组织和机制层面确保大统战工作格局的有效运转。最后,统一战线内嵌和贯穿政治体系与政治过程之中,从横向维度看,统一战线嵌入我国政治体系之中,旨在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和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从纵向维度看,统一战线贯穿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全过程之中,因而要求以系统思维和全过程理念整体性推进统一战线凝聚政治共识的进程。
(二)复合型政治整合机制
政治共识是政治秩序的要素之一,政治秩序的运行与维持“需要确定的、稳定的、具有普遍社会认同以及相应规约力量的制度体系”[22],要构建适应社会结构变化的复合型政治整合机制。首先,在整合范围上,坚持选择性整合与服务性整合相协调。选择性政治整合面向党外代表人士,具有精准、高效的特征,但同时存在影响社会公平和政治参与失衡的隐忧,因而需要以服务性政治整合为补充,推动社会政治资源向基层下沉,进而实现构建均衡秩序目标。其次,在整合方法上,坚持制度化关联与情感化互动相统一。政治吸纳与联谊交友是统战工作主要方法,通过政治吸纳实现统战成员与党政体制的制度化关联,依托联谊交友实现统战成员与统战干部的情感化互动,实现理性属性和情感属性之间的互动与平衡。最后,在整合力度上,坚持刚性政治原则与韧性社会空间相结合。善于把方针政策的原则性与对策举措的灵活性结合起来,求同存异、聚同化异,达成政治领导与社会活力的动态平衡,实现政党—国家与多元社会的良性互动。
(三)发展型理论创新机制
社会转型为理论创新提供动力与空间,理论创新的表征是政治话语的转换。政治话语承载了社会政治生活及信息的表述,是达成社会政治秩序共识的中介要素。转型社会中共识的达成要求政治话语包容性调适和复合式传播。一是就重点领域而言,新时代统一战线领域政治话语转换的重点在非公经济领域与党外知识分子领域,关键是平衡路径依赖与制度创新的关系,使得传统思维惯性得到合理有效控制。二是就理论特征而言,政治话语注重理性与逻辑,致力于实现政治性与学术性相统一,要求政治话语的学理性与兼容性并重,进而建构包容性政治的社会文化基础。同时,政治话语的转换是中国共产党理论体系累积性变迁的一个环节,应当注意不同时期政治话语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三是就宣传过程而言,运用多元媒介与方式,涵盖多领域,联结多主体,实现政治传播与协商民主的有效衔接,则是新时代增进制度与政策共识的有效传播路径。此外,针对党外人士的共识教育也是凝聚政治共识的重要环节。
(四)制度化利益协调机制
坚持尊重、维护和照顾同盟者利益是统一战线工作的原则之一。统一战线中的政治共识凝聚基于利益的互惠,因而制度化利益协调机制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社情民意工作是制度化利益协调的基本点,数字化改革则是加强社情民意工作的着力点,“打破职能部门之间的传统壁垒和利益屏障,克服信息孤岛,建设统一的数据库,形成统一信息流,通过内部资源、工作责任、部门职能的再分配、新整合来实现整体性政府的目标”[23]。另一方面,培育社会资本畅通组织化利益表达途径,有助于提升利益聚合与表达的有效性,从信任、规范、社会网络等维度增加社会资本存量的积累,提高社会凝聚力,培育宽容精神,形成和谐稳定秩序,进而推动实现柔性社会稳定。
(五)协商型政治沟通机制
政治沟通是一种社会政治信息传递与反馈机制。良好且健全的政治沟通有益于增进政治共识与政治认同,进而有助于构建可持续社会稳定机制。首先,要建立健全知情与反馈机制。增设讨论交流、协商对话的平台和机会,为各民主党派、各界代表人士知情明政与参加政治协商创造条件。其次,要拓宽政治沟通的渠道。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推进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建立健全政治协商成果的运用与反馈机制,提升政治协商效能。再次,要促进政治沟通制度化。“结对交友”是统战工作的优良传统和有效机制,有助于广交深交党外朋友,既是中国科层制情感属性的重要体现,也是新时代政治沟通制度化的表现形式。最后,要拓展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渠道。在基层试点推广“集思广益型”与“共识型”决策模式,进而“创造社会平等、自由、有序地表达意见、要求和愿望的组织空间和政治空间”[24]206。总之,实现政治沟通的常态化、多渠道和制度化,兼顾政治引领与政治表达,在有序政治参与过程中形成政治共识。
四、结语
发挥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政治作用是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之一,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基础是政治共识的凝聚。新时代我国政治共识的凝聚历史惯性与新兴趋势并存,呈现出时空与主体不同组合的复合现代性特征,因而在凝聚政治共识过程中要求建构包容性政治与实现差异性团结。在一定意义上,统一战线是凝聚政治共识的包容性政治形态,统战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特殊群众工作,二者聚集于渐趋多元社会中坚持和贯彻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
统一战线凝聚政治共识是结构、过程与功能的复合体系,其中协同型组织领导机制、复合型政治整合机制、发展型理论创新机制、制度化利益协调机制和协商型政治沟通等多维机制的互嵌,助力实现差异性团结和包容性发展,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力量。应当承认,构建统一战线凝聚政治共识的多维互嵌机制是一项长期工程,并非一日之功,也非一劳永逸。伴随着历史方位与社会结构的变化,统一战线凝聚政治共识的主体、客体、动力、范围、方向和方法也会随之发生相应调整。因此,“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广泛凝聚共识,广聚天下英才,推动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高质量发展”[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