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从旧“世界大同”到新“人类命运共同体”农业伦理观的异同
——“自给自足”与“共给共足”

2023-04-17主持人任继周院士

科学经济社会 2023年6期
关键词:伦理学命运共同体

主持人:任继周 院士

自从人类社会诞生以来,多种样式的热战和冷战轮番上演,从渔猎社会,到农业社会,再到工业社会,愈演愈烈;以邻为壑,损人利己,以凌霸世界为自豪,近代甚至出现了以杀人为职业的特大工商业系统。当下的世界,俨然一副乌云压城、世界末日的恐怖景象。

我们梦想的“世界大同”,未来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只能是空中楼阁吗?不,我坚信,我们人类文明的蜕变前行势不可阻挡。“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们应该达到、可以达到、必然达到的鹄的。

我多次重复说过,我到甘肃来,是我本人的幸遇,也是草业科学人的幸遇,这里文化经济不够发达,看起来很落后,但它汇聚了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陆荒漠、山地复合生态系统和亚热带的自然特色。生态系统纷纭杂陈,自然资源类型丰富多彩,是难得的资源宝库。

现在看来,伴随人类文明的进步,我国西部丰富的生态类型也是研究人文科学,尤其是农业伦理学的宝库。这里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区,它们纷繁多样的生存方式,首先反映于农业。地境与农业关系密不可分。其中富含农业伦理学启示。

例如放牧畜牧业有季节性转场的习俗,这就是截取不同地境的生境适宜条件,摒弃不利因素,建立畜牧业的放牧系统单元,适应常年、永续发展,从而建立各自常态的农业伦理系统。更进一步启发我们联想到候鸟的迁飞、动物的冬眠、种子的休眠期和春化等,提出时间地带性的理论。时间地带性是生物适应自然的伦理学依据。人类在各自所处地境,依据时、地、度、法的多维结构,建立了获取生存资料(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内含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我们细察各个民族的俗习节日,无不映射农业伦理学的影子。

一切生态系统都是开放的,具有本然对外关联的系统耦合功能。每一次系统耦合,都是一次生产效率和伦理关联的升级。人类通过难以计量的系统耦合,和伦理关联的不断升级,最终将地区不同、地境各异的人类社会连缀为地球的整体,即所谓“地球村”。

华夏民族在早期的农业社会,就诞生了“世界大同”的理想,梦想建立一个“有福共享,有难同当”“自给自足”的美好世界,我们引为骄傲。但这只能是封闭的小农经济社会的幻想。“自给”与“自足”总是长短不一、难以并立的瘸腿,即使在原始农业社会,也需“日中为市”,在家庭间或小范围地区间调节有无。随着文明的进步,两腿长短之差越来越凸显。我们应摒弃“海内即天下”和举国所需无所不有的自大心态和小农经济长期养成的“自给情结”,大开国门,通过海内外系统耦合,在保证战略物资安全前提下,实现 “共给共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世界农业资源建设世界农业。从“自给自足”的旧“世界大同”到 “共给共足”的新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有路径可循,实实在在,举目在望的。

请允许我再唠叨几句,“自给”是任何生态系统生存过程的必然,没有哪个社会系统放着自己的产品不用而去购买外来产品。农业生产也不例外。但过度的“自给情结”,强不能以为能,则伤害自然资源,有损经济效益,导致经济、生态双受损。这类违反农业伦理学 “度之维”原则,为智者所不取。而这恰恰是我们常见的伦理失误。

以“共给共足”为原则,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之日,就是我们向往的生态文明到来之时。生态文明的农业伦理学必将相偕而来。

让我们满怀信心,翘首以望,奋力向前,迎接生态文明早日到来。

猜你喜欢

伦理学命运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开拓·前沿·创新与学科建设——简评《中医生命伦理学》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命运秀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