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平:用成果刷新煤矿安全用电“新高地”
2023-04-17隋萌
隋萌
浩瀚无比的世界史,一次又一次昭示着发明创新的重要性,人类离不开发明,世界离不开创新,尤其是在我国步入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时期,发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近日,64岁的山西全安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务院特贴专家郭春平收到欧亚专利正式授权文件,从2023年2月17日起,他的新发明“接地电阻在线实时监测监控技术”获得“一带一路”国家亚美尼亚等八国专利权,这是继去年8月该项发明获得美国专利权之后的又一新成果。回顾郭春平走过的发明创造之路,虽艰难曲折,但也为他带来成功的喜悦。
煤矿安全“入心”
郭春平,1959年出生于山西平遥一户普通农家,上学时正赶上文革,这段不寻常的求学历程锻炼出他坚韧不拔的意志。高中毕业后,郭春平因无法继续深造而成为回乡知青,作为村里的主要劳动力参加极其艰苦的农业生产劳动。尽管白天劳动已疲惫不堪,但每到深夜他还坚持在煤油灯下看书自学。
功夫不负有心人。国家恢复高考后,郭春平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考上大同煤校(现大同大学)学习矿山电气专业。1980年,郭春平毕业后被分配到国企汾西矿务局(现山西焦煤汾西矿业集团),他主动请缨去当时条件最艰苦的柳湾煤矿工作,开启“科技之旅”。
时至今日,郭春平仍常常想起他到柳湾矿第一天晚上听到的哭喊声。报到当天,接待人员热情地将他安排在招待所住宿,晚上十点左右,楼道里突然传来哭喊声。后来得知是井下发生触电事故。
这种哭声深深地刺痛了郭春平的心,以致几十年不能忘记:“当时我就想,爱迪生发明灯泡,照亮了人间;而我要搞一项发明,造福煤矿安全。”
科研攻关“用心”
上班之后,郭春平在工作之余搜集各种矿难资料,仔细分析灾难发生的原因、概率,终于得出结论:“虽然《煤矿安全规程》明文规定井下不得带电检修、不得搬迁电气设备、电缆和电线,检修或搬迁前,必须切断电源。但由于井下缺少技术装备的保障,仅靠人员的自觉性,违反规程的操作时有发生,很多重大事故就是因为违章带电作业产生电火花引爆瓦斯所致。”
循着防范灾难的思路,设计图纸,试验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失败再重来……那段时期,他满脑子都是图纸零件,吃饭睡觉也在想。历时数年,郭春平终于发明出“开盖传感器”系列产品及控制系统,实现了开盖报警、开盖断电、开盖闭锁,防止非专职人员擅自开盖操作的技术革新,填补了国内外电气安全领域一项空白,受到国家安监总局嘉奖。
“开盖传感器”在市场也叫“三开一防传感器”,一经推出就成为国家重点新产品,紧接着郭春平又着手发明创造了“智能抗违章保护技术系统”及“智能远方漏电试验装置”等商品,至此,从技术上彻底补齐了煤矿井下供电系统各个“抗违章短板”。
如何将抗违章技术进行科技成果转化?郭春平秉承“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精神,带领团队全力以赴,在山西省45万台井下设备安装使用抗违章技术装备。经原山西煤监局认定为:取得最少减少死亡20余人的效果。抗违章技术系统1.0~4.0系列技术产品总销售额达2亿多元,缴税2000多萬元,为煤矿总节支约6.75亿元。到目前为止,共产生经济效益8.95亿元,能降低约一半的机电事故。为防范和遏制违章带电作业引发瓦斯爆炸事故作出重要贡献!
创新创业“走心”
1999年,借着国家鼓励国企技术人员创办科技企业的东风,经汾西矿务局同意,郭春平凑了5.45万元作为注册资本,在介休创办了山西全安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开启了“为安全服务,为安全贡献”的创业梦想。
山西全安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虽然是小微企业,但有郭春平这样一位精通煤矿机电安全技术的发明创造型人才,又熟悉标准知识,比其他小微企业更具优势。充分考虑了自身实际情况后,郭春平把机加工外委给了其他资质企业,自己的公司只控制研发、销售及涉及安全的产品部件生产,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郭春平将这种发展模式形象地比喻为“骏马拉小车”,他说科技小微企业是“小车”,科技人才就是“拉小车”的“骏马”。
郭春平没有把“做大”作为发展目标,而是提出要努力打造“精专特新”企业。他根据自身经验提出,科技型小微企业只有依靠“人才、专利、标准”才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作为企业的科技带头人和专利发明人,他尽可能参加各种学习培训,千方百计提高自身素质。参加工作40年来,郭春平累计投入约600万元的学习费用,不断“挤时间”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在他56周岁时经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推荐,被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录取,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获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这些年来,凭借这种执着和坚持,郭春平发明并带领团队创造了“违章行为识别AI技术系统”“抗违章传感器”“防治带电作业及瓦斯爆炸的智能抗违章保护技术系统”等40余项专利技术产品,这些成果频频刷新着这一领域的创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