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参与乡村振兴的价值、困境与优化路径
2023-04-16田钰燕
田钰燕
桂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1 问题的提出
202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提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2021 年5 月10 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指出,要促进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1]。同时,学界对乡村人才振兴也给予了特别关注,尤其是对不同类型的人才。例如,新乡贤是参与和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2],充分吸收大学生回乡就业创业是破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人才瓶颈的重要出路[3],新农人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4],城归精英是引领乡村人才振兴的关键力量[5],县域中的青年精英群体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6],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对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7],等等。
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除了新乡贤、大学生、新农人、城归精英、县域青年精英和乡村教师是乡村振兴的人力资源外,老年人作为乡村社会常见的主体,也是我国乡村振兴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可以说,助推乡村振兴离不开老年人的积极参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截至2020 年11 月1 日,全国人口中60 岁及以上人口约2.64 亿人,占比18.70%,与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上升了5.44 百分点[8],其中60~69 岁的低龄老年人口占55.83%[9]。由此可见,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大,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大。但从数据来看,我国老年人口虽然较多,但有1/2 以上是低龄老年人,约1.47 亿人。2021 年11月18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鼓励老年人继续发挥作用,把老有所为同老有所养结合起来,完善就业、志愿服务、社区治理等政策措施,充分发挥低龄老年人作用[9]。
如何充分合理地开发老龄人力资源服务乡村振兴,已成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急需解决的问题。当前,较多学者研究了老年人参与乡村振兴的途径。黎明奇[10]以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雨敞坪镇为例,探讨了老年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重要价值,并提出挖掘老年新乡贤潜力的路径,即提高重视程度、提供政策保障、加强监督引导。孔凡飞等[11]基于社会工作的视角,探讨农村老年人参与乡村振兴的途径和条件,认为农村老年人可通过传承推广乡村文明、成立乡村建设和娱乐服务团队,通过“互联网+”参与农业生产与销售助力乡村振兴。刘沛[12]分析了农村地区老年人参与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提出通过对老年人进行农业技能和乡村社会认同的教育培训、构建老年人参与乡村治理的多种渠道、指导老年人正确使用互联网等路径,促进老年人参与乡村振兴。笔者基于现有研究,系统分析老年人参与乡村振兴的价值、困境与优化路径。
2 老年人助推乡村振兴的时代价值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之“全面”,从主体上讲,需要各类社会主体积极主动参与。老年人中有许多人身心健康、精力充沛,且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拥有政治优势、威望优势、资源优势和组织网络优势,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他们在传承乡村文化、见证乡村历史、维系城乡代际关系[13]、乡村治理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为乡村振兴贡献极大的力量。
2.1 有利于助推乡村产业发展
截至2020 年11 月1 日,我国老年人口有2.64 亿人,其中低龄活力老年人约1.47 亿人,占总人口的1/10[13]。大部分老年人长期奋斗在教育、科研、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和农林牧渔等行业,具有经验、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优势,有强烈的社会活动参与愿望,可以在乡村产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老年人能利用经验、知识、技能、社会资本、威望等优势,促进乡村各类专业协会或经济合作组织建设[14],带领村民助力乡村振兴,实现老有所为,助推乡村产业发展。例如,重庆市黔江区金溪镇长春村65 岁的腾树文、67 岁的腾树长、71 岁的陈正文一起创业,成立了顺青颉桑蚕股份合作社,村民以土地入股方式加入合作社,不仅盘活了撂荒地,而且使入股村民得到分红,并为留守老人提供了工作机会[15]。3 位老人既体现了自身价值,又促进了当地桑蚕产业发展。
2.2 有利于促进乡村人才回流
老年人参与乡村振兴不仅可以体现老年人的价值,实现老有所为,而且能凝聚代际合力,吸引中青年农二代、农三代返乡创业,助推乡村人才发展。老年人是家庭的宝贵财富,是乡村社会最坚定的守望者,是乡土文化与外界环境的情感桥梁[16],是漂泊他乡游子们的牵绊,他们能通过情感、威望和技能等方式吸引中青年人返乡就业和创业。“秦巴奶奶秦巴忆味”抖音号运营者张万露,初中毕业后就去广东省务工了,随着爷爷奶奶年龄增大,他决定回乡工作,陪伴爷爷奶奶。一次偶然机会,他将爷爷奶奶挖魔芋的视频上传抖音,获得很多网友好评。于是,他抓住机遇,将“秦巴奶奶”注册成商标,以祖孙三人的温馨生活为题材创作短视频,运营“秦巴奶奶秦巴忆味”账号。他还建立了电商物流配送中心,大力推广安康市特产,为乡村建设贡献了力量[17]。
2.3 有利于建设乡村文化
建设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老年人不仅是乡村社会的守望者,还是乡村文化的建设者。一方面,老年人能助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长期生活在乡村的老年人最熟悉乡村历史记忆、传统手工艺和风俗礼仪,是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86 岁老人龙二凤是湖南省花垣县边城镇磨老村苗绣传承人之一,其每天都在堂屋用架子编出一条条展现苗族人传统文化的花带。为了将苗族传统手工艺传承下去,老人经常会把自己编的花带送给喜爱苗绣的人,且只要有人愿意学苗绣,她都会耐心教学[18]。另一方面,老年人能助推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例如,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广纳镇石庙村的73 岁老人祝君为弘扬传统文化,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拿出自己的积蓄,并动员3 个儿子投资10 万元,将自家房屋改建成村里的文化院。文化院内配有健身器材、音响设备、各类书籍等,供村民开展锻炼、唱歌、跳舞、看书等活动。石庙村三社社长徐卓说,自从村里有了文化院,村民的文化活动丰富了,村里的风气也正了,夫妻之间、邻居之间关系更加和谐了[19]。
2.4 有利于加强乡村治理
老年人作为乡村社会常见的主体,是社会的宝贵财富,直接关乎乡村治理成效[20]。一方面,老年人能助力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治理主体多元化是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的基本要求。大部分老年人时间多、闲不住、热情高,引导这部分老年人参与村级治理,可监督村级事务公开,促进村级组织有序运转,从而助力乡村治理水平提升。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雍川镇杨柳村成立了老年理事会,让部分辈分高、有威望、想法多的老年人参与乡村事务决策和治理;但凡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事,都让老年理事会全程参与“四议两公开”过程。同时,村里以网格为管理单位,一个网格15 户,村管组,组管网格员。大部分网格员都是老年理事会成员。这不仅增加了重大事项决策的透明度,而且提升了老年人的参与度,增强了全村的凝聚力。短短几年,杨柳村就把后进村变成了先进村,把“空壳村”变成了壮大集体经济的示范村[21]。另一方面,老年人能助力提升乡村治理效率和效果。相比年轻人,老年人免费或低报酬参与村里保洁、绿化养护等事务的意愿和热情更高,这可以减少治理成本,提高治理效率。例如,上海市奉贤区柘林镇迎龙村通过建立公益服务社,组织村中老年村民参与河道保洁、绿化养护等力所能及的工作,帮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22]。截至2020年9 月,迎龙村共发动了8 000 多人次参加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发放工资、劳务费90多万元,户均增收1 000多元。此举不仅为迎龙村营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也大大降低了创建成本,实现了村民参与农村治理和增加农民收入“双赢”[23]。
3 老年人参与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
基于我国国情,政界和学术界都认识到老年人参与乡村振兴具有时代价值,老年人是助推乡村振兴不容忽视的主体之一。但是,老年人参与乡村振兴仍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如对老年人的歧视依然存在,推动老年人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渠道不畅,促进老年人参与乡村振兴的保障和激励机制不健全等。
3.1 对老年人的歧视依然存在
促使老年人参与乡村振兴的前提之一是将老年人视为社会的宝贵人力资源,使其继续发挥余热,实现价值再造。近年来,我国政界和学术界虽然都在鼓励老年人继续发挥作用,但社会对老年群体的年龄歧视依然存在。英国社会学家比尔·拜瑟韦在其著作《年龄歧视》中指出,老年人不再被视为具有多样性的群体,而被统一归类为衰老、无用,思想和品行与时代脱轨的人群[24]。这反映出人们对老年人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而认知偏差是歧视产生的根源之一[25]。例如,对老年人作用认识不清。虽然我国在相关文件中提出“鼓励老年人继续发挥作用,支持老年人参与基层民主监督、民事调解、文明实践、公益慈善、志愿服务、科教文卫等事业”,但是一些村干部对老年人的作用认识不清,认为老年人思想保守、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参与村级事务起不了什么作用,反而会多生事端,制造麻烦。
总之,老年歧视不仅给老年人带来了负面影响,也给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带来了负面影响。对老年人来说,老年歧视会强化他们对自我的负面评价,认为“人老了便不被需要,活得越长越遭人嫌弃”,致使他们处于压力、焦虑、迷茫和不知所措中,影响其身心健康和潜能的发挥。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角度来看,老年歧视会造成巨大的人力资源浪费。乡村振兴中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方面都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目前,中国乡村人力资源短缺,急需补齐短板。而我国老年人口众多,其中低龄、有活力的老年人约1.4 亿人,无疑是规模庞大、急需开发的宝贵人力资源。而对老年人的歧视则会造成这部分人力资源浪费。
3.2 推动老年人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渠道不畅
大部分老年人在经验、技能、知识和时间等方面具备优势,但在乡村振兴浪潮中,许多老年人感叹“无用武之地”,这主要是因为老年人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渠道并不通畅。
一方面,老年人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渠道狭窄。我国相关政策提出加强老年人就业服务,发挥老年人在基层民主监督、移风易俗、民事调解和科教文卫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但实际上,可提供给老年人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渠道较少。例如,桂林市H 村老人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渠道主要集中在基层民主监督、科教文卫、公益慈善、志愿服务等4 个方面。H 村有超80%的老年人只参加过一种。一位70 岁老年人提到,自己只参加过一次村里组织的广场舞比赛;其特别强调,不是不愿意为村里做贡献,而是不知道可以做什么。据了解,这位老人仅患有轻微关节炎,身体较健康,平时就干些农活和照看孙子,喜爱唱歌和跳舞,擅长瑶族服饰刺绣和发带编制,但没有发挥特长的平台。
另一方面,对老年人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渠道缺乏统筹规划。老年人参与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方面要求,需要从整体上对实践渠道进行统筹,但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导致老年人难以及时有效地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例如,H 村没有建立老年协会,老年人参与乡村振兴主要是村级组织和村干部的临时组织动员。一位75岁老党员提到,他参加2021年村“两委”换届监督工作,是村干部临时打电话通知的,而之前参加的党员义务劳动也是村干部临时通知的。这种工作方式较为随意,缺乏制度化规范,不利于结合全村老年人情况和乡村振兴工作计划统一规划老年人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渠道,从而导致部分老年人难以找到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渠道。
3.3 促进老年人参与乡村振兴的保障激励机制不健全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我国需要建立长效稳定的保障激励机制促进老年人持续参与乡村振兴。但实际上,我国乡村社会普遍存在促进老年人参与乡村振兴的保障激励机制不健全的情况。
第一,促进老年人参与的配套机制不足。当前,我国大多数农村并未针对老年人参与乡村振兴制定一套规范有序的参与机制[15],导致老年人参与乡村振兴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当前,我国政府提出了“鼓励老年人继续发挥作用”的政策倡导,至于如何鼓励和保障则缺乏具体措施,导致参与乡村振兴的老年人口数量较少。
第二,对普通老年人激励不足。在老年人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部分基层领导过于看重离退休干部职工、老党员、高层次老年人才等群体的作用,忽视了普通老年人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2018 年民政部的初步摸底排查结果显示,全国农村有留守老人1 600 万左右[26],其中大部分是普通老人。他们往往被认为是乡村振兴中的服务对象,而不是服务主体,所以对他们参与乡村振兴的激励措施并未进行有效考虑。
4 老年人参与乡村振兴的优化路径
4.1 消除老年歧视
老年歧视产生的原因来自个体、社会、制度、文化、历史传承等不同层面[27],其中制度性老年歧视影响最大,对老年人继续发挥作用阻碍最大。对我国老年人公共政策体系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大多数政策肯定了老年人的社会价值,但关于老年人能力建设和发展的专项政策不足、执行力不够。因此,要促进老年人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参与,必须充分考虑老年人的需求和权益[27],遵循联合国确立的独立、参与、照顾、自我充实和尊严[28]的老年人原则,从制度上消除各种形式的老年歧视,具体从以下3 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快老年人能力建设和发展的专项政策制定。例如,开展老年人服务乡村振兴专项行动,构建以能力建设和发展导向为核心的老年人公共政策体系,满足老年人发展型需求,支持他们服务乡村振兴。总结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等地方经验,尽快从国家层面修订《工伤保险条例》,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将在从业单位工作的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人员、村(社区)“两委”人员、从事公共服务的志愿者等纳入工伤保险范围,解除老年人参与乡村振兴的后顾之忧。二是建立相应的政策执行评估或监测系统,提升与老年人能力建设和发展相关公共政策的执行力,并提高政策执行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三是利用“蓝马甲公益行”宣传方式,联合政府、社会、家庭、个人,线上线下开展系统性[29]的宣传教育,使积极老龄观深入人心。组织“老年人乡村行”活动,从为老年人直接提供服务转向为老年人创造一个不分年龄、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支持性环境,充分保障老年人参与乡村振兴的权益。
4.2 搭建平台和载体,创新实践形式
4.2.1 加快老年协会规范化建设
目前,我国老年协会基本建立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省、市、县、乡、村五级组织网络,2020 年我国城乡老年协会的覆盖率已超过90%[30]。其中,基层老年协会是老年人参与乡村振兴的重要组织载体。各地应根据具体情况,按照《“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中“基层老年协会规范化建设行动”要求,制定城乡社区老年协会规范化建设的标准和实施意见,加快老年协会规范化建设,引导老年协会服务广大老年人,发挥其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方面的作用。
4.2.2 加强老年社会组织建设
各地应以《关于动员引导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通知》为指引,建设老年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例如,可以组织社区志愿者团队,定期组织老年人为乡村居民提供各种服务,如照料孩子、照顾老人、帮助困难家庭等[31]。
4.2.3 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的多途径参与形式
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已有近2.6亿“银发网民”。而抖音官方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 年4 月,抖音60 岁以上创作者累计创作超过6 亿条视频,内容类型包括风采展示、亲子互动、创意特效、美食美景、动植物养护等,累计获赞超过400亿次[32]。因此,各地应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引导和帮助老年人学习智能科技,使其从传统的身体力行参与乡村振兴转变为线上线下融合的多途径参与。例如,引导、鼓励老年人利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疾病预防、健康促进、防诈骗知识传播和家庭关系改善等。
4.3 完善工作机制,提升服务质效
4.3.1 建立外部激励机制
各地应鼓励和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组织设立老年人参与乡村振兴的专项基金,用于老年人培训、为老年志愿者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奖励有突出贡献的老年人等。通报表扬一批助力乡村振兴的典型老年人,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示范带头作用。同时,构建“老有所为”激励平台,如建立“时间银行”等,细化“时间货币”标准化计量兑换方式细则,加强信任机制建设[33],以激发老年人参与乡村振兴的活力和动力。
4.3.2 建立评估反馈机制
各地应对老年人参与乡村振兴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老年人参与动机、参与渠道、参与过程、参与效果等,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方(民政部门、老年人、村级组织等),以找出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加以解决,助力老年人参与乡村振兴。
4.3.3 建立统筹协调机制
老年人能否真正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取决于村民特别是村干部的态度。因此,必须协调好老年人与村民、村干部之间的关系。各地乡镇党委应统一领导,民政部门、乡村振兴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等应协同合作,借鉴并总结北京市招聘高校毕业生担任乡村振兴协理员的经验,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乡村振兴协理员岗位,协助调节乡村振兴中各主体间的关系,协助加强农村党建,发展特色产业,建设美丽乡村,提升治理水平,服务和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实施[34]。
5 结束语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也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破解‘三农’问题,根本要依靠亿万农民”[35]。我国有规模庞大的老年农民群体,其中1/2 以上是低龄老年人,他们在经验、知识、技术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力量。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我国老年人参与乡村振兴处于自发状态,且面临诸多问题,如对老年人的歧视依然存在,推动老年人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渠道不畅,促进老年人参与乡村振兴的保障和激励机制不健全等。为加快推进老年人参与乡村振兴,各地应主动消除老年歧视;搭建平台和载体,创新实践形式;完善工作机制,提升服务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