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三农” 大力发展农业农村经济
2023-04-16刘钊成
刘钊成
摘要: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三农”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三农”问题是否得到妥善解决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在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强调了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农业与现代化发展深入融合的重要性,今后应该着手打造工业化、城镇化及现代化互相协调的新型农业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基于此,文章尝试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三农”问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动力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应该确定具体的方向,设定相应的发展目标,实现对“三农”政策理论的有效交流。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与农业发展息息相关,各地区应该将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头等大事,以现代化农业发展理念作为切入点,从而实现对当前农村改革发展中重大问题的深入探索及解决。
一、新形势下强化“三农”政策落实的理论基础
我国改革开放已经有40余年,在此期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升,经济结构日渐趋于丰盈,农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理念的影响下,我国对当前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瓶颈及矛盾进行了更为深入地分析,明确了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这也为加强我国农村制度建设提供了政策基础,使得原有的农村领导工作体系得到了改善。在现行的“三农”政策理论研究过程中,确定了强化理论研究的基本方向,并且强调全面贯彻相关会议精神,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取得的可喜成就进行了总结。回顾过去40多年来我国农村改革取得的伟大成就,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成就尤为瞩目,这也使得我国农业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产品的供给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农业生产量持续增长,主要表现为农产品产量及人均占有量大幅度提高,我国农业生产能力也在不断提升,依靠自身的农业生产解决了十几亿人的粮食供给问题;其次,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发生了重要变化,已经开始从传统的单一农业发展向农、林、牧、渔相结合的综合化农业发展趋势转变,使我国农村当前的二、三产业不断壮大,整体产值也在不断提升;最后,农村体制机制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从目前农村体制运转情况来看,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并且运用了统分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使我国农业经济水平处于稳步提升的状态。
二、当前现代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分析
(一)现代化农业发展方式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理念之间存在矛盾
虽然现阶段我国部分地区的工业现代化水平呈现不断提升的趋势,逐渐走在了世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前沿,机械水平及水资源利用水平明显提升。但是在市场化运转水平及产业化水平方面,还没有彻底转变传统模式的束缚,尤其对于一些当地的龙头企业来说,在市场化经营方面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较依然有明显差距,主要表现为企业自身的带动能力较弱,很难实现现代化经营体系与理念的有效融合,這也对我国农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二)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与农业发展之间存在矛盾
要加快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度的粮食供给体系建设,需要对当前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及供给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完善保障体系存在较大难度,目前看来,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最近几年,我国粮食连续丰收,总产及单产都呈现出持续上升趋势,创造了历史佳绩。但与此同时,也应该意识到我国不仅是农业大国,同时也是工业大国,更是人口大国,我国对于粮食等主要农作物的需求量较大,想要保证粮食供给稳定,还需要从农业整体结构优化入手。从当前粮食等主要农产品需求情况来看,想要增加总量,必须要保证农产品品种分布平衡,并且对区域结构件进行优化。从当前我国社会运转情况来看,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呈现出持续上涨的趋势,也正是因为需求量增加,农产品种类、数量也增加,这就需要对现有的农业基础设施进行改善,不断提升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但是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还没有全面普及,尤其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农业生产规模较小,当地在进行农业生产作业时,依然秉持着传统的生产理念,没有引进农机的意识,这也使得我国农业综合发展水平很难有效提升,也提高了农产品供给压力。
(三)粮食生产大省与种植业发展之间存在矛盾
当前来看,东北三省、河南省、山东省等省份都是粮食生产大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食生产基地,在粮食产量、品质方面都位居全国前列。但是国家的粮食安全不仅仅体现在商品粮的供应上,同时也体现在粮食生产的基础条件上,即粮食品种。当前我国很多省份在发展种植业时,依旧存在种植品种老旧、种植规模小及竞争能力弱的现象,而正是因为这些情况的存在,使得国外及省外的种子大批量引入到当前种植生产中,对当地粮食产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消极影响,使得产业本土化趋势不够明显,同时也使得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更为多样化,导致粮食大省农业建设与种植业发展之间的矛盾逐渐突出。
(四)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矛盾
从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来看,最近几年,有部分农村地区的发展趋势较为稳定,并且确定了该地区的主要经营产业,但是整体来看,还是以农业发展为主,而在农业第一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很多地区并没有确定完善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生产经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导致很多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没有发挥自身农业优势。毫无疑问,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是当前农业发展及农村地区发展的重要社会保障,也只有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才能使农民的各项切身利益得到保证。在原有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还应该对这一体系不断地进行完善,确定我国农村地区农业发展的具体方向,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为广大农民提供“定心丸”。我国想要实现农业集约化发展还有一定的难度,将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对当地社会经济及农业发展水平有一定要求。同时,要实现集约化的统一发展,还应该建立形式多元化的农业经营服务体系,从而使其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带头作用,这是促进当地社会经济整体健康发展的关键途径。增强该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也是促使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路径,始终明确“三农”理论研究课题。想要建立起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制度,还应该明确当前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建立农村承包土地登记制度,强化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从而促使农村农业在贴合当地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上适度规模经营。整体来看,我国当前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还有待完善,没有与农村经济发展形成协调统一的局面。
(五)农业资源破坏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存在矛盾
我国很多省份的水土流失现象都在不断加剧,以风蚀、水蚀为主,以某省为例,我国第三次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显示,该省的水土流失面积为115151平方公里,已经占土地总面积的25%。经测算,该地区的黑土层每年表土流失可达0.3~1厘米,如果不对其进行及时治理,再过30年,该地区将无法发展农业。
(六)支农资金增长迅速与效益提升缓慢之间存在矛盾
从当前我国多个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来看,呈现出支农资金逐年递增的趋势,尽管一部分地区的金额递增幅度较小,并且具有可控性,但将其与提升缓慢甚至倒退的农业效益进行对比之后发现,该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快速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以某省为例,在“十三五”期间,财政累计投入资金数额年均递增高达75%,并且这些资金的应用具有高度分散性,被分散到了粮食生产、农机推广补助、生产资料供应、农业培训、环境保护等十几个与农业发展有关的方面,导致数额巨大的资金支出在真正落实到各个层面时,数额明显降低,部分重要项目存在资金补助数额不足的情况,甚至导致了少部分农业生产项目半途而废,使当地农业发展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导致资金效益长期无法提升的现象出现。经过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支农资金数额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但是其实际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呈现出不进反退的趋势。
三、聚焦“三農”问题、大力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建议
(一)树立完善的农业市场经济观念,以农业现代化理念引领农村经济发展
从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来看,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第一,与农业产业相关的管理者应该对农业经济市场观念及现代农业发展观念有清晰认知,提升农业整体服务水平;第二,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及发展农业的企业应该树立起自身的市场意识,在经营农业项目的同时,应该在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确定一条适合自己的农业发展道路。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企业来说,在今后经营发展过程中应该面向市场,在市场中找准自己的位置,积极把握发展机会。
(二)建立完善的农业资金管理机制,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及农村经济高水平发展
对于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来说,其发展规模呈现出了逐渐扩大的趋势,在进行投入机制及运行机制建设时,应该注意把握其中的重点,要以此为基础建立起相应的考评机制及监督机制。从当前我国农业资金运用情况来看,整体运用效率并不高,主要是由于主观因素较为突出,并且在对机制进行实际执行的过程中,没有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入手,使绩效考核工作的水平没有得到保证。在进行投入机制建设时,政府部门方面应该编制短期、中期与长期相结合的项目投入规划机制,确定发展理念,在此基础上确定相应的投资预算方案。在确定项目审批负责制时,应该尽量避免资金浪费情况出现,这就需要建立起完善的资金运用机制,从而在保证资金管理整体水平的同时,保证资金使用规范性。在进行考评机制建立时,应该确立相应的考评标准,明确资金获取及利用方式。在进行监督机制建设时,应该注意落实监督管理责任,尤其要建立起完善的信息监管平台。
(三)立足全局,以实践服务促进改革创新
在深化“三农”发展理念时,应该进一步提高对“三农”政策理论的践行程度,这就需要从全局角度考虑问题,明确当前农村农业发展情况,并积极探索今后的发展趋势,创新实践服务,以此打造农业发展新局面。应该始终坚持正确导向,从当前经济发展及农业生产实际情况出发,把握当前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之后的区域,创造新型农业体系,在国民宏观经济发展体系中创设自身经济价值。在新形势之下,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发展思路更为广阔,视野也更为开阔,开始关注农村改革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将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放在了重要位置,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农业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农业发展中的新形势、新问题层出不穷,这也使得农村改革发展体系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挑战中得以完善。今后,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策理论从实践中来”的基本理念,使政策理论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发挥出理想效果,能够真实反映当前农村改革情况,同时也使得“三农”问题获得了新的突破口。理论与实践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而想要实现对当前“三农”服务体系的建设及完善,必须要将实践服务放在首要位置,提升政策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强化当前理论成果。从实践角度入手践行解决方案可以使研究成果更为具体,也更加有利于解决实践问题,这也提升了政策的指导性。此外,还要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针对当前农村改革中的制度建设及现代农业发展需求来确定具有针对性的经营方案,实现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这也使得政策执行方面的经验体系不断趋向于完善。
(四)确立长期的土地资源保护制度,保障现代农业及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从当前我国农业及农村发展情况来看,经济水平正呈现出不断提升的趋势,是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历程,但是,我国在土地资源保护方面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实际开展此项工作时,没有保证与当前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对接,归根结底,这与保护制度缺乏针对性有直接关系。因此,今后应该建立起与之相对应的生态补偿机制,要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强对当前国家黑土专项工程的保护力度,从国家层面来实现对黑土资源的有效保护,从而减缓黑土资源流失速度,并且通过对土地流失的有效治理来促进黑土资源效用得到长期发挥;其次,在进行黑土资源保护制度建设时,应该结合当前农业发展实际需求情况,确定土地资源的应用方向,这样才能使土地资源的保护及利用更加具有针对性。
(五)构建国家级种子研发中心,打造现代种子产业体系
从当前我国国家粮食安全管理工作开展情况来看,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很多地区已经陆续建立起了农业科技园区,例如,我国某省开始着手打造“北方智谷”,极大促进了该地区农业科技化发展,从而使得农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对于我国一些国家粮食安全生产基地来说,眼下的燃眉之急是建立起相应的“国家级种子研发中心”,要以此为基础确定专项农业种植品种,尤其要注意在大豆、玉米、水稻等方面实现突破,自主培育出更多适应不同地区生长环境的种子,从而促进我国种子产业的发展,这也是保证我国种植业可以大踏步迈向世界前列的关键路径。在进行现代种子产业体系打造时,应该充分关注当前土壤、环境条件,种子产业体系的打造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在当前形势之下,需要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完善当前种子的自主培育计划,通过这种方式来提升我国农业种植品种的丰富程度。
(六)正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确定产业发展新渠道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就业,并大力鼓励农民就近或者就地就业,实现对农村地区的人口的挽留。最近几年,我国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速度不断加快,这也促进了我国城市及工业的整体建设发展。总体来说,我国农民外出就业呈现出冲破劳动市场城乡界线的新趋势,这也为我国农业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也正是因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得我国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明显加快,开始强调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市场及平等竞争的就业制度,提升当前农村农业经济结构整体稳定性,这也是促进我国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从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情况来看,工业化与城镇化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辅助趋势。由于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使得农村地区的劳动力水平逐年缩减,对我国社会经济整体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尤其导致农村经济运行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及新变化。在当前农业生产工作开展过程中,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开始转向农民就业渠道,使部分农户主动退出了当前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领域,开始进城务工。同时,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在进行农业经营的过程中,进入二、三线产业的机会明显增加,导致农业兼业化现象越来越普遍,在增加了农民收入的同时,也直接导致了当前农业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明显下降,并且农民群体的结构性也开始逐渐呈现出不合理趋势,这势必会对我国农业的長期稳定健康发展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很多农村地区在发展农业时,主要是以一些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的中老年人为主,很多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相对粗放化,并且农业生产体系的完善程度不高,致使当地农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新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在当前形势下,我国政府职能部门应该有高度的敏感性,密切关注农业农村发展情况,尽早谋划发展对策,创造良好环境,从而引导农民可以有序外出就业,这也是扶持农村返乡创业及就业的关键渠道。同时,还应该鼓励农民就近或者就地就业,确定当前农业发展实际需求,将其与当地环境条件进行融合,从而使得政府机制、当地人员及农业生产环境可以融为一体,这样才能使农业发展规模不断壮大。
(七)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保证农业用地有效流转
今后,要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应该将保障农民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始终将农民作为促进农业生产的关键主体,只有农民的经济利益得到保证,才能使城乡发展得到有效融合,进而从多个层面解决当前的“三农”问题。想要解决好农村农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金供给、粮食供给、农业生产方式创新等多种现实问题,应该准确找到入手点,将贯彻及发展“城乡一体化”理念作为重要规划依据,从而在根本上解决很多农村地区有利于城市之外单独发展经济的现象,可以使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得到有效提升,同时也为其确定了新的发展方向。当实现城市与农村资源共享之后,城市的经济发展便可以有效延伸到农村地区,从而促使农村地区实现经济进步。但与此同时,想要实现城乡一体化规划及发展是一个长期性过程,需要农村地区在经营农业产业时,始终以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产业一体化作为基础,确保农村经济发展可以与所属城市直接接轨,确定城乡地区社会管理一体化的理念,这也可以使当地社会整体经济体系更为稳固、完善。同时,还要在社会保障机制的作用下建立起农产品出口基地,将社会保证制度与当地农业发展制度进行有效结合,根据WTO的现行规则,要使农产品生产基地及加工基地的功能更为完善,应该确定与当地农业发展需求相符合的金融体系及技术服务体系,更加有利于我国农村农业生产适应国际市场变动。还应该秉持与时俱进的农业发展原则,种植一些专供出口的农业品类,从而建立起更为完善的农业物流体系,这也使得农民利益得到了保障,促使当前农业用地流转有更为完善的市场依据及制度依据。
四、结语
总而言之,从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来看,着手解决“三农”问题成为提升农村经济整体水平的关键路径,虽然我国农业发展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很多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及经济水平依然没有得到有效提高。由于农业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环境条件、人员因素、技术水平的影响,现代化农业发展还需要培养一批有文化素质、有技术水平、会经营的农业生产者,使农业发展规模得到有效壮大。今后在面对“三农”问题时,应该确定相应的政策理论基础,进一步增强当前农业生产者及管理者的责任感,各级农业部门应该切实做好农村经济改革的各项工作,提升“三农”服务综合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炜,缪翼.筑梦三农开新局——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成就综述[J].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17,29(06):3-4+15.
[2]江惠生.关于当前“三农”问题的一点思考——在华南农业大学第三届“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论坛上的讲话[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1-4.
[3]朱红根,翁贞林,康兰媛.地方农业高校支撑“三农”问题解决的机制研究——高等农业教育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J].中国农业教育,2004(03):14-15.
[4]张小琳.抢抓“振兴”机遇 共商“三农”大事——吉林省首届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论坛在长春举行[J].农村天地,2004,26(01):4-5.
[5]刘明国.农业部举行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杜青林强调:学习邓小平“三农”思想,不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J].农村工作通讯,2004(09):55.
[6]王云岭,高存,邢小波.土地流转,是我国农村经济规模化发展的新路子——湖南圣毅园现代农业集团通过土地流转实现企业、“三农”双增收[J].中国经贸导刊,2010,621(02):76.
[7]聚焦“三农”热点 谋划郊区发展 上海市农村经济学会举办上海“十二五”农业农村发展研讨会暨上海市农村经济学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活动[J].上海农村经济,2010,279(11):23.
[8]汪洋在农业部调研时强调继续发扬“三农”工作的好传统好作风 始终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好势头[J].饲料广角,2013,406(07):6.
(作者单位:栖霞市政务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