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场景传播视角下高校新闻传播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23-04-16潘君

传播与版权 2023年7期
关键词:新文科创新人才新闻传播

[摘要]随着新文科建设的不断推进,高校育人模式发生深刻变化,持续提升教育质量,培养新闻传播创新人才成为高校高度重视的重大课题。文章以场景传播为切入点,阐述高校新闻传播创新人才的精准式、交互式、沉浸式培养实践路径,以期为高校更好地发挥大学教育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的作用,培养高质量新闻传播创新人才提供借鉴。

[关键词]场景传播;新闻传播;新文科;创新人才;在场感

一、场景传播与高校新闻传播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

(一)场景传播的信息化为高校新闻传播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更精准的方向

随着媒介信息技术的不断迭代升级,互联网时代的“场景取胜”已逐步成为现实。场景即情景,指基于移动终端、传感器、社交媒体、大数据、定位系统等“场景五力”提供的应用技术以及由此营造的一种“在场感”[1]。基于场景传播的技术基础,高校在新闻传播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能摆脱传统教室的空间局限,将智慧教室、摄影棚、虚拟影像实验室等不同场景有机融合,从而满足学生对所处空间的多重需求。

(二)场景传播的移动化为高校新闻传播创新人才培养创造更交互的环境

在场景传播视角下,高校教育呈现主体多元且协同参与、内容多样且丰富、互动多维且效果增强等特征。具体而言,在高校新闻传播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在不同场景中参与实时互动,分享自己对课堂内容的认知及体验,充分释放个人情感和表达价值诉求。目前,在高校新闻传播创新人才培养中,短视频、直播、云课堂等已成为场景传播最热门的传播方式。

(三)场景传播的多元化为高校新闻传播创新人才培养拓展更多沉浸的体验

在场景传播视角下,传播主题多元化、传播内容产品化、传播渠道平台化、传播对象个性化、传播效果可视化等一系列变化,为高校新闻传播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提供了新方向。“场景”理论与高校新闻传播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后,高校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打破时空限制,为学生创设能进行沉浸式体验的学习场景,从而增强专业课程的育人效果。

二、场景传播视角下高校新闻传播创新人才培养思路

(一)以“信息适配”打破场景限制,开展“线上+

线下”混合教学

场景传播实质是特定情境下的个性化传播和精准服务,通过一部智能手机即可完成,我国高校现有教学条件及学生智能手机持有情况能充分满足这一要求。当前,越来越多的高校新闻传播学科教师通过各种信息技术了解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有针对性地搭建混合式教学平台,更好地实现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塑造。

高校新闻传播学科教师应基于“场景五力”打破传统人才培养的局限性,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做好知识的精准传播。目前,高校广泛使用的超星学习通平台,除了作为高校开展线上授课的重要场景,还与多所院校联合建设“教学示范包”,从而提供优质学习资源和数据追踪服务,丰富高校育人路径。高校新闻传播学科教师可以依托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合手机与教室“双场景”,充分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需求,不断增强教学效果。创设于2020年的“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每年不仅邀请优秀新闻工作者走进演播室,还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使学生“重返”报道现场,以针对性强且生动鲜活的场景传播,实现新闻传播学科教学主体、机制、功能三方面的创新。

(二)以“社交浸润”改革育人模式,打造“文化+

实践”复合育人平台

场景传播是基于社交平台及用户属性而形成的参与式传播,高校将其引入新闻传播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中,有助于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当知识生产模式变革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社交平台的多元化、网络化与耦合性特征就与创新人才培养有较强的适配性。

目前,全国高校积极开展一流课程和一流教学团队建设,部分开设新闻传播专业的高校通过校园、社会、社交媒体三个场景打造“新闻传播创新人才培养实践链”,将学生喜欢的短视频、直播、游戏等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积极创设交互话题,用熟悉的场景强化学生学习内驱力,以及通过“以赛促教”等方式提升学生社会观察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高校以场景为核心的新闻传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能为学生提供全新的学习体验,并助力打造融合文化育人与实践育人的复合育人平台。高校新闻传播学科教师可以基于“用户”“环境”“事件”“时间”这四个场景传播构成要素,以课堂为出发点,将课堂亮点与教学成果通过抖音、B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将专业知识传授与实践能力培养有效结合,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新时代新闻传播创新人才。

(三)以“沉浸体验”融通学界与业界,共建“高校+企业”人才联合培养

在场景传播时代,用户的自主性增强,大学生对信息的需求不再停留在“知晓”层面,而是更渴望“在场”“参与”和“分享”,他们希望在基于空间与环境、实时状态、生活惯性以及社交氛围等场景要素构成的场景中获得“时空融合”的学习体验[2]。因此,沉浸式体验有机融入高校教育,能推动人才培养体验时代的到来。场景传播具有连线性和叙事性,高校新闻传播学科教师将晦涩难懂的知识点通过新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如在教学PPT中增加动图、短视频,或与企业导师进行现场连线,或将企业导师的工作实景以直播的形式展现在教室中,从而完成对新闻传播创新人才传统培养模式的重构。

教育的本质是人的培养。高校新闻传播学科通过融通学界和业界,不仅能为新闻传播创新人才培养开辟新场景,而且能实现高校与企业的人才共建。高校新闻传播学科将多场景进行融合,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参与感、认同感和价值感,让学生从被动接收信息轉变为主动接收信息,有助于学生吸收教学内容和教师教学成果出圈。

三、场景传播视角下高校新闻传播创新人才培养实践路径

在移动互联时代,大学生的媒介接驳终端、信息接收习性、知识接收心理和理念接纳方式均发生巨大变化。这些变化要求高校新闻传播创新人才培养也要做到时俱进、开拓创新。笔者从场景传播视角,结合武汉华夏理工学院新闻传播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案例,阐述高校新闻传播创新人才的精准式、交互式、沉浸式培养实践路径。

(一)精准式实践路径—以新闻传播学科专业课为例

随着大学生群体对知识传播方式、传播平台要求的提升,“硬植入、浅教育、重形式、轻效果”的传统育人模式不符合高校教育的实际需求。在场景传播视角下,新闻传播学科教师依应托学科优势及“场景五力”,尝试在特定场景中将专业知识通过个性化传播和精准式服务触达大学生群体。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新闻传播学科教师在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中进行教学内容与大学生的精准适配。如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新媒体节目策划与制作的结课作业《进厂吧!大学生》就是学生以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就业问题为立足点,策划制作的职场综艺节目,该节目引发相关话题讨论,视频播放量迅速破千。该节目前三期围绕短视频、直播、新媒体文案等主题,让求职大学生通过才艺展示、游戏竞争、模拟面试三个环节展示个人能力。节目充分融合线上和线下场景,并借助云端将企业导师和精英面试官邀请到节目中,从大学生的视角看待就业问题,精准解决大学生的职场困惑,传播新时代就业理念。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新闻传播学科教师在广告学专业课程中进行实践场景与大学生的精准适配。如新媒体广告课程教师在超星App中发起实践主题选择投票,最终结果为“定点扶贫·乡村振兴”主题票数最高。基于此,师生立即展开了农产品宣传策划,以广水吴店镇香菇为宣传对象,通过线下走访、短视频拍摄与线上宣传、直播带货等精准匹配课程中“短视频广告”和“直播广告”等章节内容。“校园—乡村—新媒体”的联动不仅激发了大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空间。

(二)交互式实践路径—以新闻传播学科专业竞赛为例

在场景传播中,人、物、场景之间能有效连接,每个人都可以发布、传播信息,充分表达个人情感和价值诉求。新媒体场景中的点赞、评价和转发等实时互动能有效促进大学生的自信表达,激发其用专业知识与信息技术发挥场景传播优势的兴趣,展现高校新闻传播创新人才培养成果。

高校传统新闻传播创新人才培养的场地主要为课堂,而大学生所处的环境具有较强的动态性。因此,单一的育人场景不利于高校新闻传播创新人才培养。其一,高校新闻传播学科教师可以“引赛入课堂”,将各类竞赛作为开展第二课堂的重要阵地。作为一项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的专业赛事,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是高校新闻传播学科教师的首选。参加竞赛不仅是学生对专业学习成果的检验,更是学生增强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重要途径。其二,高校新闻传播学科可以打造新媒体矩阵,由师生团队运营新媒体账号。高校新闻传播学科将育人过程“品牌化、平台化、可视化”,不仅有助于展示育人成果,还有利于通过混合场景中大众的交互反馈来激发大学生自主学习和文化传播的兴趣,推动我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项目的落地,最终达到构建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有厚度的新闻传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

(三)沉浸式实践路径—以新闻传播学科产学研工作室为例

场景传播强调“在场感”。高校新闻传播学科教师结合社会实践及企业实景的沉浸式教学,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在场感,让学生在接受教学内容的同时获得更好的体验。“建成教育强国”是我国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之一,因此,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新闻传播创新人才培养应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将线上与线下场景结合、校园与社会场景结合、人才与企业场景结合,真正使场景传播具有沉浸性。

高校可以新闻传播学科产学研工作室为平台,通过“自愿报名+能力筛选”的方式,建设一个以新闻传播学科专业为主,其他学科专业为辅的强强互补型跨专业团队。该团队一方面借助新媒体传播手段,积极宣传产学研工作室的品牌、理念及成果;另一方面注重团队优势互补及协调作战能力的培养。新闻传播学科产学研工作室不仅是课堂学习的延续,更是学生与市场零距离接觸的重要平台。武汉华夏理工学院新闻传播学科产学研工作室的学生团队在产学研工作室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活动策划、直播、海报制作、短视频创作、宣传片拍摄、微信公众号运营等与未来就业直接关联的校企项目。在校园项目中,产学研工作室的学生团队为高校毕业设计联展提供全案策划及宣传片等。在企业项目中,产学研工作室的学生团队为博思迪脱毛仪提供社会化媒体内容等。学生在产学研工作室中进行沉浸式学习,能够不断提升实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沟通表达能力。

四、结语

新闻传播学科是推动国家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学科。因此,高校应持续挖掘新闻传播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资源、历史资源以及实践资源,通过融合多种场景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及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实现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最终推动新闻传播学科高质量发展。

综上所述,在场景传播视角下,高校在新闻传播创新人才培养中,应积极探索精准式、交互式和沉浸式等路径,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延展专业学习的宽度、深度和厚度,依托智能手机和线下活动,通过多样态、多层次、多方位的教学,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应将新闻传播学科与其他领域有机融合,结合具体课程、具体竞赛和具体平台的实践研究,培养大学生的洞察力、思维力及执行力,最终构建符合时代需求的新闻传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丰富我国现有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体系,为国家输送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1]杨书卷.科学传播,走入“场景传播”时代[EB/OL].(2022-03-15)[2023-01-11].http://www.kepu.gov.cn/www/article/dtxw/e36528bd41064197b05f954d210dea20.

[2]韩筱.社交媒体舆论的“虚拟互动”场景特征[J].传媒,2020(06):61-63.

[基金项目]2020年湖北高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创新与品牌培育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0752)。

[作者简介] 潘君(1984—),女,湖北武汉人,武汉华夏理工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新文科创新人才新闻传播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当传播遇上新技术,媒体人需怎样的新闻坚守?
运用科技手段提升传播力
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产学对接路径重构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