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实四点 巧教议论文
2023-04-16范摅骊
范摅骊
议论文教学是初中语文重要的组成部分。议论文是一种常见的文体,其行文逻辑准确、严密。作者往往通过剖析事物来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在议论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群体设计出合适的教学策略,划分学习层次,明确每部分的教学落脚点,由浅入深。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编入了不少议论文。下面就以九年级上册第八课《论教养》为例,探讨议论文的教学策略。
一、巧用任务解框架
对于议论文来说,厘清框架是学习的基础。学生在刚刚接触议论文时,往往对议论文的结构认识不到位。学生在复杂的文字间难以提炼出关键,在理论的海洋中迷失方向,导致在文章的理解层面出现问题。为了优化议论文的学习,教师可以通过任务设计来撬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梳理议论文的框架结构。
《论教养》一文的作者是来自苏联的学者利哈乔夫。外国作者的文章在理解上难度更大,因此,捋顺框架就显得格外重要。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先自己疏通文本,弄清楚本文的结构,为后期教学设计出一个完整的方案。切记,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是不合理的,锻炼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很重要,活性教学更能让学生牢牢掌握文章,提升思维。本篇课文的结构难以直接看出,因此在探究本篇课文的结构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先布置基础学习任务。首先是让学生通读全文。“同学们,接下来把文章通读一遍,把每个段落的论据和论点都标注出来,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也做出记号,看完之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在学生通读全文后,教师不要着急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主动思考。接着是思维导图的绘制。“同学们,大家讨论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为本篇课文制作一个思维导图,把你们讨论出来的框架体现出来。”交流式的课堂,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足的开发,理清思辨要素。以上的两个基础学习任务,目的一是让学生探讨文章结构,弄清楚文章思路;二是让学生找到论据论点之间的关联;三是让学生感受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通读全文为结构梳理打下基础,思维导图的绘制则是训练学生的梳理能力。如此之下,再结合教师的一些修正和指导,文章层次便清晰可见。全文可以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开门见山,引出论题——良好的教养。第二部分:把有无教养进行对比,指出教养的思想核心是尊重他人。第三部分:剖析优雅风度,指出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第四部分:总结全文,点明我们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议论文的常见结构有总分式、对照式、递进式、并列式。通过分析后,不难得出,本文大框架是总分式,但其中也包含了部分对照式的结构框架。教师通过任务的布置,来梳理结构框架,让学生对文章层次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枯燥的文章变得生动起来,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由此可见,通过小任务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疏通文章。同时,新课标“学段目标”部分在保留原有的要求外,还增加了“梳理与研究”这一目标,因此,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是重中之重。通过任务式教学来进行文章框架梳理,既让学生解决文章理解上的盲点,又让学生在自我思考和小组交流中,获得思维上的进步。
二、纵观全文理逻辑
在梳理议论文框架后,要开展对于文章文本的细化教学。清末举人陈澹然曾提出著名观点:“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议论文教学要注重其整体性。议论文的背后是严谨与科学,学习议论文,需要统筹全局。教师要把文本用活,可以把整体和部分作为切入点,设计教学方案,引导学生思索议论文的“理”,探究逻辑与思辨的内核。
“理”即条理,又为道理。议论文中的“理”离不开逻辑。教学《论教养》一文时,教师注意探究逻辑要从整体到局部。首先是对整体要有把握,以理解立论和驳论的论证逻辑为主,论证思路为辅。教师先向学生解释何为立论,何为驳论。学生了解了定义后,便获得了打开逻辑之锁的钥匙。学生阅读文章之后也就不难发现,《论教养》在文章一开始作者就摆明了自己的观点——“什么是良好的教养”,所以本文是非常明显的立论文。至于论证思路,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上个标题中的框架结构:“同学们,结合刚刚的段落划分,给出本文的论证思路。”学生便可分析出答案:先由谈论“风度”的书籍谈起,提出待人接物的问题,接着反驳错误的观点。再解释礼貌的起源,列举了雅致的现象,并讨论了雅致所遵循的标准。最后,我们得出结论:只有尊重他人,才能保持优雅的行为。通过对整体论证逻辑和论证思路的理解,既帮助了学生架起议论文学习与议论文写作的思路,同时又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了本篇课文的条理与作者表明的道理——尊重他人才能保持优雅。其次是立足局部。在局部方面,重点要放在段落内的推理和分析。教师可以以提出问题作为切入点。例如,在本篇课文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教养”的实质是什么?接下来继续请学生借助文本寻找答案。通过这样一个贴合论点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文章,体会其中的“理”。善于思考的同学很快可以在文中总结出答案:“教养的实质是尊重。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那么教师可以继续引出问题,例如:“作者举了哪些有教养的例子?”“作者分别列举有教养和无教养的例子有什么用意?”这些问题,虽然不难,却能极大帮助学生去消化文章,厘清写作逻辑。其中涉及论证方法和段落分析能力,解读之后,既帮助学生明白何为“教养”,又提升学生的议论文解析力。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也是对文章逻辑的自我总结过程,而更深层的议论之理也就在文字间逐渐浮现。
在哲学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密不可分,在议论文中也是一样,整体的论证逻辑与局部的文段相互联系着。灵活地运用文本,完整地看待文本,对于厘清议论的条理和逻辑都有着不小的作用。同时,这也是新课标规定下的“梳理与研究”的进一步展开。
三、举一反三用知识
議论文下包含着许多小知识,论证结构、论证思路、论证方法等都囊括其中。教师在议论文教学时,不能只顾着将这些知识输送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掌握,会运用。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教师可以设计“学”“用”相辅的教学策略,锻炼学生对议论文知识举一反三的能力,走好从“学”到“用”之路。
《论教养》一文中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教师在分析段落时,一定会涉及对这些论证方法的讲解。但知识不能灌输式地给予学生,需要教师提升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学生的自我思考环节和学生间的讨论环节是重中之重。做好这两步,才能为后面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打好扎实的基础。学生在一开始对于问题的考虑上,难以做到全面。举最简单的例子:作者在文中列举有教养和无教养的例子,有什么作用?教师把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丢给学生,学生可以很快给出答案:“运用了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作者对于教养的认识,使观点更加鲜明。”那么可以发现,学生的回答往往有欠缺,虽然看到了对比论证,却忽略了这其中非常明显的举例论证。为了让学生的思考更全面,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得到更加完整的答案。这样一来,做好了学生的自我思考环节,又经历了相互讨论,对问题的分析和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也就有了质的飞跃。而学生要从中吸取教训,在避免同样问题出现的同时,让之后的回答更加全面,这也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教师要检验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可以通过文本阅读的方式来训练。学生不能学了这篇忘了那篇,而是要在眾多题目中总结出经验,用一篇的知识所得解决其他文本中的问题。同时,选择与《论教养》观点相似或结构相似的文章来进行阅读练习,对《论教养》内容理解进行更全面的补充。学生完成阅读练习后,教师要让学生进行自主讲评:“同学们,大家来对这个阅读理解进行自己的讲解,注意知识点要讲清晰,不足的地方大家相互补充。”把学到的知识反过来运用到实战中,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可以将其更加牢牢掌握,还能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将知识运用到极致。
语文要活用,知识是基础。知识要活用,要能举一反三。教师要会引导、主动引导、多方面引导,要让学生多思考、多练习、多主动参与。通过设计由“学”到“用”的策略,让学生自我思考、相互讨论,结合练习,更好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真正做到举一反三。
四、反思总结拟实践
陈安之曾言:“成功的起始点乃自我分析,成功的秘诀则是自我反省。”议论文的学习,离不开总结反思。同时,新课标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对议论文学习的反思总结,为学生设计主题活动等实践环境,带领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
《论教养》一文在学习的尾声阶段,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帮助学生进行总结,做到知识的归纳吸收。“同学们,思考一下‘教养与‘优雅风度有着怎样的关系。”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学习所得,得出答案:“风度多指外在表现,而教养则更强调内在气质。优雅风度是有教养的重要表现。”在学生的回答后,可再引出文章的小结:“教养”体现在人言谈举止的细节当中,“教养”折射出的是一个人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及自然的态度。文章对“有教养”和“无教养”的现象进行了对比,探讨了 “真正的教养”与“优雅风度” 的关系,深入浅出,具有现实意义。通过总结反思,学生对文章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让“教养”的内涵铭记于心。课文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举办一次写作活动,给学生创造一个实践的机会,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如利用写作课,让学生结合《论教养》的所学、所得、所感,完成一篇议论文的写作。这既是一篇写作练习,更是学生对于《论教养》更深层次的总结反思过程。学生刚刚完成课文的学习,对于文章主旨有了深刻的认知,再加上在课堂上学习了许多议论文知识,通过写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去归纳总结,实践运用。教师要帮助学生达到更加高阶的思维,在培养分析、评价能力的同时,也要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有信心完成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在实践中内化所学知识。
由此可见,议论文学习离不开总结反思。结合所学知识,把知识在实践中运用起来,都是更好地让议论文的学习获得深层发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领悟议论之道。
总之,议论文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既是一次思想的启迪,又是一次思维的考验。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给课堂注入活力。
作者单位:南京玄武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