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的艺术
2023-04-16余白
余白
指挥艺术是指领导者能够进行合理的分工与协作,使得集体在其统一指挥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按照既定的决策目标和任务要求创造性地、灵活性地进行统筹与安排。可以说,不管在何领域或哪些行业,只要有组织形态的存在,就离不开领导指挥艺术的运用和发挥。领导者应熟练地运用指挥艺术,组织和率领下属为实现既定的决策目标而团结奋斗。
研判形势,要有战略眼光
1947年3月,国民党军对陕北发起重点进攻。彭德怀指挥西北野战兵团,利用胡宗南急于寻求我主力决战的心理,以少部兵力调动敌人在黄土高原上进行“武装大游行”,我军主力则寻歼分散孤立之敌,取得青化砭、羊马河和蟠龙三战三捷。这种战法被毛泽东形象地比喻为“蘑菇战术”。
1950年11月,志愿军取得第一次战役胜利后,彭德怀针对麦克阿瑟狂妄自大的心理,决定以“诱敌深入”战法展开第二次战役。他认为,敌主力未被我军击破,对我军力量没有正确估计,又迷信其空军威力,更没有放弃进至鸭绿江边的野心,这些都成为我军诱敌深入的有利条件。因此,他命令志愿军各部全线后撤,并故意示弱于敌,诱使“联合国军”分兵冒进,造成其东西隔离、侧翼暴露,尔后指挥我军以正面进攻与侧后迂回相结合,在东西两线大举反击,一举将敌人打回三八线。
科学分析判断形势,是实施科学指挥决策的前提和基础。毛泽东同志曾强调:“坐在指挥台上,如果什么也看不见,就不能叫领导。坐在指挥台上,只看见地平线上已经出现的大量的普遍的东西,那是平平常常的,也不能算领导。只有当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在现代社会,领导者同样要有战略思维和战略视野,学会准确分析判断形势,善于从全局着眼观察分析处理问题,使作出的决策既要能体现党的方针政策要求,又要同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既要考虑局部利益,又要考虑全局利益;既要考虑近期目标,又要考虑长远规划。
深入调研,全面掌握实情
1927年11月,在井冈山创建的红军打下江西茶陵,成立了湘赣边界第一个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工人代表谭震林、农民代表李炳荣和士兵代表陈士榘被选为常委,实行集体领导。革命根据地不断扩大。1928年6月,毛泽东来到永新县委所在地西乡塘边村,当面向陈士榘等人传授开展工作的方法。毛泽东指导说:在有敌人进攻的时候,要集中起来进行战斗,这是战斗队;在敌人被打垮以后或两个战斗的间隙中,要分散做群众工作,这又是宣传工作队。因此,我们部队除了打仗,还要做群众工作。这就必须搞好社会调查,建立地方政权,发展党员,建立党支部,给穷人分田地。毛泽东把搞好社会调查当成红军的一项政治任务,并把它看得与敌人进行战斗同样重要。陈士榘等人由此认识到,只有搞好社会调查,红军才能在革命根据地站稳脚跟。
我们知道,在战争年代,军事指挥员需要亲临一线,深入调研,做到第一时间了解掌握作战进程及战场变化情况,就会使指挥决策减少失误,同时,指挥员亲临一线,又能稳定军心,鼓舞士气,更有利于赢得战斗。如今,领导者在作决策指挥时,同样需要亲临一线,深入调查研究,真正把情况摸实摸透,做到掌握实情了然于胸。这样会使目标更明确具体,措施更务实管用,运筹帷幄,指挥起来也会更从容自如、更有成效。
主动应变,善于化危为机
四渡赤水战役,是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为争取战略主动,成功进行的一次高度灵活机动的战略性战役。依据敌情变化,及时调整作战方向,稳握战场主动权。蒋介石为阻止中央红军北进四川同红四方面军会合,或东出湖南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调集了150多个团、近40万重兵,欲将红军围歼于乌江西北的川黔地区。而此时的中央红军只有16个团、3万余人,面临着前有长江天险,后有重重追兵,头顶上飞机袭扰的极端险恶形势,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毅然放弃建立川黔根据地的打算,决定率领中央红军跳出敌人重围而北渡长江,以开创川西或川西北根据地。但是红军一渡赤水后,由于敌情急剧变化,川军刘湘采取了“北守南攻”的两面作战方针,即对川北红四方面军采取守势,对进入川南的中央红军采取攻势。面临各路敌军奔集川南、四面围追堵截的新情况,党中央和中革军委当机立断,暂缓执行北渡长江计划,在扎西地区集结,以保存军力,寻求新的机动。四渡赤水之战,如果没有中央红军在川南改变原定渡江计划,转向川黔滇交界地区机动作战,那么也就没有以后北渡金沙江的可能。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高超的指挥艺术。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领导者在作指挥决策时,必須适应时与势的变化。指挥必须要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善于识变应变。首先要处变不惊。宋代名家苏洵说:“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面对瞬息万变的形势,即使情况完全出乎意料,也应头脑冷静、淡定自若、从容不迫。可以说,新时代的领导干部必须具有这样的指挥素养。还要有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以变应变的本事,做到精准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进而打好化危为机、化险为夷的主动仗。
果断决策,不能优柔寡断
1957年,在我国研制原子弹的过程中,中国科学家要去苏联参观。但苏联方面提出,他们的火箭、原子弹,必须是相当级别的官员或者相当高军衔的人才能参观。当时钱学森没有军衔,怎么办?而钱学森去不成,我们的计划必然要落空,在这种情况下,周恩来果断决策,授予钱学森中将军衔。事实上,钱学森回国后,国家一直是按将军等级给予待遇的。当时,钱学森看文件与少将同等,保卫工作按国务院的高级官员对待,工资是特一级,当时国务院进口了少量苏联吉姆车,周恩来拨给钱学森一辆。
果断决策,是指领导者在决策过程中迅速、当机立断,不拖泥带水,不瞻前顾后,不优柔寡断。果断决策,就是敢于在关键问题上拍板。不敢拍板,应断不断,是失职;胡乱拍板,决策错误,是渎职。会不会拍板、敢不敢拍板,是领导者决策水平、指挥能力、担当精神的集中体现。可以说,能否在极短时间内,面对纷繁复杂的突发情况,快速分析判断、定下正确决心,是对领导者提出的最重要要求。领导者在指挥过程中,对问题和情况的分析,要有自己的主见,在采取与众不同的措施时有想法、有魄力、有态度,在矛盾和困难面前,当断必断、敢于拍板、勇于担当负责。特别是在一些突发性事件较多的工作部门,矛盾和问题较多的领域和系统,领导者既要有“集众智”的胸襟,又要有“善决断”的魄力,注重从各种各样的意见中权衡利弊得失、汲取合理成分,理清路子、开对方子,从而使作出的决策、采取的举措、推进的工作,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