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高年级革命题材课文的选文价值与教学方式

2023-04-16孙红艳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革命课文文本

孙红艳

革命题材选文承载着继承和发扬革命文化的历史使命,是统编教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革命题材选文,泛指现在语文教材中有关于革命战争历史阶段,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伟大革命艰苦斗争,以及展现一些伟人高贵思想品德的选文。统编教材在课文篇目整体减少的趋势下,加大了革命题材选文的比重,彰显了国家对在语文教学中落实革命文化教育的重视。在现实教学中,这类选文成了教学的难点,研究的焦点。因此,有必要就选文教学价值以及选文所采取的教学策略来进行研究。笔者以第三学段的革命文化题材选文为例,谈一点粗浅的思考。

一、探问革命题材选文的教学价值

笔者对统编教材第三学段革命文化题材的选文进行梳理后发现:选文数量逐步增加,体裁丰富,除了记叙文,还增加了诗歌、说明文、议论文这些文体;选文学习难度加深,思想性、教育性强;选文时间跨度大,内容领域广,可以分为国家、政党、榜样和民族四个领域,每个年级分布均匀,都有安排,涉及不同时期;以单元主题出现,语文要素梯度明显。笔者将其价值总结为:

(一)体会革命精神,理解文化内涵

第三学段革命题材选文以单元主题形式编排,体现了“热爱祖国、责任和担当、革命岁月、理想与信念”这些主题,《少年中国说》等课文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强国精神和乐观精神,《清贫》《军神》等课文展现了革命领袖的伟大人格力量,《七律·长征》重温了红军长征的岁月……不同革命时期的选文,反映革命传统的形成、发展的连续性、延展性和时代性。革命战争年代的优良传统作为全民族珍贵的精神财富,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至今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需要代代传承。现在的学生依然很有必要深入理解革命文化的内涵之美,要引导学生逐步从“小我”走向“大我”,自觉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二)感知人物形象,渗透价值导向

第三学段革命题材选文塑造了一个个人物形象,例如毛主席、方志敏、刘伯承、李大钊等,这些人物既有时代需求的共性面貌和姿态,又有作者着力表现的独特性格和品质,这些革命形象有着独特的育人价值,学生需要从这些人物形象中汲取催人奋进的力量,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浸染与熏陶,获得人生启迪。这个年龄段正处于价值观的形成期,他们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对人物的许多价值观不解或误解,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并成长,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是这些选文的教学价值所在。

(三)品析语言表达,落实语文要素

第三学段选文的语文要素梯度明显,比如,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三年级下册就开始引导学生通过查资料理解难懂句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要素重点训练借助查找资料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我们在教学中聚焦语文要素,遵循渐进原则,在不断重复与强化中,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另外,这些选文情节感染力强,语言表达特色鲜明,传神、细腻,独具匠心,值得细细品味。在教学中,要引领学生揣摩语言,学习语言,积累运用语言,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探究革命题材选文的教学策略

基于以上分析,教师应该从学情出发,厘清基本内容,充分把握本学段的教学要求,关注其基本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兼顾选文的文学性和思想性,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中学习革命人物的高尚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地发挥这一类选文的教学价值。笔者具体采用以下策略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一)补充资料,消除时代距离

仅仅从文本中捕捉信息,学生阅读课文实际上是一种横向单一的平面性阅读,它给予学生的阅读信息比较少。因此,我们必须给学生提供各类足量的多元资料,采用文字、图像、视频等方式,拓展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实现学生纵向多纬度的立体性感知,帮助学生多角度了解当时的时代,从而消除与时代的距离。 在同一文本的教学中,历史资料的呈现不是单一的,而是交叉渗透的。

1.借助文字类资料,丰盈时代认知

我们可以口头讲述或者课件出示文字资料,对课文所描述的时代进行补充,文字资料里面包括时代、背景、人物生平等,这些资料指向明确,获取方便,及时为学生提供间接经验,丰富他们对当时那个时代的认知。如在《长征》一课中,课前引导学生以简要文字的形式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课上交流汇报,笔者随机补充长征背景资料,补充长征时间与经历的困难以及诗歌创作背景,实现内容有效对接,这一拓展丰盈了学生的知识架构,形成链接学生与时代的纽带,为理解诗歌做好铺垫。

2.借助影像类资料,再现时代场景

影像类历史资料可以细分为图片资料(包括照片、地图、原始图表等)和音像资料(包括音频、视频等)。在五年级上册课文《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教学中,通过图片、视频把文字描述的场景变成一个个鲜活的场面,再现了园内诗情画意的景观和侵略者的野蛮无耻,并观看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段,通过音乐和画面的视听冲击,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受到震撼,化抽象为形象,重现时代岁月,学生自然而然置身其中,教师通过大量文字、数据、图片、影像的补充,带领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时代背景,最大限度地将当时的历史事件真实还原。补充型历史资料就像是一架超级望远镜,学生通过它可以看到时空的另一端,再现了时代场景,冲击了学生的视野。

(二)链接文本,缩短人物距离

革命题材选文所塑造的人物不是凌空出现的,它是借助文本语言刻画人物的形象,展现了人物的品质,增强作品的感染力的。我们要链接文本进行深入研读,寻求文道统一,缩短人物距离。

1.品文本语言,于揣摩中悟形象

引导学生品味文本语言,获得言语形式运用的规律、技巧及言语表达能力,去揣摩文字背后的意蕴,与文本人物对话,这样才能走进人物心中,想人物所想,感悟人物形象。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中,笔者抓住文本冲突抛出了“在毛主席心中,他是愿意將岸英的遗体葬在朝鲜还是愿意将岸英的遗体运回国”这样的问题,学生潜心会文,争先表达自己的想法,亮出理由。有的学生抓住主席的动作、语言、心理描写来表达毛主席愿意把岸英运回国的观点时,笔者紧紧抓住“踌躇、仰、望、黯然”等词语重锤敲打,在品析中感受人物内心想法,落实语文要素;有的学生抓住主席的心理描写来表达毛主席愿意把岸英葬在朝鲜的观点,笔者聚焦两个反问句:“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在不断地比较品悟中走进领袖毛主席的情怀,从领袖人物“形”的捕捉和品析,到有据推断伟人内心情感的变化过程,从而触摸、感知领袖人物的“神”。

2.补文本空白,于还原中悟真情

文本语言中藏着很多空白,我们可以抓住空白点,引导学生驰骋想象,将文本还原成真实场景,在还原、填补中,丰厚人物形象,获得对人物的深层感知,从而受到熏陶。

在五年级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最后,在情感浓缩之处“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利用文本空白点,让学生想象那晚毛主席面对这份电报记录稿,孤独灯光下毛主席的动作、神态、语言,读写交融中披文入情,以情促思,即从人物的表象特征走向人物的内在精神特质,去探索深度思辨。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语用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语境、语情等特殊性的感受,活化了毛主席在学生心中的形象,使学生真正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升华。

(三)链接生活,拉近情感距离

生活是语文之本,是语文生活的写照,第三学段革命题材选文与学生生活脱节,导致学生情感冷漠,索然无味。我们必须在课文和学生生活之间搭建起桥梁,把课文学习和生活经验联结起来,力求寻找历史与现实的对接点,拉近学生与选文之间的情感距离,引起情感共鸣,受到情感熏陶。

1.创设真实情境,引起情感共鸣

真实情境即教师利用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的一些事物和现象进行情境创设;真实情境往往和教学内容有一定关联,真实情境的核心在于利用学生对于现实生活中已有情境内容,实现真实情境和教学情境的关联,从而引发情感共鸣。

五年级下册《军神》教学中,教师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以“为纪录片《英雄》的摄制组制作海报向英雄致敬”为真实情境,让学生读故事来感受刘伯承的心理历程,推荐感人镜头做海报。在真实情境的挑战性任务中,革命领袖题材课文的学习不再是一道高大上的思想道德命题,而是成为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普通命题,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阅读亲近感。这样的设计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的认知范畴,打通生活与学习的联系,打开学生情感的匣子。

2.组织实践活动,获得情感熏陶

语文学习无处不在,我们还可以进行一系列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去唱一唱、说一说、演一演、访一访,多角度、多侧面地挖掘革命人物的崇高,让学生在无边界的学习活动中获得情感熏陶,在心中积淀下丰厚的革命文化。

每篇課文后都安排了不少综合实践活动,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的需要,设计丰富的活动,如学完《小英雄雨来》后,再联结以前学过的课外阅读过的小英雄形象,设计“童赞飒飒小英雄”综合实践活动:小英雄扮演——把学过的英雄搬上舞台,学生自由组合,选择喜欢的故事进行排练,表演故事,评出“最佳小表演家”;小英雄故事会——选择最喜欢的故事讲一讲,评选出“故事大王”;小英雄赞歌——选择最喜欢的小英雄进行评比,评选出“最佳小英雄赞歌者”;小英雄手绘展——用手抄报、绘画、手工、书签制作等方式纪念英雄。这样的活动超越文本,丰富了内涵,学生在参与中受到熏陶,增强了责任感。

总之,革命文化是新时代民族复兴的根与魂,教学中要充分领会其教学价值,直面此类选文教学问题,把握学情,有的放矢优化教学策略,发挥语文学科以文化人的育人价值,落实学生语文素养,丰富革命文化内涵,丰厚学生的精神世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作者单位:江苏省丰县华山镇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革命课文文本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背课文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