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刻理解“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三个维度

2023-04-16谢石生

肇庆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讲道理道理思政课

谢石生

(肇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提出了一句科学论断,即“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1]。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首次明确提出并论述‘思政课的本质’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2]。这句科学论断,为我们加深对思政课性质功能的认识,对讲好思政课规律的坚持和把握,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升思政课教学成效,提供了方向指引和重要遵循。因此,深刻理解“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科学论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依据

深刻理解“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科学论断的前提,是要清晰回答“为什么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从依据角度来看,该科学论断的提出是以人的认识规律、思政课的任务、政治属性、改革创新等四个方面为依据的。

(一)以人的认识规律为依据:致力于获得理性认识

人的认识是一个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源于实践,又回到实践指导实践、促进实践发展,即要经过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到再认识的周而复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居后的“再认识”,相比较于居前的“认识”,更加深刻、更加凝炼、更加全面,更加接近所认识对象的本质,更加彰显所认识对象的事理。从人的认识的发展角度来看,只有深刻凝炼,接近事理,具有真理性的认识,才是人们真正所需要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还认为,人的认识要经过感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才算完成了认识的完整过程,实现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感性认识是有待深化和发展为理性认识的认识,只有当人的认识达到了理性认识阶段后,才算完成认识的过程,形成真正的认识和真理性认识,把握了事情的本质和关键。从人的认识规律看,在丰富的实践中人们需要的是形成理性认识、真理性认识。只有如此,人们才能真正地认识事物的真相和把握事物的本质。

从根本上来说,教育就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一个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进行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认识的过程中,讲“理”阐“理”、述“理”论“理”,是认识的发起,是教育者施教的主要方式和根本手段,而悟“理”获“理”、化“理”得“理”,则是认识的终端,是受教育者受教的根本追求。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说,要让“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来讲”[3]10思政课。

(二)以思政课的任务为依据:归根结底是理论课

“思政课”,全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课程名称中,“理论”是极为关键的二字。人们习惯于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为“思政课”,也常易于忽视“理论”二字。在简称中“理论”二字常作省略,但却无法省略和忽视其在思政课中的重要作用。从课程名称的组成和结构来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不论是“思想”,还是“政治”,归根结底是“理论课”,是讲道理的重要课程。

2018年教育部制定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明确指出,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2019 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本专科阶段重在开展理论性学习。”[4]新时代关于思政课教学和改革创新的两份重要文件清晰表明,讲道理就是思政课的主要任务,即教师教道理,学生学道理,师生在道理的互动之中实现教学相长、学教双收。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要用科学理论培养人”[3]13“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5]377“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3]12。这些重要论述和经典话语深刻表明思政课归根结底是讲道理的课,归结到一点就是要讲道理。

质言之,思政课就是教师要运用多样方式跟学生讲明白道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人、塑造人、鼓舞人,达到以理服人、以理感人、以理聚人的目的。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6]所以,思政课要把理论讲清楚讲通透、讲顺畅讲彻底,最终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才能实现思想引导、价值引领的目的。

(三)以思政课的政治属性为依据:思政课要以理服人

思政课是非一般的“特殊”课程,“特”就“特”在它是立德树人,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课程;是做人心工作,让人心悦诚服,以思想和行动践行的重要课程,其作用无可替代。所以,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政治引导功能,具有别的课程所没有的突出的政治属性,不仅要教授和传递给学生政治知识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还要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要充分彰显突出的政治属性,思政课就必须要讲道理。从根本上看,以理服人、以理悦人、以理育人,就是思政课的真谛和独特魅力之所在。如果有朝一日思政课不讲道理,讲不出和讲不清道理,思政课就失去了活力和生命力。

诚然,道理不会自然而然地在人脑里产生,完全靠灌输也产生不了。毛泽东说,“要人家服,只能说服,不能压服”[7]“用说服而不用压服的办法,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见效甚快”[8]。所以,从教师教的角度来看,思政课只有讲道理,讲好道理,才能使思政课具有说服力,让学生信服,进而引导其立德成人、立志成才,在其心灵深处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其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9]“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5]35所以,从学生学的角度来看,学生只有在思政课讲道理的有效引导之下,认真学道理、悟原理,会哲理、明事理,懂真理、反歪理,才能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才能明辨是非、分清真伪、甄别善恶、分别美丑,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撇开迷雾见真相,廓清繁杂抓关键;才能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才能带着所学本领、所得技长积极地投身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洪流之中。

(四)以思政课的改革创新为依据:思政金课以讲道理为基础

思政课改革创新不仅包括教师“教”的创新,也包括学生“学”的创新。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教师“六个要”和思政课“八个统一”,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明确方向和基本遵循。

在“六个要”中,谈到视野要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要“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在谈到人格要正时则强调要“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3]11-12。早在2016 年年底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思政课“要让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来讲”。在思政课改革创新中,教师是关键。而在教师这个关键中,有“理”讲“理”是关键的关键,旨在教师“通过讲好信仰、信念、信心背后的深层道理”[10]85,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树立正确的理念、观念、信念,并由此打造深受学生喜爱、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思政金课。

在“八个统一”中,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都提出要讲道理的基本要求,即以“讲理论的方式讲思政课”“思政课要用科学理论培养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清楚、讲透彻”[3]12-13。而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提出要“不怕问、怕不问、见问就喜”,一旦回答不了学生之问之疑惑,“那说明所讲的不是真理或者自己还没有掌握真理”[3]13,这就从一个别样的角度阐明了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善于讲道理。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理直气壮”之“理”是要讲道理,把道理讲清楚讲透彻,思政课就可以直立起来,就更加气势壮大、气势恢宏。而理论性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目的之一[3]12,提升理论性必然要求思政课要讲好道理、述清理论。

二、“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指向

深刻理解“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科学论断的核心,是要清晰回答“思政课讲什么样的道理”。从指向角度来看,该科学论断是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中国发展内含的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主要事理、为学为事为人的重要道理。

(一)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发家起步,并且一路走来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旗帜和理论武器,也是立党立国的根本和关键。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以及列宁的丰富发展,还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对于行走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我们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大理论,最根本的大真理,最值得信赖的大道理。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我们今天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时代,所标明的方向。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不会过时,只会随着实践的发展和历史的前进,愈发闪烁着真理的光芒。

马克思主义是思政课的立课基础和根本。所有思政课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课程,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智慧和光芒充斥着所有的思政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讲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哲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讲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及其蕴含的逻辑和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讲述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重要经验和理论成果,以及蕴含其中的基本道理。“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讲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提升大学生基本修养的现实之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讲的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中国人民追求民族复兴历程的历史之理。“形势与政策”课讲的是引导学生掌握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时事与形势热点问题的逻辑之理。

思政课讲道理首先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传播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影响和引领青年学生”[10]85。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清楚、讲透彻”[3]13。具体来说,一方面,要把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的基本原理讲清楚;另一方面,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基本原理讲清楚,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师要把上述之理讲清楚讲透彻,引导学生读通读透读“薄”书本教材,学懂学实学活理论知识。

(二)讲清楚中国发展内含的基本原理

进入新时代,我们不仅迎来了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还迎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在这些关键的时间节点,既要梳理历史成就,总结历史经验,又要回应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以凝聚人心、开辟未来。对于新时代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下称《历史决议》),都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总结。后者更是从十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和概括,成为我们总结历史、开拓进取的基本遵循。思政课不仅要讲清楚中国发展的成就和新时代的成就,更要讲清楚蕴含其中的基本政理,即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原理。

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原理。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着全国人民取得伟大成就,这是世所罕见和史所罕见的历史功绩。细数历史成就容易,但概括内在逻辑则难。对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2021年中国共产党作出了两次回应。一是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给出了“九个必须”的答案;二是《历史决议》给出了“十个坚持”的答案。思政课既要分别讲清楚“九个必须”和“十个坚持”的道理,又要讲清楚“九个必须”和“十个坚持”的内在联系。

要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原理。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历史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得以创立和发展。思政课要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历史演变和伟大的历史成就,讲清楚成就背后内含的基本逻辑及成就背后隐藏的成功密码。同时,一方面还要讲清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坚持和恪守,明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道理;另一方面要讲清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和发展,明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高举科学社会主义旗帜,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惟一正确道路的道理,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二者之间“源”和“流”的关系,既一脉相承,又有所发展。

要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什么赞的原理。从历史维度看,我们在新时代里只走过了十年左右的时间,但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却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对于此,国内外广大人民群众由衷地点赞。党的十九大用十个方面总结新时代的成就,而《历史决议》却用十三个方面总结新时代的成就。一方面说明新时代的成就显著,另一方面说明新时代的成就在不断增长、不断丰富。思政课既要讲清楚新时代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还要讲清楚新时代获赞内含的基本逻辑,比如“两个确立”,又如党中央的领航掌舵,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智慧等,深刻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什么赞的问题。

(三)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主要事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在新的征程上,“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1]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对思政课进一步提出了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所蕴含的主要事理的重要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仅包括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也包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这些丰富且厚重的文化资源,为思政课教师引经据典、博古论今、点化学生提供了重要前提,成为思政课讲道理、讲哲理,以理服人、以文化人的重要依托。

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必须把握本质、得其精髓。记几条名句名言,懂几个历史故事,只是其一,不在其二。只有深刻地把握内容体系,掌握精神实质,领会核心要义,才能弄清其意义所在。思政课只有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把内含其中的主要事理件件梳理、条条明晰,引导学生口头读懂、心头理解,行动实践,才能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做到真正地践行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而这个要求建立在讲道理的基础之上。所以,思政课讲道理,要讲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即指那些长期以来被中国人民、中国社会所接受的至今仍然活在我们心中的理念,被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靠得住、立得起、用得着、传得开、留得下的观念,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修身养性、立身处世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

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思政课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事理,不是简单地做古代文化的“搬运工”,也不是在古代与今天之间做“二传手”,更不是单纯地颂古或者厚此薄彼,而是要结合新时代的背景和条件,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相融合,刻入时代元素,充斥时代气息,彰显时代价值,形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时代“新品”。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让古文化、古传统、古精髓,在新时代、新阶段、新氛围中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既传承了历史的基因,实现培根铸魂;又懂得守正创新,推陈出新,开辟未来。

(四)讲清楚为学为事为人的重要道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12]要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既要靠教师的“身教”,即教师的身体力行、模范行为,以优秀的榜样影响和带动学生;又要靠教师的“言传”,即以教师清晰出色的讲解、入木三分的分析,让学生明白为学为事为人的基本道理。

要讲清楚为学之道。思政课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楚为学之道。一是为学之道在善思。《论语》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宋代晁说之的《晁氏客语》强调:为学之道,必本于思。二是为学之道在好问。汉代刘向的《说苑·建本》指出:不好问询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即不愿向别人请教,就切断了智慧根本,堵塞了智慧源头。三是为学之道在积累。明代崔铣的《松窗寤言》指出:学者有二病,积学未厚而用之遽,养德未足而谈有余。即学习有两种常见毛病:一个是知识积累还不够丰厚就急于应用,一个是品德修行还不够完善就妄加谈论。而杨时的《二程粹言·论学篇》指出:学不博者,不能守约;志不笃者,不能力行。四是为学之道还在见闻广。《礼记·学记》强调: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清代魏源的《默觚下·治篇九》指出:闻见广则聪明辟,胜友多而学易成。即听得多见得多,脑子就聪明;有学识的朋友多,做学问就容易。

要讲清楚为人处事之道。为人处事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思政课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楚为人处事之道。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积累了丰富的为人处事智慧。如善良是修身养性的根本,即“人之初,性本善”。要讲清楚为人的第一要义是善良。做一个善良的人并不抽象,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要引导学生做一个本分的人,在不同情境中都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做一个诚实的人,诚实守信;做一个自重的人,学会严以律己、宽于待人;做一个知足的人,知足者常乐。在处事方面,要引导学生理解“谦退礼让是保身第一法,平静安详是处世第一法,宽容大度是处事第一法,清心寡欲是养心第一法”的深刻意涵,懂谦让,善静详,能容忍,会清欲。

三、“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落实

深刻理解“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科学论断的关键,是要清晰回答“思政课怎样讲道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1]从落实的角度来看,要做好“三深”、把道理讲深,做好“三善”、把道理讲透,做好“三用”、把道理讲活,用心讲道理,以心换心。

(一)做好“三深”,把道理讲深

理论功底要深。理论功底要深厚,是为师之基,也是把道理讲深的前提。要给学生传递科学理论,思政课教师必须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理解该学科的历史脉络与发展过程,善立该学科的前沿和潮头。思政课教师要“先学一步、学深一步、多悟一层”,原原本本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踏踏实实领悟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以理论功底的扎实深厚支撑思政课讲道理的底气和勇气。

课堂讲授要深。课堂讲授要深刻,是为师之本,也是把道理讲深的重点。思政课教学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不仅讲好“是什么”,还讲好“为什么”“怎么办”,更要经得起学生的各种追问,以深刻学理和严密逻辑回应学生。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发展之绩、之理、之问,启发学生在纵横交错、相互比较、思维开合的深度思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要善用辩证思维把道理讲深,运用辩证思维讲深人类社会的运行哲理和发展规律,讲深共产主义奋斗目标与当前我国现实之间的关系,以及美好理想与现实社会存在问题之间的关系,讲深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扎根、发展和创新,等等。

学术研究要深。学术研究要深入,是为师之核,也是把道理讲深的关键。要在课堂上充分运用自己的研究成果来讲道理,通过深钻细研把道理中蕴藏的内在逻辑、运行机理、核心要义等关键因素揭示出来。要积极拓展研究视野,深化马克思主义及最新成果的研究和阐释,将品读经典和领悟原理紧密结合,将重要理论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要善于在课堂上运用学术研究成果,主动用原创性的研究成果拓展课堂教学,以学术研究的深入丰硕确保思政课的理论高度和厚度。

(二)做好“三善”,把道理讲透

善于胸怀大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3]7立足“两个大局”,不仅是思政课讲道理的前提,也是意味着思政课讲道理要坚持大视野、大格局。要在大历史观的指导下讲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历史过程,以及创造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伟大成就的道理;引导学生从世界风云激荡中通过比较,进一步总结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同时全面客观认识国内国外,既不封闭保守,也不崇洋媚外,真正成为平视世界的一代,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善用历史思维。历史思维能够穿越时空、直达现实,善用历史思维可以把道理讲透。历史思维,是运用唯物史观,把现实问题、社会事件放在历史长河中去分析评判,以总结历史规律、展望未来、把握历史前进大势的思维方法。思政课要善用历史思维,讲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道理,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功绩、百年格局和未来走向;讲透“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道理,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也没有辜负社会主义的内在意蕴;讲透“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道理,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改变中国的内在逻辑。

善从政治上看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3]10。思政课教师要把道理讲“透”,必须不断提升“政治三力”。一要以高超的政治领悟力讲透治国理政的“政理”,即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思想理念和大政方针。二要以敏锐的政治判断力批判错误思潮的歪理,如历史虚无主义和自由主义等。三要以坚强的政治执行力讲透学生疑惑的事理,如社会事件本身所蕴含的发生机理、深层逻辑和因果关系,内蕴着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同时,思政课教师要始终在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强化责任和担当意识,努力地不断回应和廓清学生的疑惑。

(三)做好“三用”,把道理讲活

用好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能够打破常规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够结合实际、开拓局面的科学思维方法。面对个性张扬、思维活跃的当代大学生,必须变革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运用创新思维,把教学盘活,把道理讲活,讲到社会需要之处,讲到学生心坎之中,才能发挥铸魂育人之效。

用好课堂形式。案例的活泼和语言的生动,是用活课堂形式,把道理讲活的必然之义。在教学中用好新鲜案例和身边案例,既可以活化课堂教学,让道理活起来,又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道理和学生的距离,提升所讲之理的亲和力。用活语言,一方面要善于运用学生喜欢的生活语言、网络语言,另一方面要善于转化语言风格,把党的语言、教材语言、官方语言,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提升语言表达的有效性。发挥朋辈效应,善用学生之口讲道理,也是把道理讲活的一种重要方式。要设计好环节,让学生成为讲台的主人,增强讲道理主体的多元性和说服力。此外,还要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在讲活道理中的重要作用,可以制作丰富小视频,亦可借用新媒体阐释新道理,不仅增强了讲道理的浸透力,还实现了思政课堂的有效拓展和延伸。概言之,就是要把思政课“有意义”的道理讲得“有意思”,让道理讲得有人听,愿意听,让思政课真正“活起来”。

用好教法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师要“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教学方法,是一个教师立足课堂、讲好道理的基础和关键。思政课要讲道理,离不开教法上的创新。一要教法亲近学生。亲其师,方信其道。一个教师的教法如果能走进心灵,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那么他才能了解学生情况特别是思想动态,才能成为教学生学习的经师和教学生处世的人师。二要教法“货真价实”。思政课教学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有机统一。教法既要遵循规律,又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既要坚持“内容为王”,又要坚持“形式为金”;让教学有先进“配方”、精湛“工艺”,也有时尚“包装”,切实将课堂教学的独角戏转变为双向互动、全员参与的大舞台。三要教法丰富多样。要树立“大思政”理念,善于运用启发式、研讨式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同时整合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和网络云课堂,充分挖掘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用思政的“盐”调出真理的“味”,吸引学生认知的“胃”,留住学生学习的“心”。

(四)要用心讲道理,以心换心

教师要用心教。教师用心教是上好思政课的基础。思政课本质上是教做人的课程,既要以理服人,以事服人;又要以德育人,以心化人。对教师来说,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在心里要先成为这样的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迫切需要教师既用心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思政课教师要追求大境界、大胸怀、大格局,但基础和前提是恪守从教的初心,即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爱与真情感化学生,以初心与人格魅力吸引学生,以言传身教引导学生,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

学生要用心悟。学生用心悟是上好思政课的关键。新时代思政课不仅要比较中西文明,还要阐释中国道路,激发青春担当。所以,需要各部门、各教师乃至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发力。但学生也必须发挥主体作用,与教师一起实现“知识共建和共享”。青年学生是成年人群,他们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社会阅历,不应是单纯的教育客体,而应成为“大思政课”建设和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学生思维活跃、乐于参与,崇尚平等,善于质疑,愿意用心学习,以及与教师交流互动,但却抵制任何形式的强制灌输。学生不是消极被动的内容接受者,而是具备一定的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的行为主体,这是学生用心学的前提和基础。

师生要以心换心。教师用心教和学生用心悟,不是两条平行线,而是要实现两线交叉,师心映照生心,生心反馈师心,最终实现以心换心。师生以心换心的核心要义在于释放大学生的主体性和提升学习效果,从以教师为中心的“重教轻学”转化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并重”上来。教师有权威,发挥主导作用,但与学生是双向平等沟通。学生有主动,发挥主体作用,但与教师却是学习合作、教学联动。要营造一种宽松但不失严谨,活泼却又十分有序,快乐却又成效显著的高质量课堂氛围,达到既春风化雨又水到渠成的效果。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观察力、逻辑力、批判力等内在本质能力得到提升,生命活力得到充分绽放。而教师则加强引导和总结提炼,此为“亦师”;又参与学习,与生探讨,此为“亦友”。在师生的以心换心、双向互动之中,就把内容讲生动了,把理论讲透彻了。

猜你喜欢

讲道理道理思政课
道理都懂,为什么过不好这一生?
“讲道理”的面包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不好听,却很有道理
怎么跟孩子讲道理?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讲理的八大戒律
道理
智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