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全身播散性隐球菌病患儿的护理
2023-04-16沈震丁亚平夏姗姗
沈震,丁亚平,夏姗姗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儿童监护室,浙江 杭州 310052)
隐球菌病是一种由新型隐球菌引起的侵袭性真菌感染,尽管它主要影响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的患者,但目前时有报道此病菌可侵袭免疫功能正常个体[1],且有上升趋势[2]。当新型隐球菌经血行播散至中枢神经系统、肺、皮肤、肝等多器官时,则提示全身有播散性隐球菌侵袭,临床表现多为发热、咳嗽、呕吐、腹痛、头痛、意识改变等。该病起病隐匿,无特异性,误诊率高[3],常导致延误治疗,严重影响患儿生存及预后。目前研究多集中于成人领域,且全身播散性隐球菌病相对罕见[4]。我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于2022年2月收治1例全身播散性隐球菌病患儿,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及骨髓培养均提示隐球菌感染,经12 d对症治疗及护理后,患儿病情稳定,转普通病房,现将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儿,男,4岁3个月,10 d前出现发热,最高体温40℃,伴阵发性咳嗽,有痰不易咳出。在外院应用多种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后,仍有反复发热;血常规显示白细胞31.53×109/L、中性粒细胞80.2%、C-反应蛋白254.26 mg/L;腹胀明显,遂至我院就诊,于2022年2月3日入院收住呼吸内科。入院后,予利奈唑胺联合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抗感染;入院第2天行胸腔穿刺、腹腔穿刺留取胸腔积液及腹腔积液;入院第4天患儿仍有反复发热,胸片提示肺部感染加重,考虑到出现呼吸衰竭、循环衰竭及呼吸心跳骤停的风险较高,遂转至PICU治疗。入科后,予持续心肺监护、鼻导管吸氧、雾化等对症治疗,继续利奈唑胺联合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抗感染治疗;入科第2天,胸腔积液及腹腔积液培养,未检出致病菌,行腰椎穿刺术留取脑脊液培养,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留取肺泡灌洗液行高通量测序,行骨髓穿刺术留取骨髓培养;3 d后,骨髓培养初步报告提示真菌感染,脑脊液、肺泡灌洗液培养均未检出致病菌,予再行腰椎穿刺术,留取脑脊液送特殊细菌涂片(新型隐球菌)及隐球菌荚膜抗原(半定量)检查;5 d后,胸腔积液及腹腔积液及骨髓培养均提示新型隐球菌,药敏试验显示两性霉素B敏感、5-氟胞嘧啶敏感,脑脊液隐球菌荚膜抗原显示阳性,脑脊液培养未检出致病菌。结合患儿病史,考虑全身播散性隐球菌感染,予停用利奈唑胺,换用氟胞嘧啶口服(0.5 g,3次/d)及两性霉素B胆固醇硫酸脂复合物静脉滴注(2 mg/kg·d)。在上述治疗的同时,给予精细的肺部感染护理、腹腔引流管的护理、并发症的观察与预防、针对性的用药护理等,入科第12天患儿肺炎症状有改善,无气促,腹腔积液较前减少,转呼吸内科继续治疗。
2 护理
2.1 肺部感染的护理 患儿肺部感染症状严重,出现反复高热伴阵发性咳嗽,咳痰无力。护理要点:(1)抗生素疗效观察。患儿住院期间联合应用多种抗生素,根据医嘱按时、按顺序给药,维持抗生素有效血药浓度;密切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观察有无皮疹及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患儿未出现不良反应;协助医生定期监测肝肾功能,警惕肝肾功能损害。(2)体温管理。患儿反复高热,发热时无畏寒、寒颤,予毛巾包裹冰袋置于腋窝处物理降温。由于患儿皮肤较为娇嫩,每1 h查看皮肤状况,及时更换潮湿衣物;每1 h监测体温,当体温持续>38.5℃物理降温无效时,告知医生,给予布洛芬混悬液口服,半小时后观察降温效果。(3)促进有效排痰。患儿痰液黏稠,为促使痰液松动,每2 h翻身时给予叩背;考虑到患儿虚弱不耐受,每次仅叩背10 min左右;遵医嘱予布地奈德混悬液联合异丙托溴铵溶液每6 h雾化吸入并叩背10 min左右。由于患儿肺炎未见明显好转,支气管镜检查显示各管腔内可见白色稀薄分泌物,予生理盐水10 ml灌洗2次以降低炎性因子。肺泡灌洗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缺氧,因此在术中及术后予氧气面罩吸入,术后禁食、禁水2 h,严密监测患儿的神志、面色及生命体征的变化,该患儿无不良反应发生。经过积极治疗和有效护理,患儿入科7 d后体温逐渐降至正常,第11天始X线胸片提示肺炎有所改善,咳嗽、咳痰频次降低,痰液容易咳出。
2.2 腹腔引流管的护理 患儿入院时腹胀明显,呼吸稍促,无气喘;腹部B超提示肝脾肿大,腹腔积液(4.6 cm);经膀胱测腹内压6 mmHg(1mmHg=0.133 kPa),考虑患儿需多次行诊断性穿刺及降低腹内压改善呼吸。为避免每次穿刺造成损伤及疼痛,在B超引导下使用14G单腔中心静脉置管留置腹腔引流管。术后引流管的护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其护理要点包括:(1)使用3M透明敷贴固定穿刺处,外露导管使用胶带高举平台法固定于皮肤上,每班测量外露长度来评估置管是否滑脱;患儿对腹腔引流管较为抗拒,为避免拔管,使用约束手套对上肢进行保护性约束。(2)穿刺处敷贴每周更换,有卷边、潮湿等可能污染时及时更换,为避免皮肤损伤,0°或180°撕除敷贴,并选用2%葡萄糖氯己定醇消毒液消毒皮肤。(3)引流管处于间歇开放状态,使用肝素帽连接,需要抽腹腔积液时先使用75%乙醇棉片反复擦拭接口处15 s,抽时密切注意患儿的生命体征和神志变化,抽吸后更换新的肝素帽。患儿住院期间抽取腹腔积液3次,为黄色液体,每次量约10 ml,生命体征均平稳。另外,每班监测腹围,在56~58 cm之间,腹部质地偏硬。入科5 d后,患儿腹胀稍有改善,质地较前变软,腹围55 cm,腹部B超提示腹腔积液(3 cm),予拔除腹腔引流管,局部纱布包扎固定。
2.3 用药护理
2.3.1 两性霉素B胆固醇硫酸脂复合物 两性霉素B为多烯类抗真菌抗生素,是临床上治疗隐球菌感染的“金标准”药物,但其具有肝肾毒性、电解质紊乱等较多不良反应,其中以肾毒性最严重[5]。两性霉素B胆固醇硫酸脂复合物是两性霉素B的含脂制剂,能显著降低药物肾毒性,并提高疗效[6]。
2.3.1.1 药物配置 本院使用的两性霉素B胆固醇硫酸脂复合物规格为50 mg/瓶冻干粉,与生理盐水接触会产生药物结晶,必须使用灭菌注射用水溶解,溶解后的浓缩液使用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稀释,配置好的稀释液,于2℃~8℃冰箱内可保存24 h,浓度<0.15 mg/ml为宜。
2.3.1.2 药物使用 两性霉素B胆固醇硫酸脂复合物可能导致患儿出现发热、寒颤、恶心等不良反应。因此,在一个治疗周期前,应先作试验注射。采用2 mg两性霉素B胆固醇硫酸脂复合物静脉注射15~30 min,观察30 min,若无输液反应,则开始缓慢滴注。根据患儿耐受情况,逐渐增加滴注速度,速度<30滴/min,一般滴注3~4 h,出现输液反应不能耐受时,延长滴注时间。输注过程中,注意避光,防止药效降低。首次使用从小剂量(2 mg/kg·d)开始,每天增加0.5 mg/kg,逐渐增加至维持量(3.5 mg/kg·d)。两性霉素B胆固醇硫酸脂复合物刺激性大,其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可形成胶体凝集,使pH值降低[7],配置好的稀释液pH值一般在4.0~6.0之间,药物治疗周期长,静脉炎发生率为18%[8],因此,使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输注期间避免两性霉素B胆固醇硫酸脂复合物与含氯化钠溶液同时使用,防止药物结晶堵塞导管,造成非计划拔管。药物输注完毕后先使用5%葡萄糖溶液进行脉冲式冲洗导管,再使用10 U/ml肝素稀释液正压封管。
2.3.2 氟胞嘧啶 氟胞嘧啶为抗真菌药物,对隐球菌属有较高抗菌活性,口服剂量为100 mg/kg·d,可分3~4次服用。临床上常首选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以增加疗效[9]。用药期间可见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偶见全血细胞减少,需定期监测血常规全血细胞计数,停药后可恢复。
2.3.3 不良反应监测 与普通两性霉素B相比,两性霉素B胆固醇硫酸脂复合物虽然有更高的肾安全性,但是发热、寒颤等输液反应更常见,可预先使用糖皮质激素或抗组胺药减少相关输液反应。用药期间发生低钾血症的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可能是两性霉素B对肾小管的损伤,导致钾的排出增多。预防性补钾可预防低钾血症的发生,以口服补钾首选,定期监测血钾。氟胞嘧啶与两性霉素B合用时可增加其不良反应发生率,用药期间定期监测血常规每周2次,观察全血细胞计数的变化。本例患儿住院期间血尿素和血肌酐均正常,血常规监测中,全血细胞计数未见明显变化。在每次用药前预先口服盐酸异丙嗪片,未出现相关输液反应,通过口服氯化钾口服液预防性补钾,定期监测血钾,在3.6~4.7 mmol/L之间。
2.4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全身播散性隐球菌病累及中枢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等颅高压表现,也有少数病例会出现意识改变、抽搐、视物模糊等[10]。本例患儿脑脊液隐球菌荚膜抗原阳性,脑脊液培养未检出致病菌,神经系统查体阴性,有主诉头痛史,暂不考虑隐球菌性脑膜炎。入院第28天,复查脑脊液培养未检出致病菌。虽然患儿无直接证据表明感染累及到中枢神经系统,但在日常护理中需密切关注有无神经系统症状及颅高压征象。遵医嘱每12 h静滴甘露醇;每班观察并记录患儿意识状态,询问其是否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眼部不适等症状;每2 h查看瞳孔变化等。期间患儿意识、行为均正常,无神经系统症状,瞳孔2~4 mm,未出现隐球菌性脑膜炎症状。
2.5 心理护理 由于年龄小,有腹胀、食欲不振、头痛等不适表现,加之监护治疗期间与家长分离,患儿情绪较为低落。为有效缓解患儿不适及心理负担,护理人员为其提供了绘本、故事书等,教患儿绘画、讲故事,帮助转移其注意力,缓解不适。科室儿童医疗辅导小组为患儿及家长每周安排2次“云视频”,通过视频通话抚慰双方的思念情绪。另外,护理人员作为沟通桥梁,提供患儿与家长书信往来的机会,鼓励患儿通过写信或绘画的形式表达对家长的想念。随着与家长沟通交流增多,患儿安全感得到大幅度提升,逐渐信赖医护人员,能主动与医护人员交流。由于需要进行较多的诊疗性操作,患儿表现出恐惧,在进行新的护理操作前2~3 d,如静脉穿刺、腹腔穿刺、维护腹腔引流管等,医疗辅导小组成员设计游戏情景,邀请患儿进行医疗角色扮演,在模型上参与医疗护理操作等,使其事先了解操作步骤,减轻了恐惧心理,并在实际操作时更好地配合。
3 小结
播散性隐球菌病起病隐匿,常累及肺、肝、腹部淋巴结、中枢神系统等。本例患儿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及骨髓培养均提示隐球菌感染,护理要点在于促使恢复正常体温、促进有效排痰、腹腔穿刺及引流期间的病情监测、神经系统监测、药物的正确应用与副作用观察等;同时需注意用药期间定期监测肝肾功能、血常规、血钾等。另外,本病治疗周期长,护理上也要和家属及患儿多沟通,共同做好优质护理服务,减轻患儿病痛,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