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桓冲自解扬州出镇徐州考

2023-04-16李苗苗

镇江高专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京口桓温谢安

李苗苗

(云南大学 历史与档案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2)

宁康元年(373年),桓温去世,孝武帝诏桓温的幼弟桓冲“中军将军,都督扬江豫三州军事,扬豫二州刺史,假节”[1]1295。桓冲成为桓氏门阀新的代表。同年,谢安在朝辅政。两年后,桓冲自解扬州,出镇徐州,扬州刺史由谢安接任。

“谢安以时望辅政,为群情所归,冲惧逼,宁康三年(375年),乃解扬州,自求外出。桓氏党与以为非计,莫不扼腕苦谏,郗超亦深止之。冲皆不纳,处之淡然,不以为恨,忠言嘉谋,每尽心力。”[1]1295田余庆认为,桓冲以扬州让谢安,出就徐州刺史镇京口,一是出于顾全大局的气度,二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尔[2]128。陈金凤认为,桓冲自解扬州刺史是桓氏在与谢氏争权中失败的结果[3]。王莉认为,桓冲自解扬州乃是出于大局考量,为桓、谢二族权力和平过渡让扬州与谢安[4]。笔者考察史书,分析东晋权力格局,认为桓冲自解扬州出镇徐州乃是分析东晋权力格局、考虑桓氏家族发展方向后的决定。

1 桓冲自解扬州的原因

龙亢桓氏家族是东晋的顶级门阀,与其他家族不同,依靠军功崛起,几代人经营荆州地区,并建立了军队。因此,桓氏家族也是东晋顶级门阀中兵权最重的。东晋一朝,武人地位低下,而且为中央政府所防备,桓氏家族因特殊的发展道路在中央无太大势力,东晋重要军镇荆州地区是其经营之地。朱子彦说:“桓氏通过施恩泽惠,笼络西人,借此巩固家族在荆襄重镇的统治地位,并以西军的实力威逼朝廷。”[5]即便是桓氏门阀最鼎盛时期即桓温掌权之际,桓氏在中央的政治势力依然是薄弱的,具体表现在桓温去世前加九锡之事的失败。“(桓温)讽朝廷加己九锡,累相催促。谢安、王坦之闻其病笃,密缓其事。锡文未及成而薨,时年六十二。”[1]1722由此可见,起重要阻碍作用的是陈郡谢氏家族、太原王氏家族的代表谢安和王坦之。这两个家族在桓氏衰败后相继成为东晋首屈一指的执政门阀。即使桓温在世、桓氏家族鼎盛之时,陈郡谢氏家族、太原王氏家族也能阻止桓氏家族所行之事,他们在中央的政治势力始终不弱于桓氏家族。桓温曾经实行废立之事,故处于中央的东晋皇室、朝士对桓氏家族心怀忌惮与敌意。

“温既仗文武之任,屡建大功,加以废立,威震内外。帝虽处尊位,拱默守道而已。常惧废黜。”[1]144简文帝为桓温所立,时常忧虑自身处境,对桓氏家族亦是忌惮大于感激。此外,从简文帝与郗超的对话可以看出,东晋皇族处于桓温的高压之下,对桓氏家族抱有敌意。

“先是荧惑入太微,寻而海西废。及帝登祚,荧惑又入太微,帝甚恶焉。时中书郎郗超在直,帝乃引入,谓曰:‘命之修短,本所不济,故当无复前日事焉。’超曰:‘大司马臣温方内固社稷,外恢经略,非常之事,臣以百口保之。’及超请急省其父,帝谓之曰:‘至意尊公,家国之事,由吾不能以道匡卫,愧叹之深,言何能喻。’因咏庾禅诗云:‘志士痛朝危,忠臣哀主辱。’遂泣下沾襟。”[1]144简文帝登基之后,时常忧惧步海西公之后尘。郗超为高平郗氏后人,在北府重镇京口地位极高,且为桓温心腹。“(桓温)遂定废立,超始谋焉。”[1]1198简文帝此语有示弱于桓氏、试探郗氏之意。可见,东晋中央皇权式微,权臣桓温对皇权及其周围的世家大族构成威胁。

“谢安尝与王文度共诣超,日旰未得前,文度便欲去,安曰:‘不能为性命忍俄倾邪!’其权重当时如此。”[1]1198此话反映了位居中央的朝士对桓氏的忌惮。谢安与王坦之立场明确。“时简文帝病笃,温上书荐安宜受顾命。及帝崩,温入赴山陵,止新亭,大陈兵卫,将移晋室,呼安及王坦之,欲于坐害之。坦之甚惧,问计于安。安神色不变,曰:‘晋祚存亡,在此一行。’既见温,坦之流汗沾衣,倒执手版。安从容就席,坐定,谓温曰:‘安闻诸侯有道,守在四邻,明公何须壁后置人邪?’温笑曰:‘正自不能不尔耳。’遂笑语移日。”[1]1380

谢安、王坦之为拥护晋室的朝士代表,是桓温称帝的阻碍,故而对桓氏忌惮且有敌意。同时,身处中央的其他朝士对桓氏势力也颇为戒备与忧惧。

“时孝武帝富于春秋,政不自己,温威振内外,人情噂沓,互生同异。安与坦之尽忠匡翼,终能辑穆。”[1]1380由此观之,桓温在世时,桓氏家族把控朝政,皇权衰微,东晋皇室、朝士对桓氏家族有戒备、忌惮之意。因此,东晋皇室、朝臣更信赖王坦之、谢安及其背后的家族,并试图与桓温抗衡。桓温去世后,桓氏家族政治势力变弱,对中央的影响力进一步降低。桓冲被封为“中军将军,都督扬江豫三州军事,扬豫二州刺史,假节”[1]1295。扬州“统摄京畿,权重要任”[6]3269,自东汉以来,出现了“顾、陆、朱、张”四大吴姓士族,成为南方的政治中心,东晋时,地处长江下游,临近建康,为朝廷所掌控。桓氏家族在中央的政治实力不如王氏、谢氏家族,且为东晋皇室、朝士所忌惮,因此都督扬州不能完全掌控。桓温临死前,桓冲与他讨论如何对待谢安。

“初,冲问温以谢安、王坦之所任,温曰:‘伊等不为汝所处分。’温知己存彼不敢异,害之无益于冲,更失时望,所以息谋。”[1]1723

桓温的这番话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谢安、王坦之颇有威望,深受桓氏家族忌惮。双方的敌对也体现了扬州朝臣与荆州桓氏的不和。桓温之死对桓氏家族政治势力、东晋的政治形势影响很大,但门阀士族实力对比并没有太多改变。由对话可知,谢安、王坦之及其家族势力没有桓氏家族强大。两年后,桓冲自解扬州,请求外出。《世说新语》载:“桓冲本以将相异宜,才用不同,忖己德量,不及谢安,故解扬州以让安。”[7]779《晋书》载:“谢安以时望辅政,为群情所归,冲惧逼,宁康三年(375年),乃解扬州,自求外出。桓氏党与以为非计,莫不扼腕苦谏,郗超亦深止之。冲皆不纳,处之淡然,不以为恨,忠言嘉谋,每尽心力。”[1]1295两书记载篇幅不同,关于桓冲自解扬州的原因分析也不同,但都认为是桓冲自解,而非谢安解。《晋书》还详细叙述了桓氏党与的态度。

由此可见,桓冲解扬州乃是“自愿”,并非谢安逼迫,或者说自解扬州乃是出于某种考虑。

2 桓冲出镇徐州

桓冲为何自解扬州,须结合桓冲之后去向才能明晰其中缘由。

“于是改授都督徐兖豫青扬五州之六郡军事、车骑将军、徐州刺史,以北中郎府并中军,镇京口,假节。”[1]1295与桓冲此前所任官职相比,徐州为新授。徐州在东晋地位特殊。“方伯之任,莫重于荆、徐,荆为国西门,刺史常都督七八州事,力雄强,分天下半。”[8]104-105荆州、徐州地区为东晋、南北朝时期军事重镇,荆州为国之西门,属于桓氏家族传统势力范围,徐州为东晋北来侨民聚居之地。“更以江北为南兖州,江南为南徐州,治京口,割扬州之晋陵、兖州之九郡侨在江南者属焉,故南徐州备有徐、兖、幽、冀、青、并、扬七州郡邑。”[9]1037南徐州和南兖州是东晋北来侨民集中居住的地区,兵源充足。同时,“南徐州之治京口,有‘丹徒水道,入通吴会’,州城因山为垒,望海临江,缘江为境,似河内郡”,“其内镇犹重”[10]246。京口为北府兵聚居之地,为东晋战略重镇。桓冲被任命为徐州刺史、北中郎将、都督徐州军事,镇京口,可见是掌控了北府兵、徐州之地。桓冲自解扬州,出镇徐州,吞并荆州所在西府、京口所在北府,与其“又以将相异宜,自以德望不逮谢安,故委之内相,而四方镇悍,以为己任”[1]1295的想法一致。桓温曾任徐州刺史,郗超为桓氏党人,而郗氏家族在南徐州、京口地位极高。田余庆认为,东晋一朝北府督将中,郗鉴后人或为镇将,或为参佐[11]342。可见郗氏家族在北府的地位。以桓氏家族毫无优势的扬州换取颇有可能掌控的东晋重镇北府,应是桓冲考虑自身定位、家族发展、士族权力形势所致[12]50,而非简单的“谢安以时望辅政,为群情所归,冲惧逼”[1]1295。徐兖刺史王坦之去世,谢安政治势力减弱,东晋朝廷局势利于桓冲。故而桓冲以扬州易徐州意图掌控北府。田余庆认为:“东晋成法,徐州刺史兼刺兖州,故京口、广陵得以连为一气。可是桓冲受徐州之任时,兖州却另委朱序为刺史。朱序虽为桓氏故义,但桓、朱究为二家。可见桓冲外任,亦非真出于总领北府以卫建康的考虑。”[2]216桓冲就任徐州刺史之时,虽未兼任兖州,然兖州终究为桓氏故旧所得,政治局势稍有利于桓氏,桓氏、谢氏家族势均力敌。

桓冲出镇徐州仅1年,“乃复解冲徐州,直以车骑将军都督豫江二州之六郡军事,自京口迁镇姑孰”[1]1296。田余庆认为,桓冲移镇姑孰“是谢安排斥桓冲的又一重大步骤”[2]216。宁康三年(375年)五月,桓冲任徐州刺史,宁康三年(375年)八月,孝武帝立皇后王氏[1]146。皇后出身太原王氏,是名士王蕴之女。王蕴时任丹阳尹,与谢安关系匪浅。谢安解桓冲徐州刺史职是让王蕴出任此职。太元元年(376年)正月,“帝加元服,见于太庙。皇太后归政。甲辰,大赦。丙午,帝始临朝。……中军将军桓冲为车骑将军,加尚书仆射谢安中书监、录尚书事”[1]146。孝武帝年少时期,桓温掌控朝政,孝武帝多赖谢安、王坦之周旋,亲政之后,加强了谢安在中央的政治势力。“丹阳尹王蕴以后父之重昵于安,安意欲出蕴为方伯。”[1]1617《晋书》中《王蕴传》载:“朝廷敦劝,终不肯拜,乃授都督京口诸军事、左将军、徐州刺史、假节,复固让。谢安谓蕴曰:‘卿居后父之重,不应妄自菲薄,以亏时遇,宜依褚公故事,但令在贵权于事不事耳,可暂临此任,以纾国姻之重。’于是乃受命,镇于京口。”[1]1616谢安多次提到王蕴为后父,与皇室有姻亲关系,而不提王蕴资历、才华及其家族,可见谢安欲借皇权打压桓氏。桓冲被复解徐州,移镇姑孰,为以谢安代表的中央谢氏门阀势力、王蕴代表的孝武帝皇权势力联手所致。

3 结束语

桓温去世之后,谢安崛起,桓冲任扬豫二州刺史,成为桓氏家族的代表。桓冲成为谢安的主要对手。宁康三年(375年),徐兖二州刺史王坦之去世,削弱了以谢氏为代表的中央士族的政治实力,桓冲以扬州换徐州,意图掌控以徐兖二州为核心的淮北地区。1年后,孝武帝临朝,谢安借助以后父王蕴为代表的皇权势力解除桓冲徐州刺史职位,桓冲移镇姑孰,桓氏家族势力范围退至荆江地区,这是以谢安为代表的中央势力战胜以桓冲为代表的边镇势力的重要一步。桓温去世仅3年,东晋政治局势几经大变,前期主要是桓、谢等门阀士族较量,太元元年(376年)后,孝武帝临朝,桓冲复解徐州,移镇姑孰,体现了东晋皇权在门阀政治斗争中的作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东晋皇权的崛起。

猜你喜欢

京口桓温谢安
京口驿的回忆
身教
“东山再起”来自哪座山?
谢安下棋定军心
桓温是个好领导
大笔如椽
谢安也小肚鸡肠?
“孤游”离京口,“疲老还旧邦”——鲍照与京口浅探
桓温的“男人味”
桓温的军事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