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三重逻辑
2023-04-16许门友
杨 迪 ,许门友,赵 媛
(西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中国式民主的新形态,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彰显了我国的国家性质和人民主体性地位,具有一整套完备的制度程序和完整的参与实践,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形成和发展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
一、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逻辑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并取得辉煌成就,其前提就是以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为支撑。全过程人民民主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和我国国情相结合,批判和继承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批判和超越西方民主制度,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
(一)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命运,中国由黑暗穿越到光明,中国民主政治经历了“山重水复疑无路”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转变。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对我国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它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即以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为指导,在总结世界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实际结合起来。
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只有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才能使民主变为现实,这样的民主才能成为真正的民主。在《共产党宣言》第二章中,马克思、恩格斯对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与任务等进行了重点阐述,指出无产阶级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首先要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其次在推翻资产阶级后必须执掌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国家的最高形式,民主共和国,在我们现代的社会条件下正日益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必然性。”[1]从中可以看出,恩格斯高度肯定了民主共和国及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将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相结合,取得一系列宝贵经验。毛泽东在1949年撰写的《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中,立足中国革命实际情况,总结革命经验,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毛泽东在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系统阐发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指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2]可以说,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是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无产阶级专政的最好形式。改革开放新时期,在世情、国情和党情转变的情况下,邓小平鲜明地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3]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化拓展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开辟了中国民主发展的新天地,全面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朝着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崭新命题,以“民主”为内容、以“人民”为主体,以“全过程”为参与程度,能有效避免国家政治与人民背道而驰,保障国家权力真正掌握在人民手中;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十四亿人的人民民主,突破西式民主的弊端,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化环节保障民主,人民可以通过参与立法、行政和司法过程,对国家各个方面的事务表达意见、反映情况和提出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要广泛听取群众心声,将人民群众提出的不同意见经过多次反复筛选集中为统一的集体意志贯彻到党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运用到中国的具体体现。
(二)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吸收与借鉴
传统民本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思想,是随着国家的起源、发展和政治制度的演变而出现和发展的,经历了从商周伊始到晚清成熟的一系列演变。商周时期人们的关注点由“天”转变为“民”。周公提出“敬畏天地保护民众”,这是传统民本思想的起源。在春秋战国时期,人的“自觉意识”不断形成,儒家的民本思想被统治者上升为国家意志。孔子提出“仁爱”,并把其落实到“克己复礼”之中,使百姓过上安定平稳的生活,他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富民的主张;孟子提出“民贵君轻”,认为人民最尊贵,是国家的根本和主人;荀子以礼为本,兼顾儒法二家之所长,在强调礼法、尊君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典型的为君之道,比如“天之生民,非为君也,以为民也”。在这个意义上,儒学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也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主要载体。汉唐宋时期,民本思想不断深化和扩展,统治者在反思前朝覆灭原因的基础上推行“宽民”“抚民”“利民”“爱民”的政策,并试图把理念口号付诸具体实际。西汉的贾谊指出,国家的存亡,国君的威望,官吏的贵贱、贤劣以及战争的胜败都取决于人民的态度,得不到人民的拥护,将会一事无成。在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明代张居正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牢固,国家就安宁。王夫之提出“君以民为基……无民而君不立”,其思想具有一定的民主因素。传统民本思想的诸多价值理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辉,中国共产党关于“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一切”等观点既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一脉相承,又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是对传统民本思想新的理论表达。也正因为中国共产党怀有“为民”信念、坚持“务实”作风、秉持“廉洁”品格,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中创造了“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新型政治文明形态。
(三)对西方民主制度的批判与超越
作为专制主义对立面的民主制度在肯定人的价值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民主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与模式,在不同的国家、抑或是同一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民主状态。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中国式民主,在发展过程中既吸收借鉴了人类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同时也批判和超越了西方民主制度。
任何形式的民主制度都是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是一定经济基础的反映,现代西方民主本质上都是服务于资产阶级统治,都集中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关系。西方国家把自己的民主制度看作是一种完美的民主制度,将其作为一种“普世价值”强加给其他国家,导致一些国家采用西方民主制度,其结果无疑是从希望到失望抑或是绝望,比如伊拉克、乌克兰等国家。西方自由民主制度抽离了实质的人民当家作主,沦为简单的程序民主、选票民主,本质上是“资本逻辑”民主。在西方国家,人民的民主权利在时间上和程序上是不连续的,民主的环节只重视投票,而忽略了人民广泛参与治理的权利,这样的民主形同虚设,人民的利益在这种情境下很难被表达出来,实现起来更是难上加难。中国民主的发展虽然经历了曲折但在新时代,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区别于西式民主的新的民主形态,把人民当家作主体现在党治国理政的政策措施上,体现在党和国家机关各个方面工作上,体现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工作上,实现了民主与善治的有机结合,冲破和超越了西式民主的局限性。
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历史逻辑
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演变过程,历经初步探索、逐步形成、不断完善和全面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政治道路上百年奋斗的经验总结。
(一)延安局部执政时期人民民主的探索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对民主政治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这一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最好的时期之一,也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系统形成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局部执政的十三年,要求民主政治,反对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坚持以陕甘宁边区为基点开创了新民主主义的各项制度,营造民主、平等的社会风气,使原来贫穷落后的边区变为当时中国政治上最先进的区域。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局部执政期间,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实行的民主政治不是徒具虚名,而是有名有实,真正实现了各阶级、各阶层人民当家作主。从1937年底起,陕甘宁边区就开始实行民主选举制度,并制定了一套完整的选举法规,如《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陕甘宁边区各级选举委员会组织规程》《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等。此外,《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和《各级参议会组织条例》以及为民主选举而发布的大量指示和决定,也都包含选举法的内容。1939年,重新修订的《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明确规定:“凡居住边区境内人民,年满十八岁,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及文化程度之差别,……皆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4]通过完备的法律法规保障边区政权民主选举的广泛性,同时也增强了选举流程的透明性,扩大了边区政府的合法性基础。抗日根据地政权中的“三三制”在推动全国民主化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从1937年陕甘宁边区改制到1940年3月毛泽东《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发表,新民主主义“三三制”政权模式在各革命根据地基本确立。陕甘宁边区“三三制”政权建立后,边区参议会和边区政府积极创建各种形式,吸纳各界群众参政议政。边区人民群众不仅享有选举“人民的忠仆”的权利,对不合格的政府也可以提出批评,从上到下,各个地方都有这样的民主权利。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局部执政时期的民主实践已经内在地包含民主选举、协商、决策、管理和监督的全过程民主的各个要素,是全过程民主的先声。延安时期的执政经验告诉我们,坚持民主政治,接受人民的监督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根本途径。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人民民主的逐步形成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人民民主经历螺旋式发展,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前夕,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中国共产党和各党派人士担负起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职权的重任,开启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多党合作的新时代。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是亲密合作的友党关系,在处理两者关系上要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除此之外,中国共产党还注重民主与法制相结合,于1954年颁布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系统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五年来的经验,并且将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原则以宪法的形式肯定下来。党的八大进一步提出要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在扩大国家的民主生活的同时完善我国法律体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制度,对人民民主专政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1962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中心是强调贯彻民主集中制问题,阐释民主和集中的关系,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关系,民主集中制与群众路线、认识路线的关系,提出“一定要把民主集中制健全起来”[5]的命题。但是,人民民主在这一时期也经历了曲折发展,“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造成了民主政治的倒退。1977年宪法“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在宪法中被取消,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得以恢复。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巩固国家政权,制定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确立了我国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人民当家作主不断发展,中国的民主大厦巍然耸立起来,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人民民主的不断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民主不断得到完善与发展。1978年12月,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就明确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6]坚持民主与法制两手都要抓,用法制保障民主。1987年上半年,邓小平对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政治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政治发展作出了原则性的阐述。政治体制改革总体的目标是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生产力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三方面来展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我们必须通过把人民群众实现其当家作主的权利真真切切落到实处,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充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要重视基层民主并将其进一步扩大,保证人民群众对基层政权和经济文化社会事务的民主管理与监督。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基层民主延伸到扎实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丰富和发展了党内基层民主的实现方式。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断推进人民民主的完善和发展,进一步保障了我国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进而为新时代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体制保障和物质条件。
(四)新时代人民民主的全面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重大政治判断:“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7]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凭借宽广的胸怀和视野,立足于世界局势的发展和我国人民群众对民主政治建设要求的变化,带领人民开辟人民民主的新路径、打开了人民民主的新局面,走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之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的主体地位,不断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朝着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新时代的十年,全过程人民民主深入发展,党带领人民群众在民主政治发展的过程中对民主理念的认识逐步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逻辑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扎实的实践根基、鲜明的实践品格和磅礴的实践伟力。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然要求,是应对西方敌对势力攻击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同时全过程人民民主也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是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一)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主要体现在个人物质层面、家庭关系、国家社会层面,呈现出广泛性、多元化的特点。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更深层次推进民生福祉方面提出了新的需要。
从党的十八大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到党的十九大“永远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二十大进一步将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定位在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上,可以看出党中央对这一奋斗目标的认识更加清晰、更加成熟和更加坚定。然而,人民的美好生活并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需要久久为功,提升发展能力,不断夯实美好生活的基础。新时代十年,在经济方面,我们党将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贯穿到经济发展之中,促进经济向着高质量、高效率、更加公平的方向发展,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社会保持和谐安定,顺利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在政治上,党中央扎实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体现在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生动实践中。如:十年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向社会征求意见的法律草案多达217件,人民群众提出的意见多达380万条;全国政协召开的双周协商座谈会多达140次、专家协商会51次。在文化上,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繁荣,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加自信。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现是一个渐进的、不断完善的过程,不仅体现在政治民主,而且涵盖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范围,全方位地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二)应对西方敌对势力攻击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英国学者马丁·雅克指出:“长期以来被西方轻视的中国治理体系已经成为美国民主体制的强大挑战。过去40多年当中,哪种治理更有效,哪种最为民,自不待言。”[8]中国自古以来在追求民主的道路上走在世界前列,它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全过程上,是面向全体人民的。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探索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过程中,将民主价值理念付诸实践,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制度,是一种具有道德高度和中国独特特征的更高更切实的民主,深受中国人民欢迎。然而以“民主灯塔”自称的美国不顾自身国内民主状况以及国际的批评,到处打压别国发展、煽动对抗分裂,攻击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这实际上是对民主理念和民主制度的亵渎。
实现民主的方式多种多样,每个国家的民主都有自己的民族性与历史性,有自身的价值,不能用单一的标尺去衡量各个国家的民主制度。美国一向以“山巅之城”自称,标榜其自诞生之处就设计了一套为保障民主自由而生的政治体制,然而美国民主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多元政治只是一种表面现象,特别是19世纪60年代以来,民主、共和两党轮流执政,而多党制名存实亡。除此之外,美国不顾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反对,将本国的民主观念不断输出,强加给其他国家,给全球的和平与安全造成威胁。美国策划“颜色革命”,干涉他国内政,甚至颠覆他国政权,强推所谓“民主”造成了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叙利亚战争等人间悲剧。近两年的新冠疫情危机也诠释了美国民主并不民主,把好的医疗卫生体系留给了富人,而贫穷者的社会保障得不到满足,贫富差别对待的不民主使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变得落伍,这是民主偏差导致无法有效管控疫情的典型案例。相比之下,我们国家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新冠肺炎疫情中的不俗表现,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三)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不能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要贯彻到国家的政治和生活中的各个角落。从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的首次提出到全面贯彻落实,都是我们党推进中国民主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的生动体现。比如,作为线上汇民意、集民智平台的“领导留言板”覆盖全国,人民群众都能广泛参与,人民群众的所需所求在一步步得到满足,民生问题也得到及时解决。新冠肺炎疫情下,通过“战疫情、抓复产——意见建议与问题线索征集”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一条条建议与意见成为参考,一件件决策成为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回应。这个群众满意的“最受瞩目的干群互动平台”不仅成为人民群众参政的有效渠道,也是各级政府提升民主治理的重要抓手,更是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有力体现。人民民众参与民主的渠道经历了从村(居)民委员会的单一形式到现在的居民论坛、民主评议等多种形式,从延安时期复杂繁琐的“投豆豆”行使选举权到现在简单快捷的电子投票,民主渠道、民主协商形式以及覆盖范围不断丰富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丰富和发展在解决铺桥修路、社区环境、邻里纠纷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解决方面卓有成效。
民主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此人类对民主的探索和实践永无止境。全过程人民民主以其独特的中国特色和强大的包容性,为人类民主事业的发展开辟新的路径,具有世界性的价值意义。当前,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过程中,要在系统总结党开展民主建设丰富经验与智慧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以高质量民主推动国家治理效能的不断提升。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结合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而形成,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人类历史规律的产物。在新时代,坚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引领,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