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省高校辅导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

2023-04-16张京

关键词:辅导员思政政治

张京

(华北理工大学 迁安学院,河北 唐山 06321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思想政治水平和研究能力直接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行,关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此处高校辅导员是指 “高等学校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担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任务的在职在岗的专职辅导员,具体包括一线专职辅导员和院系学工组长、团总支书记、党总支副书记等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1]

一、河北省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研究现状

(一)政策扶持与制度保障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43号令)》《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等文件的颁布,为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政策指导和制度保障。

各级各类社科基金项目、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思想政治研究奖励的设置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交流平台和发展空间。调查结果显示,有41.82%的被调查者参与过市厅级学生思政教育课题研究;26.18%参与过省部级学生思政教育课题;主持市厅级学生思政教育课题的占29.09%;主持省部级学生思政教育课题占11.27%,教育研究梯队建设基本合理。另外,有近七成的辅导员发表过学生思政教育相关理论文章,其中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及以上水平的文章约占21.82%,发表过学生思政教育相关专著的教师占16%,辅导员参与思政研究热情较高,研究成果数量和质量较高。

(二)教师素养与能力提高

河北省高校辅导员队伍庞大,专业和教育背景多样,个人政治素养较高,具有承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条件、能力和优势。教师注意自身思想素养的学习与提升,通过多种渠道加强政治学习,不断提高个人思想政治工作和研究能力。调查对象中64%的教师平均每周学习时事政治时长4小时及其以上。

同时,河北省高度重视高校辅导员的职前、职后培养,已逐渐形成较为完备的高校教师入职培训、岗前培训等进修机制,夯实了学生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基本研究能力。教育厅每年定期举办高校辅导员培训,校内外思政类、研究类讲座、研讨会和相关活动的召开助力教师研究和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绝大部分高校已经建立了定期培训或例会制度,方便教师之间的研究交流、沟通与学习,并以此促进研究团队的建立与发展。特别是河北师范大学已经落户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辅导员培训和研修中心,搭建起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培训研修、政策咨询、理论教育、实践探索为一体的研究和实践平台。

(三)课堂内外与工作创新

“课程思政” 要求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课堂是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研究的沃土。调查中有77.82%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授课内容涵盖党课、团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课、军事国防类课程、职业规划或就业创业类课程、学科专业课,通识课程等方面,授课范围广、教育影响直接。高校辅导员具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在课堂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发现学生思政教育研究的新论题、提出新观点,丰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内容。另外,河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精品课程或网络教育开发形势较好。辅导员积极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精品课程和网络教育开发,相关课程具有极强的示范性、引领性和辐射度,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

另外,学生活动是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研究的最直接途径。近年来河北省大力推广 “第二课堂成绩单” 制度,一方面从制度上肯定学生思想政治活动的作用和意义,推动学生活动的健康快速发展,明确学生活动实践和研究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 “第二课堂成绩单” 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提供了科学、客观的依据。 “第二课堂成绩单” 通过对学生参加党课培训经历;文学、艺术和人文素养类活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与志愿公益情况、参与专业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类活动经历及相关荣誉等数据进行记录,既提高了大学生的活动参与率,也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水平评价提供依据。

二、河北省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研究中的突出问题

(一)成果推广难与科研助力不足

学生活动是高校辅导员进行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最主要手段。通过对比调查结果, “学生活动” 、 “实习实践” 和 “互联网平台” 既是教师最常采用的影响途径又是最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教育方法,而调查研究和课程讲座这种理论性强、趣味性弱的教育途径,受教师推崇却未受学生青睐,这也反映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去娱乐化和保持学生兴趣之间的矛盾。另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不受学分和学业限制,更多取决于学生的个人意愿,没有必要的制度保障和支持,活动的教育影响对象范围受限。

此外, “精品课程” 或网络教育资源的推广情况并不理想。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不足,没有明确的课程推广体系,课程和资源多局限于校内发挥作用,教育影响和成果受益范围不大。

(二)进修机会少与高层次人才缺乏

被调查者中,取得博士研究生学位的专兼职辅导员仅一人,研究生占60.36%,由此可见,高校辅导员队伍学历提升空间较大。然而,参与进修或提高学历用时周期长、花费多、见效慢,许多高校对此问题态度并不明朗,仅有41.82%的受访者表示所在高校支持进修提升学历,全额或部分享受薪酬及待遇。相反,有人认为高校辅导员队伍重在实干、肯干,不需要高学历支撑,导致高学历高校辅导员稀缺,影响辅导员队伍的整体发展,特别是造成研究型人才的匮乏。被调查者中4.36%参与过国家级学生思政教育课题,主持国家级课题的仅占2.91%,学术研究水平出现两极分化,高层次研究储备人才不足。

(三)职业压力大与评价体系不健全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调查对象中超七成教师负责学生等于或大于200人。 “两眼一睁,忙到熄灯” 是高校辅导员日常工作的真实写照,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导致辅导员学术研究时间严重不足。每天工作超过八小时的高校辅导员占80%,94.91%每周加班,仅有2.18%的被调查者表示从未感觉工作压力大、负担过重。除本岗工作外,66.18%的被调查者还兼任资产管理员、安全员等其他事务性工作,更有5.45%的学生思政教育教师身兼五项甚至更多其他事务性工作。

职称评定是高校辅导员个人学术发展水平的重要评价标准。目前部分高校执行的职称认定标准对辅导员思政教育研究成果的认定有降级或不予认定等情况,直接影响辅导员教育研究的积极性,对辅导员专业化、辅导员研究队伍建设均产生不良影响。被调查者反映最多的是非教学单位组织的比赛与活动不予认证或降级的问题。高校组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或比赛最多的机构是团委,而职称评定时,除 “五四奖章” 外,单独或联合以团委名义颁发的证书有不予认定或下调一个档次认定的情况。辅导员本职工作所获奖励不予认定或降级认定,必然会导致工作重心的偏移。其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机构多为党委及相关部门,职称认定时以行政单位签发证书、通报为准,存在党委相关部门的课题、成果、奖励被降级或不予认定的情况,容易造成辅导员思政教育研究重点的模糊。再次,打造优秀学生团队是高校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团队获奖证书中未明确标明指导教师的,所带团队获得奖励不予认定,影响辅导员教育、培养优秀学生团队的积极性。最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成果影响以隐性为主,作用时间长,极难带来直观的经济价值。而在职称认定时,存在以经济效益为衡量标准的做法,思政类课题和成果被降级或减分。

三、高校辅导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思想引领,突出岗位特色,拓宽研究范围

首先,高校必须持续将辅导员的政治学习作为教师队伍能力提高的首要大事来抓,牢记 “四个意识” 、坚定 “四个自信” ,明确学生思想政治研究方向,强调研究的思想性。高校辅导员通过专题讲座、集中学习、网络平台等形式丰富知识储备,提高个人思想认识,关心时事政治,关注热点问题。同时,辅导员要认真学习《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热爱教育事业,踏实工作,服务学生,服务社会,践行立德树人的重要思想。

其次,在加强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同时鼓励辅导员参与业务培训、求学深造,提高专业技能,增强科研能力。另外,可以根据辅导员不同的专业背景和工作分工, “建立思想政治、职业生涯、心理健康、学生教育、学生管理、学生资助等专业化、多门类的职务岗位”[2],有方向性地提供进修或学习机会,实现辅导员队伍内部的专业化分工,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更加深入、细致,实现研究的专业化。

再次,鼓励辅导员总结工作中的经验与困惑,选择贴近学生、贴近国计民生,紧跟时代步伐的研究内容。紧紧围绕党中央新思想的解读和宣传、学生日常管理与心理疏导等方面撰写理论文章。转变工作理念,牢牢把握新媒体阵地,在班团会议、主题教育、重点帮扶、谈心谈话等过程中发现研究问题,运用研究成果,做好学生事务的管理者、学生思想的教育者、学生生活的服务者、学生心灵的守护者。

(二)践行 “课程思政” ,提高研究能力,打造研究团队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要 “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3]。高校应鼓励辅导员承担教学工作,争取做到 “人人有课讲,科科有思政” ,在践行 “课程思政” 的过程中丰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鼓励以问题为核心,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及时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和时政热点,探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进和实施方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实践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影响。借助新旧媒体,通过科研沙龙、集体备课、研究座谈、参观访学等形式定期开展校内外交流,制作优秀慕课,开放线上交流平台和精品课程。

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在研究经费、时间、培训机会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关注辅导员科研能力发展情况,提高思政类奖励成果的影响力,选择研究能力强、学术水平高的教师参与重点项目研究,提高高校辅导员队伍研究的整体水平和层次。另外,高校还应将新媒体教育纳入学生思政教育教师的职业培训体系,鼓励教师掌握现代化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灵活利用微博、宣传栏等新旧宣传媒体,更新研究内容,提升学生对研究成果的认同感。同时,注意培养高校辅导员发现问题、科学研究及运用创新成果指导工作实践的能力,组建高校辅导员研究梯队。在理论研究过程中找准个人研究重点,明确学术发展方向。鼓励研究方向相关或相近的辅导员组成研究团队,进行深入研究,申请学术课题,承担科研任务。

(三)创设良好环境,完善评价体系,肯定研究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4]高校需严格落实《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按师生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这既是对高校辅导员工作量的减负,也是对学生成长和教育质量的负责,更是辅导员高效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先决条件。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规程,明确高校辅导员的岗位功能定位,规范校内外活动承接部门权责,杜绝 “千条线一根针” 。高校可尝试采取弹性工作制,改变高校辅导员 “工作时间上班,非工作时间加班” 的工作现状,将平均日工作时长控制在八小时以内,使教师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开展自我学习、参与培训进修、从事学术研究。

河北省各高校必须严格落实《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河北省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等相关文件精神,实现高校学生思政教育教师职称评审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思政工作主管部门直接参与高校辅导员的职称、职级管理评定等相关工作,参与制定学生思政教育教师职称评价标准、教学科研项目类别与级别认定标准,摒弃 “唯经济,论效益” 的评价指标,肯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在实现量的发展的同时提高辅导员研究成果的质量和层次。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研究离不开辅导员的积极参与。辅导员学术能力的发展亦需要各级主管部门、高校和学生的支持、认可和鼓励。只有坚持正确的研究方向,从本职工作出发、从实际出发,坚持服务导向、加强合作交流才能实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思想性、专业性、实用性,研究成果才能更加有效的发挥作用,从而服务学生、服务高校、服务社会。

猜你喜欢

辅导员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