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赋能农村金融发展模式探析
2023-04-16朱兴婷方欣祺
朱兴婷 方欣祺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推动我国农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核心作用。然而,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普遍存在金融供给单一、征信问题突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金融抗风险能力较差等问题,使得广大农户“难融资、融资难”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领域的深入发展与重大突破,区块链技术与金融业的融合程度持续加深,积极赋能金融数字化转型。区块链技术借助区块链去中心化、智能合约、安全加密等优势,能够为金融信贷、金融保险、金融监管等传统金融业务在农村地区的发展提供新的可能性与广阔前景。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探索区块链技术与民生领域的融合与应用,为民众提供更为优质的社会公共服务,为推动“区块链+农村金融”模式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二、区块链技术核心特征
区块链技术运用密码学技术,将数据区块按时间序列依次相连构成链式数据结构形式,具有去中心化、防篡改性、加密性与公开性等特征,能够有效保障数据传输和访问的安全。
1.去中心化
区块链技术不依赖于任何第三方管理机构,具有去中心化特征。区块链技术采用分布式储存技术,将每个参与者的计算机作为节点,各节点根据共识模块共同维护网络信息与运行规则,实现信息传递和管理。每个节点平等分布于组网系统中,互相备份系统交易信息,独立参与系统运作,从而提升区块链系统内数据的安全性、真实性以及可靠性,破解传统系统内的“信息互换”难题。
2.不可篡改性
区块链技术的不可篡改性保障了区块链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区块链技术能够对交易记录加盖时间戳,使之在账簿中通过时间序列排布。这种特性使所有对账簿进行修改的具体主体和操作时间可以清楚地被记录,防止任何试图入侵和篡改区块链内数据的行为破坏信息的安全性。同时,各节点通过“分布式账簿”的形式排列,想要篡改数据需要逐个破解系统中至少51%的节点验证并拥有超过全区块链系统网络51%算力的支撑,这会极大增加区块链数据的造假成本,使信息的真实性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
3.加密性
区块链技术采用密码学技术对信息进行编码,保护数据免受攻击。加密技术采用了Hash函数进行加密,包括对称加密与非对称两种方式,其中,对称加密的数据发送者和接收者使用同一套规则来对数据进行加密和解密,非对称加密使用公、私“密钥对”来实现对数据的加解密。这种以公私密钥为手段的非对称加密技术,允许参与者掌握自己的信息以及共享必要的信息,使得参与者的信息能够更好地保护,防止泄漏。
4.公开性
区块链技术具备公开性,即在保护交易私有信息的前提下,能够保证剩余数据对所有参与节点在全网公开可查。各参与方需要存有一份独立的区块链账本,具体采用全账本还是部分账本取决于用户个人选择,但是参与方必须保证自身拥有全账本的能力。全账本数据的追溯,使监管群体不再局限于一定范围,这种全员监督的模式能够保证区块链数据记录和运行规则的透明度,实现全方位监督。
三、农村金融发展现存问题
1.金融供给主体不足
受中国传统思想影响,广大农民群体更偏向于信任银行类机构,农村金融供给主体以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主。银保监数据显示,2021年年末,农村金融机构总资产规模达456947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10%,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规模的1333%。可见农村金融借贷需求巨大,但是由于农村经济发展处于劣势地位,且广大农企规模往往较小,借贷需求以小额贷款居多,难以满足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借贷门槛。而作为非银行机构的互联网科技公司发行的基于信用的网络小贷等业务反而更能弥补农村金融供给主体单一的短板。
2.金融产品较为单一
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服务是以农户的存贷业务为主,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单一,现有的金融衍生产品与服务设施同当前社会规模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进程不匹配,无法起到支撑发展的有效作用。随着农业的飞速发展,广大农户对于金融服务的要求已不再局限于“小额、短期、分散”的周转方案,正向“长期、大额、集中”为主要特点的规模化诉求转变。目前农村金融服务已不再单纯地作为一项融资途径和手段,而应当成为向保险、期货、证券等大金融领域跨越的桥梁。
3.金融市场信息渠道不畅
农村金融市场扩大的同时,面临风险的主体除了农户与农企,广大金融机构也将面对更加复杂化、多元化的市场。由于金融供求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时将更加谨慎。基于农村金融市场存在信用制度不健全、征信体系不完善等缺陷,金融机构在评估资金需求主体信用风险时存在信息收集成本高、收集难等难题,且由于信用数据涉及个人信息等隐私类问题,政府部门出于信息安全考虑,往往不会统一公开数据,导致金融机构间缺乏标准的信息共享机制,增大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一定程度上又加重了缺乏资金供给的恶性循环。
4.金融市场抗风险能力较差
农业生产作为一种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与时间的经营活动,前期对资金的依赖性较强。当前,农民在进行贷款时可使用的抵押物较少,通常为土地的使用权。但在现实中,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等固有资产抵押仍在试点中,法律上并不能作为贷款抵押物使用,基于此,农户便不能获得资金用于生产活动,这大大阻碍了金融发挥其服务经济发展的功能。此外,农业生产深受自然环境影响,难以预计的自然灾害对农业往往具有毁灭性打击,使农户当年收入锐减,偿贷能力大大降低,最终恶化其在征信体系中的信誉。
四、区块链技术赋能农村金融发展的可行性模式
从区块链技术特征以及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出发,推动区块链技术与农村金融的融合发展,实现区块链技术赋能农村金融发展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四种模式:
(一)“区块链+征信体系”模式
“区块链+征信体系”模式是指通过区块链技术建立可靠的征信系统,银行通过获取不同对象的信用评级,决定是否发放贷款。传统的农村征信体系由于存在评估体系不健全、缺乏统一标准、机构间信息共享机制缺失等问题,导致相关信息难以满足真实可靠性。
“区块链+征信体系”模式服务于农村金融能够发挥巨大优势:基于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的特点,使来自不同机构的原始数据在公有链上共享;同时区块链的先进加密技术能够确保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银行在确认信用等级的基础上,发放贷款。区块链技术的支持在此过程中使第三方权威机构的必要性降低,能够加快信用评估环节,解决程序烦琐导致的效率低下问题。一方面能够有效节约时间成本,提高效率,同时也能大大降低农业信贷的风险,缓解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资金问题。
(二)“区块链+供应链金融”模式
“区块链+供应链金融”模式是指在区块链技术支持下构建全过程透明的供应链生态体系,将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联系起来,同时金融机构可以通过获取链上公开的信息开展金融活动,政府等监管部门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与管控。
相较于传统模式下的供应链农村金融,“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的新模式不仅能够解决旧模式下存在的难以追溯供应链上各环节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低效问题,还能创新性地重塑供应链的底层建设,各交易主体间可以采用智能合约,事先设定交易时间、交易数量及金额,实现全程自动化交易,在提高交易效率、灵活性的同时还能保证交易的准确性。目前,业内已有许多成功案例可供借鉴。2019年,华为宣布与袁隆平团队合作,依托华为“农业沃土云平台”,打造可供消费者溯源的从种子到餐桌的完整农产品信息链。2018年,阿里巴巴集团旗下多个平台通过将五常大米生长信息实时信息引入蚂蚁金服区块链技术,实现全程溯源。
(三)“区块链+资产数字化”模式
“区块链+资产数字化”模式是指在控制金融风险在合理范围内的情况下,将区块链技术与资产交易流程结合,健全农村资产交易市场,盘活农户手中的固有资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基于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缺失的现实情况,在该模式中,经过评估机构进行土地评估、资产评估后,利用区块链独特的基础技术可以将农户手中的经营权、林权和住房财产权等无形资产转化为可供抵押的数字资产。管理部门集中建立交易平台以存储登记的数字资产,同时,构建起一套集信息采集、筛选、价值评估、转化、交易结算为一体的大数据生态链。
赋予农村存量资产融资功能,为资产的发行、交易等业务提供去中心化协议,能够有效减少交易过程中因不确定性而产生的风险。有关部门可以辅之以必要的助农政策,实现农村资本与社会资本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刺激农村生产力发展与灵活性。2018年,农行贵州分行将土地确权和住宅财产权抵押贷款申请、审批、抵押登记等移至线上,大幅提高了办贷效率,获得了一笔200万元的贷款,用以发展当地茶产业。在此过程中,区块链凭借分布式储存、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等优势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区块链+农业保险”模式
农业因为自身的脆弱性,常常面临不可预见的风险,保险对农业的保障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传统的评估过程往往耗费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仍无法获得精确的客户画像。同时,由于无法对农业损害进行准确的估算,也导致了定损和理赔困难重重。“区块链+农业保险”模式是指建立区块链保险信息生态系统,采集投保人的身份信息记录在与之对应的唯一的数字账户中,由区块链生成与特定账户的信任机制以及数据管理方案。当赔付机制触发时,通过大数据计算得到最优的理赔方案,完成线上赔付,降低保险公司的运营成本。该系统可以实现农户、农企过往的投保信息、理赔记录等数据透明化、公开化,合作企业可以通过查询相关信息,降低合作风险。
在区块链技术下,强大的储存能力能够不再依赖第三方机构,通过对客户过往的身份信息、信用记录、资产信息、医疗健康记录和各项交易记录的自动验证,完成对客户精确“画像”,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个性化”保险产品。同时,保险产品凭借内嵌“智能合约”,实现保险合同从签订到履行全过程的公开可靠性。在保险生效进程中,一旦达到满足合同条件的最终路径,合约将自动强制执行。能够实现从投保到赔付全过程的去人工化,不但能简化合同手续、提高赔付效率,还能大大减弱骗保、拒保发生的可能性,有效降低保险公司风险。区块链技术的不可篡改性也保证了交易过程的所有细节有据可循,为仲裁机构高效处理交易纠纷提供有利条件。
五、对策与建议
本文分别从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两个主体的角度提出以下对策,以充分发挥区块链赋能农村金融模式的功能优势。
1.政府部门
首先,央行和银保监会应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建议,积极引导区块链技术进一步融入农村金融市场,全面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形成示范效应;其次,地方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通信、设备、网络等基础设施的投建力度,为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和落地提供硬件支持,同时综合运用税收优惠、补贴等方式引进高科技企业和人才参与区块链技术赋能农村金融发展的技术开发,为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农村金融市场提供软件支持;再次,金融监管部门应当尽快完善与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农村金融领域相关的技术规范和监管办法,加强监管力度,尤其是在信息安全保护方面加以约束和管控,解决区块链技术所引发的信息安全问题;最后,加强农村地区互联网知识和金融知识的普及与宣传,提升守信意识,增强农村地区人群的金融素养。
2.金融机构
首先,金融机构应明确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特点,并利用区块链技术有针对性地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推动区块链技术和农村金融的有机结合;其次,为推动区块链技术与农村金融的融合发展,金融机构可以建立专门的部门或者工作小组,制定详细的发展目标与规划,建立起明确的奖惩机制,以激发员工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再次,金融机构在探索区块链技术赋能农村金融发展模式的具体应用时需要对其存在的风险加以评估,并对风险防控体系作出针对性的调整,以规避区块链技术引起的风险,保护信息安全;最后,金融机构应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并引入专业人才,增强农村地区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金融素养和业务能力,为区块链技术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应用打造更优良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