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E教育理念下产品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2023-04-16◇张晓吴铭
◇张 晓 吴 铭
受产业转型和设计专业内涵转变的影响,产品设计专业逐渐强调多元化培养目标的重要性。OBE教学理念突出强调成果导向的价值与取向,将其应用于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在产品设计专业教学期间贯彻OBE教学理念,可以在提升教学成果的同时,使学生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用人需求。基于此,为了进一步提高OBE教育理念下产品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对现阶段产品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问题进行具体解决和优化,确保产品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得到优化,增强产品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性,进而满足行业发展需求及市场人才需求。
一、OBE教育理念下产品设计专业实践教学
(一)OBE教育理念
OBE教育理念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强调教育的实用性,是更能促使学生适应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成果导向教育方法。在OBE教育理念应用背景下,教学目标、计划、培养方案的设计,都在提升学生学习成果和能力的基础上展开,这有助于增强教学目的性和针对性。因此,结合OBE教育理念,创新产品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就要求教师能够在教学之前明确学生所应取得的实践成果,并以相应成果为切入点细化学生产品设计能力指标,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产和生活,这与现阶段人才培养的目标具有高度适配性。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与能力,是“学以致用”培养理念的重要体现。因此,全面探索产品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改良方案,促使OBE教育理念与产品设计专业实践教学高度融合,有助于切实提高该门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
(二)产品设计专业教学实践要求
1.融合创新要求
针对产品设计专业课程而言,多数课程都强调创新设计,在培养体系中也明确强调要提高学生设计素养。因此,在产品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应以问题为导向,设置专门的教学框架,提高问题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并结合人工智能等,构建全新的产品设计实践教学知识体系。
2.实践性要求
产品设计专业教学强调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性方面有着极高的要求,注重提高学生知识水平、能力和素养。此外,在实践性教学期间,通常会要求学生开展小组合作等,因此教师需要注重融合德育与美育内容,结合产品设计专业培养要求以及企业实际用人需求,全方位增强产品设计专业实践课程的专业性。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可以切实增强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二、产品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意义及现状
(一)产品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意义
高校产品设计专业教学应该以实践教学为主,只有通过实践教学才能有效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由于产品设计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要求,因此在学生实际学习期间,教师必须摆正对实践教学的认知,展开系统性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更好地融合理论与实践。同时,教师要采取具有可行性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教学方法,促使学生真正了解该专业。有机实践教学的安排结合教师对实践设计的分析与讲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感性认知能力,进而使其在实践的过程中更好地巩固课堂知识。学生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多思、多看、多问、多想,这有助于扩大学生知识覆盖面,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教学角度分析,推动开展产品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不仅能够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还可以补充和延伸课程设计内容,是理论与实践融合的主要途径。
(二)产品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现存问题
虽然我国目前多数高校已经开设了产品设计专业,但是由于教学资源分配不合理,导致当下部分毕业生成长缓慢,技能型人才缺乏。而不同企业对于产品设计专业具有差异性需求,沿用传统教育培养模式,势必会导致人才培养教学与实际人才需求脱节的问题,不利于产品设计专业和产业的良性发展。结合研究发现,当前产品设计专业还存在两方面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1.教师实践教学经验缺乏
当前,部分学校的产品设计专业存在教师实践教学经验缺乏的问题。一些教师虽然具有高学历、高素养,但是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相关行业的实践经验,因而满足不了产品设计专业对实践教学的多方位发展需求。
2.硬件条件配比稍显落后
产品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对学校内部教学资源以及实验室的先进性、现代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由于一些学校该门课程开设已久,存在教学设备陈旧落后的问题,整体教学设备不够完善。同时多数实验室是由教室改造的,欠缺多样性功能,难以满足产品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具体要求。此外,针对优秀的学生设计作品和作业,也没有设置专门的作品资料库,这就使得学生作业无法长期保存,整体实践教学硬件条件稍显落后。
三、OBE教育理念下产品设计专业创新实践
产品设计专业具有交叉性质,融合了技术元素和艺术元素,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知识基础,也需要学生掌握艺术、人文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在产品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需要突出工程和艺术两方面特征,增强实践教学的创新性,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创作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化审美能力。同时,教师应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入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形成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产品设计专业以市场需求为教学导向的明显特色。
(一)教学前、中、后创新实践
1.计划阶段:创新实践分组
按照产品设计实践教学要求,需要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小组开展实践,每组人数控制在4至5人。以往分组多是由学生自由组合,可能会出现小组内学生能力不均衡的现象,也可能会造成小组内部分成员过于依赖他人的问题。因此,在划分小组时,必须保证各小组成员能力互补,最大程度发挥每一个小组成员的能动性。此外,教师要全方位考查小组内部成员成绩、性格特点以及学科背景等多方面要素,并结合小组成员之间的默契程度进行组别划分。这有助于全方位提高小组内部学习成效,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
2.教学阶段:教师引导学生主导教学
课堂教学是最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环节,课堂也是最能展现学生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场所。OBE教育理念下,产品设计专业的教师应该以提高学生设计能力与设计素养为教学目标,充分融入企业真实环境,注重工作场景的模拟。此外,教师要有组织、有纪律地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教学并全程记录学生实践状态,引导和监督学生课堂表现,同时结合学生基本学习情况以及课堂专注度设置恰当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使学生多感官、全身心地参与课堂教学环节。
3.评价阶段:多指标评价
在产品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发挥带头作用,强调德育,秉承立德树人的教学精神,在学生阶段性工作完成后对其进行相应考核与评价,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工作状态和学习效果,提高学生个体参与度,增加其自我认可度。在教学评价环节,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的侧重点可能各有差异。因此,在获得评价结果后,需要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取平均值作为学生的评价得分,进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确保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设计能力与素养得到极大提高。
(二)教学 “内、学、考”创新实践
1.教学内容:增加前后关联
以OBE教育理念为基础,创新产品设计专业教学模式,要求产品设计专业教学内容全面“落地”,要将专业知识与内容以具体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产品设计专业强调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产品设计专业教学环节包含多个课程内容,并且内容之间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和交叉融合点。这是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明确不同课程内容是如何为产品设计服务的,帮助学生明确自己在学什么,学了之后能用在哪里。基于OBE教育理念,推动产品设计专业教学创新,需要立足社会需求,确保不同课程内容与产品设计系统课程具有很好的融合度,进而帮助学生取得进步。
2.教学方式:突出学生地位
在OBE教育理念影响下,创新产品设计专业需要注重知识的整合,避免弱化产品设计专业内部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因此在教学期间,教师需要做好课程知识的融合,促使学生将所学内容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为了更好地体现出教学方法的创新性,产品设计专业教师除了要进行集体备课外,还需要积极与其他专业教师展开协同备课,营造合作交流教学的良好氛围,将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成果进行转化。同时,教师在教学期间应该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了解学生学到的具体知识和内容,并做好针对性指导教学。但现阶段的产品设计专业教学大多仍沿用“灌输式”教学模式,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相对较少。再加上部分教学内容较为抽象,难以激起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
为了进一步推动产品设计专业的创新与改革,应该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强调对话课堂的意义和价值,鼓励教师以问题导学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能力,这样才能提高学生产品设计能力。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能够让教师实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
3.考核方法:结合学生实际
在OBE教育理念影响下,教学考核应该着重考核学生知识内化的能力,考查学生动态化学习进步的情况,以及“学以致用”的效果。产品设计专业的全部课程都是为了让学生拥有产品设计能力与素养,所以就要考核学生是否具备产品关联与演化的能力。另外,教师在进行学期阶段性评价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进步情况及能力进行学期成果评价,避免采取统一的考核标准衡量全部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时,结合多元授课方案和弹性学习要求,针对学生学习情况因材施教,确保学生达到预定的学习效果。最重要的是,此种考核方式能够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增进师生间的交流,促使教师全方位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和进度,并及时给予个性化指导。
四、结语
为了满足产品设计专业的创新性和实践性需求,进一步保证产品设计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和高素质,必须推动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结合多元化评价和完备性考核,做好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优化工作。同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整体学习过程的动态化观察,确保结合产品设计专业实践培养方向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调整培养方案,使产品设计专业真正为人才培养服务,进而推动产品设计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