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课程思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蕴、困境与路径

2023-04-16许孟超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结构性供给课程体系

□ 文/韩 锐 许孟超

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近年来,全国高校纷纷开始了课程思政的探索,各学科专业大力创新课程育人的手段和方式,将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作为教书育人的责任使命;但在具体实践中,高校课程思政仍存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良性互动、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未能有机融合、各类课程同思政课依然相互脱节等结构性失衡问题。因此,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阈探究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意蕴与现实困境,并提出精准有效的破解之策,对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需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课程思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意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我国经济新常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项战略性举措。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2]。可以看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提高供给端的质量,优化供给端的结构,以改革的办法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使经济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属于经济范畴,但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历史方位下,特别是在人们对思想道德文化层面具有更为多样、更高质量的需求条件下,其同样适用于精神生活领域。所谓高校课程思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以满足大学生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对教育供给的主体、内容、方式等进行一系列改革,缓解供需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实现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平衡,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水平。可见,高校课程思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于促进“结构性”平衡,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课程主体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结构性平衡

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高校课程思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前提。课程思政本质上是师生互动形式的体现,师生之间通过双向交流、平等往来的方式达成价值启迪,促进学生积极地填补思想认知空白。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有效开展课程思政的根本保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各门课程教师而言,不仅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切实提高参与其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精准把握学生的现实心理诉求,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在此基础上,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与交往关系,促进课程主体的结构性平衡。

2.课程教学中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结构性平衡

处理好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是高校课程思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之举。课程思政重在挖掘提炼与课程知识相联系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以传递理念而非灌输结论为方式,引导学生坚定人生追求,厚植家国情怀,砥砺道德品行。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各门课程虽属不同学科,教学内容也不尽相同,但从根本上讲都在于实现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因此,只有将不同学科专业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尽可能转化为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契合的“触点”和“融点”,才能让教学统一于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之中,让课堂在闪耀科学之光的同时绽放人文之美,促进课程教学的结构性平衡。

3.课程体系中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的结构性平衡

处理好各门课程与思政课程之间的关系是高校课程思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力保障。课程思政强调从以往单纯的思政课教育转变为覆盖各专业、各学科、各课程体系的大思政和大德育,将“课程育人”提升为“全课程育人”。[3]在课程体系建设上,无论是公共基础课、专业课,还是实践类课程,各类课程既要体现差异性,也要确保在育人功能上的一致性,更要在各自不同的教学场域中实现内容互通、方式互补。只有让各类课程在思政课的价值引领下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才能最终达到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实际效果,促进课程体系的结构性平衡。

高校课程思政供给侧结构性失衡的现实境遇

1.课程主体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良性互动

第一,师生之间是否建立良性互动关系,能否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是提升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成效的前提和基础。从实际情况来看,作为供给主体的教师由于对课程思政建设理念认识不深、课程创新能力不强、忽视学生个性特点等原因,未能与作为需求主体的学生之间建立和谐的交流互动关系,进而导致课程思政在实践中难以落地生根。第一,教师主导性过强而忽视学生主体性。诚然,教师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水平和质量;但在现实中,各类课程教师的支配力和权威性往往被过分强调,忽视了学生在自身品德发展过程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第二,重空泛说教而轻启发引导。部分教师在课程思政实践中“贴标签”空洞说教和生硬造作等现象较为常见,这种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的方式方法会导致教学中师生关系出现阻隔,甚至使学生产生厌学等消极情绪。第三,重知识讲解而缺情感交流。课程思政的最佳效果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搭建情感桥梁,沁入生活气息,教师在润物无声中给予学生思想启迪。倘若教师只注重知识讲解而缺乏情感交流,师生之间仅是一种简单的教学关系,那么,课程思政的效果也就不会尽如人意、深入人心。当前部分教师欠缺“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的品质”,没有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使课程思政从爱育变成管教。[4]

2.课程教学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未能有机融合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5]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就是要实现知识传授的“理性”与价值引领的“德性”相统一,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融合。反观现实,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中仍存在以下突出问题:第一,重“工具理性”而轻“价值理性”。课程思政倡导在“授业”中“传道”,主张“化理论为道德”,强调让知识承载价值。然而目前来看,这种理念尚未在所有教育者中入脑入心,更没有转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尤其在部分专业课教师的课堂上,将立德与树人相分离,只传授知识而不进行价值引领。第二,多“移植嫁接”而非“如盐入水”。“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6]然而当前,部分高校出现了“课程思政化”的倾向,即无论什么课都牵强附会、生搬硬套,冠以几句政治口号,机械地套上“思想政治教育”外衣,“剪接拼接”“两张皮”等情况时有出现。第三,重“显性灌输”而缺“隐性渗透”。课程思政旨在挖掘所有课程的隐性教育资源,传授有深度、有温度、有热度的知识。但少数高校在专业课中践行课程思政时,由于学习不够、领悟不够、消化不够,导致隐性育人资源挖掘不够、开发与设计不足,从而严重影响到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和作用发挥。[7]

3.课程体系中各类课程同思政课程协同效应不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8]《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也提出,“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9]然而,由于各高校的发展定位不同,学校的学科专业划分又较为复杂,加之各专业自身也具有其特有的知识体系,如何让所有课程都上出“思政味道”,凝聚激活各类学科发挥协同育人效应,是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从课程思政推进现状来看,当前部分高校未能从战略高度构建起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缺乏从整体上系统规划各类课程的侧重点和聚焦点,仍存在局部介入、碎片融入、随意嵌入等突出问题。此外,一些高校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间的关系,各门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思政课的引领和指导,只是局限于本学科专业的知识领域。同时,部分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与实践类课程对思政课的支撑性不强,导致各类课程之间“各说各话”,联动协作少,课程思政育人的圈层效应尚未真正发挥出来。

高校课程思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选择

1.构建和谐师生互动交往关系,推动课程主体结构性平衡

在推进高校课程思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坚持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不断强化育人意识,提升育人能力,更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良性的师生互动与交往关系,切实推动教书育人常态化、长效化。第一,要提升教师育人意识和育德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10]落实好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教师,为此应进一步强化师德师风教育,通过岗前培训、集体备课、名师论坛、合作教研等方式,切实增强各类课程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德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见功见效。第二,要构建师生互动交流机制。应引导教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成果展示、分享答疑、线上互动、评价反馈等方式,有效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主动契合其成长发展需求。此外,应鼓励教师将时间和精力投身于课堂教学之外,如为学生做心理咨询、组织志愿服务等,增进师生之间思想交流、情感交流、心灵交流。第三,要营造“师生融乐”的课堂生态。课程思政的理想状态在于使教师和学生共同融入课程建设之中,形成“师生融乐”的教学共同体。教师应运用任务驱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获得积极体验,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使课堂呈现相互尊重、合作信任的状态。

2.寓价值引领于知识传授之中,促进课程教学结构性平衡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坚持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实现教书育人与立德树人相统一。课程思政并非意味着简单的知识传授,也不意味着僵硬的价值灌输,而是二者相互浸润、水乳交融,使学生在知识学习中强化价值引领,又在思想洗礼中涵养知识底蕴。第一,要深度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各类课程由于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不同,在教学过程中传递给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亦不尽相同,但它们的旨归都在于促使学生成长成才。因此,应结合不同课程的特点,分别从爱国情怀、社会责任、科学精神、人文素质、品德修养等角度找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资源,实现各门课程知识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无缝对接。第二,要促进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原则和内化要求的基础上,应从教材、教案、教法方面增强思政元素融入的有机性,避免生搬硬套:教材要植入思政元素,深入研究解决“教什么”“怎样教”等“育人”的本质问题;教案要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案例等方面融入思政元素,将知识背后的思想、精神和价值阐述清楚;要灵活运用情景体验、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将课程思政元素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元素,进而实现知识学习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第三,要在“隐性渗透”上下功夫。应进一步开拓育人途径,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网络运用等多维课程组织形式,实现思政课程显性教育与课程思政隐性教育相融通,让学生在求知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价值观的引领,从而增强课程思政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3.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力,实现课程体系结构性平衡

深入推进高校课程思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亦要着力解决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现象,建立协同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将各门课程的育人功效充分激活,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互充互补之势。第一,要构建“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应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结合地方发展要求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各门课程的属性特点有的放矢、精准有效地进行课程思政设计,在此基础上建立“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即思政课为核心、公共基础课程为主干、专业教育课程为支撑、实践操作课程为辐射。只有在此“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运行中,课堂教学主渠道才能真正成为高校“三全育人”的关键枢纽。第二,要发挥思政课程的核心引领作用。思政课程应为各类课程育人目标的整体规划、育人内容的深度设计、育人资源的联合开发以及具体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的运用、具体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阐释等方面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第三,要强化各类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各类课程要立足学科优势,强化育人导向,挖掘提炼其中蕴含的文化基因、价值范式和德育元素,精准设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重点内容,不断探究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和载体。要在搭建教师集体备课平台、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意识形态工作平台中,使课程思政力量集聚,进一步探索创新适应新时代大学生成长发展需要的教学方式,实现在价值观培养“共舞中共振”的效应。[11]

猜你喜欢

结构性供给课程体系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基于应力结构性参数的典型黄土结构性试验研究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