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丧服图表在清代的发展概况

2023-04-15王宁玲

文教资料 2023年23期
关键词:仪礼清代图表

王宁玲

摘 要:《仪礼·丧服》篇所载丧服制度是后世礼典中丧服的根源,其诸多亲属关系及服制,辅以图表阅读,实为明朗。清代文献中关于丧服图表的书目很多,本文从图表形式、内容来源方面加以梳理,发现大致有菱形图或其他图式、表格、条例式图等形式。内容上,清代官修礼典、律例大多沿用自明代,以朱子《家礼》为式,三礼类文献中所载图表,类目大多不出《仪礼图》《仪礼经传通解续·仪礼丧服图式》。清儒作丧服图亦会沿用考校前人之图,也有独创图制者,如张惠言、吴嘉宾、程瑶田等,此外,也有为便民而作简易之图。

关键词:丧服 图表 《仪礼》 清代

《仪礼·丧服》记载五服十一类,即斩衰服三年,齐衰服三年、杖期、不杖期、三月,殇大功降服,大功九月,衰七月,殇小功降服,小功五月,缌麻三月。每一类记录了己所服对象、服丧者为其所服对象,部分条目后有“报”字,说明是为“报服”。丧服条目繁多,且涉及诸多亲属关系,佐以图表,便于省阅。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丧服图”,或为最早可见的丧服类图。传世文献中出现较早的,则大多集中在三国魏晋时期,如《隋书》《旧唐书》之《经籍志》记载与丧服有关的图类文献,有“丧服图”“丧服君臣图仪”“丧服天子诸侯图”“丧服礼图”“丧服谱”“五服图仪”等,名称不一,但唐以前大多未见图,只见图注。唐敦煌写本书仪中出现丧服图,如杜友晋《新定书仪镜》绘有“内族服图、外族服图、妇为夫族服图”[1]。宋代以来,礼图数量则呈现递增趋势。自明代始,于刑律前附丧服图表,清代沿用之。清代礼学兴盛,文献颇为丰富,“丧服学更为大宗”[2],且呈现多样化。丧服古今之变迁,由图表最可观之,“制度明数,粲然可知,实其指南也”。因此本文依托礼书文献,分析清代丧服图表的类型与内容特点。

一、丧服图表的类型

围绕丧服绘制的图表类型大抵有菱形图或其他图式、表格、条例式图。大部分图旁有图注,表格后附解说。

(一)菱形图,如“九族五服正服图”

己身(男子)位于图中央,上至高祖、下至玄孙,于己而言,皆为四世。所服服制及年限标记于亲属格旁(见图1)。图旁或有注,如《钦定仪礼义疏》旁注“姑姊妹女子子在室,服并与男子同。今惟据见于经者载之,余可以类推也”“兄弟皆在他邦加一等”[3]。

其他图式,图形样式不定,随内容绘制,如“出嫁女为本宗降服图”“妾为家长族服图”(见图1)。典礼诸书,以五等十一类服为纲目,将所服之人列于其下,条缕实繁。若分类绘图以示,从亲属角度而言,较成体系。崔述在《五服异同汇考》凡例中提到“礼经服制皆以服分之,服同者为一章,后世作者率多沿之,然轻重之差,分在数章,难于比照,读者往往忽而不察。而兹书记历代沿革,尤不可不使之相次,故今以人分之,亲属同者则为一篇,庶几阅者于轻重之差、沿革之故,可以一目了然”[4]。虽然通篇无图,但据其分类得以窥见当下阅读丧服文的情况,如至亲之服、同堂之服、同族之服、外姻之服、女子为其私亲之服、妇为夫党之服、臣为君及君党之服、妾为君及君党之服、为人后者之服、母出母嫁之服,这些大多是根据亲属亲疏关系来划分的。

(二)表格

从内容看,有三类,分别是丧服总图、丧服服制表、五服沿革图。因表格在最上方(经)、最右侧(纬)有标目,故记作“横栏”“竖栏”。

(1)丧服总图,又称“五服总图”,由上至下绘制“五服名称+服丧时间”,一般置于图表之首。吴坛《大清律例通考·丧服图》“丧服总图”:“谨按,此丧服总图冠于七图之首,乃明洪武七年著为《孝慈录》始载入律,至今仍之。”[5]

(2)丧服服制表,横栏为“五服名称+服丧时间”,竖栏分别为“降服、正服、义服”三项或“正服、降服、加服、义服”四项,由此汇入相应所服亲属。如黄以周的丧服表(见图2)。

张惠言的《仪礼图》横栏表述略有差异,其论丧服由至亲以期断之说[6],故而横栏为“至亲以期断、大功亲、小功亲、缌亲;妇人为夫之族各降一等为正;外亲服皆缌;义服皆加(以加为正)”,横栏皆为亲属称谓,按照期及以上、大功、小功、缌麻等为顺次,竖栏分别为“正、加、降、不降”。曹元弼《礼经学》中有对张氏“丧服表”加以考校。[7]

(3)五服沿革图,仿国史之表,横栏为“五服名稱+服丧时间”,竖栏为“大清通礼、周、唐、宋、明”,如周保珪《制服成诵编》;或“《仪礼》《唐律》《开元礼》《政和礼》《司马书仪》《朱子家礼》《明集礼》《明会典》今制”,如徐乾学《读礼通考》卷一“丧期上·表上”:“考礼者,卒难辨其同异,乃仿国史之表,列行排,属经纬,既具一举目而百世之典咸在,庶几若纲之在纲,而车之执绥者。”

横栏有的作“五服十一类”,有的作“五服十四类”,如徐乾学《读礼通考》“表”,横栏为五服十四类名目。不同图表,横栏所列五服细目数量不同。

(三)条例形式,未见图及表,但名称为“表”或“图”

以“五服名称+服丧时间”为类目,每一类之后书以“所服对象名称”,这可能和最初的书写方式有关。有些直接称作“丧服制度”,不归属于图表类。典型的如杨复《仪礼图》中的斩衰正义服图(见图3)、齐衰三年降正服图、齐衰杖期降正服图、齐衰不杖期降正义服图等[8],此类实为丧服服制文。条例式在《明集礼》中尚有,清代丧服图中已较为少见。

条例形式呈现的丧服制度,或是对经文最初的整理;后在各类服制中增加所服类型,即正服、降服、义服、加服等,早在唐代写本书仪中就已出现,如《唐前期书仪》出现了本服、义服。这与同时代的贾公彦《仪礼疏》中阐释的类型概念相同。

二、丧服图表的分布及内容

《仪礼·丧服》篇是古今制服之源头,而丧服图表来源大抵有以下几种:官修礼典、律例;《仪礼》注解类、“三礼”总论类书籍;品官士族家礼;官员修订以便民众通晓之书。

(一)官修礼典

官修礼典为皇帝敕撰,立定本朝典章制度,以垂范式。乾隆年间《钦定大清会典》记载五服总图、九族五服正服图、妻为夫族服图、出嫁女为本宗降服之图、外亲服图、妻亲服图、妾为家长族服图、三父八母图[9],共八幅图。“五服总图”载八类,即斩衰一(斩衰三年)、齐衰四(齐衰杖期、齐衰不杖期、齐衰五月、齐衰三月)、大功一(九月)、小功一(五月)、缌麻一(三月)。所有图之前,言“凡服制有五”,根据五服八类顺序,将各所服对象汇总分类列出,如子为父母皆斩衰三年。未载殇服。《钦定大清通礼》与《钦定大清会典》相为表里,记载诸仪,未有服图,“至于舆服器数,止载名物。若制度损益,已有专书专图者,概不重述”[10]。光绪年间《钦定大清会典图》增“为人后者为其本族服图”,删“三父八母图”,其增删乃据《钦定仪礼义疏》。[11]

清代丧服大礼,多沿用明制[12],明代礼典因前代之旧。明初颁布《大明令》,依古礼,采朱子《家礼》,“父服斩衰、母齐衰,报服如之;庶母服缌;三殇降等”;洪武七年,始加折衷,更定丧服服制著为《孝慈录》,“父母俱斩衰,而减报服,省殇礼,定庶母服以杖期”,图则列于《大明律》,至《大明会典》时,遂为定制。[13]嘉靖年间又有《明集礼》,其所用丧服图,一如宋代杨复的《仪礼图》。[14]据《明集礼》载,子为父斩衰三年、为母齐衰三年,已与《大明会典》所载不同。

(二)律法里的五服图

清代律服图盖悉取自明律而用之[15],律例八图,置于律首,取“凡听五刑之讼,必原父子之亲,立君臣之义以权之。律首而载丧服,乃所以明伦纪而使司刑者”之意。[16]《大清律例》书前凡例“首卷诸图,皆仍旧刻”[17],收录丧服图八,即丧服总图、本宗九族五服正服之图、妻为夫族服图、妾为家长族服之图、出嫁女为本宗降服之图、外亲服图、妻亲服图、三父八母服图,一如礼典图式。

清代律服图取自明律,《清会典》丧服大礼多取自明制,明律服图又取自《明会典》,如此看来,其图似乎一致,然事实并非如此。吴坛《大清律例通考》立足于清代礼典条目及图内容的对应关系,集合《钦定仪礼义疏》《大清会典(及续修)》《会典图》《御纂性理精义》等,对律例图、图旁注内容逐一考订[18],新作“本宗九族五服正服拟图”“妾为家长族服拟图”“出嫁女为本宗降服拟图”“母党相为服拟图”(原为“外亲服图”)“妻亲服拟图”“拟定六父十三母图”,增“为人后者为其本宗九族降服拟图”。清代儒臣对“三父八母图”颇有微词,认为其源自《元典章》,部分内容难以理解,“玩律未精,遂多纰漏”,徐乾学作“拟定五父十三母之图”[19]。

此外,律图内容有宜改宜补宜删者,清儒臣亦多有作论。如《大清律集解附例》中提及待补充及修订条目,如“妻为夫族服图”,释曰“按本宗服图,堂侄孙女、曾侄孙女在室缌麻,出嫁无服,而此图内妻为夫堂侄孙女、曾侄孙女皆缌麻,是言在室者,未注‘出嫁无服,特补之”[20]。王复礼在《家礼辨定》中论及“又有宜改者,齐衰不杖期第四,当入齐衰杖期”“有宜删者,大功第十四‘在室者三字,九族图从祖祖姑‘从祖二字”,将“妻为夫族服图”改作“妻为夫族义服之图”[21]。

(三) “三礼”类文献中所见

《仪礼·丧服》五服十一类记录所服对象种类大致有:亲属类,有士、大夫、君之别,亦有同姓、异姓之别,有成人、未成人之别;非血缘关系名义上的亲属类,如继母、继父、乳母;君臣类,如妾为女君、庶人为国君、诸侯大夫为天子;朋友类。《礼记》中涉及的丧服内容除了《丧服》篇提到的之外,还有诸侯大夫之服、吊服、变服、奔丧服制、大宗小宗及服术之制等。《周礼》也记载了君臣相吊之服。从《士丧礼》《既夕礼》《士虞礼》又能发现不同时间段丧服的服饰是有变化的,由此又有变服图等。可见,基于“三礼”所议而绘制的图表种类是非常丰富的。有的直接根据《仪礼·丧服》篇服制种类作列表形式;有的根据服义(正服、降服、义服等)、服叙绘图;有的根据亲属关系九族图附以相应服制;有的根据“三礼”中提到的特殊类人群作单独的图表,如“为人后者为本亲服图”等。作图解析丧服文的方式更加多样化。

1. 以杨复《仪礼图》作为参照,加以辨析

杨氏图本之于《仪礼·丧服》经注疏作图,“乃缘韩(韩昌黎)贾(贾公彦)之语,考亭(朱熹)之意,拟而为图”[22],有丧服制度条例式图、丧服类别图。

唐代贾公彦将经文的服丧对象条目解以“正服、义服、降服”,所以杨氏条例图,将五服十一类的服丧对象,各自按此三种划分。如“齐衰三年降、正服图;齐衰杖期降、正服图;齐衰不杖期降、正、义服图;齐衰三月义服图”。宋代车垓较晚于杨复、黄幹二人,其书仿朱熹《家礼》而补作[23],在条例式图上(车氏称为“五服图说”),列出了己身和所服丧服亲属各自的称谓关系,这样更清楚明朗,也初具“图”的形式。

丧服图(车氏称为“服制图”)则有本宗五服图、己为姑姊妹女子子女孙适人者服图、天子诸侯正统旁期服图、大夫降服或不降图、大夫妇人为大宗服图、己为母党服图、母党为己服图、妻为夫党服图、己为妻党服图、妻党为己服图、臣为君服图、君为臣服图、妾服图、公士大夫士为妾服图等十四幅,无殇服图,或与朱熹为《家礼》已略殇服,仅赘其例于末云“凡为殇服者降一等”有关。车垓与杨氏图略有不同,无君臣、妾之服图,有殇服图及袒免图。

因杨氏图一本贾公彦说,复又并注疏说,清儒在征引杨氏图时,考证贾疏,辨析图文,将其与《仪礼经传通解续》中的“仪礼丧服图式”加以比对。如盛世佐《仪礼集编》凡例曰:“杨氏一遵注疏,无所是正,复有并注疏之意而失之者,不无遗憾焉。”[24]卷二十五“五服降、正、义图”,缌麻三月“从祖姑姊妹适人者报”,小注云“以出降。《续通解》(降正义服例)列于正服,今从杨氏图,移在此”[25],应属降服。黄以周《礼书通故·礼节图表二》“丧服表”[26],分降服、正服、义服三等,在每一类服制表格后附解说,比对黄幹《例》、杨复《仪礼图》之异同。异同主要在于所服亲属归于“降正义”中的哪一处,对于殇服的归属也不大相同。

2. 服图類目增多

“仪礼丧服图式”记载的服制图类目非常丰富,变除服图、丧绖带旁通图、吊服图、麻同变葛表、古今服制沿革皆有。清儒绘制图之类目,大抵若此,增“宗子服图”“殇服图”“降杀旁杀表”等,图表更为精确清晰。如《钦定仪礼义疏》卷四十七丧服图有宗子服图(丈夫妇人为宗子服图、绝属为宗子殇服图、五属为宗子殇服月算图)、尊卑吊服图(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吊唁时所服)、出母嫁母服图(附继父图)、五服变除升数之图、绖带差次并变除图[27];徐乾学“变除表”、张惠言“衰服变除表”“麻同变葛表”、黄以周“变除表”等。

尤以程瑶田《仪礼丧服文足征记》中的丧服图表类目最为繁多,“丧服通别表”为表二十九,至谶至悉,分而录之,不嫌烦碎。[28]殇服表的绘制也较为精细,如“本服殇服一贯表”,其以本服殇服相承列二表,一则“见成人齐衰之殇綦重”,一则“见成人大功之殇亦不轻”[29],附“成人小功本服长殇服缌麻表”。后三卷补编亦载前代所未见之图,如族亲诸服旁杀一贯表、论缌麻旁杀应报不制报服之表、兄弟服例表、后世序亲议嗣若子降等两服错互表、丧服穷于缌麻上杀下杀旁杀表、丧服穷杀差等生于以三为五以五为九表、上杀下杀旁杀数世本末源流表、上下治旁旁治推至服穷亲杀属竭姓别戚单表、丧服经文服限表、父之姑在室不制服表,随文附图。

3. 出现将图与亲属关系族属的解说合在一起的样式

吴嘉宾《丧服会通说》记载“丧服图说”,有“士宗图说、五属服图说、名服图说、出者服图说、外亲服图说、妇人从夫服图说、妇人服其宗亲图说、妇人相为服图说”[30]。“五属服图说、名服图说、出者服图说”,此三种相较于常规礼图而言,似为新出,与传统的本宗九族五服图样式不同。如“五属服图。按丈夫之服,其别有四,一本宗五属,为诸服之本;二名服,异姓之人者;三出者服,本宗女子适人者;四外亲服,入者出者之党”,“本宗五属”指高祖之属、曾祖之属、祖之属父之族、父之属己之族、己之属子之族。“名服图。凡入者,其始名为妇,疏且卑也,终名为母,尊与父匹”,其中“释诸母异名”列“母、继母、君母、其母、庶母、慈母、妾母、乳母、出母、嫁母”十类。“出者服图。出者之义,亦族属也。以其归于异姓,故下治者,限之于己所自出而止。出者之服,即其成人之亲服,非在室皆如本宗丈夫服,出而后降之也。”[31]

4. 古今服制沿革表或古今服制比对图

由《仪礼·丧服》篇服制、唐、宋、明至清代服制沿革图;或同时录入古制(《仪礼·丧服》)、今制(清代)。以徐乾学《读礼通考》为代表,再如清周保珪《制服表》、清蔡子嘉《历代服制考原》之《丧服各图》中的“古制衰服图”“今制衰服图”等。

(四)当世臣民简便之礼

官修礼书的传阅范围有限,“《会典》卷帙浩繁,《通礼》颁藏各学士,民均难尽睹”[32]。私家行礼多见于司马光《书仪》、朱熹《家礼》,但碍于古今之制多有损益,不便援古证今。有些地方恐未有规范式礼文,或日常不通晓丧祭之礼,故儒臣有意作当世之便礼,以供民间实行,让其临事有本可依。如张大翎《时俗丧祭便览》、黄本骥《三礼从今》、孔继汾《丧服表》、张华理《丧服今制表》等,皆恪尊典礼,专取臣民所用著之。

此类减省了部分内容,如宗子服图、君臣服图等。孔继汾《丧服表》所列简表有“九族之图、三党外亲服、义服、妻为夫族服、女为父族图、妾之服、妇女为外亲之服、妇女义服”[33],省略“为人后者为所后者及其亲属服、其为本支亲属服及报、女嫁亦降服”等,解说为“不重列”。《时俗丧祭便览》中“丧服总制”包括“本宗九族五服正服之图、妻为夫族服图、妾为家长族服之图、出嫁为本族降服之图、外亲服图、妻亲服图、徐健庵拟订五父十三母服图”[34]。《三礼从今》卷二“刑律服制图”直取清律图,附《通礼》“为人后者为本生亲属降服图”,未用徐乾学之“五父十三母服图”。周保珪《制服成诵编》有“为人后者为本生亲属降服、兼祧分祧服、附殇服”。清张华理《丧服今制表》:“男子之丧(五服之亲各服其服,详列表中)、妇人之丧(五服之亲各服其服,详列表中)、妾之丧(旁亲皆无服,惟嫡子以下服之,如无子女,则嫡子以下皆不服)、女子在室者之丧(母家五服之亲各服其服,详列表中)、女子适人者之丧(母家之亲降服一等详列表中)、为人后者之丧(本生亲属各降一等详列表中)”,皆为亲属间实用性程式。虽然是便民之礼,但大抵依照当世之礼典、律例而约之。

因实际需求而作的殇服表。如孔继汾《殇服表》:“律令无殇服,非革也。我朝礼因往代,凡吉凶诸礼,著于令典者,原有略有详,故前辈谓三殇之服,宜参古礼,有由来也。乾隆辛卯夏,余季弟之子广栎生,十有八岁而夭。诸父诸兄咸欲殇之,为考礼制服,因于丧次,为表一篇,以补家仪原编之所未备云。”[35]年十六至十九为“长殇”。当时殇服多不行于世,故孔氏参古礼,为表一篇。

三、结语

通过梳理,我们大致了解了丧服图表在清代的发展概况。其一,类目繁多,表格数量增多,有新出者,如“宗子服图”“降杀表”“殇服表”。其二,图表之间的相互沿革关系,可窥见一二。如朱子《家礼》、杨复《仪礼图》,大抵是后代礼典参照的样本;明律中录入的“三父八母图”参照《元典章》,清律图沿用明律;清儒臣绘制礼图时,除了参照宋人图式,主要是《仪礼图》及《仪礼经传通解续》之丧服图式,并加以考订。他们之间也会互相参引,如朱轼《仪礼节略》凡例中提到“丧服丧礼篇”,“是篇采录颇众,悉本健庵《读礼通考》”[36];如清姜兆锡《仪礼经传外编》卷四“图考四”引用杨复“五服图”,标明“姜兆锡注疏参义”,附十八幅服制图,其图内容与杨氏图相比,已有改动,且类目也有较大变化。如“本宗为女子子适人者服图”并未见图,其后云“本宗为之服,视在室降一等,报亦如之,并以本宗五服图,推之可见,今不另图”[37]。其三,为便民而作的丧服图表,相对简易,直取实用性亲属关系服图,新出“兼祧分祧服”等。

参考文献:

[1] 赵和平. 敦煌写本书仪研究[M].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4:320-323.

[2] 吴飞.《丧服鄭氏学》徵引文献论略[J]. 古典学研究,2018(2):126-141,186-187.

[3] [27] 钦定仪礼义疏[M]// 四库全书:第107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633,638.

[4] (清)崔述. 五服异同汇考[M]//续修四库全书:第95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88.

[5] [16] [18] (清)吴坛. 大清律例通考:卷二[M]. 光绪十二年吴重憙(吴坛玄孙)刊本,清光绪:1,1,1.

[6] (清)张惠言. 仪礼图[M]//续修四库全书:第90册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428.

[7] 朱一,周洪. 曹元弼《礼经学》对张惠言“丧服表”之校正[J].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5(1):135-140。

[8] (宋)杨复. 仪礼图[M]//四库全书:第104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75-181.

[9] (清)允裪,等. 钦定大清会典[M]//四库全书:第61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490-495.

[10] (清)来保,李玉鸣,等. 钦定大清通礼[M]//四库全书:第65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7.

[11] (清)昆冈,等. 钦定大清会典图[M]//续修四库全书:第79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

[12] (清)朱建子. 丧服制考[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88册. 山东:齐鲁书社,1997:138.

[13] (明)申时行,赵用贤,等. 大明会典[M]//续修四库全书:第791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54.

[14] (明)徐一夔,等. 明集礼[M]//四库全书:第650册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70-178.

[15] 赵尓巽,等. 清史稿:卷一四二[M]. 北京:中华书局,1977:4185.

[17] (清)三泰,徐本,刘统勋,等. 大清律例[M]//四库全书:第672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402.

[19] (清)徐乾学. 读礼通考[M]//四库全书:第112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99.

[20] (清)沈之奇,洪弘绪. 大清律集解附例[M]//续修四库全书:第863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47.

[21] (清)王复礼. 家礼辨定[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115册. 山东:齐鲁书社,1997:278.

[22] (明)吴继仕. 七经图[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150册. 山东:齊鲁书社,1997:497.

[23] (宋)车垓. 内外服制通释[M]//四库全书:第111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709.

[24] (清)盛世佐. 仪礼集编[M]//四库全书:第110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

[25] (清)盛世佐. 仪礼集编[M]//四库全书:第111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74.

[26] (清)黄以周. 礼书通故[M]. 北京:中华书局,2007:2035.

[28] [29] (清)程瑶田. 仪礼丧服文足征记[M]//续修四库全书(第95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66,177.

[30] [31] (清)吴嘉宾. 丧服会通说[M]//续修四库全书:第95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60,362-367.

[32] (清)黄本骥. 三礼从今[M]//四库未收书辑刊:第3辑8册. 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373.

[33] (清)孔继汾. 丧服表[M]//续修四库全书:第95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26-138.

[34] (清)张大翎. 时俗丧祭便览[M]//四库未收书辑刊:第3辑8册. 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359-361.

[35] (清)孔继汾. 殇服表[M]//续修四库全书:第95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35.

[36] (清)朱轼. 仪礼节略[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110册. 山东:齐鲁书社,1997:485.

[37] (清)姜兆锡.仪礼经传外编[M]//续修四库全书:第87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662.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社项目“清代礼学文献中五服图表的整理与研究” (2021SJA0713),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博士基金专项“先秦丧葬礼名物丛考” (YB20180904)。

猜你喜欢

仪礼清代图表
杨复《仪礼图》明清版本考——兼论《仪礼图》的版本源流
清代怎样整治形形色色的诈骗案
清代典妻习俗与户婚制度的竞存及原因评析
清代写真人物略考
浅谈清代宫廷乐舞的主要类型
双周图表
双周图表
双周图表
图表
朱鼎煦与顾校《仪礼注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