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民族关系、边疆管理复习指导

2023-04-15江苏省启东市建新中学龚圣贤

中学政史地 2023年7期
关键词:交融西域民族

江苏省启东市建新中学 龚圣贤

【专题介绍】

本专题跨度大、知识点多,涵盖从古至今的民族关系和边疆管理,是中考的重点专题。考生在掌握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复习时要高度重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秦汉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而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与发展。两宋与少数民族关系的特点是有战、有和,和为主流。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而清朝处理民族关系是恩威并用。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促进了民族地区发展。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港澳回归祖国,有力推进了祖国统一大业进程。

【考点梳理】

一、中国古代民族关系、边疆管理

(一)先秦

1.华夏族的形成:涿鹿之战,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炎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华夏族。

2.西周实行“分封制”,巩固疆土,扩大了统治范围。

3.春秋时期: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二)秦朝

1.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

2.秦统一后,秦始皇派兵开凿灵渠,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

(三)汉朝

1.汉朝与匈奴:①西汉初年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②西汉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在漠北大败匈奴。③东汉明帝派兵出击匈奴。

2.汉朝与西域:①西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开辟创造了条件。②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③东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

1.民族迁徙:①东汉、魏、晋时期,北方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羌族等游牧民族不断内迁(“五胡内迁”)。②西晋末年中原人民南迁,形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2.民族战争:氐族建立的前秦与东晋爆发淝水之战。

3.民族交融。

(1)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语、与汉联姻等,促进了民族交融。

(2)民族交融的表现: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政治上沿袭中原地区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经济上密切交往;文化上的交流日益频繁;民族心理上,“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3)意义: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唐朝

1.唐太宗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2.民族政策: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

3.开明民族政策的表现。

(1)实行“和亲”政策: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汉藏两族友好关系。

(2)实行册封制度: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3)设置管理机构管辖边疆: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六)辽宋夏金元时期

1.辽(契丹族政权)与北宋。

(1)战:①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冲突加剧。②宋太宗时,向辽发动多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③宋真宗时,辽军攻宋,一直打到澶州。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军击退辽军。

(2)和:①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②“澶渊之盟”:宋真宗时,辽宋于澶州议和,辽军撤回,宋给辽岁币。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2.西夏(党项族政权)与北宋。

(1)战:元昊称帝后多次率军进攻北宋,宋被动挨打,损失惨重。

(2)和:互战后和谈,订立宋夏和约,元昊向北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3.金(女真族政权)与宋。

(1)战:①金灭辽后,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②岳飞抗金: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迫使金军后撤。

(2)和: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4.元朝。

(1)蒙古灭西夏、金,元灭南宋,文天祥抗元。

(2)元朝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3)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①东南地区: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②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③西藏:元朝时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七)明朝

1.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的南扰,修筑长城(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

2.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努尔哈赤率军与明朝交战,接连取胜。皇太极继位后继续进攻明朝。

(八)清朝

1.在东南。

(1)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2)清政府在台湾的建制。

①过程:1683年,康熙帝派清军攻下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②意义: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2.在西南。

(1)册封:1653年,顺治皇帝赐予西藏地方藏传佛教格鲁派首领五世达赖喇嘛金册、金印和“达赖喇嘛”的封号。1713年康熙皇帝册封格鲁派另一位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2)机构:①1727年,雍正帝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②1751年,乾隆帝在西藏地方设立噶厦,授达赖喇嘛和驻藏大臣管理政教事务。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章程明确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政教事务。③乾隆设立金瓶掣签制度。

3.在西北。

(1)康熙帝平定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

(2)乾隆帝平定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叛乱。

(3)乾隆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清朝在新疆各地驻军设哨,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4)西迁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在渥巴锡的领导下返回新疆,得到清政府的妥善安置。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4.在东北黑龙江流域。

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打败了沙俄侵略者。1689年,中俄签订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二、中国近、现代民族关系、边疆管理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依据: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198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2.实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建立,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

3.意义: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

(二)新疆

1.近代:19世纪70年代,中国边疆形势严峻。西北的新疆大部分地区被阿古柏率军占据,俄国还出兵侵占了伊犁。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3.西部大开发极大地带动了新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三)西藏

1.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2.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密切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

3.西藏完成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

4.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带动了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四)香港、澳门

1.近代:①1842年,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1860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1898年,英国强租新界。②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①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②1999年12月20日,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3.港澳回归的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4.香港、澳门回归后,中央政府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全力支持香港、澳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央政府全面准确推进“一国两制”实践,依照宪法和基本法有效实施对特别行政区的全面管治权,落实“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原则,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五)台湾

1.近代: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清政府割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也回到祖国的怀抱。1949年,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2.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关系的改善。

(1)对台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从 1979 年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奉命停止对金门和马祖的炮击。中央人民政府倡议海峡两岸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欢迎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旅游、考察、经商等。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逐步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3)1992年11月,海峡交流基金会、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就如何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达成“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4)1995年,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5)2008年,两岸达成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等协议。随后,两岸同时举行“三通”启动仪式,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

(6)2022年发布的《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全面阐述了新时代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指明了对台工作方向。

【拓展提升】

1.我国历史上民族交融的方式有哪些?民族交融有怎样的意义?

(1)方式:经济文化的友好交流、民族迁徙、战争等。

(2)意义:民族交融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如何认识我国的民族关系?

(1)历史上各民族间有战有和,和平交往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2)历史上各民族在冲突和交往中相互学习、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3)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我们要树立民族平等、友好交往的意识。

(4)民族团结则国家兴盛。处理好民族关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3.我国古代为加强边疆地区管理、维护国家统一采取了哪些举措?

(1)设置管理机构:如设置西域都护、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澎湖巡检司、北庭都元帅府、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伊犁将军、驻藏大臣、台湾府等。

(2)册封少数民族(宗教)首领:如册封达赖和班禅等。

(3)和亲:如文成公主入藏等。

(4)武力平定叛乱:如平定噶尔丹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

(5)抗击外来势力:郑成功抗击荷兰殖民侵略者,收复台湾;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等等。

【高效演练】

1.西汉中期至西晋,中原王朝先后允许已归附的匈奴、鲜卑族内迁到陕北、晋北、幽州北等长城一带,羌、氐族内迁到关中地区聚居。这

( )

A.加快了中原王朝的衰落过程

B.使边患危机更加严重

C.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D.推动了北方民族交融

2.魏晋时期内迁少数民族的许多特点,如匈奴的结发、鲜卑的索发、羌族的披发等大部分都消失了,然而少数民族的食物,在中原却很流行。这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特点是

( )

A.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 B.政权分立

C.少数民族大量消失 D.“胡”“汉”观念淡薄

3.洛阳的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其风格与此前的云冈石窟有了明显的不同,佛像的面容、服饰更接近汉族的特点。造成这种不同风格的原因是

( )

A.工匠的雕刻手法不同 B.民族交融的影响

C.两地的自然环境不同 D.民族隔阂的消除

4.下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所绘的《步辇图》(局部)。图中反映的接见,成就了民族关系史上的哪次和亲?

( )

A.汉高祖把公主嫁给匈奴单于

B.王昭君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

C.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D.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赤德祖赞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皇帝每年要向游牧民族(辽、西夏)‘送礼’……(‘送礼’)是宋朝一个致命的弱点,它使游牧民族入侵十分容易。‘送礼’政策实行了一个半世纪。”对于这段文字的理解,正确的是

( )

①“送礼”指的是北宋统治者缴纳的岁币 ②宋朝皇帝向两个游牧民族“送礼”的原因是战场上接连战败 ③“送礼”给宋朝政府带来了财政负担 ④“送礼”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边境安定及贸易往来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建立行政机构的标志是

( )

A.秦朝设置南海郡 B.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

C.明朝设置宣政院 D.清朝设置台湾府

7.以下史实共同的历史作用是

( )

元朝清朝1247年凉州会晤,议定吐蕃归附蒙古。元朝建立后,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军民各项事务。1727年设驻藏大臣,1793年明确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地位平等,共同管理西藏政教事务。驻藏大臣还掌管地方军事、外交等事务。

A.加强了对西北有效治理

B.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C.推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D.实现了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8.某同学对契丹族的耶律阿保机、党项族的元昊、女真族的完颜阿骨打等少数民族首领为我国历史发展作出的贡献进行了总结,其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扩大了中国的疆域 B.实施了少数民族的内迁

C.促进了边疆的开发 D.统一了中国

9.清朝某一官员的职责是:行使职责,维护国家主权;巩固边防,戡平内外侵扰;赈恤灾黎,发展西藏经济;开启民智,发展文化教育。材料中的官员是

( )

A.达赖与班禅 B.驻藏大臣

C.军机大臣 D.议政王大臣

10.据《清史稿》记载,施琅曾谏言:“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1684年,康熙帝采纳其谏言设立了

( )

A.伊犁将军 B.驻藏大臣

C.台湾府 D.澎湖巡检司

11.“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这一时期的特征,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区域的开发尤其是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有着显著的进步,这些都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立了基础。与此研究主题相关的内容有

( )

①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②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③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④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2.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材料反映出新中国重要的政治制度是

( )

A.村民选举“海选”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一国两制”的构想

D.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13.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几次民族融合的高潮,实现民族融合的基本因素是

( )

A.统治者采取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

B.各民族之间长期交往

C.经济繁荣,社会生产的不断进步

D.少数民族大量内迁

14.清朝统治者处理边疆民族关系时,“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能够印证该特点的是

( )

A.派郑和下西洋 B.设驻藏大臣

C.发动雅克萨之战 D.册封达赖、班禅

15.构建知识体系是学习的有效方法。某同学将下列史实串连成线,据此可知他探讨的主题是

( )

A.体制改革 B.钢铁长城 C.国家统一 D.民族团结

16.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重要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汉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即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写出秦汉两朝体现我国民族关系的史实各一例。

材料二:在汉朝政权征服大宛之后,西域诸国与之建立了臣服关系,(西)汉朝政权也逐渐开始了对西域各族的管辖和治理,并形成诸多创新措施……确保了中国西部边疆的稳定,成为后世效仿传承的范式。

——郑言午《汉朝政权对西域民族地区经略的革故鼎新》

(2)据所学知识,写出西汉对西域的管理措施。分析材料二,指出该措施的影响。

材料三:文物见证历史

(3)图1人物通过什么战役沉重打击了匈奴?图2人物的改革有何积极影响?图3反映的史实,体现了唐朝怎样的民族政策?图4清朝平定叛乱以后,设置什么机构管辖新疆地区?

(4)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方式。

(5)结合以上材料,说说我国古代多民族国家的特点。

参考答案:

1.D 2.A 3.B 4.C 5.A 6.B 7.B 8.C 9.B 10.C 11.D 12.B 13.B 14.D 15.C

16.(1)秦朝修筑长城抵御匈奴。西汉张骞出使西城。

(2)设置西域都护。影响: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有利于加强中央对西域的管辖。

(3)漠北战役。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开明的民族政策。伊犁将军。

(4)战争、改革、和亲。

(5)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重要主题。

猜你喜欢

交融西域民族
我们的民族
《八月西域行印记》
真美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根雕与古钱币的完美交融
班超出使西域
多元民族
西域散章
《西域图志》纂修略论
中外艺术精品展览文化的碰撞与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