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岸美村看川西林盘保护与发展
2023-04-15唐璐
□唐璐
川西林盘是西蜀地区独有的乡村聚落,它由民居及周边植被围合而成,是将生产、生态、生活融为一体的聚落形态。川西林盘承载着成都平原自然生态保护、历史文化传承、产业发展振兴、乡村生活改善的重要价值,是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示范区、推动乡村振兴、满足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抓手。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亟须高度重视川西林盘的发展,并对其加以保护与利用。
川西林盘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受到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影响,特别是自2003 年成都市启动了农村土地整理和拆院并院工作,推进农民集中居住,致使川西林盘原有空间肌理遭到破坏,具有开发价值的林盘逐渐减少。同时,随着林盘内原住居民的大量外迁,人口老龄化和林盘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许多特色鲜明的林盘聚落逐渐凋敝,乡村传统农耕文化与民俗文化正在消失。并且仅剩下的林盘聚落内居民多依赖于传统农耕生产,产业单一,经济收益较差,难以维系林盘发展。可以说,川西林盘这种独具地域特色且有着深厚人文历史的生态聚落形态正面临着数量减少、内生动力不足、乡土文化流失等严峻考验。
大邑林盘保护发展的举措与成效
近年来,成都致力于保护和修复具有丰富美学价值的川西林盘。2018 年初,成都出台了《成都市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工程实施方案》,开启大规模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工作。作为成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十大重点工程之一,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工程重点开展了以“整田、护林、理水、改院”等为主要内容的川西林盘的整理、保护、修复和更新,并统筹实施了山水林田湖整治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截至2021 年5 月,成都市累计投入资金32.63 亿元,完成修复改造林盘556 个,占全市可开发林盘总数(8618 个)的6.45%,有力促进了农商文旅体产业融合发展、农村生态环境改善等。
大邑县作为全成都市唯一的川西林盘保护修复示范县,拥有现成林盘 1042 个,蕴藏林盘建设用地 22365 亩,是成都市内林盘资源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区(市、县)之一。目前,大邑县已经梳理出保护修复型林盘 360 个,建设发展型林盘 581个。大邑县委县政府坚定贯彻落实成都市委“西控”战略和“特色镇+林盘”工作部署,将林盘保护修复发展作为公园城市建设主抓手、城乡融合发展助推器、农商文旅体融合示范新引擎,秉持“一个精品林盘聚落催生一个规上服务业企业”理念,用林盘美学空间创新公园城市大邑表达,用林盘生态价值转化促进文旅大邑高质量发展,现已建成了溪地阿兰若等国内十大民宿品牌为引领的精品林盘44 个,7 家民宿酒店获评携程五星级,打造了南岸美村等A 级以上林盘景区4 个。安仁古镇南岸美村林盘已形成吃、住、游、娱、教全覆盖一站式乡村旅游综合体,探索形成了可供借鉴的川西林盘民居建设经验。
南岸美村的实践与探索
南岸美村位于大邑县安仁镇新华社区,总占地约2600 亩。村级建制调整中,南岸美村所在的清源村、新华社区合并为新华社区。村级建制调整后,新华社区与华侨城集团深度合作,依托南岸美村项目优势,通过建强组织、全域规划、集聚要素、共治共享等措施,全力打造和美乡村,先后建成奇境花园、田园绿道、乡村客厅、溪地阿兰若精品民宿、乡村记忆馆、耕学农场等项目。获评成都市首批3A 级林盘、第五届中国游乐行业大会“最佳田园综合体”、成都市十大川西林盘消费新场景等,实现传统农村社区到农商文旅融合发展的现代文旅型产业社区的转型。
在建设中,针对南岸美村区域内缺少统一的村级及片区功能规划、村庄形态落后、产业形态单一、文化氛围不浓、人才外流等突出问题,华侨城集团与镇村两级党组织共同研究,依托区域特色林盘资源,按照规划先行、人才筑根、产业强基、文化铸魂、生态塑韵的理念,在对林盘的保护与发展中全力推进和美新村建设。
——规划引领,明确发展方向。依托特色林盘资源,结合地理区位,围绕土地整合、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等核心内容,邀请县规划自然资源局、农业农村局、文体旅游局等部门共同参与,编制《新华社区村庄发展规划》《南岸美村项目规划》,确立“一心、双轴、多点”空间布局,延续“村在林中,林在田中”的川西林盘传统风格,在保留和修复林盘生态的基础上,重点打造“美村中心+主题林盘+乡村绿道”的和美乡村。
——人才筑根,强化智力支撑。依托华侨城人才资源优势,组建专家智库,邀请规划设计、管理运营、资本运作等领域的专家入库,为南岸美村林盘发展提供项目研判、决策咨询、建设指导等指导服务。同时强化人才培育,搭建乡村振兴讲习所、筑梦安仁讲习所等培训教育平台,常态化开展村民创业、就业培训,为当地现代农业和文旅产业培养人才,并形成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体系,有力地促进了村民就地就业。在此基础上,强化人才回引,先后回引外出党员回乡创业60 余人,带动优秀农民工、返乡大学毕业生120 余人回乡创业就业。
南岸美村探索“村党组织+企业党组织+农户”模式,构建产业联盟,实现经济发展从利益到价值的转变,流转土地3000 余亩,2022 年末集体总资产达1019.86 万元。
——产业强基,提升发展质效。坚持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华侨城特色优势,以文旅产业为驱动,打造乡村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产业生态圈。结合林盘保护性开发,以林盘农业公园进行主题包装,并根据不同的林盘主题,划分为虾稻共生、实用花卉等不同的产业板块,与当地农林企业或新农人合作,共同孵化和创新亲子教育农场、农产品观光工厂、现代农业示范区等林盘农业形态,形成支持各主题林盘发展的产业基础,并为南岸美村的整体发展提供持续驱动力。在产业发展中,南岸美村通过引入溪地阿兰若、咏归川等网红民宿品牌,以“产景相融、产村互动”模式,打造一站式乡村旅居度假目的地;引入成都农林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力量,建设科技农业示范区,发展高科技农业;依托奇境花园及其繁育基地,打造“育、展、销”全链条花卉产业;同步以文创赋能地标产品,增强本地农副产品附加价值,联动会展产业、自然研学等新兴产业形态,构建“吃住游购娱”产业体系。在此基础上,探索“村党组织+企业党组织+农户”模式,构建产业联盟,实现经济发展从利益到价值的转变,流转土地3000 余亩,2022 年末集体总资产达1019.86 万元。
——文化铸魂,浓厚内涵底蕴。遵循川西林盘和生态田园文化脉络,深度挖掘林盘文化和农耕文化,以艺术点亮乡村,以美学装点林盘,将美学和艺术融入乡村田园,实现乡村形态的美学化、乡村生活的艺术化,打造蜀风雅韵的林盘文化景观。一方面利用各类资产资源发展自然田园绿道游、庄园艺术游等文化旅游产业,在节点沿线植入本地农事草编、竹编等乡土气息景观小品。另一方面通过建设艺术公社,吸引艺术家驻留,以艺术活动、展览为载体,营造美村艺术氛围。与此同时,通过改造乡村图书馆、社区治理中心,建设“清源小筑”村民共享公共空间和耕学农场等自然研学基地,常态化植入书法、绘画、音乐、农耕文化体验、自然研学等社区活动,建设“乡村集市”等传统文化场景,提升村民和游客的美村文化体验感受。
——生态塑韵,构建“美村”形态。坚持以生态为本底,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开展“整田、护林、理水、改院”行动。通过整村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打造艺术花田景观;通过保护水系和林盘肌理,再造活态村落,保留大量原有林盘建筑及林木,重构“林在田中、田在林中”美丽川西乡村田园形态;通过提升林盘景观风貌,积极开展农房风貌改造,提高民居品质;通过新建8 公里美村天府绿道,构建绿色慢行交通系统,串联构建“美园、美田、美宿、美营、美院”美学生态体系。
经过近年的努力,南岸美村正集中呈现出川西坝子“岷江水润、茂林修竹、美田弥望、蜀风雅韵”的锦绣画卷,实现了生态宜居的发展目标,秀美林盘风貌基本形成。统计显示,近年南岸美村年均游客量达110 余万人,年均综合旅游收入达1500 余万元,产业用地亩平年均收入达到3000 元。解决本地群众600 余人就近就业,家庭旅游业收入占到户均总收入的40%—60%,人均年收入达3.2 万元,社区集体经济年收入达30 余万元,实现了集体经济增收,释放了更多的改革红利,群众获得感进一步提升。
南岸美村的经验与启示
南岸美村以生态为本底,依托林盘资源,推动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建设和美新村的实践案例,为川西林盘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具有重要创新价值的经验借鉴。
首先要规划先行,突出特色。村(社区)的规划和林盘的产业发展规划是每个村(社区)和林盘发展的前提,有规划才有蓝图,才能有效指导建设,才能避免对现有林盘风貌和乡土文化的破坏。同时规划发展项目要有特色,只有特色鲜明与众不同的村容村貌和产业项目,才能持久发展,进而反哺林盘保护工作,激发村(社区)发展活力。
其次要分类分级,以点带面。要为辖区内各类林盘建立专档,准确记录并分析对比每个林盘的优势劣势、资源禀赋,便于对各类林盘实施分类管理。将地理位置优、自然禀赋好、文化底蕴深、打造意愿强烈的林盘列为重点发展的一类林盘,例如南岸美村林盘等。而一类林盘发展重点在于充分发挥优势作用,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引领周边区域发展。将条件不突出的林盘列为次级发展的二类林盘,二类林盘作为一类林盘的补充,在一类林盘发展起来以后持续进行产业帮扶性发展。将普通的林盘列为一般发展的三类林盘,三类林盘着重保护和维护传统川西林盘风貌。通过林盘分类发展模式实现在资金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进可攻退可守的林盘发展保护局面。
最后要盘活资源,注入活力。在充分了解游客对乡村林盘项目游乐需求的基础上,探索共生经济、数字农业、特色种植等新模式、新业态,以本地区的生态景观、历史人文为基础,将优秀的创意融入本地林盘项目之中,打造具有乡村生态特色的农文旅体验项目,为林盘营造一个创意性的体验环境,满足游客多元化和差异化需求。同时要建立紧密有效的林盘保护开发利益联结新机制,用活党建联盟、“社会资本+管理公司+土地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农户入股”等模式,实现林盘开发共商、林盘业态共建、发展成果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