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种植加工过程中的特色技术传承*
2023-04-15游淦秀覃婕媛
游淦秀,覃婕媛
(天方健(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100)
中药材和中药饮片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也是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基石和根本,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中药的临床疗效。加强中药材及中药饮片的源头质量管理,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保证其质量稳定、可控,一直是中药产业中的重点和难点。
从全国市场质量抽检数据看,2013~2020 年我国中药材及饮片总体合格率分别为:64%、68%、75%、77%、84%、88%、91%、96%,呈现出逐年提升、稳步向好的发展态势[1],但中药材产业发展仍面临着严峻挑战,传统的中药种植加工模式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传承和发扬前辈中药材资源和鉴定专家的中药实践经验,开辟中药种植加工新思路,从源头上提升中药材品质,推动中医药产业的发展,符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创新需要。
国家为贯彻落实《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大力培养高层次中药人才,促进中药与中医事业的协调发展,开展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训项目。本人作为本培训项目培养对象,经过多个基地的游学轮转,现对培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结合项目中学习到的中药种植加工过程中的传统特色技术,查阅相关文献加于总结,供同行参考。
1 从源头做好中药材质量传承
中药材种植产业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得到发展,大量品种由野生变为栽培[2],随着土地资源减少,加上环境污染、重产量轻质量、种子退化、滥用化肥/农药/生产调节剂等导致中药品质下降;管理粗放和供需信息不畅也使得价格起伏幅度过大,从而阻碍种植业发展[3]。目前中药品质问题也面临着药效成分降低、农残重金属超标带来的挑战,绿色和平组织农残超标报告显示:74%中药材农残超标,49%中药材有3 种以上农残超标。土壤质量下降,连作障碍严重,种植生产的中药材原料品质亟需提升。研究报道,人参在栽培种植中,易受金针虫和地老虎等20 余种虫害侵袭,黑斑病、红皮病、根腐病等多种侵染性病害。因此,参农在人参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多种农药混用现象比较严重,并且在病虫害发生较重时,常擅自加大农药使用量,造成农药残留超标[4,5]。党参、麦冬等种植常使用膨大剂导致品质下降,研究表明,矮壮素(根茎膨大剂)处理增产整体上会降低党参药材的质量,矮壮素药剂处理的党参药材质量浸出物降低了7.9%,总多糖含量降低了3.4%,而党参炔苷含量降低了17.3%[6]。孙思邈《千金翼方》中提到:“夫药采取,不知时节,不以阴干暴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故不依时采取,与朽木不殊,虚费人力,卒无裨益”,可见古人对中药材源头控制的关注。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中医药的重视,中药追溯体系和监管水平的提升,医疗机构和生产企业应深刻认识“源头抓质量”的重要性,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发现江苏省中医院每天使用饮片量非常大,他们对中药材和中药饮片质量非常重视,医院组织资深力量深入产地,考察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自建中药饮片厂进行源头、前端的过程质量控制,使得流入医院的中药饮片质量得到有效保障,这种主动参与到中药材种植过程的监管,让我们看到了中药产业未来发展的广阔前景。
2 从源头规范中药材产地加工
地龙是一味常用的活血化瘀药,但市场上地龙存在很多质量问题,原因主要集中在杂质、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和重金属超标等[7-10]。由于传统初加工方法的加工量有限,两头的泥沙很难处理干净,以往生产企业为了保障产品的质量,需要手工将全开部位剪成段使用,再将两头不能全开的部分,单独采用各种加工方法进行反复处理,确保其泥沙基本被清除并冲洗干净,车间现场较乱,且弥漫着特殊的腥臭味,非常容易出现串味现象,现在产地有了机械加工方法,真正能够做到全开,体内的泥沙能处理干净,不仅产能可以提升15倍,灰分和重金属也得到了有效控制,从源头解决了行业内的难题。不过目前这个品种未能真正实现人工大规模养殖,野生地龙大量采收又容易导致土壤板结,所以目前原料供应仍十分有限,需要研究更科学的人工养殖方法,真正做到资源可持续发展。
砂仁也是广东的道地药材,市场上存在很多挥发油不达标、内部霉变的质量问题,2017 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对29 家企业31 批次饮片抽检,结果21 批砂仁饮片不合格。砂仁品种混乱,品质参差不齐。研究表明[11],砂仁挥发油在25℃以上,敞开环境下容易挥发,导致含量较低,这也提示砂仁在产地加工时应注意温度对其质量的影响,目前比较好的干燥方式应该是焙干,但又不能一次焙干,期间要堆压后再焙干,促使种子团比较紧实,传统加工方法采用烘焙3 次,分别称为“杀浆”、“回炉”、“复炉”,这种初加工的挥发油含量较高,不经烘焙而直接用阳光晒干者,不易保存,极易发霉,颜色变黑[12]。
中药材一些传统的操作细节对药材品质的影响非常大,例如,为什么当归、黄芪、红芪、党参等鲜品药材的干燥过程药农要采用揉搓的方法,因为经过揉搓加工后,细胞结构被破坏,容易糖化,药材品质会明显得到提高,枝条变得顺直、瓷实,甜度增加,柔韧而显油性,相反不揉搓的药材干燥后多内部空虚、显柴性,收率也会降低,同时也会影响浸出物。当归头挥发油不合格的问题,主要与干燥温度密切相关,当归头烘干温度一般不宜超过50℃,否则会影响其挥发油的含量,另外,叶类中药如茵陈、苏叶等应及时摊开阴干,防止曝晒,反之不是发霉变质,便会因挥发油散失过多而降低药效,这些都是保证道地药材优良品质所传承下来的,应该加以研究发扬。
中药材采收加工过程比较复杂,主要化学成分容易发生变化的品种尤为要重视控制细节,西红花的花朵采摘后,需要手工剥离出3 根柱头,这也是西红花采收加工中最耗时和耗费人力的阶段,学习到西红花采收后在8 小时以内应及时烘干,烘干温度控制在80℃以下,可以确保含量高且外观品质较好。同样,广东药科大学老师介绍了陈皮、佛手、黄精、鹿茸等诸多药材蒸制前后以及不同炮制时间对其化学成分的影响的相关研究成果,如蒸黄精最佳工艺参数为蒸制8小时,闷润12小时,类似这样的参数研究,需要在生产企业进行理论转化为实践,才能更好地推动中药炮制的传承发展,有效提升临床疗效。此外,一些中药材在采收后应及时进行加工处理,如远志采收后若不能及时干燥,容易导致黄曲霉超标等[13];药材质量的优劣和产地初加工息息相关,所以对产地加工的精细化控制研究也非常有必要。
3 科学发展和正确评价道地药材
中药材生产存在质量“失控”、药效“失灵”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需要遵循道地性原则、遵循产业发展规律、遵循利益和主体原则、遵循市场规律等原则进行有效改善。云南药用植物种植发展很快,在云南西北区域近几年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产值增长较快,种植的品种较多,累计已接近30 个,但也面临一些问题,以重楼为例,首先是品种基原混杂问题,全世界的重楼计37种,中国占有30种,但《中国药典》仅将云南重楼(滇重楼)、七叶一枝花的干燥根茎列为法定标准,其余28 种国产重楼都是非药典药材,被列为“伪品”,重楼药材需种植6年,每亩投入约7万多,品种的确认变得尤为重要,一旦弄错,药农将损失惨重。另外,种子全过程质量因素包括有种子活力、发育、休眠、萌发、劣变、耐逆等。滇重楼种子属于“顽拗型种子”,其休眠性强,出苗周期长、成活率低,自然条件下需要经历两冬一夏才能萌发,15 个月的出苗率仅为46.2%,如何解除除滇重楼种子休眠,利用中药材种子活力提升技术[14]提高种子萌发、成苗速度,是解决滇重楼驯化栽培与资源保护的关键点,如果可以有效解决该问题,种植滇重楼的生产效率将得到明显提高,种植成本可以有明显下降,可喜的是目前有些技术,如种子膜状包衣技术,提高对种子的保护,增强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能力,提高发芽率和成活率。
道地药材质量优劣需要综合评估,需要系统地综合全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结合传统的“辨状论质”,不能唯成分论,道地药材应包括优良种质、生态环境、栽培技术、产地加工和人文历史等多方面的内涵,需要因地制宜、因药制宜、生态化、规范化、全过程提升中药材品种。近年来部分省份采取了建立中药产业联盟、建立完善中药材生产质量可追溯体系、推广新技术新方法、政府加强引导种植加工等一系列的措施,借助政、产、学、研、用协同作用,完善道地药材的种质培育、种植加工过程控制、质量评价等环节,推进道地药材有序生产并取得良好的效果[15]。
4 重视大宗品种的种植技术研究
党参的品质与种植技术密切相关,党参种植地需要深翻35cm,土壤含水量对长势和收成影响较大,土壤水分>21%时容易引起根腐病,导致党参窒息死亡,在种植时还需要逐年深翻,但要注意尽量不要伤到苗,受伤的苗易产生大量侧根。党参采收时间要严格控制,应在地上部分枯萎,土壤冻结前挖出,此时,其叶、茎的营养成分输入到根部,使得根部营养成分最大化,春天采挖的药材根部容易枯朽,松泡,品质较次。刚采挖出来的党参是鲜脆的,易出乳汁(干后形成黑斑,影响成品外观),通常挖后三五天才串起来,在干燥过程中,注意用粗根压细根,可以避免水分蒸发过快,保持合适的干燥速度,细根不容易变形、脱落。
不同基原党参的种植年限不同,甘肃的白条党(基原为党参)通常为2 年生,多采用种子育苗,大田移栽的方式进行生产,药农为了节约土地和时间成本多在移栽一年后采挖药材。而纹党(基原为素花党参)育苗2 年加4 年移栽,研究表明,党参药材的浸出物、总多糖与栽培年限呈负相关,随着栽培年限的增加,浸出物和多糖的含量逐渐降低,移栽5 年党参药材的浸出物、多糖含量比移栽当年分别降低了9.3%和14.1%,移栽5年后党参炔苷、苍术内酯Ⅲ含量是移栽当年的3 倍和近3 倍[16],可见不同栽培年限对党参品质具有较大影响。因此,多年生的中药应加强生长环境和种植年限的研究,种植年限延长是否有利于中药材,需要更多科学的研究数据作为支撑,而不能仅仅凭种植经济效益进行评价。
5 加强中药种植连作障碍的研究
药用植物普遍都存在连作障碍的情况。黄连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研究表明,黄连连作易引起高频真菌疾病、药材质量劣化、产量降低等问题[17],因此常需休地或轮作其他作物4~5 年。有数据表明,轮作8年地块黄连根腐病发病率为3.56%,而连作地可达20.60%[18]。又如三七的连作问题,原因可能包括土壤微生物与植物的互作、化感物质引起的自毒作用和土壤盐渍化和酸渍化加重及土壤养分等理化性状的改变等,导致三七道地产区也在不断的迁徙,另外,三七种植过程中常存在由尖孢镰刀菌、毁灭柱孢菌、茎点霉菌和链格孢菌等病原真菌引起的根腐病,对其品质及产量都具有较大影响,严重时常需要喷洒农药来防治,但会导致药材农药残留超标。
研究表明,田间套种对许多品种的连作障碍有影响,例如三七和肿节风套种可以有效缓解三七的连作障碍,可能是由于肿节风中具有丰富的内生真菌资源,对三七灰霉病菌、三七根腐病菌、三七炭疽病菌等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19]。另外,有学者将黄精与花栎木、柑橘、侧柏、松树、桃树和桂花树6 种不同树种在武当上地区进行套种实验,结果表明,以花栎木为代表性的落叶类乔木林下种植黄精较为合适,其成活率高、生长势强、病害少、产量高[20]。这种田间套种的方法非常好,可以继续探索,总结经验进行大范围推广,希望能有更多品种中运用。
地黄连作后地下部分不能正常膨大多形成须根,同时块根易变黑腐烂,有效成分含量下降,穿心莲连作1 年和2 年,穿心莲地上部分干质量分别是连作0年的3.4倍、5.1倍产量,但连作1年和2年后的穿心莲内酯、脱水穿心莲内酯及两者总含量分别降低25.82%和24.41%[21]。连作障碍不仅仅是产量问题,对中药材品质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对于在种植过程中不影响产量的品种,也应该充分关注连作对中药材品质的影响。
6 总结
综上,中药材具有农产品的属性,其种植生产、采收加工、流通贮藏、以及饮片炮制等过程产业链条长,给质量控制带来了很多困难。加强中药材种(养)植的全流程质量控制是保证中药饮片重中之重,国家颁布了相关GAP 管理办法[22],而开展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训项目,让我们能够通过整个产业链系统思考中药材质量问题,厘清中药质量内涵,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种植加工标准,避免了“盲人摸象”的片面判断,真正做到质量源于生产,将好的实践经验和中药特色技能知识得以传承,加快推进中药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