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访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合作社研究院院长孔祥智
2023-04-15经济杂志陈希琳
■ 《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 陈希琳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这对新时代做好农村工作有着重要意义和指导性作用。在接受《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专访时,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中国合作社研究院院长孔祥智表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当中的重要任务,建设农业强国要多点发力。
乡村振兴是全面、全方位的,是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方位的振兴。从产业振兴的角度看,农村产业包括农业产业和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关联产业。从人才振兴的角度看,建设农业强国人才必不可少,要给青年农民和大学毕业生足够的发展空间。从文化振兴的角度看,建设农业强国不能完全照搬照抄西方国家,要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农耕文明紧密结合起来,这是中国建设农业强国的根基。从生态振兴的角度来看,我国是人均农业资源较少的国家之一,生态振兴就是用最少的资源生产最多的农产品,节约资源,不能破坏生态,这是非常重要的。从组织振兴的角度看,没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乡村振兴、农业强国是不可能实现的。
积极发展新型合作经济
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抓手之一就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仍有极大必要性。
在孔祥智看来,新型农村合作经济包括很多方面,内容很丰富。“一是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发展到现在,已经进入提高质量这个新的阶段,数量超过200万家。官方数据是有一半左右农户加入了合作社,那么按照我们判断,一半左右农户的收入跟农业是密切相关的,另外一半关系很小,或者根本就没有关系。我的感觉是能够加入合作社的已经都加入了,接下来就是要提高质量。二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到2021年每个村都成立了一个经济合作社或者股份经济合作社,按照新的文件的说法就是新型集体经济。三是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后形成的合作经济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互相参股、交叉,从这两年看,趋势非常明显,由此产生了混合经济形态的合作经济,这应该是算一个特殊类型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既有原来集体经济的优势,又有专业合作社的优势,发展的前途和潜力都是很大的,对于我们建设农业强国、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据估算,我国整个农业领域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每年大约为4万亿—5万亿元,而目前能够得到的服务大约为2万亿元,还有很大的缺口,新型农村合作经济就要在社会化服务领域为建设农业强国作贡献。
在现阶段推进新型农村合作经济,要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发展,人才依然是很重要的问题。孔祥智表示,这几年受到疫情影响,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发育还是不够,还要吸引更多的年轻人给他们更多的机会,这样我国的农业才有出路,建设农业强国才有希望。
与此同时,在建设农业强国的道路上,供销社正成为农民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综合平台和主力军。供销社是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是党和政府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载体。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中发【2015】11号)文件,开篇就指出“供销合作社是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是党和政府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载体”,确立了新时代供销合作社“姓农、为农、务农”的根本宗旨,明确了新形势下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的一系列重大政策,重申了供销合作社的初心使命。
“这些年来,各地按照中央要求逐步落实。供销社姓农、为农、务农是毫无疑问的。”孔祥智表示,供销社要办成真正农业合作组织,同时要正确看待、充分发挥供销社的优势,一方面可以畅通农产品供应链,加强专业合作,另一方面有益于解决农村的食品安全问题。
城乡融合着力点在县域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光靠农民自己的力量、农村自身的资源是不够的。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2019年4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提出“到2022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强化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弊端,加快打通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性通道。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在县域内加快城乡融合发展,这是一个神来之笔,找到了城乡融合的切入点。《乡村振兴促进法》也把县域融合作为一个重点写入法律。”孔祥智认为,把县域经济发展起来,实现县域内融合发展,就可以通过县域这个落脚点,慢慢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城乡融合。“实际上在最发达国家,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能完全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