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科背景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管理研究

2023-04-15王金龙易佳敏丁钰珂甘瑁琴

现代农业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农科农林学科

杨 伶,王金龙,易佳敏,丁钰珂,甘瑁琴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 湖南,长沙 410018)

2019年6月8日~12月5日,经由教育部的统筹规划,再通过全国农林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多次会议,有关 “新农科” 建设的 “安吉共识” “北大仓行动” 和 “北京指南” 三部曲先后形成。至此, “新农科” 建设正式拉开帷幕。考虑到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新农科建设必将成为 “四新” 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1]。这就使得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指向更加趋向于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这对承担新型农业人才培养任务的农林高校教学团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高校中,一流的教学团队为新农科建设的开展提供着重要保障,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师资雄厚的教学团队是培养专业人才、建设优质高校的必要前提,这就要求教学团队不仅要提升规模效益、优化评价反馈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打造一个复合型、多元化的教学队伍,同时也要加强自身专业水准、激发团队的创新思维,形成教师引领创新示范。因此,合理、有效地调整并优化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的管理,完善和健全教学队伍的建设是新农科建设对高校提出的客观需求。

1 新农科背景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必要性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 “新农科” 建设势在必行。作为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它既是高等农林院校建立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要保障,又是增强农林专业人才对农村振兴战略实施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支撑度的重要实践。因此,加强新农科背景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管理成为当下迫切而紧要的议题。

1.1 新科技推动教学团队管理的优化

当前,以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越来越被普遍应用在各个领域,从而影响到传统产业的升级、更新换代与转型,这也给教学带来新的模式选择。新农科建设强调专业教学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突破了传统教学方式,这能使专业知识形象化,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习效率与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得以深化、综合实践能力有所提升。

大数据分析的时代背景下,现代高校教学团队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已经步入了一个高度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2]。高校教学团队的建设不仅关系着高校目前与未来的定位和发展趋势,还决定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及教学质量的高低,是高校建设的重要起点与主要推动力。因此,强化院校教学团队建设是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之所在。高校中不同层面的数据进行分类处理之后不仅会切实反映出当前教学团队建设的优势与劣势,还会发挥监控、评测、激励与督促等重要功能。

1.2 教学团队是融合式学科发展的 “助燃剂”

近期,学科融合成为当前学科发展的一大趋势,新农科建设更是强调两个甚至多个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因此,新农科背景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团队还应该高度重视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科学设置专业课程体系,以此打破传统的学科专业壁垒,建设高水平的专业和课程,使学生不仅具备一定的农学知识,同时还掌握一定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具备经济分析能力和管理实践技能,使建立的专业课程体系更加适用于现代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农科类人才培养的要求,只有从教学团队开始树立学科融合发展新理念并将将学科融合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去,才能真正促进农科与理科、工科、文科等不同学科之间的跨界融合。

1.3 教学团队是人才培养的 “催化剂”

新农科对农业人才的培养也提出新的要求:不仅要培养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的高素质新型专业人才,还要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新农科培养的人才应该是专业人才和综合型人才二者的有机结合[3]。承担新型农业人才培养任务的教学团队能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拓展有效人才需求,提高学生对新农科建设参与的积极性,通过课程改革,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使课程更加符合专业发展,使学生更加了解社会需求,更能够满足全面推进我国 “三农” 发展的人才需求。

2 新农科背景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团队内部:向内发展深度参差不齐

2.1.1 教学团队的师德和思政有待提升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对德的坚守逐渐松懈,呈现疲软状态,师德事件层出不穷。在新农科背景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的师德也处于高低不齐之态,更有甚者跨越师德红线。与此同时,由于教师思政与专业结合意识薄弱,造成了 “德育” 和 “智育” 的割裂以及思政教育的 “孤岛化” 。

2.1.2 学科 “孤立” 向学科 “融合” 仍处于进行时 时代在变化,对教育的模式和方法,对学术的要求及其发展有着更加明显的导向性。不再拘泥于 “独门独户” 的专业研究,而是跨向更加复杂综合的学科 “大杂烩” 。传统教学已然处于滞后状态,如何适应并跟上时代的要求已经成为教学团队转型的关键。

2.1.3 创新型师资缺乏,人才内部交流处于磨合期 新型农业多元化的发展急需新型涉农专业人才,而传统型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局限于学科本身,其教师的知识体系相对专一也单一,教师的创新思维也受限,很难与新型农业接轨。此外还存在教师间信息资源协同不够的问题。绝大部分高校教学团队内部不同人才类型的相互交流及资源同步更新还处于磨合状态。

2.2 教学团队外部:向外发展力度有待加强

2.2.1 教学团队规模效益未达到最大化 教学团队过分追求效益而轻质量。首先,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团队规模处于未饱和状态,新型教师人才所占比例较小。其次,涉农高等教育中也面临着年轻化和老化现象共存的复杂局面,使得高校教学团队的中坚力量有所欠缺,高层次的学科带头人与中青年骨干教师明显不够[4]。再次,学科梯队与教师职称的匹配仍然存在问题。

2.2.2 双向考核评价体系未被普及 涉农高校仍普遍执行的是单向的考核评价体系,双向考核评价体系未被普及。同时,由于高校排名指标对科研指标的过度强调,致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 “轻教学、重科研” 的现象。而这种现象不利与高校教学团队良好形象的塑造。

2.2.3 产教融合质化仍在发展 目前各涉农高校实行的 “双师型” 教学团队建设,仍停留在 “增量” 阶段,尚未将 “双师型” 标准与产教融合实践行为深度结合,也未完成教育链与产业链的完美接合。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在培养人才以面向社会产业的教学方面仍有不足,一是爱农精神传递的贫乏,二是涉及产业的相关实践缺乏。

3 新农科背景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管理的优化建议

3.1 向内发展深度打造高质量教学团队

3.1.1 坚持立德树人方向指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不断扩大德学兼备的教学团队的前提是必须 “从内到外” 同时规范教师师德的养成与发展。一方面 “从内正向引导” ,即加强对教师的正向教育与引导。对不同学科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师德发展,不但要有选择性,更得有方向性和侧重性,才能有利于提高教师对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 “从外划定红线” ,即实行师德约束机制。适当进行师德威慑教育、师德监督考核机制,让教师明确师德师风的红线。并引导其自觉地坚持授业育人的底线。另外要做到 “外部监督” ,即疏通师德师风问题投诉渠道。从外监督,形成高校、学生、教师的外部监督体系。

3.1.2 着力提升教师学术水平,鼓励教师团队交流发展 教师的学术水平是教师教学的基础,在教学育人之前,必须保证教师自身学术水平过硬,才能实现从 “独门独户” 的单一专业教学到 “大杂烩” 的有侧重点的教学。首先,教师不仅需要不断精进自身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将自身知识与专业实践结合,实现研究成果的实际产出,推动知识走出书本。其次,优化科研人员结构和科研资源配置,培育科技领军人才,全方位吸引新型人才[5]。再次,充分发挥现有人才资源优势,强化对现有师资的培训、改造和锻炼。积极鼓励教师外出开展学术交流、短期培训、研修和访学,使教师将多元化的知识融入专业,有侧重点、有延伸地发展学科,使其更加适应时代下的新农科发展。最后,要引入教学团队竞争和激励机制,提高对优秀教师的资助奖励力度。

3.1.3 激发教师团队创新思维,形成教师引领创新示范 首先,应加强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师资的创新培训,实现两个结合,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专业课知识教学与实践技能教学的结合。扩充教师团队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方面的知识,认知并贯彻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理念,形成教师引领创新示范。由此,需要教学团队保持探索的毅力,并全面、积极地引导学生主动培养创新意识、创新兴趣以及创新思维。其次,加强高校创新教育制度建设。积极探索并建立完整的教师创新积累和转换制度,激发教师在创新思维培养方面的兴趣和潜能。重点培养具有 “四创型” 教学团队,即创新的意识、思维、品格与能力。唯有这样,教学团队才会在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地把创新理念融入到高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和课程体系中,成为引领创新的示范[6]。

3.2 向外发展广度构建可持续发展师资生态圈

3.2.1 注重教学团队规模效益,组建多元化复合型师资队伍 规模效益是指在固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产出从而获得更多收益。教学团队的效益如何达到最大取决于其规模。过多过少的规模均不能使效益达到最大化,只有在最优规模下教学团队所产生的效益才会最大化。在学生一定的情况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团队越是多元化、复合化,在教学团队规模处于临界值时,其效益最大。其中多元化复合型师资主要由应用型、拔尖型、创新型、国际化等教师组建。

根据学科需要再结合现有教师类型,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师资按其专业导向、教学模式、思维创新等方面进行合理的职位分配,且不局限于单个岗位任务,实行流动式教学团队管理。制定与其相符的考核评价体系,不发展隔断式教学团队管理,加强周期性教学团队的相互交流。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课实施教师轮岗制,以避免教师重理论轻实践。同时适当引进优秀青年教师,制定适合多元化复合型人才发展的职称评级制度,发展流动性学科梯队。

3.2.2 优化教学团队评价体系,形成团队内部良性竞争模式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应实施双向考核的教学团队评价体系。双向教学团队评价体系主要是 “动态为主,静态为辅;内部为主,外部为辅” 的形式。 “动态为主,静态为辅” ,即以动态长期评价为主,静态时点评价为辅。其中动态长期评价包括组建教师发展诊断、成长动态分析平台,靶向教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国际化发展等方面的成长轨迹,实现系统化的动态分析,为教师成长与发展诊断、改进提供有效依据,并通过恰当的教师发展项目予以支持,以此支撑教师多维度能力协同发展。 “内部为主,外部为辅” ,即以内部专业化评价为主,外部反馈评价为辅。就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而言,内部专业化评价是对教学团队专业水平的考核,而外部反馈评价主要是以学生、学校、其他专业教学团队等为主的评价。

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生态圈,也存在着各式各样的竞争模式。但要让学术圈呈现欣欣向荣之态,就必须实现学术圈内部的良性竞争。就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而言,其教学团队内部的竞争模式决定了其专业是走上坡路还是走下坡路。首先,涉农高校应保障教学团队的 “后备粮” 。根据团队考核绩点的不同奖励不同等级的资金,以保障团队的发展。其次,涉农高校应为教学团队画足 “大饼” 。对创新成果实质化的团队给予丰厚奖金或提职称,对于教学创新实质化的团队给予嘉奖与发展空间等等。最后,涉农高校应设置惩罚机制,刺激教学团队的中间发展,以至于其不会在 “大饼” 与 “后备粮” 之间徘徊。

3.2.3 深化教学团队产教融合,打造多元化融合式培训平台 新农科教育主要表现为学科体系导向和产业需求导向双向驱动融合[7]。该双向驱动融合主要通过组建多学科融合型教学团队,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型研究与其实践相结合,以推动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发成果进入产品化、产业化链条。实现合作教育进程全程化、类型多样化、关系互利化、资源有序化,各主体的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以教学团队产教融合为媒介,打造师资多元化融合式培训平台。首先针对学科专业科学合理地建设集研修培训、创新实践、扩张教育一体的多元化教学团队培训平台。通过线上线下循环式教学以及微课制作等专业化个性化的教育技术,来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团队的具体化需求提供个性化支撑服务,从而实现新农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进而完善新农科交叉融合的学科专业建设。其次,构建师资与高校协同发展机制。通过专业化和国际化的两大发展路径,增强涉农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从而引导教师有意识地将个人发展规划与学校发展规划有机融合形成覆盖整个教师职业生涯的培训体系。最后,要遵循需求导向型的教师培训设计思路以形成融合式发展平台。通过整合教育教学理念、一流课程建设、教学手段方法、教学评价方法以及课程思政等相关领域内容,同时把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的需求导向,构建教师发展平台。总之,要以培训项目的专业化来保障教师发展和培训符合高等农林教育教学改革方向和新农科建设需求。

4 结论

新农科建设要求发展新型教学团队,使得教师团队管理的优化成为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无论是作为人才培养的 “催化剂” ,还是融合式学科发展的 “助燃剂” ,教学团队的管理都离不开 “内外” 两方面。向内发展深度,通过立德树人、提升学术水平、促进团队交流、激发创新思维来打造高质量教学团队;向外发展深度,通过发展规模效益、组建复合团队、优化评价体系、形成良性竞争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打造多元化培训平台来构建可持续发展师资生态圈。

猜你喜欢

农科农林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天津农林科技》稿约
“超学科”来啦
AC311A加装农林喷洒设备首飞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