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影响

2023-04-15方凯月

市场周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中间业务商业银行银行

方凯月

(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一、研究背景

商业银行在中国整个金融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对整个市场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可忽略。但是,当前高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凸显的传统银行脱媒问题和激烈的同业竞争,造成了商业银行息差逐渐被压缩。再叠加商业银行一直以来收入构成相对简单,以及收入多元化水平相对较低等特点,使得单一的以存贷利差为主的模式,在操作上不再满足需求。同时,不断完善的市场体系、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多样化的金融资产选择需求等,也导致了商业银行之前的盈利模式不再适应目前的大环境。此外,商业银行净利润的增速递减趋势也较为分明,净利润增速在2011 年达到36.33%,2016 年降至3.54%,而2020 年已为负增长。因此,商业银行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要摆脱之前单一模式的困境,就必须要提高非利息业务收入占比,开展多元化经营。在这样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不得不重视非利息业务收入,通过对外合作来引入新技术,加快创新的步伐。

结合以上分析,从实际的利息收入来看,商业银行发展信贷业务,耗费资本量大,成本高,周期性明显。文章收集了2010~2020 年全国70 家商业银行11 年的数据,初步对数据整理可知,全国70 家商业银行整体利息收入呈现上升趋势,在2020 年利息收入总额达79091.91 亿元,但近十年的同比增速却呈现下降趋势,2020 年增速为7.35%,其中2016 年的增速为-5.43%,是所收集的十年数据中唯一增速为负的年份。原因可能是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逐步加快,且从2013 年开始,央行对贷款利率正式全面放开;2015 年后央行取消存款利率上浮限制,再加上五次降准降息措施,商业银行吸引储户负担日益增大,导致利息收入增速在2016 年大幅下滑。同时,互联网金融在2013 年开始迅猛发展,互联网企业的强势崛起使得商业银行无论是在负债端还是在资产端都受到了强大冲击。融资成本大幅上升,利差缩窄严重,使利息收入的增速处于持续下滑的态势。

非利息业务种类多样且相互之间依赖程度较低的特征使得银行在这方面的收入能够保持在较为稳定的状态。此外,也能够很好地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和较轻松地实现同行业差异化竞争。对所收集的数据进一步分析,2010~2020 年,总体而言,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保持了相对良好的上涨趋势,且规模逐年扩大,2020 年达到9527.38 亿元,约是2010 年非利息收入3279.16 亿元的3 倍。尽管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业务收入占比逐渐上升,但增长缓慢且占比较低。所以,当前商业银行增加表外业务的收入比重、拓大非利息收入来源的任务仍然艰巨,这同时也意味着,在非利息业务扩张方面,我国商业银行的空间仍然很大。

在宏观环境不断变化、利率市场化不断加快、竞争者实力不断增强以及客户需求多样化的背景下,创新商业银行经济发展之路刻不容缓,以往以存款业务和贷款业务为主的单一盈利模式需要做出改变,引进科技,与金融融合发展是当务之急。«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 年)»于2019年8 月由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标志着商业银行发展金融科技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随着商业银行越来越注重中间业务以及在中间业务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加之作为表内业务重要部分的利息收入呈现出不断下降的态势,商业银行使用金融科技来增加非利息业务方面的收入已经成为常态。因此研究商业银行内部金融科技的发展会对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水平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正向激励还是负向激励,有助于缓解银行当下盈利水平下滑的困局。

二、文献综述与机制分析

巴曙松和白海峰认为在金融行业中运用科技可以促进金融体系的变革和创新,因此金融科技通常被定义为产业整合的领域[1]。互联网企业是中国最早着手研究金融科技的行业,使得整个金融体系在多个方面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比如渠道、产品、支付方式、业务模式、业务流程及服务体验等。虽然这些技术影响了商业银行的经营,也同时推动了商业银行向数字化过渡。按照应用基础的不同,金融科技可以被细分为外部金融科技(outside FinTech)和银行金融科技(bank FinTech)两类,分别是指互联网公司和商业银行所应用的金融科技。所以,文章将基于商业银行外部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金融科技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外部金融科技与中间业务收入

在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受外部金融科技发展冲击的过程中,大部分学者都是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研究的:一是金融科技的整体发展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形成的“蚕食效应”,二是外部金融科技的发展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形成的“倒逼效应”。

郑霄鹏等指出,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对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同时也引发了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生负面影响的金融脱媒现象[2]。虽然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传统经营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使其存贷经营陷入困境,但同时也给其中间业务的创新发展带来了机会,并以此作为“催化剂”,推动商业银行不断创新,发展壮大中间业务。为商业银行打开了全新的利润空间,加速了其转型提升的进程[3]。喻平和张敬佩研究发现大量非银行金融机构借助金融科技开展银行业务,造成了商业银行的市场被逐步压缩[4]。蔡国良和龚钰涵基于我国实际商业银行数据,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的“蚕食”与“倒逼”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5]。在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的互动过程中,不少学者乐观地认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受到外部金融科技发展的挤压和促进是并存的。史亚荣和张铭则以国内上市银行的面板数据为基础,通过运用GMM 估计法和固定效应模型来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第三方支付技术对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具有正面影响作用的结论[6]。

(二)银行金融科技与中间业务收入

外部金融科技的发展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是竞争和合作并存的关系,但最终它们都是朝着合作关系方向前进的。因此有部分学者以商业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为落脚点,研究商业银行金融科技的应用对中间业务收入形成的技术溢出效应。

对金融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冲击,传统商业银行开始主动拥抱新科技,推动数字化转型。刘孟飞和蒋维指出,商业银行想要实现开拓全新的服务渠道,提高风险控制能力,以利润增长点创造新的增长机会,就必须充分有效地运用金融科技关键技术[7]。而李向前和贺卓异运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发现银行使用金融科技初期由于竞争激烈,会使业务受到冲击,从而增加了银行经营风险[8],但是随着技术应用深度加大,商业银行的收益水平将得到显著回升,同时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也将会有所提升。鉴于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主要包括了支付清算服务、个人投资理财服务、企业融资及资金托管服务等,因此金融科技可以为发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提供技术支撑,带动中间业务收入增加。商业银行原有的盈利模式发生了变化,非利息收入占比有所提高,进而实现了盈利模式多样化发展[9]。陆岷峰和虞鹏飞研究表明,大数据具有与零售业务融合的经济性和时效性优势,可以激励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在沟通渠道、营销手段、服务形态等方面转型[10]。

综上所述,通过对现有文献梳理可知,部分学者在外部金融科技的发展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产生的影响方面并未形成统一的意见,既有人认为产生了“蚕食效应”,也有人认为形成了“倒逼效应”。但关于银行自身金融科技的建设,绝大部分学者都是持乐观态度的,即都认为银行金融科技的建设能够很好地形成技术溢出效应。因此,各种类型的商业银行都受到了强烈的鼓舞,主动拥抱金融科技,以缓解息差收窄的困局。然而,上述学者的研究都是以定性研究为主,只有少数学者以实际数据为基础,通过计量模型来验证金融科技与非利息业务收入之间的关系。

随着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逐步渗透融合,金融科技已经在多个维度上对银行业务产生了巨大影响,比如金融体系效率、客户服务途径、产品创新等。而经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金融科技影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路径,可整理为正反两方面影响。一是在网络理财、第三方支付、互联网信贷等领域发展的外部金融科技,这给商业银行传统的存贷服务带来了相当负面的影响。此外,对银行非利息业务收入也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蚕食。二是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深度融合发展的关键技术,提升了银行的服务效率和营运效率,增强了银行中间业务的开拓能力,降低了交易成本、营运成本和优化了客户体验度等,对中间业务盈利能力的改善有帮助。

三、不同类型银行的比较

2013 年后,金融科技显著促进了传统银行机构变革。互联网企业和新兴金融业态利用新技术在金融基础设施、金融服务产品以及渠道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变革,解决了诸多困扰传统金融机构的难题,例如服务效率、移动渠道普及、客户筛选和服务成本等,形成了对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的“倒逼作用”。此外,各地政府部门纷纷推出包括资金支持、融资增信以及税费优惠等各种措施推动金融与科技融合,在风险防控的前提下引导金融服务不断创新。2017 年,国有商业银行已开始先后与中国国内的四家互联网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合作伙伴关系已由传统银行业务领域拓展至金融服务技术合作领域,技术与金融服务的深入融合已形成良好的态势。

在中国,商业银行分为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地方银行三种类型,此三者在资产规模、资源禀赋以及网点数量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国有银行成立之时,因为有国家政策的扶持,其在各个方面都遥遥领先于其他金融机构。同时,其在金融科技方面的建设也早于其他金融机构,比如,“融e 购”“助业快e贷”“善融商务”等。国有银行独有的优势,如网点规模广、客户基数大以及资本雄厚等,使得其在非利息业务收入方面短时间内受到金融科技的冲击程度较小。与国有银行相比较,股份制银行虽然组建初期所能获得的优惠少且市场占有率较低,但其独具特色的运营管理模式、清晰的产权架构、健全的企业管理制度等特点使其经济效益表现耀眼。面对新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股份制银行有相当优势和信心注入更多的研发资金和设备资源,在表内外经营创新和多元化运用方面不断创新。另一方面,股份制商业银行具有较灵活的管理组织架构和激励机制,可以通过适当吸收并留住大批有用人才,进而获取大量的人力资源回报。所以,股份制银行在应对新技术所带来的巨大冲击时,往往更能够利用从反面渠道或借助现代新技术的发展而产生技术溢出效应,以及利用金融科技技术发展其相对弱势的小微信贷,扩大经营收入的来源途径。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以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代表,地方性商业银行有诸多劣势,如成立时间短、网点数量少等,但其也能够凭借资产规模较小、业务区域集中、信息传递快捷等优点,迅速适应市场环境变化,从而有效吸引新技术所形成的技术溢出效应。不过,中国不少地方性商业银行的经营技术与资金管理能力均相对薄弱,在外部新科技发展过程中的反应也较慢,同时客户基数也相对较小且大多服务于中小微领域,而客户来源又与金融科技服务对象接近,所以,它们的中间业务收入与其他类型银行相比较,所受到的冲击较大。

四、结论与建议

拥有较强的综合实力以及资本市场等领域巨大优势的商业银行,始终保持着巨大的市场竞争力。但是,随着全球经济宏观条件的巨大变化和现代金融科技的高速发展,商业银行的市场地位已经逐步被撼动。所以,商业银行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操作思路。在坚持“二八定律”的同时重视“长尾效应”,努力拓展自身金融科技服务,以促进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同时借助自身现有的行业人才和技术资源优势,进行与传统财政服务和金融科技的有机融合,以发展非利息业务收入来走出利差收窄的困局。文章针对不同类型的银行提供了如下建议:

首先,国有银行资本雄厚,实力较强,使其中间业务收入在短期内面对金融科技冲击时,受到的影响较小。但从长期来看,其应该充分地利用金融科技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技术溢出效应,在金融科技方面投入相应的资源以提高中间业务经营效率。其次,对股份制银行来讲,虽然其中间业务发展不错,但是依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改进:一是利用金融科技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竞争力;二是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新的领域做出尝试,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解放人力、利用区块链技术改进清算结算业务。再次,对地方性银行来讲,由于天然禀赋的不足,其在金融科技方面的建设处于劣势。但也可以从以下方面改进:一是充分利用区域客户资源,二是保持业务决策上的充分灵活性,三是深挖当地金融市场和规范管理体系,来促进中间业务的发展。此外,积极主动地拥抱低成本的技术,例如云计算技术。最后,不论什么类型的银行,建设金融科技都需要专业型人才,一方面可以加大内部员工在科技方面的培养力度,另一方面可以大量引进科技型方面的人才。大型银行相比较于中小银行来讲,其自身的优势成为对人才吸引的天然禀赋,而中小银行不论是在人才资源的吸引方面,还是在对外寻求金融科技合作方面的能力,都要略逊于大型银行。因此,中小银行需要从自身出发,从员工内部培养科技型人才。此外,向优质企业学习建立合适的公司内部管理机制和完善薪酬激励机制,以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猜你喜欢

中间业务商业银行银行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10Gb/s transmit equalizer using duobinary signaling over FR4 backplane①
保康接地气的“土银行”
“存梦银行”破产记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银行激进求变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保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间业务收入情况表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河北省分行中间业务收入情况表